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在形体上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拟将汉字“春”字形演变过程略作梳整,对其在小篆到汉隶的这一演变阶段作出自己的解释,并梳理“春”的字义。
关键词:春;字形;字义
一、字形
从出土甲骨文看,“春“字作以下几种字形不等:
从中可以看出,从一木,二木,三木、四木不等,或从,古文字中从木从并没多大区别,如“暮”字古文有写作也有些作。而有从日或不从日,可见从日是后来为更加表意而加的。而不管是何种字形,都有个关键偏旁(或是反写)。对此,于省吾先生的考究为“屯”之初文。“屯”与“春”的关系,他提出卜辞中“来”即来春也,“今”即今春也,“屯”的本义是牛骨(骨版一对为一屯)(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跟“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而《说文》中解释“春”时“屯”作了声符。在上古声韵系中,“屯”属定纽文部,“春”属昌纽文部,同为舌音文部,读音相近,古人借了音近的“屯”来表示“春”,后来再在其上加了表示春天意象的形符。可以说,“屯”是“春”的初文,“屯”与“春”是假借的关系。
甲骨文“春”字反映了先民在生产劳作与生活中,在与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对时间的认识。感受到生命万物从沉寂到活跃,又从活跃到沉寂的有秩序地、阶段性地变化,在这种对自然物候的观察认识区分节气,从而区分四时,人为地赋予时间有秩序的节奏。先民对四时的认识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殷商及周仅有春秋季,而无夏冬。一年二分四季,当始于春秋以后”。故此意义上,甲骨文表示春季的“春”字与后世之“春”字内涵有别。经前辈研究,此前春季的时间跨度稍有差别,殷历正月却是夏历五月。也就是说,殷历春季是十月至来年三月,而夏历春季是二月至七月。
再看金文“春”字字形:
春秋金文作(蔡侯墓残钟)(乐书缶),从艸,无从木者。或以月旁替换日旁,亦屯声。而战国文字秦国“春”字作(睡虎地墓秦简)或有,结构已有不同,从日,从奉,会与作出动之意。何琳仪著《战国古文字典》中说:“六国文字承袭商周文字,以旾、萅为春。秦国文字则另造会意字春。”殷商以降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到战国列国各自为政,加上书写材料各异,文字形式有所变化。秦国另造“春”字已经大体像今天的字形了。可是,在隶书之前是秦国统一后施行小篆,而小篆“春”写作,隶变成实在奇怪。《文字源流》中将之归结为“部分偏旁因变形、省略与归并而趋于混同,如‘春’、‘秦’、‘奉’、‘泰’、‘奏’五字上部都写作‘’,就是混同的结果。”余以为 或 却是从小篆到隶书的一个过渡,睡虎地秦简写于战国晚期至秦始皇时期,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施行的“书同文”规范文字政策,一直流行到汉末才被隶书完全取代。比先存在,但和也可能并存,所以在隶变过程中,是有理由为隶变提供字形的参考的。而至此,已看不出“春”的本义了。隶书结束了几千年的古文字时代,为楷书的发展奠定基础,自小篆奠定的今文字格局至此更加稳定。
关键词:春;字形;字义
一、字形
从出土甲骨文看,“春“字作以下几种字形不等:
从中可以看出,从一木,二木,三木、四木不等,或从
甲骨文“春”字反映了先民在生产劳作与生活中,在与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对时间的认识。感受到生命万物从沉寂到活跃,又从活跃到沉寂的有秩序地、阶段性地变化,在这种对自然物候的观察认识区分节气,从而区分四时,人为地赋予时间有秩序的节奏。先民对四时的认识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殷商及周仅有春秋季,而无夏冬。一年二分四季,当始于春秋以后”。故此意义上,甲骨文表示春季的“春”字与后世之“春”字内涵有别。经前辈研究,此前春季的时间跨度稍有差别,殷历正月却是夏历五月。也就是说,殷历春季是十月至来年三月,而夏历春季是二月至七月。
再看金文“春”字字形:
春秋金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