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这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和基本换算的基础上的,常规的教学流程是首先复习物质的量基本概念和有关计算,然后直入主题。我的这节课一反常规,完全突破通常做法,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去自己探究如何得到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始终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主动获取结论,合作学习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本文是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课题《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JS2013—531。
关键词:溶液配制;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步骤。
掌握容量瓶的结构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条件控制、现象分析和数据处理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使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步骤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讨论;实验探究
四、实验探究流程
[创设情境]
展示化学实验常用的几种化学试剂:0.5mol/LNaCl溶液,2mol/L NaOH溶液, 0.5mol/L H2SO4溶液,2mol/L CuSO4溶液。如何配制这些溶液?
提出实验探究任务:现有仪器(100 mL量筒、100 mL烧杯、250 mL平底烧瓶、玻璃棒、胶头滴管、托盘天平、药匙、纸片)及蒸馏水、氯化钠固体试剂,我们利用以上仪器、试剂探究如何配制100 mL0.5mol/L NaCl溶液。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以驱动学生进行探究,提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课题)
[教师提出问题]请各学习小组依据上节课学习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概念和换算,计算配制100mL0.1mol/L NaCl溶液所需试剂用量?怎样得到一定量的所需试剂?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巡视,观察各组讨论情况并适时加以指导。
[学生展示]各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提出任务]中学称量药品质量的仪器托盘天平,其准确度为0.1g,所以需称取氯化钠2.9g,最后将溶液配成100mL即可。那么,依据计算数据,请各组讨论选择合适仪器拟定实验方案来完成溶液配制。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形成方案并付诸于分组实验。最后对本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交流共享]
小组代表汇报各自的实验方案及操作步骤,方案评价。
(设计意图:运用选择性思维,为引入容量瓶搭建平台,萌生新知识的生长点)
[教师总结] 方案1:2.9 g氯化钠固体→100 mL烧杯→加水溶解至刻度→100 mL0.5mol/L 氯化钠溶液。
方案2:2.9氯化钠固体→100 mL量筒→加水溶解至刻度→100 mL0.5 mol/L 氯化钠溶液。
烧杯适合用作化学反应容器或直接配制溶液,而量筒所得溶液体积数据相对更准确一些。
[教师设问]
烧杯适合用作化学反应容器或直接配制溶液,而量筒所得溶液体积数据相对更准确一些,怎样把100 mL烧杯和100 mL量筒的合理之处结合起来呢?
[学生交流]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法。
[交流共享] 各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 称取2.9氯化钠固体移入100mL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将溶解所得溶液放置至到室温,再移入量筒,再加蒸馏水至接近刻度,再用胶头滴管滴加到刻度线得100 mL 0.5mol/L 氯化钠溶液。
[启发引导]
此方案的可取之处在于将烧杯和量筒巧妙地结合起来,利用烧杯溶解、量筒量取体积,既提高精确度,又避免了用量筒直接配制溶液的错误操作。但这种方案是否完美无缺?
[学生交流]分组讨论。
[交流共享] 各小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 烧杯中残留溶质没有全部转移入量筒中,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量筒是一个粗量器,还不能达到所配溶液精确浓度的要求。
[教师追问]
如何克服以上缺点?
[学生讨论] 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法。
[交流共享]小组代表讲解自己的改进方案。
[教师总结] 将烧杯中的溶液移入量筒后,应洗涤烧杯、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一并移入量筒中。
量筒之所以是一个粗量器,是因为其横截面过大,精确配制需要更精密的量器。
量筒下部可按照平底烧瓶设计成平底大肚,上部仍采用细颈增加精确度,在细颈合适位置标注100mL刻度线。同时加上防渗漏的瓶塞,使之成为配制100mL溶液的专用精密仪器——100mL容量瓶。
(设计意图:抛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在讨论中逐步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品质)
[展示讲解]
展示100mL容量瓶,并介绍容量瓶的结构与使用方法。
[课堂小结]
五、教学总结与反思: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这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和基本换算的基础上的,常规的教学流程是首先复习物质的量基本概念和有关计算,然后直入主题。先介绍容量瓶,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式进行。我的这节课一反常规,完全突破通常做法,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去自己探究如何得到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始终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主动获取结论,合作学习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总之,本节课与传统实验教学相比有其成功之处,需要继续坚持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真正高效起来。要勤于总结和反思,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注:本文是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课题《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JS2013—531。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 王磊.科学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基础[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8.
[4] 陈志刚.引导自学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3,(1~2):28~31.
本文是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课题《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JS2013—531。
关键词:溶液配制;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步骤。
掌握容量瓶的结构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条件控制、现象分析和数据处理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使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步骤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讨论;实验探究
四、实验探究流程
[创设情境]
展示化学实验常用的几种化学试剂:0.5mol/LNaCl溶液,2mol/L NaOH溶液, 0.5mol/L H2SO4溶液,2mol/L CuSO4溶液。如何配制这些溶液?
提出实验探究任务:现有仪器(100 mL量筒、100 mL烧杯、250 mL平底烧瓶、玻璃棒、胶头滴管、托盘天平、药匙、纸片)及蒸馏水、氯化钠固体试剂,我们利用以上仪器、试剂探究如何配制100 mL0.5mol/L NaCl溶液。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以驱动学生进行探究,提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课题)
[教师提出问题]请各学习小组依据上节课学习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概念和换算,计算配制100mL0.1mol/L NaCl溶液所需试剂用量?怎样得到一定量的所需试剂?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巡视,观察各组讨论情况并适时加以指导。
[学生展示]各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提出任务]中学称量药品质量的仪器托盘天平,其准确度为0.1g,所以需称取氯化钠2.9g,最后将溶液配成100mL即可。那么,依据计算数据,请各组讨论选择合适仪器拟定实验方案来完成溶液配制。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形成方案并付诸于分组实验。最后对本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交流共享]
小组代表汇报各自的实验方案及操作步骤,方案评价。
(设计意图:运用选择性思维,为引入容量瓶搭建平台,萌生新知识的生长点)
[教师总结] 方案1:2.9 g氯化钠固体→100 mL烧杯→加水溶解至刻度→100 mL0.5mol/L 氯化钠溶液。
方案2:2.9氯化钠固体→100 mL量筒→加水溶解至刻度→100 mL0.5 mol/L 氯化钠溶液。
烧杯适合用作化学反应容器或直接配制溶液,而量筒所得溶液体积数据相对更准确一些。
[教师设问]
烧杯适合用作化学反应容器或直接配制溶液,而量筒所得溶液体积数据相对更准确一些,怎样把100 mL烧杯和100 mL量筒的合理之处结合起来呢?
[学生交流]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法。
[交流共享] 各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 称取2.9氯化钠固体移入100mL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将溶解所得溶液放置至到室温,再移入量筒,再加蒸馏水至接近刻度,再用胶头滴管滴加到刻度线得100 mL 0.5mol/L 氯化钠溶液。
[启发引导]
此方案的可取之处在于将烧杯和量筒巧妙地结合起来,利用烧杯溶解、量筒量取体积,既提高精确度,又避免了用量筒直接配制溶液的错误操作。但这种方案是否完美无缺?
[学生交流]分组讨论。
[交流共享] 各小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 烧杯中残留溶质没有全部转移入量筒中,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量筒是一个粗量器,还不能达到所配溶液精确浓度的要求。
[教师追问]
如何克服以上缺点?
[学生讨论] 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法。
[交流共享]小组代表讲解自己的改进方案。
[教师总结] 将烧杯中的溶液移入量筒后,应洗涤烧杯、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一并移入量筒中。
量筒之所以是一个粗量器,是因为其横截面过大,精确配制需要更精密的量器。
量筒下部可按照平底烧瓶设计成平底大肚,上部仍采用细颈增加精确度,在细颈合适位置标注100mL刻度线。同时加上防渗漏的瓶塞,使之成为配制100mL溶液的专用精密仪器——100mL容量瓶。
(设计意图:抛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在讨论中逐步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品质)
[展示讲解]
展示100mL容量瓶,并介绍容量瓶的结构与使用方法。
[课堂小结]
五、教学总结与反思: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这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和基本换算的基础上的,常规的教学流程是首先复习物质的量基本概念和有关计算,然后直入主题。先介绍容量瓶,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式进行。我的这节课一反常规,完全突破通常做法,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去自己探究如何得到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始终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主动获取结论,合作学习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总之,本节课与传统实验教学相比有其成功之处,需要继续坚持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真正高效起来。要勤于总结和反思,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注:本文是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课题《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JS2013—531。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 王磊.科学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基础[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8.
[4] 陈志刚.引导自学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3,(1~2):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