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隐喻是人们认知活动的重要媒介和工具,其中概念隐喻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分析小品《扶不扶》如何运用隐喻来达到幽默的效果。
关键词:概念隐喻;认知分析;小品《扶不扶》;幽默效果
引言
《扶不扶》是由沈腾、马丽主演的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个小品节目。在小品中,主人公郝建本是热心肠想扶起摔倒的老太太,却被摔懵的老太太误认为是肇事者,由此开始了他俩的斗智斗勇。《扶不扶》以搞笑的口吻、反讽的方式将一直被大众热议的“老人摔倒了到底扶不扶”的社会话题搬上了春晚舞台,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象,意在唤起广大群众的道德之心。通过对小品《扶不扶》的欣赏和分析,不难发现其中蕴含了大量的隐喻,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视角下分析小品《扶不扶》中的隐喻使用,从而探究其创造出的幽默效果。
一、概念隐喻理论和幽默研究
隐喻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传统认识观和现代认知观。在传统语言学视角下,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一种语言修辞现象;但现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方法。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最先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思想,使隐喻研究的出发点从“表象”变成“概念”,彻底将隐喻研究的对象从语言变异形式变成了揭示人类思维规律的认知规律,从此也标志着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认知方式,其哲学基础是非主观主义的体验哲学,即人们对隐喻的认识靠的是以前的身体经验和知识。根据Lakoff的理论,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1]也就是说,概念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且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陌生又不易于理解的目标域,并在源域和目的域之间形成一系列本体的或认识上的对应关系。而源域与目的域间存在的相似性使得人们能以源域的经验来建构目标域的经验,从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目标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
幽默研究同样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至今为止,针对言语幽默机制的理论研究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 最早的是心理认知角度的乖讹论(对幽默的一种认知解读);再就是语义脚本理论,它是对乖讹论的发展;而最新提出言语幽默机制的一般理论是对前两项理论的发展和升华,是目前幽默机制的主流理论。Norrick用框架理论来描述幽默,指出“笑话先激活一个图式,接着再扭曲它”。[2]因此,幽默理解需要受话者首先识别一个框架,在遇到与此框架或期待结果不符的冲突信息时,重新理解该框架。Suls认为,乖讹是衡量一个话语或事件是否幽默的必要条件。他的乖讹—消解(Incongruity-Resolution,简称IR)的“二阶段”模式是当代心理学上一个常见的幽默模式。在第一阶段中,笑话的接收者对笑话的期待与笑话的结尾发生了冲突。在第二阶段,笑话的接收者力图解决某种形式的问题,找到一条认知规则,这一认知规则使得妙语部分紧跟笑话的主体部分,并使不和谐的部分显得和谐一致。这两个阶段包括首先对原文做出一种解释,这一解释随后被第二种更有利的解释驳回。[3]幽默可以分为两类,即通过语言系统实现的语言幽默以及通过表情、行为等身体语言实现的情景幽默。隐喻产生的幽默属于语言幽默,隐喻是相声、小品等藝术语言中制造幽默的重要手段,它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突出某种信息,吸引人们的注意。
二、《扶不扶》中的隐喻
小品是当今舞台上一种人们喜闻乐见、针砭时弊的文艺形式,也是一种语言艺术。胡范畴在《幽默语言学》中认为,“所谓语言幽默,即由语言的各种变异使用而创造的幽默。”[4]而小品《扶不扶》中的幽默很大部分在于隐喻的使用,接下来我将对其中的隐喻进行分类并分析,试图说明其产生的幽默效果。
(一)行为类隐喻
在这类隐喻中,经常以一种源域行为来隐喻目标域行为,从而为读者了解目标域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窗。在这种隐喻中,往往目标域是熟悉的、常规的行为,而源域是非人类行为或非常规行为,从而形成对比,产生幽默效果。
例1 :
郝建:哎,慢点啊!(老太太360度旋转行走)哎呀!你这走是能走啊,但你这是按表走的啊!
老太太:哎呀,我这胯骨怎么突然疼了呢?
郝建:那肯定的啊,刚才转的时候磨的呗,这没起火就不错了。来,大妈,我给您扶起来啊!
在该片段中,郝建鼓励摔倒在地的老太太起来走一走,没想到老太太就躺在地上转了一圈,郝建对此感到惊讶又无可奈何,将老太太隐喻成表针,说她是按表走。此处“按表走”的用法,既形象地描述出了老太太的肢体动作,又出乎了观众的预期,只能让观众感叹其用法的精妙。后一句“起火”一词,将老太太的转动比作是钻木取火的过程,既解释了老太太胯骨疼的原因,也达到了幽默的效果。
例2:
马丽:那不是我的自行车啊。不是我的自行车……
沈腾:你老伴儿的自行车,你也没蹬那么快啊,我这是耽误你起飞了呀!
小品中沈腾想要在警察面前表现出受害者的姿态,于是用了“起飞”一词来责怪老太太骑车太快。这里,他将老太太骑车这一行为隐喻成了飞机起飞,以飞机起飞时超快的速度来隐喻老太太超速行驶,既向交警传达清了了情况,又刻画了郝建幽默机智的形象。
(二)形象类隐喻
在形象类隐喻类型中,以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为基础,通过相似性的映射,将始源域的特性映射到目的域上,从而促进人们对目的域概念本身的认知。其中,始源域和目标域皆是人物、动物或是某类特定身份的人,相似性也往往是性格、行为等方面的。如指着一个人说“那只老狐狸”便是本文所讨论的形象类隐喻。 例3:
郝建:……那咱这样啊,咱们娘儿俩呢,一起分享几则寓言小故事啊,故事的名字分别是:东郭先生与狼、吕洞宾与狗、农夫与蛇、郝建与老太太。这几个故事分别讲的是什么呢,我从头到尾依次的给你讲讲啊,说从前那,有个叫东郭的先生,有一天,他骑着自己那头驴,在那嘎达嘎达嘎达嘎达骑了一脸大疙瘩啊,完了呢,就遇到了一个快要死了的狼,这个狼呢……
……
郝建:我好比就是那个东郭先生,完了我把狼救了,回头狼还要吃了我呢,那你说那狼……是不是挺没礼貌的?
例3中,郝建误会老太太一直抓着自己不放是为了讹钱,便开始向老太太讲述小故事,以故事中东郭先生与狼、吕洞宾与狗、农夫与蛇分别来隐喻他和老太太。故事中,东郭先生、吕洞宾和农夫都是因为善良而被伤害的角色,而狼、狗和蛇都是忘恩负义的形象,通过向老太太讲述这些故事,郝建意在让老太太注意到他俩各自所代表的形象,不再纠缠着让他赔款。由于涉及到老太太的声誉问题,郝建不便直接指出她的坏心思,便借助隐喻来温婉地向老太太诉说她的罪行,希望她能悔过,不再做那忘恩负义的狼。该隐喻的使用改变了单一的语言风格,有利地提高了语句表达的形象性,给人耳目一新,易于联想的感觉,这样便可以打动人心、引起共鸣,呈现出幽默的效果。
(三)情感类隐喻
情感, 作为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体经验中最中心、最普遍的方面之一。由于认知可以影响情感, 也可以被情感影响, 因此对人类情感的研究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认知语义学认为, 用来谈论情感的词语可以成为探索情感概念结构和内容的一个重要工具。[5]由于情感是抽象的、模糊的或难以表达的感觉, 因此, 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人类的抽象情感, 人们经常把它们隐喻化, 如:生气、高兴、垂头丧气、吓破了胆等。
如例4:
杜晓宇:大妈您看啊,刚才那位司机啊,特意回来道了个歉,说当时脑子没转过这个弯儿来,让我把这个钱那,务必还给这个小伙子,说不能让做好事的人心凉,来拿着。
沈腾:哎呀,不凉了,不凉了,不凉了。
杜晓宇:人家还多给你一百,让你拿去修车。
沈腾:哎呀,这不但不凉了,咋还突然有点烧心了呢?
众所周知,心是五脏之首,是人体器官的主宰。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主要是通过眼、耳、鼻、口、身五种感官,而心则由于长在人体内部,无法直接感知外部世界。汉语由于受佛家文化以及中医所认为的“心系统”是包括所有人体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的观念影响,其“心”隐喻映射范围非常广,此处“心凉”一词便是用身体的触觉来隐喻心所处的状态,将温度的高低映射到了“心”上,将“心”映射到了情感域。“心凉”形象地表现出了郝建因做好事而受委屈的失望以及由此对自己的热心助人信念的怀疑。“烧心”一词的用法和“心凉”相似,通过心的隐喻,展现出主人公瞬间感受到的温暖,以及内心的满足。这种用法使平白的语言有了特色,增添了小品的趣味性,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例5:
马丽:孩子啊,大妈这么误会你,你都没走,还要扶大妈,好样的。
沈腾:大妈,这人倒了咱不扶,那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走大妈,咱上医院。(掏钱)
例5中,“人心倒了”将身体的状态隐喻到“心”上,将“心”映射到情感域,从而使“心倒”产生了“希望破灭,信念倒塌”的含义,既生动形象,又和前面的人倒了形成对照,使语言更富有色彩。后面的“扶人心”也是同样的用法。
(四)实体类隐喻
实体类隐喻是把“事件、活动、情感和觀点等看作是实体或实质”的一类隐喻,人们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帮助人们对其进行量化、理解以及特征识别,通过实体的特征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例6:
沈腾:郝建那名是我妈起早贪黑给我起的,到你这儿怎么成脏话了呢?
马丽:你把我撞到了,哪怕说声对不起呢,不仅不道歉,还反咬我一口,我告诉你,哎呀你今天那,就别想走啊。(马丽强撑起身,鸭子步走向自行车)这呀,就是证据啊,我今天就是豁出命,也要和这种社会不良现象斗争到底!(边说边挪沈腾的自行车)
例6中涉及到了战争的隐喻,即把源域“战争”的特点映射到目标域上。用战争隐喻来突出强调改善社会不良现象的紧迫性,就像是一场激烈且隐形的战争,激励大家要积极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战斗之中。在人们的意识里,战争有攻击性、敌对性、正义性、战略性等特点。在上例中,“斗争到底”一词的使用,可以让观众意识到社会不良现象是现在大家共同的敌人,能够激起观众焦虑与恐慌,唤醒更多人对不良现象的警醒,从而寻求更多的同盟为社会更好的发展做出贡献。
例7:
马丽:我想起来了,刚才啊我搁那拧啊拧啊,一个台阶迈空了,完了就摔倒了。
沈腾:终于真相大白了,大妈呀,对不起啊,你别生我气,我刚才不是有意要气你的,我是实在没办法了,才给你演了遍回放啊。
例7中,沈腾将他一系列难以形容的动作隐喻成了具体的电影、电视等影视媒体的再次播放,化抽象为具体,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同时,通过本体、喻体的语义距离,造成了句子意义在逻辑上与语境的矛盾性,从而产生了极强的幽默效果。
三、结语
本文从认知角度探索了隐喻在小品《扶不扶》中产生的幽默效果,并按照隐喻的类型分析了其工作机制。隐喻的使用不再是单纯的说明或阐释事物,而是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再只是被动应用隐喻,而是更加主动地使用隐喻。一语篇引人发笑就必须支持两个叠合和对比的脚本。即使是叠合,边界不久也会明显起来,意识到边界之间的张力便引发大笑。由此可见,隐喻思维的运用更加迎合了现代人的思维习惯。通过对小品《扶不扶》中的隐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品的运作机制,能为今后创造出更好的小品提供借鉴意义。不仅如此,隐喻分析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一代人的交际手段和思维习惯,对加强人们的沟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Viana, A. Asymmetry in script opposition[J]. Humor. 2010(4).
[3]刘乃实. 言语幽默的图论模型[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宇弘. 通感隱喻的认知基础和哲学意义[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4).
[5]Kovecses, Zoltan. Metaphors of Anger, Pride, and Love: A Lexical Approach to the Structure of Concepts[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0.
[6]彭磊芳, 周启强. 论奥巴马就职演说辞中的概念隐喻[J]. 当代理论教育与实践. 2010(2).
[7]任绍曾. 概念隐喻及其语篇体现——对体现概念隐喻的语篇的多维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10).
[8]苏奕华. 言语幽默机制与定量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5(3).
[9]唐韧. 隐喻认知过程在话语幽默生成中的作用[J]. 中北大学学报. 2007(1).
[10]汤文华.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解读春晚小品《扶不扶》[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7).
[11]王瑞芳, 胡瑞华. 认知视阈下2017年奥巴马告别演说中的概念隐喻分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7).
[12]吴恩锋. 论汉语“心”的隐喻认知系统[J]. 语言教学于研究. 2004(6).
[13]殷融, 苏得权, 叶浩生.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2)
作者简介:陈琳(1994,3-),女,籍贯:河北省唐山市,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概念隐喻;认知分析;小品《扶不扶》;幽默效果
引言
《扶不扶》是由沈腾、马丽主演的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个小品节目。在小品中,主人公郝建本是热心肠想扶起摔倒的老太太,却被摔懵的老太太误认为是肇事者,由此开始了他俩的斗智斗勇。《扶不扶》以搞笑的口吻、反讽的方式将一直被大众热议的“老人摔倒了到底扶不扶”的社会话题搬上了春晚舞台,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象,意在唤起广大群众的道德之心。通过对小品《扶不扶》的欣赏和分析,不难发现其中蕴含了大量的隐喻,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视角下分析小品《扶不扶》中的隐喻使用,从而探究其创造出的幽默效果。
一、概念隐喻理论和幽默研究
隐喻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传统认识观和现代认知观。在传统语言学视角下,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一种语言修辞现象;但现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方法。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最先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思想,使隐喻研究的出发点从“表象”变成“概念”,彻底将隐喻研究的对象从语言变异形式变成了揭示人类思维规律的认知规律,从此也标志着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认知方式,其哲学基础是非主观主义的体验哲学,即人们对隐喻的认识靠的是以前的身体经验和知识。根据Lakoff的理论,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1]也就是说,概念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且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陌生又不易于理解的目标域,并在源域和目的域之间形成一系列本体的或认识上的对应关系。而源域与目的域间存在的相似性使得人们能以源域的经验来建构目标域的经验,从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目标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
幽默研究同样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至今为止,针对言语幽默机制的理论研究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 最早的是心理认知角度的乖讹论(对幽默的一种认知解读);再就是语义脚本理论,它是对乖讹论的发展;而最新提出言语幽默机制的一般理论是对前两项理论的发展和升华,是目前幽默机制的主流理论。Norrick用框架理论来描述幽默,指出“笑话先激活一个图式,接着再扭曲它”。[2]因此,幽默理解需要受话者首先识别一个框架,在遇到与此框架或期待结果不符的冲突信息时,重新理解该框架。Suls认为,乖讹是衡量一个话语或事件是否幽默的必要条件。他的乖讹—消解(Incongruity-Resolution,简称IR)的“二阶段”模式是当代心理学上一个常见的幽默模式。在第一阶段中,笑话的接收者对笑话的期待与笑话的结尾发生了冲突。在第二阶段,笑话的接收者力图解决某种形式的问题,找到一条认知规则,这一认知规则使得妙语部分紧跟笑话的主体部分,并使不和谐的部分显得和谐一致。这两个阶段包括首先对原文做出一种解释,这一解释随后被第二种更有利的解释驳回。[3]幽默可以分为两类,即通过语言系统实现的语言幽默以及通过表情、行为等身体语言实现的情景幽默。隐喻产生的幽默属于语言幽默,隐喻是相声、小品等藝术语言中制造幽默的重要手段,它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突出某种信息,吸引人们的注意。
二、《扶不扶》中的隐喻
小品是当今舞台上一种人们喜闻乐见、针砭时弊的文艺形式,也是一种语言艺术。胡范畴在《幽默语言学》中认为,“所谓语言幽默,即由语言的各种变异使用而创造的幽默。”[4]而小品《扶不扶》中的幽默很大部分在于隐喻的使用,接下来我将对其中的隐喻进行分类并分析,试图说明其产生的幽默效果。
(一)行为类隐喻
在这类隐喻中,经常以一种源域行为来隐喻目标域行为,从而为读者了解目标域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窗。在这种隐喻中,往往目标域是熟悉的、常规的行为,而源域是非人类行为或非常规行为,从而形成对比,产生幽默效果。
例1 :
郝建:哎,慢点啊!(老太太360度旋转行走)哎呀!你这走是能走啊,但你这是按表走的啊!
老太太:哎呀,我这胯骨怎么突然疼了呢?
郝建:那肯定的啊,刚才转的时候磨的呗,这没起火就不错了。来,大妈,我给您扶起来啊!
在该片段中,郝建鼓励摔倒在地的老太太起来走一走,没想到老太太就躺在地上转了一圈,郝建对此感到惊讶又无可奈何,将老太太隐喻成表针,说她是按表走。此处“按表走”的用法,既形象地描述出了老太太的肢体动作,又出乎了观众的预期,只能让观众感叹其用法的精妙。后一句“起火”一词,将老太太的转动比作是钻木取火的过程,既解释了老太太胯骨疼的原因,也达到了幽默的效果。
例2:
马丽:那不是我的自行车啊。不是我的自行车……
沈腾:你老伴儿的自行车,你也没蹬那么快啊,我这是耽误你起飞了呀!
小品中沈腾想要在警察面前表现出受害者的姿态,于是用了“起飞”一词来责怪老太太骑车太快。这里,他将老太太骑车这一行为隐喻成了飞机起飞,以飞机起飞时超快的速度来隐喻老太太超速行驶,既向交警传达清了了情况,又刻画了郝建幽默机智的形象。
(二)形象类隐喻
在形象类隐喻类型中,以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为基础,通过相似性的映射,将始源域的特性映射到目的域上,从而促进人们对目的域概念本身的认知。其中,始源域和目标域皆是人物、动物或是某类特定身份的人,相似性也往往是性格、行为等方面的。如指着一个人说“那只老狐狸”便是本文所讨论的形象类隐喻。 例3:
郝建:……那咱这样啊,咱们娘儿俩呢,一起分享几则寓言小故事啊,故事的名字分别是:东郭先生与狼、吕洞宾与狗、农夫与蛇、郝建与老太太。这几个故事分别讲的是什么呢,我从头到尾依次的给你讲讲啊,说从前那,有个叫东郭的先生,有一天,他骑着自己那头驴,在那嘎达嘎达嘎达嘎达骑了一脸大疙瘩啊,完了呢,就遇到了一个快要死了的狼,这个狼呢……
……
郝建:我好比就是那个东郭先生,完了我把狼救了,回头狼还要吃了我呢,那你说那狼……是不是挺没礼貌的?
例3中,郝建误会老太太一直抓着自己不放是为了讹钱,便开始向老太太讲述小故事,以故事中东郭先生与狼、吕洞宾与狗、农夫与蛇分别来隐喻他和老太太。故事中,东郭先生、吕洞宾和农夫都是因为善良而被伤害的角色,而狼、狗和蛇都是忘恩负义的形象,通过向老太太讲述这些故事,郝建意在让老太太注意到他俩各自所代表的形象,不再纠缠着让他赔款。由于涉及到老太太的声誉问题,郝建不便直接指出她的坏心思,便借助隐喻来温婉地向老太太诉说她的罪行,希望她能悔过,不再做那忘恩负义的狼。该隐喻的使用改变了单一的语言风格,有利地提高了语句表达的形象性,给人耳目一新,易于联想的感觉,这样便可以打动人心、引起共鸣,呈现出幽默的效果。
(三)情感类隐喻
情感, 作为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体经验中最中心、最普遍的方面之一。由于认知可以影响情感, 也可以被情感影响, 因此对人类情感的研究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认知语义学认为, 用来谈论情感的词语可以成为探索情感概念结构和内容的一个重要工具。[5]由于情感是抽象的、模糊的或难以表达的感觉, 因此, 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人类的抽象情感, 人们经常把它们隐喻化, 如:生气、高兴、垂头丧气、吓破了胆等。
如例4:
杜晓宇:大妈您看啊,刚才那位司机啊,特意回来道了个歉,说当时脑子没转过这个弯儿来,让我把这个钱那,务必还给这个小伙子,说不能让做好事的人心凉,来拿着。
沈腾:哎呀,不凉了,不凉了,不凉了。
杜晓宇:人家还多给你一百,让你拿去修车。
沈腾:哎呀,这不但不凉了,咋还突然有点烧心了呢?
众所周知,心是五脏之首,是人体器官的主宰。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主要是通过眼、耳、鼻、口、身五种感官,而心则由于长在人体内部,无法直接感知外部世界。汉语由于受佛家文化以及中医所认为的“心系统”是包括所有人体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的观念影响,其“心”隐喻映射范围非常广,此处“心凉”一词便是用身体的触觉来隐喻心所处的状态,将温度的高低映射到了“心”上,将“心”映射到了情感域。“心凉”形象地表现出了郝建因做好事而受委屈的失望以及由此对自己的热心助人信念的怀疑。“烧心”一词的用法和“心凉”相似,通过心的隐喻,展现出主人公瞬间感受到的温暖,以及内心的满足。这种用法使平白的语言有了特色,增添了小品的趣味性,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例5:
马丽:孩子啊,大妈这么误会你,你都没走,还要扶大妈,好样的。
沈腾:大妈,这人倒了咱不扶,那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走大妈,咱上医院。(掏钱)
例5中,“人心倒了”将身体的状态隐喻到“心”上,将“心”映射到情感域,从而使“心倒”产生了“希望破灭,信念倒塌”的含义,既生动形象,又和前面的人倒了形成对照,使语言更富有色彩。后面的“扶人心”也是同样的用法。
(四)实体类隐喻
实体类隐喻是把“事件、活动、情感和觀点等看作是实体或实质”的一类隐喻,人们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帮助人们对其进行量化、理解以及特征识别,通过实体的特征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例6:
沈腾:郝建那名是我妈起早贪黑给我起的,到你这儿怎么成脏话了呢?
马丽:你把我撞到了,哪怕说声对不起呢,不仅不道歉,还反咬我一口,我告诉你,哎呀你今天那,就别想走啊。(马丽强撑起身,鸭子步走向自行车)这呀,就是证据啊,我今天就是豁出命,也要和这种社会不良现象斗争到底!(边说边挪沈腾的自行车)
例6中涉及到了战争的隐喻,即把源域“战争”的特点映射到目标域上。用战争隐喻来突出强调改善社会不良现象的紧迫性,就像是一场激烈且隐形的战争,激励大家要积极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战斗之中。在人们的意识里,战争有攻击性、敌对性、正义性、战略性等特点。在上例中,“斗争到底”一词的使用,可以让观众意识到社会不良现象是现在大家共同的敌人,能够激起观众焦虑与恐慌,唤醒更多人对不良现象的警醒,从而寻求更多的同盟为社会更好的发展做出贡献。
例7:
马丽:我想起来了,刚才啊我搁那拧啊拧啊,一个台阶迈空了,完了就摔倒了。
沈腾:终于真相大白了,大妈呀,对不起啊,你别生我气,我刚才不是有意要气你的,我是实在没办法了,才给你演了遍回放啊。
例7中,沈腾将他一系列难以形容的动作隐喻成了具体的电影、电视等影视媒体的再次播放,化抽象为具体,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同时,通过本体、喻体的语义距离,造成了句子意义在逻辑上与语境的矛盾性,从而产生了极强的幽默效果。
三、结语
本文从认知角度探索了隐喻在小品《扶不扶》中产生的幽默效果,并按照隐喻的类型分析了其工作机制。隐喻的使用不再是单纯的说明或阐释事物,而是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再只是被动应用隐喻,而是更加主动地使用隐喻。一语篇引人发笑就必须支持两个叠合和对比的脚本。即使是叠合,边界不久也会明显起来,意识到边界之间的张力便引发大笑。由此可见,隐喻思维的运用更加迎合了现代人的思维习惯。通过对小品《扶不扶》中的隐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品的运作机制,能为今后创造出更好的小品提供借鉴意义。不仅如此,隐喻分析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一代人的交际手段和思维习惯,对加强人们的沟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Viana, A. Asymmetry in script opposition[J]. Humor. 2010(4).
[3]刘乃实. 言语幽默的图论模型[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宇弘. 通感隱喻的认知基础和哲学意义[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4).
[5]Kovecses, Zoltan. Metaphors of Anger, Pride, and Love: A Lexical Approach to the Structure of Concepts[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0.
[6]彭磊芳, 周启强. 论奥巴马就职演说辞中的概念隐喻[J]. 当代理论教育与实践. 2010(2).
[7]任绍曾. 概念隐喻及其语篇体现——对体现概念隐喻的语篇的多维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10).
[8]苏奕华. 言语幽默机制与定量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5(3).
[9]唐韧. 隐喻认知过程在话语幽默生成中的作用[J]. 中北大学学报. 2007(1).
[10]汤文华.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解读春晚小品《扶不扶》[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7).
[11]王瑞芳, 胡瑞华. 认知视阈下2017年奥巴马告别演说中的概念隐喻分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7).
[12]吴恩锋. 论汉语“心”的隐喻认知系统[J]. 语言教学于研究. 2004(6).
[13]殷融, 苏得权, 叶浩生.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2)
作者简介:陈琳(1994,3-),女,籍贯:河北省唐山市,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