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个体学习特点,努力改变学生的依赖性学习习惯,注重体验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指导,促使学生在读写实践中独立思考,提高质疑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问题意识。”它明确了语文教师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指导他们学会提问,提高思维水平,提升语言素养。
近期,我执教了《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指导学生对课题、词句、课文内容、标点符号等进行质疑,并尝试解决质疑的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旨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案例过程:
案例一:
师:谁知道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谁?
生: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华佗。
师:这麻醉剂指的是什么?
生:它指的是麻沸散。
师:谁还能学着老师的样子针对课题提出一些问题?
生1:他为什么要发明麻醉剂?
生2:他是怎样发明麻醉剂的?
师:你们的问题都是针对课文题目来质疑的,而且问题的解答有一定的难度,是高质量的质疑,很棒!
案例二:
师:华佗同样为病人动手术,看到小孩——乱蹦乱跳,而汉子——没有挣扎;听到小孩发出——撕心裂肺般的惨叫,而汉子——没有呻吟,发出——昏睡的鼾声;小孩做手术时周围的人只得——死死地按住,用绳子——捆起来,而醉汉是——软绵绵的,任人摆布。是什么造成这些差异的?
生:因为动手术时,汉子喝醉了,而孩子是清醒的。
(出示:原来,这汉子是喝醉了酒才跌折了腿的,到现在还没有醒过来呢。)
师:读了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华佗怎么知道这汉子是喝醉了酒才跌折了腿的?
师:你们猜华佗怎么知道的?
生:可能是抬汉子的人说。
师:他们会怎么交流呢?
生:华佗注视着抬汉子的人,好奇地问:“我平时为病人动手术,别人都痛得连声惨叫,他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呢?”“他呀,是喝醉了酒才跌折了腿的。”抬汉子的人抹抹额头上的汗,笑呵呵地说,“没准他现在还在梦里喝酒喝得快活呢!”
师:瞧,通过质疑课文内容并结合联想和文本尝试解决问题,我们对课文中没有直接写到的部分也能有所了解。
案例三:
(出示句子:从此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
师:要把这个句子读好,该怎么读?
生:从此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时时、处处”读重音。)
师:针对这个句子,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华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来留心搜集单方进行试验?
师:请大家发挥想象,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生1:炎热的盛夏,他背着竹篓来到深山老林寻找草药。
生2:严寒的冬日,他冒着大雪在悬崖边采集珍贵草药。
生3:下雨天,他去偏僻的村子询问村民不同植物的药性。
生4:生病时,他依旧去繁华的城镇向有名的中医请教不同的单方。
师:通过对词句进行质疑,我们就了解了华佗怎么样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最终发明了麻醉剂。
案例四:
师:华佗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劑的人,他的发明比外国早了一千多年。怪不得人们称他为——
生:“神医”。
师:看看“神医”两个字,你想问什么?
生:“神医”两字为什么要加双引号?
师:谁知道答案?
生:因为华佗虽然医术高明,但是并不是真正的“神”。双引号表示特殊称谓,就是说华佗医术高超,在人们看来像神一样能够起死回生。
师:关注标点符号进行质疑和解答也能帮助我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案例反思:
1.教师示范引导模仿
教师示范相对于讲解说教而言,更加直观,更加深刻,更容易为学生所掌握。质疑的引导也可以从教师示范开始。在案例一,教师先根据课文题目《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提出问题: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谁?这麻醉剂是什么?教师从提供模仿开始,手把手地教会孩子质疑。这使得学生有了一个模仿的机会,尝试质疑时心里有了方向,知道该怎么有针对性地去提出问题。等学生学会质疑了以后,还可以让他们了解,怎么样的质疑是有质量的,从而指导他们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活跃思维,更为深入地发展学习。
2.循序诱导引领思考
引导学生对课文展开质疑,不仅要让学生会质疑,还要让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质疑。案例一,我引导学生在模仿学习中针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案例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针对故事内容进行质疑;案例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针对词句进行质疑;案例四,引导学生在体悟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对标点符号进行质疑。不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促使学生逐步了解质疑的方法,而且教学环节也环环相扣,行云流水般流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学习思考撷取了质疑的技巧和方法。
3.精心设计引导思路
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一个启发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授予的过程。精心的设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案例二,我要引导学生质疑,并不是出示句子后直接让他们质疑。而是从华佗为小孩和汉子动手术,所看到的不同景象、听到的不同声音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造成差异的原因是汉子喝醉了酒已经昏睡过来。然后,站在华佗的立场获知汉子“跌折了腿”,就自然而然地会产生疑问“华佗怎么知道这汉子是喝醉了酒才跌折了腿的”。学生在文本学习中,往往关注的是故事梗概,而对一些细节较为忽视。教师就要通过周密的设计诱导学生关注细微之处。
4.归纳总结指导方法
课堂教学中,学生循着教师的引导慢慢知道了质疑的各种方法,但是等教学结束时是否能依旧把这些方法都清晰地记在心里呢?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答案或许是否定的。根据遗忘曲线的规律,随着时间推移,学生的记忆会渐渐黯淡。所以,教师要反复提醒学生,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在以上四个案例中,我每次指导学生一种质疑方法之后,都会通过小结的话语以及板书的书写提醒学生加强记忆。这就相当于给了学生一次又一次复习的机会。把这些关键方法牢记于心,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质疑实践中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质疑,意味着主动地走近文本,感受故事;意味着积极地思考文本,发现问题;意味着自主地探寻未知,深入挖掘。我们教师与其传递学生我们自己的阅读感悟,不如指导学生生成他们自己的阅读理解。当他们带着自己的质疑去研究、去探索,就会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兴趣。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个体学习特点,努力改变学生的依赖性学习习惯,注重体验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指导,促使学生在读写实践中独立思考,提高质疑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问题意识。”它明确了语文教师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指导他们学会提问,提高思维水平,提升语言素养。
近期,我执教了《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指导学生对课题、词句、课文内容、标点符号等进行质疑,并尝试解决质疑的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旨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案例过程:
案例一:
师:谁知道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谁?
生: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华佗。
师:这麻醉剂指的是什么?
生:它指的是麻沸散。
师:谁还能学着老师的样子针对课题提出一些问题?
生1:他为什么要发明麻醉剂?
生2:他是怎样发明麻醉剂的?
师:你们的问题都是针对课文题目来质疑的,而且问题的解答有一定的难度,是高质量的质疑,很棒!
案例二:
师:华佗同样为病人动手术,看到小孩——乱蹦乱跳,而汉子——没有挣扎;听到小孩发出——撕心裂肺般的惨叫,而汉子——没有呻吟,发出——昏睡的鼾声;小孩做手术时周围的人只得——死死地按住,用绳子——捆起来,而醉汉是——软绵绵的,任人摆布。是什么造成这些差异的?
生:因为动手术时,汉子喝醉了,而孩子是清醒的。
(出示:原来,这汉子是喝醉了酒才跌折了腿的,到现在还没有醒过来呢。)
师:读了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华佗怎么知道这汉子是喝醉了酒才跌折了腿的?
师:你们猜华佗怎么知道的?
生:可能是抬汉子的人说。
师:他们会怎么交流呢?
生:华佗注视着抬汉子的人,好奇地问:“我平时为病人动手术,别人都痛得连声惨叫,他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呢?”“他呀,是喝醉了酒才跌折了腿的。”抬汉子的人抹抹额头上的汗,笑呵呵地说,“没准他现在还在梦里喝酒喝得快活呢!”
师:瞧,通过质疑课文内容并结合联想和文本尝试解决问题,我们对课文中没有直接写到的部分也能有所了解。
案例三:
(出示句子:从此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
师:要把这个句子读好,该怎么读?
生:从此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时时、处处”读重音。)
师:针对这个句子,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华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来留心搜集单方进行试验?
师:请大家发挥想象,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生1:炎热的盛夏,他背着竹篓来到深山老林寻找草药。
生2:严寒的冬日,他冒着大雪在悬崖边采集珍贵草药。
生3:下雨天,他去偏僻的村子询问村民不同植物的药性。
生4:生病时,他依旧去繁华的城镇向有名的中医请教不同的单方。
师:通过对词句进行质疑,我们就了解了华佗怎么样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最终发明了麻醉剂。
案例四:
师:华佗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劑的人,他的发明比外国早了一千多年。怪不得人们称他为——
生:“神医”。
师:看看“神医”两个字,你想问什么?
生:“神医”两字为什么要加双引号?
师:谁知道答案?
生:因为华佗虽然医术高明,但是并不是真正的“神”。双引号表示特殊称谓,就是说华佗医术高超,在人们看来像神一样能够起死回生。
师:关注标点符号进行质疑和解答也能帮助我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案例反思:
1.教师示范引导模仿
教师示范相对于讲解说教而言,更加直观,更加深刻,更容易为学生所掌握。质疑的引导也可以从教师示范开始。在案例一,教师先根据课文题目《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提出问题: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谁?这麻醉剂是什么?教师从提供模仿开始,手把手地教会孩子质疑。这使得学生有了一个模仿的机会,尝试质疑时心里有了方向,知道该怎么有针对性地去提出问题。等学生学会质疑了以后,还可以让他们了解,怎么样的质疑是有质量的,从而指导他们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活跃思维,更为深入地发展学习。
2.循序诱导引领思考
引导学生对课文展开质疑,不仅要让学生会质疑,还要让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质疑。案例一,我引导学生在模仿学习中针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案例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针对故事内容进行质疑;案例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针对词句进行质疑;案例四,引导学生在体悟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对标点符号进行质疑。不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促使学生逐步了解质疑的方法,而且教学环节也环环相扣,行云流水般流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学习思考撷取了质疑的技巧和方法。
3.精心设计引导思路
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一个启发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授予的过程。精心的设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案例二,我要引导学生质疑,并不是出示句子后直接让他们质疑。而是从华佗为小孩和汉子动手术,所看到的不同景象、听到的不同声音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造成差异的原因是汉子喝醉了酒已经昏睡过来。然后,站在华佗的立场获知汉子“跌折了腿”,就自然而然地会产生疑问“华佗怎么知道这汉子是喝醉了酒才跌折了腿的”。学生在文本学习中,往往关注的是故事梗概,而对一些细节较为忽视。教师就要通过周密的设计诱导学生关注细微之处。
4.归纳总结指导方法
课堂教学中,学生循着教师的引导慢慢知道了质疑的各种方法,但是等教学结束时是否能依旧把这些方法都清晰地记在心里呢?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答案或许是否定的。根据遗忘曲线的规律,随着时间推移,学生的记忆会渐渐黯淡。所以,教师要反复提醒学生,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在以上四个案例中,我每次指导学生一种质疑方法之后,都会通过小结的话语以及板书的书写提醒学生加强记忆。这就相当于给了学生一次又一次复习的机会。把这些关键方法牢记于心,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质疑实践中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质疑,意味着主动地走近文本,感受故事;意味着积极地思考文本,发现问题;意味着自主地探寻未知,深入挖掘。我们教师与其传递学生我们自己的阅读感悟,不如指导学生生成他们自己的阅读理解。当他们带着自己的质疑去研究、去探索,就会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