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欣赏课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25z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音乐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品格,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自由的主体审美活动,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所以在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占有重要的位置。从价值意义上说,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参与的程度不仅决定着音乐审美感受的水平,而且还影响着音乐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音乐欣赏 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但是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过多地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没有过多的重视甚至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学校里,一般情况下,音乐欣赏课是采用“老师讲、学生记”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存在着很多问题,会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所蕴含的直觉性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集合思维、灵感思维等,呈现出综合而复杂的有机结合状态,不同性质的创造性活动会有不同的侧重结构,决不是单一的思维综合模式。此外,必须指出的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前提,没有本专业的扎实素养,创造性思维将会变成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这种“天马行空”式的思维是决不能转化为创造力的。
  音乐中的音乐欣赏是以音乐创作成果——音乐作品为对象的,正是音乐作品这一对象本身培养了人们音乐欣赏的能力。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音乐实践活动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音乐欣赏这种审美活动中,是通过音响激起情感体验,从而展开想象、联想的。和所有的艺术审美活动一样,音乐欣赏也必须从直觉感受出发,通过音响激起想象、联想,从而进入形象思维过程。
  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欣赏者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联想。当想象、联想等心理按照思维网络运转时,就需要也可能展开全面性、开放性、广泛性的思维活动。这种发散性思维可以使同一首乐曲在不同听赏者的心中产生不同的“音乐形象”,而这些“音乐形象”绝无雷同。不同的人同时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每个人都在欣赏中改变自己感受到的坚无不摧、战无不胜、誓死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大无畏精神。把一个外在的客体变成自己主体感受的一部分,这就是欣赏者的创造。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创造,这种形象思维创造的自由性和能动性是其他艺术所无与伦比的。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最重要的生理期是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刚好是在学校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而青少年时代是人生接受知识最快最富有创造力的黄金时代。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欣赏课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音乐作品作为被欣赏的客体,将流动的音响作用于欣赏的主体——欣赏音乐的人(学生),同时,作为主题的欣赏者又不断地将自身的情感与想象投入到欣赏的客体,将幻化的意象去充实音乐的内涵。
  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音乐欣赏作为一种音乐实践也都是情感的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情感积累,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具备创造的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方式,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累,就应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具备想象创造的思维能力。一个音乐作品,作者所塑造的音乐美如何能变为每位同学脑海里的形象呢?作曲家的思想情绪如何才能与学生们的情思连接在一起呢?这两者之间需要桥梁——感情的体验、想象、联想,这是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手段和纽带。但是感情的体验往往是不统一的或者说不同类的,这里就需要教师利用有关的素材、背景资料、作者的创作个性、创作该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等等给学生作生动的介绍,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可能准确地把握音乐形象。如:在介绍管弦乐作品《春节序曲》时,教师在介绍作品的内容上要体现我国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沸腾、同歌共舞、欢天喜地的场面。作品的结构、调式等要由学生参与分析,特别是每段音乐的具体形象,让学生根据自身对春节的感受和耳闻目睹中国大地上过春节时任何一种形式的热闹场面而进行自由联想和创造性想象,甚至在第一主题秧歌舞音乐部分,让学生随着音乐起舞,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感受音乐。通过以上分析,音乐欣赏中的创造性性思维内涵不仅是多样、复杂的,而且更是互为依存、协同作用的。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学生们在聆听音乐的状态下,不仅学习到了知识、陶冶了情操,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欣赏是学生实现创造美的过程,让我们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崭新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中来,让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音乐欣赏课中流光溢彩!
  参考文献
  1.张德绣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2.曹理 等《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3.张大均 顾明远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4.张飞龙 《音乐教研与教学探讨》.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6月。
  
其他文献
摘 要:只有想象思维广阔了才有创造的气氛,才能发掘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其发挥个性的自由,只有创造想象丰富了,才能创作出独特性、独立性、新颖性的作品。  关键词: 想象力 美术 兴趣 思想情操    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游戏性,把学生看、画、做、玩融为一体,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体验到美术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诚然, 艺术创
期刊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动手操作,它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各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协调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操作能力 动手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
期刊
摘 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有了全新的要求,面对教学实践中的学生作文现状,作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笔者在作文教学改革中是如下尝试的:从激励学生兴趣入手,让学生说想说的话,说有真情实感的话,从而树立习作信心;结合学生好动爱玩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获得丰富的作文来源,结合语文教学和语文阅读让学生丰富作文来源,从而积累写作素材;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用心思考,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了小学数学课堂。它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为教学创设了互动、和谐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优势。它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  如在教学《确定位置》这一内容时,老师
期刊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造性素质、劳动素质等。素质的形成,先天基因是其重要因素,然而,大量科研成果和实践表明,人与人之间先天因素差异并不很大,后天的教育才是人与人之间素质相差甚远的根本原因。  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指出: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
期刊
数学是一种语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人们习惯性地认为阅读是语文、英语等文科类的行为,数学是不需要阅读的,总认为只要记住公式、法则就行,在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仅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而忽略了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是片面的。随着现代科技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社会越来越数学化,仅具备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近年
期刊
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课堂上,教师条分缕析地讲解教材,学生埋头苦记笔记并熟记于心,考试考到则欣喜若狂,若题目灵活或考课外阅读文段则愁眉苦脸。这充分说明了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远未能达到素质教育所期望的目标。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答案已昭然若揭。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目的就是希望即使在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语文教学课堂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
期刊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精神文化遗产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校园的教学活动进行。鲁迅先生作品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个“重头戏”,但在当前,中学的鲁迅作品教学遇到了很多实际的问题,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教甚至无法教,很多中学生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懂甚至无法懂。这些现象恰恰暴露了我们对鲁迅认识的缺乏和偏颇,所以在教学鲁迅的文章时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从而取得好的
期刊
处理好“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 的关系是对话的难点。《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有一段这样的原话:“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现实的阅读教学中要真正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很难的,有的只注意文本的价值
期刊
课程目标决定着课程内容与方法的选择,现代美术课程的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实现,而应与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在考虑本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考虑它对整体目标的实现所承担的责任。  其具体目标应该是:   一、培养美术兴趣,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法,在运用美术媒体的过程中体会表现的乐趣。   二、培养感受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意识,发展个性,完善人格。   三、了解人类美术遗产,扩大文化视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