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是教,是育。教,教的是知识,更是学习方法。育,育的是德,更是人。文章就《文化生活》的德育教育展开论述。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文化生活》 德育教育
从事高中教育多年,我明白了:哪怕是再烂熟于胸的知识也经不住时间的消磨,终归是会遗忘的。现在高中所学的知识,有多少能在若干年后还留存在脑海里?美国教育学家斯金纳说:“如果我们将所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最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我对此深表赞同。知识会遗忘,但方法不会,言语会遗忘,但内心的感召不会。遗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哪怕将知识遗忘得再干净也能找回来;只要我们心中有美德之花,哪怕在人生的歧途上走得再远也能回头。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行素质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熟悉的话语在实际的教育过程当中往往成了响亮的口号和漂亮的摆设。于是,中国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受不了打击挫折,吃不得苦受不了累,缺乏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把教育的本质给弄丢了。
还记得我给学生上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堂课时的情景。我正向学生介绍《文化生活》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猛地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觉得文化生活学了最没有用了,你看,经济生活教会了我们一些基本的经济常识,政治生活让我们知道了公民的权利和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后学的哲学可以让我们学会思辨,文化生活就是讲讲文化,高考的时候占的分数还不多,基本上等于没什么用啊。”学生说完坐下,我愣住了,随后笑笑:“到底学了有没有用,还是在学了之后才知道啊。先学,学了之后才有发言权。”
学生的疑问搪塞过去,我内心的思考却开始翻涌。
必修3《文化生活》是新课程新增的一门课程,因为“前所未有”,所以开创了一个新天地。它讲文化,讲历史,讲哲学,讲艺术,可谓包罗万象。它注重知识体系的日趋完善,更讲究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可以说,这是一个进行德育教育的非常好的平台与契机。怎么才能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呢?
几年前,我上过的一堂文化生活课,让我记忆颇深。当时,讲的是文化生活的第二课第二框题《文化塑造人生》。这一框题,若是按知识点讲,是极其简单的,总结起来只有一句话:“文化塑造人生。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能有的老师把这几句话一画,知识点掌握了,考试够用了,那这一框题就算讲完了。可我觉得,这样的一框,若能讲好,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的。那天,我带去了自己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是三毛的《守望的天使》。当我把它认真读给学生听的时候,教室里安静极了,只能听见我自己的声音。读完后,我问:“同学们能猜出来里面提到的‘守望的天使’是谁吗?”“是父母。”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使,他们始终守望着我们。等我们长大,天使便老了;我们远走他乡,天使却在原地等待着我们的回望。以前,我离开父母去外地上大学,每一次回家都能发现父母的白发又添了许多,就会觉得鼻子酸酸的……”我说着说着竟不自觉地湿了眼眶带了鼻音,因为有些不好意思,赶紧稳了稳情绪,却发现班上也有不少学生的眼睛微微红着,安静地看着我。突然,一个学生大声说:“所以,长大后的我们也应该成为他们的守望天使,多陪伴他们。”班上的学生都被他这贸贸然的行为给逗笑了,但很快又都点点头表示赞同。
在这一堂课里,我相信学生记住的不仅是那几个冷冰冰的知识点,他们记住的会是自己内心柔软地方的温暖触动。从这一堂课里,我也明白,德育绝不是生搬硬套地讲道理,应该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唯有真情实感,才能唤起内心的共鸣。因此,我觉得,要把德育工作做好,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做到“有心”。所谓“有心”是指作为德育工作的施行者,教师自己要成为“有心人”,要对德育工作有认同感。当下,有的教师认为德育工作是假、大、空,对它嗤之以鼻;有的教师认为德育工作没有必要,对其毫不在意;有的教师认为德育工作就是煽情,于是不好意思开口。带着这些对德育工作的误读想法当然就没法做好德育工作。
其次,要做到“无形”。教师对德育工作“有心”,自然就会“有行”,但光有行动是不够的。要把德育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平常的教学当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这样的德育才是成功的德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地选用一些素材创造德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譬如:一首诗歌,一篇文章,一曲音乐,一段视频,一枚故事……用这些生动的素材营造德育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接受健康积极文化的熏陶。这样的德育不是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也更能体现出德育的初衷吗?
最后,要做到“适时适度”。德育工作确实应该贯穿于政治课堂始终,但要想收到良好效果,抓住时机很重要。在讲民族精神时,可以适时地插入一些当前的热点问题,如当前日益激烈的中日钓鱼岛争端,日本的无理的购岛闹剧和强盗行径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那些打砸日本汽车的行为却不是爱国,而是以爱国为借口做出的一些违法行为。同时,德育工作还要适度,太频繁的德育教育会变成说教,难免引起学生反感,丧失德育原有的教化效果。
《文化生活》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其中有些内容看似离德育很远,其实无处不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契机。只要教师有心为之,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会让政治课堂更加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1]晁柯,戴继天.坚持德育为首落实“三育人”工作.中小学教师培训,1993(12).
[2]刘爱民.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全面提升德育质量和水平:河北教育(综合版),2008(01).
[3]陈守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11).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文化生活》 德育教育
从事高中教育多年,我明白了:哪怕是再烂熟于胸的知识也经不住时间的消磨,终归是会遗忘的。现在高中所学的知识,有多少能在若干年后还留存在脑海里?美国教育学家斯金纳说:“如果我们将所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最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我对此深表赞同。知识会遗忘,但方法不会,言语会遗忘,但内心的感召不会。遗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哪怕将知识遗忘得再干净也能找回来;只要我们心中有美德之花,哪怕在人生的歧途上走得再远也能回头。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行素质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熟悉的话语在实际的教育过程当中往往成了响亮的口号和漂亮的摆设。于是,中国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受不了打击挫折,吃不得苦受不了累,缺乏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把教育的本质给弄丢了。
还记得我给学生上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堂课时的情景。我正向学生介绍《文化生活》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猛地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觉得文化生活学了最没有用了,你看,经济生活教会了我们一些基本的经济常识,政治生活让我们知道了公民的权利和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后学的哲学可以让我们学会思辨,文化生活就是讲讲文化,高考的时候占的分数还不多,基本上等于没什么用啊。”学生说完坐下,我愣住了,随后笑笑:“到底学了有没有用,还是在学了之后才知道啊。先学,学了之后才有发言权。”
学生的疑问搪塞过去,我内心的思考却开始翻涌。
必修3《文化生活》是新课程新增的一门课程,因为“前所未有”,所以开创了一个新天地。它讲文化,讲历史,讲哲学,讲艺术,可谓包罗万象。它注重知识体系的日趋完善,更讲究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可以说,这是一个进行德育教育的非常好的平台与契机。怎么才能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呢?
几年前,我上过的一堂文化生活课,让我记忆颇深。当时,讲的是文化生活的第二课第二框题《文化塑造人生》。这一框题,若是按知识点讲,是极其简单的,总结起来只有一句话:“文化塑造人生。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能有的老师把这几句话一画,知识点掌握了,考试够用了,那这一框题就算讲完了。可我觉得,这样的一框,若能讲好,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的。那天,我带去了自己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是三毛的《守望的天使》。当我把它认真读给学生听的时候,教室里安静极了,只能听见我自己的声音。读完后,我问:“同学们能猜出来里面提到的‘守望的天使’是谁吗?”“是父母。”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使,他们始终守望着我们。等我们长大,天使便老了;我们远走他乡,天使却在原地等待着我们的回望。以前,我离开父母去外地上大学,每一次回家都能发现父母的白发又添了许多,就会觉得鼻子酸酸的……”我说着说着竟不自觉地湿了眼眶带了鼻音,因为有些不好意思,赶紧稳了稳情绪,却发现班上也有不少学生的眼睛微微红着,安静地看着我。突然,一个学生大声说:“所以,长大后的我们也应该成为他们的守望天使,多陪伴他们。”班上的学生都被他这贸贸然的行为给逗笑了,但很快又都点点头表示赞同。
在这一堂课里,我相信学生记住的不仅是那几个冷冰冰的知识点,他们记住的会是自己内心柔软地方的温暖触动。从这一堂课里,我也明白,德育绝不是生搬硬套地讲道理,应该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唯有真情实感,才能唤起内心的共鸣。因此,我觉得,要把德育工作做好,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做到“有心”。所谓“有心”是指作为德育工作的施行者,教师自己要成为“有心人”,要对德育工作有认同感。当下,有的教师认为德育工作是假、大、空,对它嗤之以鼻;有的教师认为德育工作没有必要,对其毫不在意;有的教师认为德育工作就是煽情,于是不好意思开口。带着这些对德育工作的误读想法当然就没法做好德育工作。
其次,要做到“无形”。教师对德育工作“有心”,自然就会“有行”,但光有行动是不够的。要把德育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平常的教学当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这样的德育才是成功的德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地选用一些素材创造德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譬如:一首诗歌,一篇文章,一曲音乐,一段视频,一枚故事……用这些生动的素材营造德育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接受健康积极文化的熏陶。这样的德育不是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也更能体现出德育的初衷吗?
最后,要做到“适时适度”。德育工作确实应该贯穿于政治课堂始终,但要想收到良好效果,抓住时机很重要。在讲民族精神时,可以适时地插入一些当前的热点问题,如当前日益激烈的中日钓鱼岛争端,日本的无理的购岛闹剧和强盗行径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那些打砸日本汽车的行为却不是爱国,而是以爱国为借口做出的一些违法行为。同时,德育工作还要适度,太频繁的德育教育会变成说教,难免引起学生反感,丧失德育原有的教化效果。
《文化生活》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其中有些内容看似离德育很远,其实无处不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契机。只要教师有心为之,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会让政治课堂更加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1]晁柯,戴继天.坚持德育为首落实“三育人”工作.中小学教师培训,1993(12).
[2]刘爱民.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全面提升德育质量和水平:河北教育(综合版),2008(01).
[3]陈守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