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代表作《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以其深刻的選题及描写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好评,这部作品将文学写作的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中,重视对对话、场景及讲述人心理的描写,与传统的文学作品有相同点,也有许多创新之处。
关键词:《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新新闻主义;阿列克谢耶维奇
作者简介:邢琛,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1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由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作为一名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不多,但是每一部都能让人读后心底颤动。《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这部作品将讲述者分为三个部分,通过他们的口述,向人们展现了切尔诺贝利人灾后的真实生活。在这部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真实的,但是语言描写又加入了文学特色,符合新新闻主义的写作特点。所以,本文将通过对《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这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结构的分析,关注“新新闻主义”文学作品的创作。
一、人物方面
首先,在《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中,所有的故事都是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直接记录讲述者的描述,这些讲述者都是真实存在的,他们所讲述的也都是真实经历,这符合新闻的“真实性”的要求。这与传统的文学作品取材是相同的,所有的文学都来自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其次,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虽然没有直观地出现在作品中,但是读者能够清楚地感觉到她的存在,她会将讲述者感情最为激动的时候的表现记录在括号中,例如:(她失声痛哭。)[1]并且,她在穿插的这些感情表露中会将讲述者的心理刻画在其中,例如:(她想抑制住自己的泪水。)[2]这是作者对讲述者的描述,包含了作者当时的感受,不管是“痛哭”还是“抑制”我们都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位讲述者的讲述感同身受的情感。看似“无我”的作品中,还是包含了作者的在场。传统的文学作品中会有很明显的作者的痕迹,然而进入后现代主义创作时期,部分作家在创作时会刻意的减少自己的介入,这算是“新新闻主义”的作品与传统文学作品的一个不同之处。
另外,在人物方面,这部作品与传统文学作品的又一不同在于,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有明确的人物、人物关系以及围绕这个人物所发生的各种事件组成的故事,但是在这部作品中,出现了成百上千的人物,每个人都不是主角,每个人又都是主角,他们的故事都围绕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爆炸灾难展开,但是每个人的故事又都是不同的。多核心人物是“新新闻主义”作品与传统文学作品的一大不同之处。
二、语言方面
在《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这部作品中,作者把自己的采访稿编辑整订成册,这符合新闻的特征。但是新闻与文学作品的一点不同就在于新闻极其强调传递事实而不加任何的主观情感。而文学则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加以创作。这部作品是作者记录的被采访者讲述的内容,是“非虚构”的,这与新闻相同。但是,这里的“非虚构”并非是绝对的。这段经历在讲述者的脑中是沉痛的,所以讲述者在向作者讲述时已经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性。讲述者的主观情感的加入是区分“新新闻主义”文学作品与新闻的区别之一。另外,“新新闻主义”的另一个语言特点是,新闻的表达往往更加严谨真实,而“新新闻主义”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加的随性,并且加入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结构方面
在结构方面,传统的文学作品往往会依据一条或多条线索,呈线性展开作品,但是在“新新闻主义”文学作品中,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慢慢地向外延展展开作品。如果说传统的文学作品是一条线,那么《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就是一个圆,一切都围绕着30年前的那场灾难展开。
“新新闻主义”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学作品在结构方面的共同点在于,不管是哪种文学作品,作品的结构都是由作者来进行安排的。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写这个事件的哪个部分、先写还是后写等都取决于作者,这部作品中,怎样将人物分类,分类后的排序也取决于作者的编排。在这部作品的最后,作者介绍其共采访了上百位受切尔诺贝利事件影响的人,然而在这部作品中一共仅包括了38个故事,这说明作者对讲述者进行了挑选或归类。
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新新闻主义”文学创作是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一种风格。在笔者看来,新闻和文学有区别,但并不是互相矛盾的两种文体。不管是新闻也好,文学也好,核心都在于关注人。阿列克谢耶维奇身为一名记者,具有极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中,她深入到切尔诺贝利人之中,聆听他们的故事,关注那些切尔诺贝利人的生活。文学又叫做“人学”,关注人的生存生活状态,是文学与新闻共同的责任。
注释:
[1][白俄]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凤凰出版社, 2012年第1版, 第68 页。
[2][白俄]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凤凰出版社, 2012年第1版, 第68 页。
参考文献:
[1][白俄]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王甜甜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2]徐孜望:《新新闻主义研究:理论沿革、历史贡献及发展趋势》,《前沿》2008年第12期。
[3]张骋:《新闻向文学致敬——新新闻主义的叙事学分析》,《当代文坛》2010年第3期。
[4]孙桂荣:《非虚构写作的文体边界与价值隐忧——从阿列克谢耶维奇获“诺奖”谈起》,《文艺研究》2016年第6期。
关键词:《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新新闻主义;阿列克谢耶维奇
作者简介:邢琛,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1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由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作为一名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不多,但是每一部都能让人读后心底颤动。《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这部作品将讲述者分为三个部分,通过他们的口述,向人们展现了切尔诺贝利人灾后的真实生活。在这部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真实的,但是语言描写又加入了文学特色,符合新新闻主义的写作特点。所以,本文将通过对《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这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结构的分析,关注“新新闻主义”文学作品的创作。
一、人物方面
首先,在《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中,所有的故事都是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直接记录讲述者的描述,这些讲述者都是真实存在的,他们所讲述的也都是真实经历,这符合新闻的“真实性”的要求。这与传统的文学作品取材是相同的,所有的文学都来自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其次,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虽然没有直观地出现在作品中,但是读者能够清楚地感觉到她的存在,她会将讲述者感情最为激动的时候的表现记录在括号中,例如:(她失声痛哭。)[1]并且,她在穿插的这些感情表露中会将讲述者的心理刻画在其中,例如:(她想抑制住自己的泪水。)[2]这是作者对讲述者的描述,包含了作者当时的感受,不管是“痛哭”还是“抑制”我们都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位讲述者的讲述感同身受的情感。看似“无我”的作品中,还是包含了作者的在场。传统的文学作品中会有很明显的作者的痕迹,然而进入后现代主义创作时期,部分作家在创作时会刻意的减少自己的介入,这算是“新新闻主义”的作品与传统文学作品的一个不同之处。
另外,在人物方面,这部作品与传统文学作品的又一不同在于,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有明确的人物、人物关系以及围绕这个人物所发生的各种事件组成的故事,但是在这部作品中,出现了成百上千的人物,每个人都不是主角,每个人又都是主角,他们的故事都围绕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爆炸灾难展开,但是每个人的故事又都是不同的。多核心人物是“新新闻主义”作品与传统文学作品的一大不同之处。
二、语言方面
在《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这部作品中,作者把自己的采访稿编辑整订成册,这符合新闻的特征。但是新闻与文学作品的一点不同就在于新闻极其强调传递事实而不加任何的主观情感。而文学则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加以创作。这部作品是作者记录的被采访者讲述的内容,是“非虚构”的,这与新闻相同。但是,这里的“非虚构”并非是绝对的。这段经历在讲述者的脑中是沉痛的,所以讲述者在向作者讲述时已经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性。讲述者的主观情感的加入是区分“新新闻主义”文学作品与新闻的区别之一。另外,“新新闻主义”的另一个语言特点是,新闻的表达往往更加严谨真实,而“新新闻主义”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加的随性,并且加入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结构方面
在结构方面,传统的文学作品往往会依据一条或多条线索,呈线性展开作品,但是在“新新闻主义”文学作品中,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慢慢地向外延展展开作品。如果说传统的文学作品是一条线,那么《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就是一个圆,一切都围绕着30年前的那场灾难展开。
“新新闻主义”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学作品在结构方面的共同点在于,不管是哪种文学作品,作品的结构都是由作者来进行安排的。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写这个事件的哪个部分、先写还是后写等都取决于作者,这部作品中,怎样将人物分类,分类后的排序也取决于作者的编排。在这部作品的最后,作者介绍其共采访了上百位受切尔诺贝利事件影响的人,然而在这部作品中一共仅包括了38个故事,这说明作者对讲述者进行了挑选或归类。
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新新闻主义”文学创作是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一种风格。在笔者看来,新闻和文学有区别,但并不是互相矛盾的两种文体。不管是新闻也好,文学也好,核心都在于关注人。阿列克谢耶维奇身为一名记者,具有极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中,她深入到切尔诺贝利人之中,聆听他们的故事,关注那些切尔诺贝利人的生活。文学又叫做“人学”,关注人的生存生活状态,是文学与新闻共同的责任。
注释:
[1][白俄]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凤凰出版社, 2012年第1版, 第68 页。
[2][白俄]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凤凰出版社, 2012年第1版, 第68 页。
参考文献:
[1][白俄]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王甜甜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2]徐孜望:《新新闻主义研究:理论沿革、历史贡献及发展趋势》,《前沿》2008年第12期。
[3]张骋:《新闻向文学致敬——新新闻主义的叙事学分析》,《当代文坛》2010年第3期。
[4]孙桂荣:《非虚构写作的文体边界与价值隐忧——从阿列克谢耶维奇获“诺奖”谈起》,《文艺研究》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