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 怎样产生感应电流》说课稿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qingqing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磁感应是在奥斯特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磁生电的知识,是知识的自然延续,为后续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提供前置知识,是揭示电磁规律,完善电磁体系的重要内容.以实验为基础,从事物自然规律出发,通过实验探索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经历自主探究、思维加工、联系实际、应用知识等环节学习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和规律,使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电磁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电磁感应;实验探究;电流
  作者简介:文代铭(1968-),男,贵州遵义桐梓县人,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研究.
  1 教材分析
  1.1 作用和地位
  本内容是沪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八章第二节,在电生磁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磁生电的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揭示电磁规律,完善电磁体系的重要内容,教材的设计意图是渗透自然现象相互联系的思想,进一步运用“转换法”学习物理知识,以实验为基础,探究感应电流的產生及特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1.2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学习了电、磁、能量的基础知识,在奥斯特实验的基础上知道了电生磁的相关知识,对电磁联系有一定的认识和探究能力,但不全面,没有形成体系.
  1.3 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整合而确定如下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3)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1.4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了解;交流与合作意识的培养.
  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探究.
  1.5 教学准备
  教师用:发电机模型及动画、手摇式电筒及内部结构示意图.
  学生用:支架、导体(线圈代替)、蹄形磁体、灵敏电流计、开关、导线等.
  2 教法与学法
  教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学法: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
  3 教学过程
  3.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手摇式电筒导入新课.请学生把不发光的手电筒摇一摇,使电筒发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
  展示发电机模型.介绍其结构,摇动发电机,让学生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取下发电机的磁体,再摇动观察.
  提出问题:如何在磁场中产生电流?
  3.2 自主探究,获得电流
  学生思考后猜想.教师记录并整理学生的猜想.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参考教材中18-11图,结合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连接电路,闭合开关.
  尝试用各种方法使导体在蹄形磁体中运动产生电流(观察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偏转),把实验探究的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学生探究时,教师巡视,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
  接着探究影响电流方向的因素(改变磁场方向或线圈运动方向,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如何变化).断开开关重做上述实验.
  3.3 思维加工,弄清实质
  展示各小组的探究成果,全班交流分享,概括电磁感应现象.
  讨论以下问题.
  (1)导体运动的方向与磁感线斜切割时,是否产生电流?
  (2)导体不动,移动蹄形磁体,是否产生电流?
  讨论后动手做一做.归纳总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在班级交流.
  问题探讨: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引导:产生电流时,需外力使导体或磁体运动做功,消耗机械能,得到电能.
  分析手摇式电筒的发电原理.展示电筒内部结构示意图并介绍,请学生分析(前后照应).
  3.4 联系实际,应用知识
  电磁感应现象在生活、生产中有大量的应用,除发电机、手摇式电筒以外,还有动圈式话筒(麦克风),POS机、变压器等.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18-15图阅读课文,了解交流发电机的发电过程.播放动画,加强了解.与直流电动机对比学习(两人一组,分别打开教材151页和167页的电动机工作原理和交流发电机发电原理示意图,合作完成).
  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2)发电机产生的是交流电还是直流电?
  分组讨论后在班级展示交流,展示成果由学生点评,教师作正面评价.
  课外知识链接:法拉第与电磁感应(学习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3.5 作业设计
  设计2-3个课堂练习题,当堂检测.并完成教材168页第1、3、4题.
  课外活动:利用废旧玩具中的直流电动机发电(使小灯泡发光).下节物理课展示,比比看,谁做得好.
  3.6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归纳知识要点,谈谈探究的收获和存在的疑惑.
  4 板书设计
  边教学边板书本节的重点和要点,构成框架,形成电磁知识体系.板书如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肖传魁.课程标准教案 物理 九年级(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持有的迷思概念的研究,能帮助教师开展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在给出自感现象迷思概念的基础上,剖析了学生产生迷思概念的成因,提出了具体的迷思概念的转变策略.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文本和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以“牛顿第一定律”一节为例,通过对中国、新加坡高中物理教材在内容呈现、插图设计、习题设置三个方面的对比分析,总结两国
本文先分析了新高考局势下教材二次开发的必要性;然后从利用演示实验进行教材二次开发、用生活实例进行教材二次开发、利用探究欲望进行教材“二次开发”和利用题目变式进行
摘 要:由于命题的要求和目的不同,考试题与练习题是有区别的,一些考试题不适合作为练习题使用.本文结合实例,阐述练习题与考试题的区别与联系,给出编制练习题的建议与策略,倡导教师不能简单地将考试题直接当作练习题,应该根据练习的需要和学情,合理编制练习题,进行针对性地训练、反馈、巩固,才会提高练习效率,达到满意的练习效果.  关键词:考试题;练习题;练习效率  作者简介:曹继纲(1969-),男,河北省
从介绍国外“输出假设”方面的研究情况入手,讨论了输出提出的背景、意义、作用及对高职外语教学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指出英语教学过程中,强化输出是解决“高分低能,哑巴英语,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对概念教学往往不够重视,导致学生无法正确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致在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上出现一定的偏差.用比值定义法得到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在物理教
摘 要:本文设计演示实验、制作探究性实验装置,对阿基米德原理一节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利用学过的知识引入课题,利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目的明确的进行猜想与假设,便于学生确定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设计制作探究性实验装置,指导学生对课题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实验探究过程.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探究  作者简介:孙立萍(1969-),女,
实验探究课是江苏省新课改出现的新课型,教师上课时如果准备不充分就会出现“满堂灌”或者“放羊式”.如何上好物理实验探究课?这是当今物理教师值得学习、研究与反思的课题.
“核心素养”所提出的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所必备的品格和能力,如何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笔者结合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提出需要把握
对楞次定律的教学编写内容重新加以解读,试图找寻引入“中介”间接表述感应电流的方向这一思想方法的起因. To reinterpret Lenz ’s teaching content, try to find out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