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使学生由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合作的学习方式发展,学会学习,学会迁移,学会创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现代教育形式趋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子;能力;思维;兴趣
所谓目标导引下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恰当的学习目标导引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在主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认为:“能力是通过教学、实践和掌握一项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而自学的独立性是相对的,特别是小学生,决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小学生自学能力是在教师有目的的培养下逐步发展的。究竟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呢?
1、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课堂教学大胆放了,学生的思维便能逐步“活”起来。要想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质疑问难,相互讨论,多搞发散性的思维训练。如小学生在组合图形的学习中,识图困难,特别是对阴影部分面积的计算,更是搞不清楚,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上了一堂通过实际操作的自学辅导课,让每个学生都分别带一个用纸做的圆和边长与圆直径相等的正方形,圆和正方形一面是白的,一面是阴影的。课上,让学生根据这两张图形,摆出若干种求组合图形的图,摆一种,列一式,学生可高兴了。都想着与别人摆得不同,課堂气氛活跃,全班共摆20多种不同的图形,有的图形连教师也没有想到。所以,我认为,课堂教学上把小学生的思维搞活了,使他们在每个问题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思维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多渠道进行
多渠道培养小学生自学数学能力。趣味数学课是培养小学生自学数学能力的一种好办法,例如学生在学完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和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上一堂计算“石头”等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的趣味课,让学生自己琢磨,如何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是感兴趣的,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当然,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方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要求学生养成“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作业要独立”和“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的良好习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水平,结合课内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数学书籍和报刊,开展课外数学学习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4、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4.1、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4.2、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也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
4.3、用新颖有趣的教法诱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说:“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接着我出示了题目:3+3+3,7+7+7+7+7,8+8+8+8……+8(100个8)。看了题目以后,小朋友们马上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去,正在兴致勃勃的把数字一个一个的加,我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小朋友们觉得很奇怪。这时我说:“其实,老师做加法的本领并不比你们强,只是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时,速度就会快多了。这种运算叫乘法,你们想学吗?”正是这一举措,展示了乘法这一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无疑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乘法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5、自主学习数学环节中注重合作交流的实效性
提高合作交流的实效性在目标导引下的自主学习的实践中,我们十分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同桌间、小组内、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与过程,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我们认为需要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技能”,大致包括:
1.听的技能。养成学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自己的判断,丰富自己的理解。
2.说的技能。有敢说的勇气,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突出重点。
3.交往的技能。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总之,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曾说过:自然赋予每个人一定的资本,教育必须了解它,并最充分地促使其实现”。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自学的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促使数学自学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子;能力;思维;兴趣
所谓目标导引下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恰当的学习目标导引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在主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认为:“能力是通过教学、实践和掌握一项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而自学的独立性是相对的,特别是小学生,决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小学生自学能力是在教师有目的的培养下逐步发展的。究竟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呢?
1、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课堂教学大胆放了,学生的思维便能逐步“活”起来。要想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质疑问难,相互讨论,多搞发散性的思维训练。如小学生在组合图形的学习中,识图困难,特别是对阴影部分面积的计算,更是搞不清楚,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上了一堂通过实际操作的自学辅导课,让每个学生都分别带一个用纸做的圆和边长与圆直径相等的正方形,圆和正方形一面是白的,一面是阴影的。课上,让学生根据这两张图形,摆出若干种求组合图形的图,摆一种,列一式,学生可高兴了。都想着与别人摆得不同,課堂气氛活跃,全班共摆20多种不同的图形,有的图形连教师也没有想到。所以,我认为,课堂教学上把小学生的思维搞活了,使他们在每个问题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思维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多渠道进行
多渠道培养小学生自学数学能力。趣味数学课是培养小学生自学数学能力的一种好办法,例如学生在学完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和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上一堂计算“石头”等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的趣味课,让学生自己琢磨,如何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是感兴趣的,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当然,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方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要求学生养成“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作业要独立”和“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的良好习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水平,结合课内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数学书籍和报刊,开展课外数学学习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4、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4.1、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4.2、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也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
4.3、用新颖有趣的教法诱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说:“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接着我出示了题目:3+3+3,7+7+7+7+7,8+8+8+8……+8(100个8)。看了题目以后,小朋友们马上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去,正在兴致勃勃的把数字一个一个的加,我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小朋友们觉得很奇怪。这时我说:“其实,老师做加法的本领并不比你们强,只是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时,速度就会快多了。这种运算叫乘法,你们想学吗?”正是这一举措,展示了乘法这一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无疑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乘法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5、自主学习数学环节中注重合作交流的实效性
提高合作交流的实效性在目标导引下的自主学习的实践中,我们十分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同桌间、小组内、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与过程,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我们认为需要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技能”,大致包括:
1.听的技能。养成学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自己的判断,丰富自己的理解。
2.说的技能。有敢说的勇气,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突出重点。
3.交往的技能。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总之,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曾说过:自然赋予每个人一定的资本,教育必须了解它,并最充分地促使其实现”。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自学的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促使数学自学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