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就能产生好奇心,就有了探索问题的兴趣。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由此可见,掌握好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可以指明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有序地探求知识奥秘,全面深刻地揭示知识的本质,增强教学效果。那么,在品德教学中该如何精心设计问题,启迪学生思维呢?
一、精心酝酿,以问题引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我们采用何种导入方式,都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瞧,我的一家》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录像的形式观看他人是如何介绍自己家庭的,给学生一个示范作用。看完录像,笔者立即问学生:看了之后,你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你的家吗?这样简单明了的进入课堂,富有启发性,又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校园中的红绿灯》一课,课的开始笔者设计了一个十字路口的游戏,让学生扮演行人和司机过马路,在没有交警及信号灯的指挥下,学生们发生了撞车现象。笔者就此抛出了问题: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撞车的现象?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使这堂课做到了课始趣生。
二、把握时机,以问题铺路开启学生心智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有了好奇心,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因此只有把握好时机,以问题铺路开启他们的心智,充分的挖掘教材,才能促进学生情感内化,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
在教授《我选择、我快乐》一课时,笔者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今的信息世界五彩缤纷,电视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应该怎样对待看电视的问题呢?此问题一出,立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从看电视的利与弊畅谈了起来。笔者抓住时机,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开展了辩论会,决定与学生探个究竟。
正方:看电视对我们有益,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的知识,我还从电视中了解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笔者借机问道:你看到祖国的什么?你想对祖国说什么?虽然是一带而过的问题,但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反方:看电视对我们的视力不好,经过调查,很多青少年的近视都与长时间的看电视分不开。还有些不良电视节目引导了青少年的犯罪。
听到这儿笔者问学生:看到这些,你的心情怎样?寥寥几句,引起了学生的注意。通过辩论,学生们从中也明白了看电视是需要选择的。
三、捕捉课堂,以问题导行回归自然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即生活。”这就是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教育是不能和生活分离的。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为此,我们应重视问题导行与学知的有机结合,针对教学中的具体例子,充分考虑问题的设置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并能形成能力。
在教学《我来提醒你》一课时,笔者播放了动画《要下雨了》,学生们看后思维活跃。之后,笔者提出了几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在生活中你提醒过谁?
学生们说:“下雨的时候,我提醒妈妈不要站在大树下。”
“我提醒小朋友在楼道内不要打闹。”
笔者及时问道:“为什么?”
“因为那样很危险,我就曾经跌倒摔伤过。”
在课堂上笔者捕捉学生们的亮点,及时地进行了引导与评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联系了自己的实际生活,又能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学生们把学到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
四、游刃有余,以问题延伸升华课堂主题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适当的问题延伸,能引导他们的发展,避免教材的内涵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擦肩而过。通过问题延伸,让学生主动探究,把课堂内外有机的结合,从而升华了课堂的主题。
在教授《我有一双小巧手》时,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到手的魅力。最后抛出问题:请学生发挥自己小手的作用,回家后能做些什么?学生们谈到:回家后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活;给妈妈洗脚、给爸爸捶背。后来在学生的日记中,笔者看到了学生们的心声:“当我第一次给妈妈洗脚,妈妈眼中含着眼泪……”“我爱我的妈妈,您辛苦了!”。通过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语,让学生们明白了付出爱也收获了爱。在这样的实践中,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品德教育落到了实处,升华了课堂的主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源远流长。因此,我们就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挖掘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焕发出永恒的生命力,使学生愿意参与教学活动。
一、精心酝酿,以问题引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我们采用何种导入方式,都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瞧,我的一家》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录像的形式观看他人是如何介绍自己家庭的,给学生一个示范作用。看完录像,笔者立即问学生:看了之后,你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你的家吗?这样简单明了的进入课堂,富有启发性,又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校园中的红绿灯》一课,课的开始笔者设计了一个十字路口的游戏,让学生扮演行人和司机过马路,在没有交警及信号灯的指挥下,学生们发生了撞车现象。笔者就此抛出了问题: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撞车的现象?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使这堂课做到了课始趣生。
二、把握时机,以问题铺路开启学生心智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有了好奇心,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因此只有把握好时机,以问题铺路开启他们的心智,充分的挖掘教材,才能促进学生情感内化,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
在教授《我选择、我快乐》一课时,笔者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今的信息世界五彩缤纷,电视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应该怎样对待看电视的问题呢?此问题一出,立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从看电视的利与弊畅谈了起来。笔者抓住时机,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开展了辩论会,决定与学生探个究竟。
正方:看电视对我们有益,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的知识,我还从电视中了解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笔者借机问道:你看到祖国的什么?你想对祖国说什么?虽然是一带而过的问题,但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反方:看电视对我们的视力不好,经过调查,很多青少年的近视都与长时间的看电视分不开。还有些不良电视节目引导了青少年的犯罪。
听到这儿笔者问学生:看到这些,你的心情怎样?寥寥几句,引起了学生的注意。通过辩论,学生们从中也明白了看电视是需要选择的。
三、捕捉课堂,以问题导行回归自然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即生活。”这就是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教育是不能和生活分离的。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为此,我们应重视问题导行与学知的有机结合,针对教学中的具体例子,充分考虑问题的设置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并能形成能力。
在教学《我来提醒你》一课时,笔者播放了动画《要下雨了》,学生们看后思维活跃。之后,笔者提出了几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在生活中你提醒过谁?
学生们说:“下雨的时候,我提醒妈妈不要站在大树下。”
“我提醒小朋友在楼道内不要打闹。”
笔者及时问道:“为什么?”
“因为那样很危险,我就曾经跌倒摔伤过。”
在课堂上笔者捕捉学生们的亮点,及时地进行了引导与评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联系了自己的实际生活,又能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学生们把学到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
四、游刃有余,以问题延伸升华课堂主题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适当的问题延伸,能引导他们的发展,避免教材的内涵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擦肩而过。通过问题延伸,让学生主动探究,把课堂内外有机的结合,从而升华了课堂的主题。
在教授《我有一双小巧手》时,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到手的魅力。最后抛出问题:请学生发挥自己小手的作用,回家后能做些什么?学生们谈到:回家后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活;给妈妈洗脚、给爸爸捶背。后来在学生的日记中,笔者看到了学生们的心声:“当我第一次给妈妈洗脚,妈妈眼中含着眼泪……”“我爱我的妈妈,您辛苦了!”。通过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语,让学生们明白了付出爱也收获了爱。在这样的实践中,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品德教育落到了实处,升华了课堂的主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源远流长。因此,我们就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挖掘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焕发出永恒的生命力,使学生愿意参与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