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家埠年画是非常优秀的民间艺术,风格古朴、夸张,自成一派,清中期达到其艺术性的巅峰。文章从清中期杨家埠灶神年画入手浅析此时的杨家埠年画艺术特色。
The Yang Jia Bu’s painting is a very excellent folk art, style of primitive simplicity, deferent from other art. It reached its climax at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I think the Zao Shen painting can represent the Yang Jia Bu’s painting. The article talk about the Yang Jia Bu’s painting from Zao Shen painting.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留给我们很多优秀的艺术形式,前人去粗取精才汇成中华民族现在百花争鸣的民间艺术。尤其是年画艺术,它一种雅俗共赏的绘画,起源于民间也服务于人民大众,能够深刻反映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民间文化,并能体现人民大众的审美观念。它伴随着祭祀、驱邪、祈福为主要内容的年节风俗的不断发展而产生,是中国几千年文化沉淀的必然结果。然而时代的发展,人们在接受纷繁复杂的外来事物时,却将属于本民族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渐渐遗弃。
杨家埠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三大年画,从明末起到现在已有几百年历史,清代中期的杨家埠神像类年画体系已经非常成熟,灶王、财神、门神、菩萨、玉皇大帝等天地各仙都是它的表现内容。但从艺术性上其代表作品非灶神年画莫属。
“世上先有杨家埠,后来才生灶王爷。”民间的这句传言虽然有些夸张,但杨家埠村生产的《灶王图》却与百姓人家有着极深的缘分。灶王年画自明末就有,杨家埠有着关于灶王的传说,灶王爷本名叫张万仓,外号张腊月,妻子丁香女,善良贤惠,勤劳美丽,但是张腊月却喜新厌旧,娶了娼妓王海棠,一封休书将丁香女逐出家门,后来,张腊月与王海棠整天花天酒地,家产被败光,王海棠离他而去,
张腊月悔恨难当,沿街乞讨,一次乞讨至前妻丁香女处,丁香女不计前嫌,做了一碗龙须面给他,他一吃就尝出是丁香女所做。羞愧无地自容,当下就撞死在丁香女灶角旁,丁香女很伤心,每年腊月二十三就将一张他的画像贴于灶上祭拜供奉,后来又写上了“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安”的对联。之后丁香女家富贵满门,人们之后便争相将张腊月的画像贴于灶上,便有了灶王之说。这个习俗从明代便有,清代更是延续,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三,人们把散着墨香的新灶王“请”进家,然后将老灶王“送”上天,并拜托其上天言好事,以保下界全年平安。
清中期的灶王种类十分齐全,从尺寸上说有大灶、二灶、三灶、四灶、小灶。按布局构图上有三层灶和二层灶之分,这种划分依然是由销售的因素造成。
灶神画的构图、张贴方位是非常讲究的。大灶是三层灶,从上方看,第一层是天皇,天皇两侧分别是招财童子和利市仙子,天皇的形象格外巨大,正是体现了杨家埠年画中对主要人物特别突出的刻画。中间一层是灶王爷和灶王奶奶,背景图片是龙凤呈祥,左右两边分别是金童玉女。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前面是聚宝盆,象征财源滚进。第三层是地皇,左右拥簇着的文臣武将,最下方是一只鸡和一条狗。贴灶王画时必须是狗朝外看护家园,意思是阻挡厄运,鸡朝内,吉祥如意,整个画面的左右两侧是八仙过海。小小的一幅灶王年画就刻画了如此多的神仙,布局紧凑,画面饱和,有很多吉祥象征的事物在其中装点画面。这幅年画中将家和、财进的寓意都包含其中,可见当时的年画承载了很多人们内心的希望。
从艺术性上讲,灶神年画依然传承杨家埠神像年画的特色,人物大都是正襟危坐,但不同于门神年画,灶神年画中的人物面目祥和、极具福态。年画本身有其局限性,小小一块板上将所有人物都表现得很具体是不可能的,必然会舍弃一些不重要的场景,为了突出主题,杨家埠年画中一般都会舍弃次要的人物刻画,重点表现主题人物。所以,除了中心人物有稍微具体的刻画外,旁边人物都差不多是一个模样,草草几个线条就带过,人物刻画都是简练、粗放。正是这样的风格才使得杨家埠年画不同于杨柳青年画的精细,体现山东大汉的古朴性格,富有趣味性,自成一派。
杨家埠年画中很多作品没有根据传说的故事情节来构思画面内容。如同灶神年画,除了中间一层或第一层有出现灶王和灶王奶奶之外,其余的刻画都与传说没有任何的关联。画面采用了杨家埠年画程式化的造型方式,从明末到清代,灶神年画若干年来,在构图上很少有大的变化,只是有些是一位灶王配一位灶神奶奶,有的则配两位,画面都是诸多神灵围绕灶神或站立或端坐,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整体布局变化不大。
从“二层灶”可以看出杨家埠年画在构图上的另一个特点,在杨家埠年画中经常会出现一个比整个画面小的主要画面,用来表达主题,而四周是与主题相关的事物进行衬托。“二层灶”中一层的灶神和二层的地皇构成了这个小画面,而四周是由八仙围绕构成了整幅饱满的构图。这种饱满的构图也是由人们的心理需求所决定的,在劳动人民心中,饱满的构图显得比较热闹也给人和和美美的感觉。
灶神年画颜色依然是沿用黑、红、黄、紫、绿五色,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其实这五种颜色的选取是有其必然性的。杨家埠年画是一类具有功能性的绘画,在年节张贴,鲜艳的色彩看上去很热闹,格外能彰显节日的气氛,用来布置室内也更是豁然开朗,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杨家埠年画是需要大量印刷的画种,鲜艳的色彩便于多次印刷。杨家埠年画的色彩很少用调和色,而用最直接的颜色,因此颜色对比强烈。杨家埠年画中对比色的运用很常见,红与绿、黄与紫、以及黑色与空白的对比搭配,画面色彩对比强烈。
杨家埠年画一种颜色都不是琐碎出现的,而是被大面积运用,这样的方式使得画面很有条理,不会有混乱的感觉,大面积的运用也会使得色彩差异感更强。杨家埠年画采用的是“满版套色”的方法,这种套色方法避免了颜色的孤立运用,一种颜色往往会平均运用于画面的每个地方。杨家埠年画颜色的运用非常有呼应效果,一种颜色全版都有,画面会显得很均衡,并且颜色的对比随处都在但又互相呼应,整个画面的颜色看起来既对比强烈又相互和谐。
在灶神年画中可以看出,杨家埠年画对空白处的运用也是很到位,杨家埠年画一般都使用白色的纸作为底稿,这样不光可以使得颜色更加亮丽,还能跟黑色做强烈对比。除此之外,空白地方的选择也是非常恰当,用空白直接当做人物的面部。不但节省了刻板,也使画面看起来非常自然,白色不光是一种底板的颜色,更是画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中期的灶神年画,艺术、销售上都达到鼎盛时期,已经成为人们愿望的一种寄托,但是现在这种现象已经不复存在,随着年节气氛的日渐消逝,灶神年画也渐渐被遗弃,年画这种艺术形式面临后继无人的现状,但是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淀,及时保护与继承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只有通过学术上重视,艺术上学习的方法才能将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艺术流传下去。
参考书目:
1.《年画史》王树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一版
2.《杨家埠木板年画》张殿英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3.《中国版画史略》郭味蕖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62年10月
The Yang Jia Bu’s painting is a very excellent folk art, style of primitive simplicity, deferent from other art. It reached its climax at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I think the Zao Shen painting can represent the Yang Jia Bu’s painting. The article talk about the Yang Jia Bu’s painting from Zao Shen painting.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留给我们很多优秀的艺术形式,前人去粗取精才汇成中华民族现在百花争鸣的民间艺术。尤其是年画艺术,它一种雅俗共赏的绘画,起源于民间也服务于人民大众,能够深刻反映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民间文化,并能体现人民大众的审美观念。它伴随着祭祀、驱邪、祈福为主要内容的年节风俗的不断发展而产生,是中国几千年文化沉淀的必然结果。然而时代的发展,人们在接受纷繁复杂的外来事物时,却将属于本民族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渐渐遗弃。
杨家埠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三大年画,从明末起到现在已有几百年历史,清代中期的杨家埠神像类年画体系已经非常成熟,灶王、财神、门神、菩萨、玉皇大帝等天地各仙都是它的表现内容。但从艺术性上其代表作品非灶神年画莫属。
“世上先有杨家埠,后来才生灶王爷。”民间的这句传言虽然有些夸张,但杨家埠村生产的《灶王图》却与百姓人家有着极深的缘分。灶王年画自明末就有,杨家埠有着关于灶王的传说,灶王爷本名叫张万仓,外号张腊月,妻子丁香女,善良贤惠,勤劳美丽,但是张腊月却喜新厌旧,娶了娼妓王海棠,一封休书将丁香女逐出家门,后来,张腊月与王海棠整天花天酒地,家产被败光,王海棠离他而去,
张腊月悔恨难当,沿街乞讨,一次乞讨至前妻丁香女处,丁香女不计前嫌,做了一碗龙须面给他,他一吃就尝出是丁香女所做。羞愧无地自容,当下就撞死在丁香女灶角旁,丁香女很伤心,每年腊月二十三就将一张他的画像贴于灶上祭拜供奉,后来又写上了“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安”的对联。之后丁香女家富贵满门,人们之后便争相将张腊月的画像贴于灶上,便有了灶王之说。这个习俗从明代便有,清代更是延续,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三,人们把散着墨香的新灶王“请”进家,然后将老灶王“送”上天,并拜托其上天言好事,以保下界全年平安。
清中期的灶王种类十分齐全,从尺寸上说有大灶、二灶、三灶、四灶、小灶。按布局构图上有三层灶和二层灶之分,这种划分依然是由销售的因素造成。
灶神画的构图、张贴方位是非常讲究的。大灶是三层灶,从上方看,第一层是天皇,天皇两侧分别是招财童子和利市仙子,天皇的形象格外巨大,正是体现了杨家埠年画中对主要人物特别突出的刻画。中间一层是灶王爷和灶王奶奶,背景图片是龙凤呈祥,左右两边分别是金童玉女。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前面是聚宝盆,象征财源滚进。第三层是地皇,左右拥簇着的文臣武将,最下方是一只鸡和一条狗。贴灶王画时必须是狗朝外看护家园,意思是阻挡厄运,鸡朝内,吉祥如意,整个画面的左右两侧是八仙过海。小小的一幅灶王年画就刻画了如此多的神仙,布局紧凑,画面饱和,有很多吉祥象征的事物在其中装点画面。这幅年画中将家和、财进的寓意都包含其中,可见当时的年画承载了很多人们内心的希望。
从艺术性上讲,灶神年画依然传承杨家埠神像年画的特色,人物大都是正襟危坐,但不同于门神年画,灶神年画中的人物面目祥和、极具福态。年画本身有其局限性,小小一块板上将所有人物都表现得很具体是不可能的,必然会舍弃一些不重要的场景,为了突出主题,杨家埠年画中一般都会舍弃次要的人物刻画,重点表现主题人物。所以,除了中心人物有稍微具体的刻画外,旁边人物都差不多是一个模样,草草几个线条就带过,人物刻画都是简练、粗放。正是这样的风格才使得杨家埠年画不同于杨柳青年画的精细,体现山东大汉的古朴性格,富有趣味性,自成一派。
杨家埠年画中很多作品没有根据传说的故事情节来构思画面内容。如同灶神年画,除了中间一层或第一层有出现灶王和灶王奶奶之外,其余的刻画都与传说没有任何的关联。画面采用了杨家埠年画程式化的造型方式,从明末到清代,灶神年画若干年来,在构图上很少有大的变化,只是有些是一位灶王配一位灶神奶奶,有的则配两位,画面都是诸多神灵围绕灶神或站立或端坐,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整体布局变化不大。
从“二层灶”可以看出杨家埠年画在构图上的另一个特点,在杨家埠年画中经常会出现一个比整个画面小的主要画面,用来表达主题,而四周是与主题相关的事物进行衬托。“二层灶”中一层的灶神和二层的地皇构成了这个小画面,而四周是由八仙围绕构成了整幅饱满的构图。这种饱满的构图也是由人们的心理需求所决定的,在劳动人民心中,饱满的构图显得比较热闹也给人和和美美的感觉。
灶神年画颜色依然是沿用黑、红、黄、紫、绿五色,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其实这五种颜色的选取是有其必然性的。杨家埠年画是一类具有功能性的绘画,在年节张贴,鲜艳的色彩看上去很热闹,格外能彰显节日的气氛,用来布置室内也更是豁然开朗,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杨家埠年画是需要大量印刷的画种,鲜艳的色彩便于多次印刷。杨家埠年画的色彩很少用调和色,而用最直接的颜色,因此颜色对比强烈。杨家埠年画中对比色的运用很常见,红与绿、黄与紫、以及黑色与空白的对比搭配,画面色彩对比强烈。
杨家埠年画一种颜色都不是琐碎出现的,而是被大面积运用,这样的方式使得画面很有条理,不会有混乱的感觉,大面积的运用也会使得色彩差异感更强。杨家埠年画采用的是“满版套色”的方法,这种套色方法避免了颜色的孤立运用,一种颜色往往会平均运用于画面的每个地方。杨家埠年画颜色的运用非常有呼应效果,一种颜色全版都有,画面会显得很均衡,并且颜色的对比随处都在但又互相呼应,整个画面的颜色看起来既对比强烈又相互和谐。
在灶神年画中可以看出,杨家埠年画对空白处的运用也是很到位,杨家埠年画一般都使用白色的纸作为底稿,这样不光可以使得颜色更加亮丽,还能跟黑色做强烈对比。除此之外,空白地方的选择也是非常恰当,用空白直接当做人物的面部。不但节省了刻板,也使画面看起来非常自然,白色不光是一种底板的颜色,更是画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中期的灶神年画,艺术、销售上都达到鼎盛时期,已经成为人们愿望的一种寄托,但是现在这种现象已经不复存在,随着年节气氛的日渐消逝,灶神年画也渐渐被遗弃,年画这种艺术形式面临后继无人的现状,但是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淀,及时保护与继承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只有通过学术上重视,艺术上学习的方法才能将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艺术流传下去。
参考书目:
1.《年画史》王树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一版
2.《杨家埠木板年画》张殿英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3.《中国版画史略》郭味蕖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6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