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音乐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品格,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自由的主体审美活动,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所以在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占有重要的位置。从价值意义上说,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参与的程度不仅决定着音乐审美感受的水平,而且还影响着音乐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音乐欣赏 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但是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过多地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没有过多的重视甚至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学校里,一般情况下,音乐欣赏课是采用“老师讲、学生记”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存在着很多问题,会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所蕴含的直觉性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集合思维、灵感思维等,呈现出综合而复杂的有机结合状态,不同性质的创造性活动会有不同的侧重结构,决不是单一的思维综合模式。此外,必须指出的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前提,没有本专业的扎实素养,创造性思维将会变成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这种“天马行空”式的思维是决不能转化为创造力的。
音乐中的音乐欣赏是以音乐创作成果——音乐作品为对象的,正是音乐作品这一对象本身培养了人们音乐欣赏的能力。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音乐实践活动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音乐欣赏这种审美活动中,是通过音响激起情感体验,从而展开想象、联想的。和所有的艺术审美活动一样,音乐欣赏也必须从直觉感受出发,通过音响激起想象、联想,从而进入形象思维过程。
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欣赏者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联想。当想象、联想等心理按照思维网络运转时,就需要也可能展开全面性、开放性、广泛性的思维活动。这种发散性思维可以使同一首乐曲在不同听赏者的心中产生不同的“音乐形象”,而这些“音乐形象”绝无雷同。不同的人同时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每个人都在欣赏中改变自己感受到的坚无不摧、战无不胜、誓死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大无畏精神。把一个外在的客体变成自己主体感受的一部分,这就是欣赏者的创造。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创造,这种形象思维创造的自由性和能动性是其他艺术所无与伦比的。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最重要的生理期是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刚好是在学校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而青少年时代是人生接受知识最快最富有创造力的黄金时代。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欣赏课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音乐作品作为被欣赏的客体,将流动的音响作用于欣赏的主体——欣赏音乐的人(学生),同时,作为主题的欣赏者又不断地将自身的情感与想象投入到欣赏的客体,将幻化的意象去充实音乐的内涵。
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音乐欣赏作为一种音乐实践也都是情感的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情感积累,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具备创造的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方式,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累,就应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具备想象创造的思维能力。一个音乐作品,作者所塑造的音乐美如何能变为每位同学脑海里的形象呢?作曲家的思想情绪如何才能与学生们的情思连接在一起呢?这两者之间需要桥梁——感情的体验、想象、联想,这是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手段和纽带。但是感情的体验往往是不统一的或者说不同类的,这里就需要教师利用有关的素材、背景资料、作者的创作个性、创作该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等等给学生作生动的介绍,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可能准确地把握音乐形象。如:在介绍管弦乐作品《春节序曲》时,教师在介绍作品的内容上要体现我国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沸腾、同歌共舞、欢天喜地的场面。作品的结构、调式等要由学生参与分析,特别是每段音乐的具体形象,让学生根据自身对春节的感受和耳闻目睹中国大地上过春节时任何一种形式的热闹场面而进行自由联想和创造性想象,甚至在第一主题秧歌舞音乐部分,让学生随着音乐起舞,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感受音乐。通过以上分析,音乐欣赏中的创造性性思维内涵不仅是多样、复杂的,而且更是互为依存、协同作用的。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学生们在聆听音乐的状态下,不仅学习到了知识、陶冶了情操,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欣赏是学生实现创造美的过程,让我们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崭新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中来,让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音乐欣赏课中流光溢彩!
参考文献
1.张德绣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2.曹理 等《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3.张大均 顾明远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4.张飞龙 《音乐教研与教学探讨》.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6月。
关键词:音乐欣赏 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但是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过多地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没有过多的重视甚至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学校里,一般情况下,音乐欣赏课是采用“老师讲、学生记”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存在着很多问题,会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所蕴含的直觉性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集合思维、灵感思维等,呈现出综合而复杂的有机结合状态,不同性质的创造性活动会有不同的侧重结构,决不是单一的思维综合模式。此外,必须指出的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前提,没有本专业的扎实素养,创造性思维将会变成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这种“天马行空”式的思维是决不能转化为创造力的。
音乐中的音乐欣赏是以音乐创作成果——音乐作品为对象的,正是音乐作品这一对象本身培养了人们音乐欣赏的能力。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音乐实践活动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音乐欣赏这种审美活动中,是通过音响激起情感体验,从而展开想象、联想的。和所有的艺术审美活动一样,音乐欣赏也必须从直觉感受出发,通过音响激起想象、联想,从而进入形象思维过程。
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欣赏者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联想。当想象、联想等心理按照思维网络运转时,就需要也可能展开全面性、开放性、广泛性的思维活动。这种发散性思维可以使同一首乐曲在不同听赏者的心中产生不同的“音乐形象”,而这些“音乐形象”绝无雷同。不同的人同时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每个人都在欣赏中改变自己感受到的坚无不摧、战无不胜、誓死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大无畏精神。把一个外在的客体变成自己主体感受的一部分,这就是欣赏者的创造。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创造,这种形象思维创造的自由性和能动性是其他艺术所无与伦比的。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最重要的生理期是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刚好是在学校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而青少年时代是人生接受知识最快最富有创造力的黄金时代。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欣赏课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音乐作品作为被欣赏的客体,将流动的音响作用于欣赏的主体——欣赏音乐的人(学生),同时,作为主题的欣赏者又不断地将自身的情感与想象投入到欣赏的客体,将幻化的意象去充实音乐的内涵。
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音乐欣赏作为一种音乐实践也都是情感的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情感积累,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具备创造的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方式,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累,就应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具备想象创造的思维能力。一个音乐作品,作者所塑造的音乐美如何能变为每位同学脑海里的形象呢?作曲家的思想情绪如何才能与学生们的情思连接在一起呢?这两者之间需要桥梁——感情的体验、想象、联想,这是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手段和纽带。但是感情的体验往往是不统一的或者说不同类的,这里就需要教师利用有关的素材、背景资料、作者的创作个性、创作该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等等给学生作生动的介绍,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可能准确地把握音乐形象。如:在介绍管弦乐作品《春节序曲》时,教师在介绍作品的内容上要体现我国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沸腾、同歌共舞、欢天喜地的场面。作品的结构、调式等要由学生参与分析,特别是每段音乐的具体形象,让学生根据自身对春节的感受和耳闻目睹中国大地上过春节时任何一种形式的热闹场面而进行自由联想和创造性想象,甚至在第一主题秧歌舞音乐部分,让学生随着音乐起舞,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感受音乐。通过以上分析,音乐欣赏中的创造性性思维内涵不仅是多样、复杂的,而且更是互为依存、协同作用的。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学生们在聆听音乐的状态下,不仅学习到了知识、陶冶了情操,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欣赏是学生实现创造美的过程,让我们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崭新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中来,让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音乐欣赏课中流光溢彩!
参考文献
1.张德绣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2.曹理 等《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3.张大均 顾明远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4.张飞龙 《音乐教研与教学探讨》.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