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源头活水,抒真情实感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dininik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文章的血液。学生作文贵在表达真情实感,这是作文吸引人、感动人,并充满活力的原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在目前的小学生作文中,很难见到充满真情实感的学生作品,或千篇一律,或生编硬造,或东拼西凑,毫无真情实感可言。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中找回真情实感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观察生活,表达真实内容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学会善于观察生活。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的特别之处,需要我们敏锐捕捉。不断地观察生活,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够“敏锐”地从生活中“捕捉”美。学生的作文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没有观察身边的事物,没有体验生活的百味,没有对自己每天呼吸的空气做些过滤,并留下痕迹,那就失去了作文的根基,必然言之无物。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近生活,体验人间真情,丰富个人情感,积累写作素材,作文时才有事可叙,有景可描,有情可抒,写出来的作文才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才会感觉有滋有味。从生活积累作文的素材,就能彻底改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况,使学生作文富有生活气息。另外,要努力提倡和鼓励学生写自己身边的事、身边的人、身边的景。只有写真实的内容,写自己独特的见闻,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二、深入生活,表达真实感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应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多观察多实践,跟社会和自然紧密接触。教师引导学生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人和事,善于从平常的人和事中发现不平常的情与理,用细腻的心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
  教师可以为他们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用自己的照相机、摄像机,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画面,感受时代节奏和自然的美丽,进而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与欲望。通过实践,亲身体验感受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例如:美丽的春天来临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春游,让学生切身感受自然的气息,欣赏自然的美景,把自然界中美好的画面拍摄下来。回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自己拍摄的美景或感受写出来。这样胸中有物,对景色描写就不会苍白而无力,热爱自然,情感自然真实的流露出来。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田园,干一干农活,体验一下农民的辛苦和劳动的艰辛,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不认为学习是一份苦差事。体验过后,把劳动过程和感受写出来,就不会无话可说了,而且文章也会有真情实感。所以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还获得了源头活水,丰富了学生的校内外活动,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的作文自然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体验生活,表达真挚情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校园生活单调乏味,这是造成学生作文脱离生活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作文教学没有重视引导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是造成学生作文脱离生活的主观原因。当前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突破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让学生从封闭的校园走进多彩的生活和开放的社会,直接参与体验生活,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观察、去倾听、去感悟、去享受。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敏感的体验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经验材料,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轰轰烈烈、惊险奇特的大事,也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做到对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一种现象都不轻易放过,都能多加思考、多体验,悟出道理,品出情味,学生有了厚重的生活积淀,写作时自然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挚情感,就不愁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只有关注生活,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否则,写出的文章就如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涟漪。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学生的作文定会迸发创造的火花,绽放耀眼的光芒。
其他文献
我从事微机教师工作虽然年限不长,但我在短短的几年里体会到:微机教师一样注重德育教育。我浅谈一下几点体会:  我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微机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一、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1在农村小学,
期刊
所谓“三案”,即:教师的讲案、学生的学案、学生的练习题案,将其设计成一体化,为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  一、提倡“三案”设计的目的  1强化教师专业发展。要设计出一篇优秀的“三案”,教师必须查阅大量教辅资料,集众家之所长,避教材一家之所短,从导言设计到讲授新课,从操练重点到课堂小结,从板书设计到作业布置,无不体现科学、精讲、巧练,体现一名优秀教师的知识厚度,体现一名优秀教师的精湛的业务素质。而对于一
期刊
一、班主任自身要练好“内功”  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要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能力超众、人格高尚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的使人敬服的声誉和威望,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无形资本。班主任,首先是教师,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智慧的化身。这正是班主任权威产生的前提。如果班主任能够通过他们的智慧和
期刊
一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运用多么先进的教学媒体,也不在于采取多么新颖的教学手段,最重要的是要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明确教学要求  一堂课的教学要求,要订得明确具体,而又恰到好处,就要认真揣摩课标和教材,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小数乘法中
期刊
借助东昌区“有效教育”研究的强劲的东风,我们着力通过备课、听课、会议研讨等教研活动形式,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但始终还是在低水平中重复。如何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一直困扰着我们。学期初我们在校本教研的活动中,创新了教研模式,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它如春风拂面,似静水深流,走进学校,融入集体备课,它以开放和亲和的姿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教师,让备课更有动力,讲课更有激情,
期刊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的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师才能真正起到了组织者、促进者、领导者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如:在教学看图拼音、识字“人、口、手”时利用学生对猜谜感兴趣的心理,趋向可先采用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
期刊
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但即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  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他极认真的想了半天,然后写。那作文极短,只有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儿也不笨。”  于是,就是这篇作文,深深的打
期刊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最重要的工具。教师语言的优劣,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语言就是教师的武器,正确掌握并运用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码条件。而高超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在拟定教育性谈话的内容时,你时刻也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重要手段
期刊
都说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只有备好课才可能上好课,这就好比只有打准备充分的仗才可能胜利一样。且不说怎样备课,大凡优秀的教案都应该具备这些特点:整体上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重难点分明;每一堂课教学要点明确,教学环节清楚;所授知识点清楚、准确无误;设计问题符合学生特点及知识储备,能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让他觉得盲目或没兴趣、没意义。  一、开场静坐,怡神醒脑  教师进入课堂,不急于打开教案,只是用亲切的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而进行的。它与一般学科的教学既有相通之处,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下面就谈谈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指导教师应如何自处。  一、教师既是引导者,也是参与者  我们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自主性、实践性,但不能说一切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做一个旁观者就行了。在活动中,作为教师,应该既是引导者,也是参与者。  首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