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谐课堂是以人为本、立足发展、因材施教的课堂,是充满灵性、生机、智慧的课堂,创建充满活力的和谐课堂,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和谐课堂;发展;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基于这一出发点,我们必须注重人文关爱,创建和谐高效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灵动,闪耀智慧之光,使小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价值,有效提升数学素养,获得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积极的探索,而且能引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创意,营造出轻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构建关爱互动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石。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牵引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又推动着教师的“教”,学生与教师是互动、互利、互进的关系,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等,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还要关心、了解与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乐意与教师配合、交流,有效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2.构建融洽互助的学生关系
建立融洽的生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在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还要搭建好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同时,还要适时创造时机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学。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的实践活动课、探索知识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等,是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最佳时机,在学生互动、互助、互促中,达到和谐共进。
3.构建和谐的师生交流平台
为学生搭建轻松的交流平台是创建和谐课堂的必要途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探索、讨论与交流问题,在师生互问互答中产生共鸣,引发数学知识的有效生成。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是教师导入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引起学生主动思考,再通过师生交流反馈实现知识的生成;也可以针对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数学方法的自然生成。师生交流的和谐有助于推动和谐课堂的创建,促进师生的有效发展。
二、立足发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学生成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具体的课堂充满变数,面对这些大大小小的“干扰”,教师要灵动地发挥教学机智,变“拙”为“巧”,因势利导,让课堂教学彰显特色,精彩生成,从而保障和谐课堂的有效实施.
1.创设利于求知的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结合学生已有的体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突出趣味性、思考性、现实性。
2.营造利于生成的课堂教学
新知的教学有时能引发学生的认知突变,致使教学进程出现“短路”,教师要智慧处理,巧妙引导,促进新识的有效生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判断,根据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本源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再矫正学生的错误,对症下药,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矫正效果。在课堂中教师发挥教学机智,以静制动,能有效实施和谐课堂,促进有效生成。
3.使用优美恰当的评价语言
激励的评价语言,给学生以努力的方向,比如:“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提,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你将会越来越聪明。”赞赏性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比如:“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你真有创造性,老师为你感到骄傲。”教师评价语言的优美、恰当,必将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三、因材施教,关注个体的差异发展
“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个人获得发展”,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其目的不是消灭差异,而是承认个体差异基础上鼓励个体的发展。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因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提升,实现和谐课堂的差异发展。
1.关注知识基础的差异
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是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与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与复杂性。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无论是设计教学过程、探索活动还是作业练习等,需要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感受,让他们有选择性地参与活动及练习,让优等生有挑战,学困生易接受,人人有收获,人人有发展。
2.关注思维水平的差异
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具有独特性,对待同一数学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思维反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尽可能让各类学生有展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点亮他们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在思维碰撞中得到磨砺与提升,实现思维品质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3.关注学习能力的差异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层次不一的,教师要关注他们的差异,要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既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又要让其他学生学有所获,不断改善学习方法。教师要灵活安排教学过程,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互补,和谐并进。
和谐课堂是以人为本、立足发展、因材施教的课堂,是充满灵性、生机、智慧的课堂。面对新时期的挑战,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为纲,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做起,真正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让他们在和谐的课堂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1]郑毓信,王宪昌,蔡仲.数学文化学[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
[2]廖运章,吴振英.基于新课标的数学教材应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80-184.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
【关键词】和谐课堂;发展;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基于这一出发点,我们必须注重人文关爱,创建和谐高效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灵动,闪耀智慧之光,使小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价值,有效提升数学素养,获得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积极的探索,而且能引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创意,营造出轻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构建关爱互动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石。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牵引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又推动着教师的“教”,学生与教师是互动、互利、互进的关系,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等,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还要关心、了解与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乐意与教师配合、交流,有效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2.构建融洽互助的学生关系
建立融洽的生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在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还要搭建好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同时,还要适时创造时机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学。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的实践活动课、探索知识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等,是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最佳时机,在学生互动、互助、互促中,达到和谐共进。
3.构建和谐的师生交流平台
为学生搭建轻松的交流平台是创建和谐课堂的必要途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探索、讨论与交流问题,在师生互问互答中产生共鸣,引发数学知识的有效生成。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是教师导入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引起学生主动思考,再通过师生交流反馈实现知识的生成;也可以针对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数学方法的自然生成。师生交流的和谐有助于推动和谐课堂的创建,促进师生的有效发展。
二、立足发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学生成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具体的课堂充满变数,面对这些大大小小的“干扰”,教师要灵动地发挥教学机智,变“拙”为“巧”,因势利导,让课堂教学彰显特色,精彩生成,从而保障和谐课堂的有效实施.
1.创设利于求知的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结合学生已有的体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突出趣味性、思考性、现实性。
2.营造利于生成的课堂教学
新知的教学有时能引发学生的认知突变,致使教学进程出现“短路”,教师要智慧处理,巧妙引导,促进新识的有效生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判断,根据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本源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再矫正学生的错误,对症下药,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矫正效果。在课堂中教师发挥教学机智,以静制动,能有效实施和谐课堂,促进有效生成。
3.使用优美恰当的评价语言
激励的评价语言,给学生以努力的方向,比如:“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提,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你将会越来越聪明。”赞赏性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比如:“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你真有创造性,老师为你感到骄傲。”教师评价语言的优美、恰当,必将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三、因材施教,关注个体的差异发展
“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个人获得发展”,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其目的不是消灭差异,而是承认个体差异基础上鼓励个体的发展。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因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提升,实现和谐课堂的差异发展。
1.关注知识基础的差异
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是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与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与复杂性。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无论是设计教学过程、探索活动还是作业练习等,需要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感受,让他们有选择性地参与活动及练习,让优等生有挑战,学困生易接受,人人有收获,人人有发展。
2.关注思维水平的差异
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具有独特性,对待同一数学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思维反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尽可能让各类学生有展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点亮他们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在思维碰撞中得到磨砺与提升,实现思维品质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3.关注学习能力的差异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层次不一的,教师要关注他们的差异,要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既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又要让其他学生学有所获,不断改善学习方法。教师要灵活安排教学过程,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互补,和谐并进。
和谐课堂是以人为本、立足发展、因材施教的课堂,是充满灵性、生机、智慧的课堂。面对新时期的挑战,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为纲,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做起,真正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让他们在和谐的课堂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1]郑毓信,王宪昌,蔡仲.数学文化学[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
[2]廖运章,吴振英.基于新课标的数学教材应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80-184.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