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英雄石光银:干成治沙一件事,就算没白活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199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6月29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石光银缓步走上领奖台,在雄壮的《忠诚赞歌》乐曲声中戴上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
  “石光银,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40多年坚持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创造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新模式,为彻底改变毛乌素沙漠南缘‘沙进人退’恶劣环境做出杰出贡献。”这简短的出场介绍,让更多的人记住了这副宽厚的肩膀扛起来的不凡事业,也为“治沙人”的故事写下传奇。
  荒沙不治 穷根难除
  风沙之苦填满儿时记忆
  一场盛夏的雨洗净了陕西定边县的天空,石光银带着孙子石健阳走在自己亲手栽下的樟子松林带间,分辨不清的鸟鸣奏响清晨的狂欢,松针仍旧挂着前夜的雨滴……眼前这片6000多亩的绿洲有个令人生畏的名字—狼窝沙。30多年前,这里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名字一样险恶,沙丘纵横,狂风肆虐,流沙随时都能威胁人的生存空间。
  生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石光银自小吃尽了风沙的苦,“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四季黄沙漫天成为当地群众的梦魇。为了躲避流沙侵害,石光银的父亲曾举家搬迁9次。
  不治沙,就会一直穷下去
  风沙填满了石光银的童年记忆,也是那个年代定边人难言的苦楚,“地炕烂草棚,四季冒黄风,糠菜填肚皮,十户九家穷”,这是当时毛乌素沙漠边缘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一阵风刮过来,沙子就上了房梁,昨天还高高的麦子被埋得什么也不剩了,那样的环境一亩地只能产一二百斤粮。”石光银回忆道。
  当地资料显示,在1949年之前的100年间,榆林沙区已有210万亩农田、牧场被流沙吞没,剩下的145万亩农田也被沙丘包围。1949年6月,榆林地区林草覆盖率仅为1.8%。
  “沙进人退”的局面持续恶化,连片的“不毛之地”严重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不给大家把沙治住,这个地方的穷根儿就拔不了。我那个时候下定决心,以后就干治沙这一件事。”石光银说。
  战天斗地 大漠传奇
  “砸锅卖铁也要把沙子治住”
  至暗时刻,往往有勇士前行。
  当选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小队长后,石光银带领群众植树造林,经过3年苦战,成功造林1.4万亩,使海子梁有了第一片绿洲。
  1984年,石光银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治沙股份公司—新兴林牧场,承包荒沙地3000多亩,卖掉了家里的84只羊和一头骡子,带上几户村民干起了戰天斗地的治沙事业。天公作美,这一年的雨水给石光银帮了大忙,栽的树苗成活率很高。
  喜人的变化鼓舞了石光银的斗志。1985年,他再次立下军令状,承包治理5万余亩荒沙地。站在一望无际的沙海边,不少人担心他的诺言难以实现—这里何曾见过一棵树?可是话已经说出口,不干不行,乡亲们口中的那个“石疯子”翻身骑上骡子,裹着草籽走进沙窝窝。
  苦战“狼窝沙”
  在承包的沙地中,6000多亩的“狼窝沙”最难驯服。这里沙梁挨着沙梁,常年大风不断。1986年,石光银领着上百号人,在“狼窝沙”一扎就是几十天。饿了就掰块玉米面馍吃,渴了就舀点儿沙糊糊水喝,困了就在茅草庵子眯一觉,树苗全靠人一捆一捆背进沙窝……然而几场大风过后,刚栽的树苗几乎全部被毁。
  因为缺乏经验,头两年栽的树苗成活率不到30%,苦没少吃,树却不见活多少。“当时很多人都不干了。我想治沙不能蛮干,于是就跑去问专家,看看人家怎么种树。”石光银说。问了林业专家后,石光银才知道之前的治沙方法并不科学,只有乔木、灌木结合栽种才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第三年春天,石光银带着群众再战“狼窝沙”,借助“障蔽治沙法”搭设了800多千米的沙障。凶猛的流沙终于得以巩固,九成树苗都活了下来。
  造林一生 福荫一方
  生态好了,致富就有奔头
  “狼窝沙”的名字留了下来,和石光银栽下的树一起见证那段岁月。
  如今,这里成了毛乌素沙漠边缘牢固的生态屏障。30多年间,石光银在25万亩荒沙地和碱滩上植树5300多万株(丛),反复造林面积达35万亩,彻底改变了当地“沙进人退”的历史。
  漫步林间,脚下的沙土柔软湿润。石光银蹲下来,搓起一把青苔,乐呵呵地科普道:“这就是植被良好的表现,就是这个东西把沙子变成了土,沙子才不会流动。”
  固沙,已是一个久远的话题。生态恢复,成了石光银永恒的梦想。
  进入21世纪之后,石光银意识到当年栽种的灌木林寿命短、经济价值小、观赏性差,粗放造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够显著,低产林改造成为他新的计划。通过不断改良,以樟子松为主的优质树种已达100多万株。“林子的生态效益好了,经济效益就上来了,致富不再是一句空话。”石光银说。
  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治沙公司仍在探索林下经济发展的前景,按照“治理荒沙,开发利用荒沙”的发展战略,走“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把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先后开办百头肉牛示范牧场、3000吨安全饲料加工厂、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千亩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千亩辣椒种植基地和5万亩生态林等10多项经济实体,惠及农户1000多户,使沙区群众年人均收入过万元。
  治沙造林的事业需要一代一代传承
  “种树和培养娃娃是一样的,要精心呵护才能成材。”树荫下,石光银悉心地把造林的经验一点儿一点儿传给孙子石健阳。他攒了多半辈子的心得成为孙子学习林业知识的“传家宝”。25岁的石健阳高中毕业后选择了林业技术专业,已成长为懂得林业科技的第三代治沙人。
  “作为一名年轻党员,我想把学到的林草专业知识和高新技术带回这片土地,不光要把生态变好,还要发展好林下经济产业链。”石健阳说。
  爷孙俩肩并肩,那片沙地,已经草木繁盛;那股干劲,在年轻的血液里更加炽热。
其他文献
孙幼军被誉为“一代童话大师”,这是实至名归。他创作的童话《小布头奇遇记》《没有风的扇子》《小狗的小房子》等都是中国儿童文学的经典,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其实,孙幼军并不是专业作家,所以当我第一次按响他大学寓所的门铃时,心里是有一点儿疑惑的。他的本职工作是北京外交学院教师。  我自己都不清楚读过多少孙幼军的作品了。我熟识他笔下的怪老头儿、小猪唏哩呼噜、橡皮小鸭、流浪儿贝贝、铁头飞侠……只是之前一直没
期刊
前段时间,同事闷闷不樂。本来公司有个外出旅游的机会给了她,可是临近出发,名额给了别人。但是没过多久,同事又笑逐颜开起来。她说:“我要休假去旅游了。虽然自己出钱,但可以‘赔’一个好心情给自己。”  这让我想起父亲。父亲年年种葱、姜、蒜,赚钱的时候,父亲很高兴,会添置一些家具和农具;赔钱的时候,也看不出父亲失落、伤心,还是一样添置一些家具和农具。父亲说:“不能因为赔了钱,就把好心情也赔进去。人无论多难
期刊
牛在农耕文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在欧洲国家尤其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牛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成为一种特别的文化载体。在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山区,每年夏末秋初都会举行盛大的民俗庆典“赶牛节”。近几年,它已成为巴伐利亚州深受大家欢迎的文化旅游品牌,每年吸引数万名游客前来。  巴伐利亚州是德国畜牧业最发达的联邦州,有巍峨的群山、繁茂的森林、辽阔的草地和丰沛的水源。每年夏天即将来临的时候,高山牧场就
期刊
人老了,都会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失落感。老友久别重逢,见面的第一句话,多半是“老了,老了,怎么一晃都老了?”短短一句话,听来让人心酸。  也许有人要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想开些就是了。其实不然,老年人苦人生之短,并不全是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恐惧,更让其想不通的是,当年的凌云壮志尚未兑现,许许多多想干的事还没来得及干,怎么一眨眼就老了,就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壮志未酬心不甘!实话实说,老拙每每枯
期刊
93岁的他毕生致力三弦艺术的传承、发展和普及,参与和见证了高校三弦专业的建立和开枝散叶,培养了一代代优秀三弦人才。“学三弦有啥出息啊?”“怎么才算有出息呢?国家需要,我自己又喜欢,把这一件事做好还不够吗?”  93岁的三弦演奏家、教育家肖剑声至今仍记得他初学三弦时别人的质疑和自己的回应。他与三弦结缘虽没什么传奇色彩,但是一次偶遇也足以成为一生的坚守。  1949年8月,长沙解放,进入长沙的解放军部
期刊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火车世界”,不仅陈列着几十列来自各个时期的珍贵实物火车,还有不断更新的临时展览以及与比利时特色相结合的各种活动,可以说是个“活的”博物馆。  游览完“火车世界”才知道,比利时是欧洲大陆首个构建了连贯铁路网络的国家。早在1842年,比利时就已基本完成境内铁路的修建工作。1900年,比利时铁路的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170米,远高于同期的英格兰、德国和法国的水平。  布鲁塞尔的“火车世界
期刊
成都一所小学放学时间,校门口站满了家长,其中有一列队伍显得格外特别—队伍里全是老奶奶。虽然孩子们一口一声“奶奶”叫得格外亲热,但这些老人和孩子并没有血缘关系,只是社区的“共享奶奶”。现代社会流行共享经济,比如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难道奶奶也可以“共享”啦?  大手牵小手,互助带来温暖  “共享奶奶”项目源自杨琼的一次偶然经历。杨琼在四川成都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工作,她有两个孩子,一个
期刊
自从母亲走了之后,父亲再也不爱做饭。三天两头,吃一顿缺一顿。  一个初夏的午后,我从大老远的地方回到老家。当时天气很热,踏进自家的小院,我一边放下行李,一边高声地呼叫父亲。然而,找遍了楼上楼下,父亲的影子都没看见。  “爸去哪儿了呢?”看着空无一人的小院,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妈不在了,家里就缺了一些烟火气。  冒着烈日到村子外边寻找父亲。太阳正烈,外边逗留的老人、孩子并不多。边走边瞧,没一会儿工夫
期刊
第一次偶然听到  如此富有诗意的名字  让我怦然心动  激起了喜悦与期盼  第一次目睹  如此恢宏壮观的景色  让我心旷神怡  受到了洗礼与震撼  丝路明珠金张掖  有一处举世闻名的  丹霞地质公园  谁持彩练当空舞  天上仙境落人间  大自然以鬼斧神工  在这里留下  美不胜收的磅礴画卷  七彩的峡七彩的塔  七彩的湖七彩的练  七彩扇贝还有火海刀山  如诗如画似梦似幻  让无数游人  为之倾倒
期刊
彩虹的产生,其前提条件是晴天和下雨同时出现。在适当的条件下,水滴就像一个棱镜,因此当一束阳光照射水滴时,光线可能直接穿过水滴或在其表面发生反射,最终将白光散射成7种颜色的可见光,进而构成每道彩虹弧线。简而言之,折射和反射是阳光照射到水滴时所有颜色最终分解的原因所在,这样一来肉眼就可以看到彩虹的所有颜色。  在現实当中,彩虹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圆形。然而,肉眼永远不可能从地球表面看到圆形的彩虹,因为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