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的心理导师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uc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称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常常自豪自己的事业与职业的高尚。还有人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作为教师的我却感到从事这项高尚职业的责任与压力。笔者从事教师工作多年,多年的学习、多年的经验教训,使笔者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有许多体会。
  笔者认为,教师不仅仅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教师不但要注意发展孩子的智力因素,还要注意发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就是说教师不光教书,还要育人,而这育人不光是培养一个社会的建设者、一个社会的栋梁材就能达到目的的,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帮助,陪伴学生成长成一名正直的、无私的、善良的、真诚的、快乐的、坚强的、心理健康的人,这样的人是和谐社会的安定因素,是人类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心理导师
  一、教师要学习心理专业知识
  要成为学生的心理导师,教师首先要潜心研究青少年心理学,这是成为学生心理导师的理论基础,要广泛学习有关青少年心理方面的书籍、案例,有条件的要请教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应该到心理医院去参观,和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交流,从他们那里获取更多的案例和知识,有了这方面的经验与知识,在工作中就能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就不至于一句话,一件事伤害到学生,就能在孩子遇到生活事件、应激及自己处理不了的问题时,帮助孩子认清问题本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协助孩子走出心理误区。我刚做班主任时,对于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束手无策,在逛书店时看到教育特殊孩子的书籍,作者是苏联的,那时我还对心理教育处于懵懂状态,笔者买回家看了,受益匪浅,试着用到工作中,还真有效果,后来我买了《心理医生》这本书,更让我在对孩子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有了可喜的帮助,我在这方面尝到了甜头,于是又购买了许多有关《青少年心理与治疗》、《儿童的心理与辅导》等书籍。我有了这方面的底蕴,在一个学生家庭出现了应激事件时,我就成功地做了他的心理辅导师,我使这个孩子从痛苦,自卑的心理状态中走出,陪着他成长了,现在这个孩子已经走向社会,是个快乐的、健康的、小有成就的人。
  二、教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辅导者
  要做学生的心理导师,教师自己首先是心理健康者。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教师应该是个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是个正直的人,是个坚持原则的人,是一个心态平和的人,这样学生出现问题时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实施恰当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做事极端,不仅仅是工作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伤害学生,影响学生。笔者在刚当教师不久,就看到这样的事,教师节到了,一个课间,一名女同学手捧一束比较陈旧的塑料,兴致勃勃的奔向一位老教师,学生双手举起塑料花,送给老师,说:“老师节日快乐!”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这个老教师当时就大怒,说:“你把火葬场的花给我了?你把我当成死人了,拿回去。”孩子当时就低着头快速地走出办公室,我们这些年轻教师都楞了,觉得这样太不可思议,当时我就想,孩子也可能认为这是最好的礼物,孩子的诚心是不该得到这样的遭遇的,这一天笔者都在注意这个孩子,这孩子一直都是胆怯的低头慢慢走路,孩子没有争辩的胆量,但我看出孩子受到了伤害,我不理解这位老师的行为,心理在谴责她,但后来听一些老教师说,这位老师的儿子在12岁的时候得病夭亡,这对她刺激很大,所以她对塑料花特反感,其实这位老师当时就处在心理不健康状态,才有那样的言行,而这学生却受到了无辜的伤害。
  三、教师和学生要建立平等关系
  做学生的心理导师,就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关系。教师和学生应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学生才能把心里话向你倾诉,要勇于做学生的垃圾桶,学生在失去理智时可能向你发脾气,可能要顶撞你,教师大可不必老虎屁股摸不得,要冷静的观察他们,耐心的倾听,然后再对他进行心理疏导,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的讨论问题,做学生的倾听者,还要做学生的理解者,理解他的错误言行,学生才能和你拉进距离,你再进行心理疏导。
  我在接教一个三年级新班的时候,就遇到这样一个女孩子,在这里我们叫她小新吧,这当然不是她的真名字,她脾气暴躁,攻击性强,总是与同学发生冲突,在这个班里,只有一个性格软弱的女孩子和她玩。其实她很孤独,我接到这个班的第一天,她就和同学发生两次冲突,我询问两次她都理由充分的为自己辩解,笔者只是了解了情况,向她阐明我的看法,没有批评她,她两次都是得意洋洋地走了,第二天她又和第三个同学发生了冲突,这次她还是认为自己有理,你不和我玩,我就打你,于是我单独和她聊,问她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你,你看是谁的问题,她说了一堆理由,我就是微笑着听,她说了好长时间,突然停下来了,好奇地看着我,好像在说你怎么不批评我呢?笔者笑着问她,你说完了吗?她点点头,我一下子把她搂在怀里,满含深情的说:我真的很同情你。小新一下子就掉眼泪了,我说:我想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小新点点头,于是我帮她分析大家不愿意和她玩的原因,这次谈话,小新的认识改变了,她接受了问题出在她身上这个观点,她表示以后自己改变对大家的态度,当她高兴的走远时,忽然又回来问我:老师我改变了,他们不变怎么办,我告诉他,你要给大家转变对你的看法的的时间,你要做好大家继续不接受的准备,小新点点头,小新经过多次努力,终于能和大家一起玩了,当然这中间我也偷偷地做了别的学生的工作。
  四、教师应该和家长建立合作关系
  做学生的心理导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影响很大,家庭教育就更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胆小的孩子,攻击性强的孩子,社交能力有障碍的孩子大多数都是与家庭教育和家长影响有关,所以对这样的孩子进行教育更要和家长协助,和家长做朋友,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取得家长的信任和认同,与家长一起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它包括两方面:一是调解学生和家长的关系。既要让学生理解家长养育学生的辛苦,引导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又要指导家长教育学生的方法,改变部分家长教育孩子方法粗暴、方式简单的现象。二是要和家长共同教育好学生。五、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服务者
  做学生的心理导师,就是学生的服务者,是为学生服务,而不应把学生作为工具,是为自己建立业绩的工具,这就是说不能以学生的成绩确定他们的优劣,过去对于一些学生叫劣迹生,后来又叫落后生,再后来又叫问题学生,现在又叫潜能生,其实这些叫法都是针对学生的成绩而定的,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差,但不能说明他们的就是差,这里有许多因素,有的是智商低,有的孩子不善于学习机械的东西,有的孩子对数字不敏感,还有的孩子是有学习障碍,这些有学习障碍的孩子都是有某些心理因素造成的,教师有时也是无奈,对现在的教育体制无力改变,要完成上级交给的教学任务,往往急于求成,忽略了对孩子因人施教,为了提高成绩而慌不择路,结果事与愿违,学生的成绩不但没提高上去,还伤害了孩子,老师也受到了伤害,这种两败俱伤的结果,不能由教师一方承担。但教师要有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放弃一些名利的理念,要有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头等大事的理念。
  六、教师应该耐心的长期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关注
  做学生的心理导师,就要有耐心要有做持久心理辅导的准备。并不是心理辅导一次,就能改变学生,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就是真正的心理医生,也不可能一次就能把有心理疾病的人一次治愈,教师要持之以恒,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有可能做了许多努力效果也不是很好,但是不能因为效果不明显而就不去做,做孩子的心理辅导师其实就陪伴学生成长,使学生成为一个心理成熟、人格完善的人。
  七、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既要研究学生的共性,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的个性,才能对症下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既能掌握学生学习动态,还能详细记录学生心灵成长过程。
  --------------------------------------------------------------------------------
其他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而进行的。它与一般学科的教学既有相通之处,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下面就谈谈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指导教师应如何自处。  一、教师既是引导者,也是参与者  我们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自主性、实践性,但不能说一切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做一个旁观者就行了。在活动中,作为教师,应该既是引导者,也是参与者。  首先,
期刊
情感是文章的血液。学生作文贵在表达真情实感,这是作文吸引人、感动人,并充满活力的原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在目前的小学生作文中,很难见到充满真情实感的学生作品,或千篇一律,或生编硬造,或东拼西凑,毫无真情实感可言。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中找回真情实感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
期刊
小学低年级的说话、写字是以后各学段习作、写作的基础,这种基础性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方面,还体现在学习心理、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而两者都需要在长期的训练中得以形成、巩固、提高。对低年级儿童来讲,更适宜以习惯养成的形式构筑这以基础,这对习作、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促进整个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更根本的意义,更需要教育者的关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及小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小学低年级的说话、写话训练
期刊
个性是文章的灵魂。从宏观上看,写作是思维的完善与能力的提高,是个性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微观上看,写作是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达意,写作过程中的选材、谋篇、布局、立意、修改无一不是个体的主观行为,呈现出个体的差异与色彩。因此,写作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个性化的精神劳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呢?  一、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处处是可写的景、可叙的事、可抒的情。平时学生写作
期刊
期中考试过后,我忙着统计成绩,进行试卷分析。突然发现班里一位平时名不见经传的女生的数学成绩是101分,我的心猛的一震,这怎么可能?一向默默无闻的她从没取得过这样的高分,最好的成绩也只是八十几分,难道是我把分数合错了?于是我又检查了一遍。没错呀!难道在考试中……这也不可能啊,她虽然成绩平平,但却一直是个诚实乖巧的女孩,从来没做过这样的事情。我不敢胡乱预测,带着狐疑对试卷进行了讲评。  下课后,还没等
期刊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学校如何扩展与创建,学生与学生之间仍然存在着知识性素质的差异。一般把那些学习成绩差但表现上好或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称为“后进生”。学习对“后进生”来说并非易事。那么,如何调动后进生学习的兴趣呢?现就本人教学实践,谈一谈浅见。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转化“后进生”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前提和基础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喜欢哪位老师,就会喜欢他所教的那门学科,这
期刊
设疑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自读自悟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具体来说:  一、激趣设疑,让学生有学习文本的欲望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因此,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特别是课的开始,如能够巧妙设疑,激发兴趣,那效果定可事半功倍  二、换位设疑,让学生走入文本  “心理换位“是一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换位体验,
期刊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回归生活,要为生活服务。可见教育与生活实践能力的检验密不可分,这已经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1关注资源生成,却不够贴近主题,甚至缺乏价值引领。比如一名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谈人生的目标时,有的学生说:我要做“人上人”由于老师的目标锁
期刊
一、良好发言习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其实就是一种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现代人在与人合作交流时的基本素质之一,所以强化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素质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发言习惯和其它学习习惯一样,也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发言是学习过程
期刊
关于语文素养的解读,众说纷纭,听谁的对,按谁说的去做,我觉得要有自己的观点,这个标准就是:能否让学生终生受益。只要是能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能让学生受益一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就要用心培养。  另外,我觉得:做一回语文教师,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如果能用自己的理解、用自己总结出来的最真实、最朴素的教学策略为课标的每一条理念做独特的解读,得出自己的结论,那将是很神圣、很有意义的事情。经常做这样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