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而今,民办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就业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寻求“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劣势和不足,这是因为市场机制、思维、环节开展、效果评估等多方面所制约和导致的。本文分析了设计学类专业校企合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模式。
关键词:设计学专业;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校企合作模式的贯彻与落实,这是由于在民办高校中学费为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而考虑到设计学类专业的实习对于硬件设施有着较高要求,因此校企合作的应用能够有效将实训教学转移至企业,这既是对民办高校实践教育成本的节约,同时也能够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提高其实际岗位操作能力,达到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以我院设计学类专业为例:为保证校外实训基地专业项目实践教学体系的落实,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设计学类专业除了完成校内实训室之外,又相继与沈阳各个设计类企业或公司建立了巩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设计学类专业培养方案所设置的实践课程都能在这些教学基地中有效展开,全部实践教学课程都能落实到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深化,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民办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校企合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共同参与原则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这就需要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岗位训练过程当中,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这对于学校而言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实施过程。作为一种商业合作行为,校企合作的基本洽谈点在于市场运作方式,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导向下落实校企双方的职责与权利,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实施。与此同时,校企合作的模式也表现为社会化活动的形式,有着显著的高成本及规模化特征。
(二)灵活适应原则
适应性与灵活性也是校企合作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行业发展特点出发,通过不同合作模式的制定提高校企合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设计学类专业尤其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积淀过程中发展实践意识,这也为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优势,在利益共同化的驱使下校企合作模式的落实真正促进了学生、学校及企业等多方面共赢。
(三)引导激励原则
校企合作过程中矛盾和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作为冲突解决的中间人,政府教育部门的角色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门在处理问题时应当兼顾学校名誉与企业声誉,以正确的教育观念作为问题解决的根本突破口。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越发激烈,在现有的供求关系中学生的弱势地位较为明显,这就需要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就业调节作用,从引导与激励的双重层面切实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民办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具体模式
(一)工学交替模式
作为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定的一种人才培养方案,工学交替模式采用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提高合作教育模式的针对性。从统一管理的角度分析,学校内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可积极引入企业中的设计室,以便于学生生产实践工作的展开。在互惠互利的原则导向下,工学交替模式的应用可将企业的设计室置于学校范围之内,不仅便于岗位实践,且是对场地租金的节省。学校方面可通过免租或是降低租金的方式为学生实训提供最为有利的场所,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二)订单式模式
所谓的订单式模式主要是指学校和企业之间通过用人协议的签订确立对应的人才培养计划,采用共同参与的方式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并依据协议约定由用人单位对合作性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安排,这对于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率提高、教学改革实施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都有积极影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中的落实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独立地处理与分析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同时也是对企业合作优势的一种体现。
(三)工作室制模式
作为设计学类专业特色化校企合作模式之一,工作室制模式是依托于设计工作室形成的一种校企合作方式,其出发点在于岗位群及职业领域的实际发展需求,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企业工作模式和实际工作案例当中。从企业管理流程出发,学生可通过小组合作方式依据基本的项目要求及工作流程来对设计方案进行商讨与合作,直至整个项目完成。此外,项目引进的方式也是工作室制模式实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依托合作企业实现项目引进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熟悉岗位工作,提高岗位操作技能,这对于学生今后就业是重要的保障。
(四)项目引入模式
校企合作中项目引入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先将设计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当中,依据企业计划实施和工作流程展开项目设计,可借助独立设计或分组设计的形式配之以教师或企业项目负责人的指导,这一过程中项目负责人也需要参与到相关的辅导和讲评工作中来,对项目教学管理及计划制订提出意见和建议。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突破作业布置的照本宣科形式,采用任务布置的方式实现对项目设计的分解,通过真实项目的导入辅助实训教学。除此之外,设计竞赛方式的导入对于学生积极性调动也极为有利,这就需要学校灵活调整相关的课程教学计划,通过项目引入的方式体现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优势。
综上所述,复杂性与系统性是校企合作模式实施的基本特征,这其中既涉及到学校的办学体制与管理体系问题,同时也与高校的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必然联系,除了高校本身与教育部门的支持外,企业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对民办高校设计学类专业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这还只是一个开端,因为毕竟校企合作是教改的一个长期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对高等教育已经由量变发展成为质变。一些民办高校摒弃学术型、研究型的传统思想,开展校企合作,正是将这种冲击转化为契机,因此,它更需要完善的政策、更加灵活性的管理模式、多渠道的人才引进、以及科研成果应用,这都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的加以完善。尽可能的减少学生培养和企业需求的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中国高教研究,2012(9).
[2]杜学森.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教育与职业,2007(11).
[3]张宇、和震.职教培养模式转变的路径及推进策略——基于“校企合作的校企合作”的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4]黄信初、廖建军、周芬芬.论设计设计学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基本特点.美术大观,2010(9).
[5]吕璞、林莉.开放式自主创新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型及仿真[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2).
[6]廖建军、李涛.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美术教育研究,2012(4).
[7]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
(作者单位:辽宁何氏医学院)
关键词:设计学专业;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校企合作模式的贯彻与落实,这是由于在民办高校中学费为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而考虑到设计学类专业的实习对于硬件设施有着较高要求,因此校企合作的应用能够有效将实训教学转移至企业,这既是对民办高校实践教育成本的节约,同时也能够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提高其实际岗位操作能力,达到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以我院设计学类专业为例:为保证校外实训基地专业项目实践教学体系的落实,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设计学类专业除了完成校内实训室之外,又相继与沈阳各个设计类企业或公司建立了巩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设计学类专业培养方案所设置的实践课程都能在这些教学基地中有效展开,全部实践教学课程都能落实到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深化,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民办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校企合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共同参与原则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这就需要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岗位训练过程当中,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这对于学校而言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实施过程。作为一种商业合作行为,校企合作的基本洽谈点在于市场运作方式,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导向下落实校企双方的职责与权利,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实施。与此同时,校企合作的模式也表现为社会化活动的形式,有着显著的高成本及规模化特征。
(二)灵活适应原则
适应性与灵活性也是校企合作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行业发展特点出发,通过不同合作模式的制定提高校企合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设计学类专业尤其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积淀过程中发展实践意识,这也为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优势,在利益共同化的驱使下校企合作模式的落实真正促进了学生、学校及企业等多方面共赢。
(三)引导激励原则
校企合作过程中矛盾和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作为冲突解决的中间人,政府教育部门的角色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门在处理问题时应当兼顾学校名誉与企业声誉,以正确的教育观念作为问题解决的根本突破口。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越发激烈,在现有的供求关系中学生的弱势地位较为明显,这就需要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就业调节作用,从引导与激励的双重层面切实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民办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具体模式
(一)工学交替模式
作为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定的一种人才培养方案,工学交替模式采用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提高合作教育模式的针对性。从统一管理的角度分析,学校内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可积极引入企业中的设计室,以便于学生生产实践工作的展开。在互惠互利的原则导向下,工学交替模式的应用可将企业的设计室置于学校范围之内,不仅便于岗位实践,且是对场地租金的节省。学校方面可通过免租或是降低租金的方式为学生实训提供最为有利的场所,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二)订单式模式
所谓的订单式模式主要是指学校和企业之间通过用人协议的签订确立对应的人才培养计划,采用共同参与的方式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并依据协议约定由用人单位对合作性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安排,这对于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率提高、教学改革实施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都有积极影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中的落实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独立地处理与分析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同时也是对企业合作优势的一种体现。
(三)工作室制模式
作为设计学类专业特色化校企合作模式之一,工作室制模式是依托于设计工作室形成的一种校企合作方式,其出发点在于岗位群及职业领域的实际发展需求,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企业工作模式和实际工作案例当中。从企业管理流程出发,学生可通过小组合作方式依据基本的项目要求及工作流程来对设计方案进行商讨与合作,直至整个项目完成。此外,项目引进的方式也是工作室制模式实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依托合作企业实现项目引进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熟悉岗位工作,提高岗位操作技能,这对于学生今后就业是重要的保障。
(四)项目引入模式
校企合作中项目引入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先将设计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当中,依据企业计划实施和工作流程展开项目设计,可借助独立设计或分组设计的形式配之以教师或企业项目负责人的指导,这一过程中项目负责人也需要参与到相关的辅导和讲评工作中来,对项目教学管理及计划制订提出意见和建议。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突破作业布置的照本宣科形式,采用任务布置的方式实现对项目设计的分解,通过真实项目的导入辅助实训教学。除此之外,设计竞赛方式的导入对于学生积极性调动也极为有利,这就需要学校灵活调整相关的课程教学计划,通过项目引入的方式体现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优势。
综上所述,复杂性与系统性是校企合作模式实施的基本特征,这其中既涉及到学校的办学体制与管理体系问题,同时也与高校的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必然联系,除了高校本身与教育部门的支持外,企业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对民办高校设计学类专业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这还只是一个开端,因为毕竟校企合作是教改的一个长期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对高等教育已经由量变发展成为质变。一些民办高校摒弃学术型、研究型的传统思想,开展校企合作,正是将这种冲击转化为契机,因此,它更需要完善的政策、更加灵活性的管理模式、多渠道的人才引进、以及科研成果应用,这都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的加以完善。尽可能的减少学生培养和企业需求的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中国高教研究,2012(9).
[2]杜学森.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教育与职业,2007(11).
[3]张宇、和震.职教培养模式转变的路径及推进策略——基于“校企合作的校企合作”的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4]黄信初、廖建军、周芬芬.论设计设计学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基本特点.美术大观,2010(9).
[5]吕璞、林莉.开放式自主创新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型及仿真[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2).
[6]廖建军、李涛.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美术教育研究,2012(4).
[7]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
(作者单位:辽宁何氏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