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游:马格德堡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i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馬格德堡老市政厅前,有一座纪念奥托大帝凯旋的雕塑。它建于1240年左右,是德国最古老的骑兵塑像,市政厅前的是仿制品,真品被收藏在艺术史博物馆(Kulturhistorisches Museum)里。马格德堡还是第一个出版马丁·路德著作的城市,马丁·路德的雕像至今矗立市中心街头。
左页图为马格德堡水桥,桥上船、人、自行车并行,是目前欧洲最长的水道桥工程。右页上图为奥托·冯·格里克的雕塑,他主导的“马格德堡半球试验”已成为这座城市人民的骄傲;如右页下图,在马格德堡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半球”的影子。

  如今,马格德堡水桥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景点,游客可以乘坐轮船,欣赏两岸风光,也可以漫步在水桥的人行道上,极目望去,平原辽阔、河流缓缓,心灵似乎也能因此平静下来。

“罗马艺术之路”上的明珠马格德堡大教堂和“绿色城堡”


  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有一条著名的旅游路线“罗马艺术之路”,沿“路”漫游,可以饱览建于10世纪~13世纪的众多古建筑独有的风采。马格德堡大教堂无疑是这条路线上最耀眼、最经典的明珠。
  马格德堡大教堂的正式名称为圣莫里斯与圣凯瑟琳主教座堂,是德国最为古老的哥特式天主教主教座堂之一。教堂的前身,是937年由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资助兴建,以纪念天主教圣人圣莫里斯的修道院。
  2009年初,考古學家在教堂内发现了一口77厘米长的铅制棺椁,经过一年半的“会诊”,证实了棺椁的主人为奥托大帝的王后伊迪丝。出生于英国皇室的伊迪丝,19岁时下嫁给当时还毫无名气的奥托,却在36岁时患传染病而早早辞世。奥托大帝将她安葬在圣莫里斯修道院,并希望自己死后葬在伊迪丝身边,为此,他特地兴建了奥托大教堂。这也就促成了伊迪丝尸骨的第一次迁移——从圣莫里斯修道院转到大教堂之中。后来教堂在1207年的一场大火中被焚毁,当时的教皇在废墟原址上修建了德国的第一座哥特式教堂,即现在的马格德堡大教堂。整个工程持续了300多年,伊迪丝的棺椁于1510年被转移至其中,教堂尖塔直到1520年才正式竣工。   尽管后期饱经战争掠夺,马格德堡大教堂始终屹立不倒,除奥托大帝与伊迪丝的棺椁外,其建筑本身就包含着极丰富的考古与艺术价值,教堂内更是收藏了跨越8个世纪的艺术品。
  与所有哥特式建筑一样,马格德堡大教堂尖塔高耸,设计者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和框架式结构支撑穹顶;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空阔的空间,结合玻璃长窗,营造出一种神圣空灵的宗教气氛。教堂拥有一个宽40米、长80米、高约60米的中殿及四个侧廊,其内缀有数个精致的宗教雕塑和罗曼式回廊。步入教堂大门,可见斑驳沧桑、充满宗教意喻的十童女雕像排列两侧,再举目前望,大殿高阔深远,金色阳光透过长窗映照殿内,庄严而静谧。在其建筑群中,有两座耸峙如剑的尖塔,高度分别为99.25米和100.98米。爬上塔楼,马格德堡市区、易北河及远处哈尔茨山脉的风光尽收眼底。
  千百年来,马格德堡教堂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跌宕,如今,它更要目睹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在这里焕发活力。绕过马格德堡大教堂前空旷的广场,步行一会儿,便能看见一片充满“少女心”的粉色建筑群,它就是奥地利著名艺术家、建筑设计师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人称“百水先生”)生前设计的最后一个作品,这里也因有着种满植物的绿色屋顶,而被当地人称为“绿色堡垒”。

  百水先生被譽为“古怪”的艺术家,他拒绝刻板,相信感官,追求自由,有时还给人离经叛道的疯狂之感,而他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在这片建筑群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所有建筑的外观大体呈亮丽的粉色,抽象得如孩子绘出的水彩画,就连立柱和窗户都是高低、大小、形状各不相同。进入其中,仿佛来到天真烂漫的童话世界。这片建筑群被作为公寓使用,占地面积不大,设计者尽可能利用有效空间,将一栋栋房屋通过一个个小胡同和小花园紧密联系在一起。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不禁被其天马行空的风格与活力所感染,走时还会捎带几件印有百水先生画作的纪念品……
  从中世纪的盛极一时,到战争年代的毁灭衰落;从冷战时期的刻板与冷硬,再到如今前卫大胆的理念在此生根,马格德堡似乎有着无法被摧毁的韧性和无限生机。古典与潮流、雅致与奔放巧妙共融,成为它独一无二、充满张力的特有气质。
其他文献
▲ 图为站在贝特夏街仰望钟琴楼,在视野中央,两栋房子的楼顶连接着的就是钟琴。琴声悠扬,阳光绚烂,穿过箍桶匠街,望着微波荡漾的威悉河,仿佛才会从中世纪的故事里回过神来。  来到一座城,走街串巷,无疑是了解当地文化、体验本土生活的最佳方式。若是走进德国北部城市不来梅,那一定不能错过贝特夏街。进入这里,映入眼帘的红砖建筑,会为你讲述这条街、这座城的过往。  贝特夏街位于不来梅集市广场和威悉河之间,是一条
雾凇,又称冰花、树挂,它非冰非雪,是由雾中无数尚未凝华的水蒸气,随风在树枝上不断积聚冻粘的产物,形态或为剔透凝冻的“硬凇”,或为洁白绒软的“软凇”。  中国不同地区,雾凇的美也不尽相同:在长城,万里雄关冰封,雾凇凝出一片莽莽雪林;高山之上,冰花妆点瑶林、琼枝倒映平湖;草原、河岸上,冰枝葱茏、皓白皎潔,冰雪仙境也不过如此……冬季长城,晓雾像轻纱笼罩山脉,满山枯树的枝柯开出雪白冰花;褐黄砖墙延绵至天际
来到潮州古城,走在熙熙攘攘的太平街上,或坐下来喝杯工夫茶,或为亲戚朋友带上几罐潮州“三宝”——老香黄、老药桔和黄皮豉,或钻入某家食店大饱口福,都是不错的选择。  古时,潮州交通不便,与内地处于近乎隔绝的状态。因此先民们从北方迁移带来的中原习俗和文化,很少受到朝代更迭的冲击,被较好地保留了下来,甚至有学者称这片土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冷冻库”。  潮州味道流传得低调质朴,当地人逐浪而生、靠海而食,总与
当白光通过三棱镜,我们看到了它在另一头所投下的七彩光线——生活中原本一点也不稀奇的光线,经过玻璃晶体的折射,竟有如此美丽的一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松下家电三剑客    现代人在电子时代的多元选择中养成了“美中择其尤”的好习惯,决意于出类拔萃的厂商们,在“精益求精”的同时无微不至地将人性化提升到首要位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攀冰由攀岩运动发展而来,是攀登高山、雪山的必备技能之一。随着人们不断地改进装备和提高技巧,攀冰已经逐渐成为一项独立且成熟的户外运动。  根据形成原因,人们将可以攀登的自然冰分为水冰和冰川冰。水冰主要由瀑布形成,因为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所以同质量的情况下,水在零摄氏度结冰后体积会变大。这也是冰瀑的面积往往比夏天的瀑布面积更大的原因。水冰的形成条件较低,也更容易接触,国际上对它的攀登定级标准以WI(
郑州人总是一副忙碌的样子,为人爽利,中就中,不中就不中。他们讨厌装腔作势的假斯文,喜欢大男子主义的潇洒和随性,说话爱带把儿,甚至粗俗不堪。不管多大的事儿,都会换来他们的一句“无所谓”……  郑州是一座有着3600多年历史的古都,建城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郑州北临黄河,南靠嵩山,沉浸着中原文化的深厚积淀。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铁路系统汇集于此,让它成为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  郑州人好客热情
著名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东非坦桑尼亚与肯尼亚的交界处,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峰,有着“非洲屋脊”“非洲之王”的美誉。  乞力马扎罗最为人惊叹的,是它作为一座火山的同时,还是赤道附近唯一覆盖积雪与冰川的高峰,因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登山者造访。人们只需站在广袤的东非大地上,目光穿过狂野的草原和丛林,就能亲眼目睹一面庞大巍峨的山体屹立在天地间,它的山腰云雾缭绕,山顶则白雪皑皑,壮观之极。  然而
接到会议通知,准备好会议资料,按时走进会议室,手中拿的不是一堆打印文稿,而只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与会者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分发会议资料时,只需通过无线网络在笔记本电脑之间传输文件即可,会议记录更是方便直接地在电脑上运指如飞……这并不是描绘的电影里的场景而是已经在我们身边实现了的高效率无线办公。无线办公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办公成本的有效方法,而无线办分则是无纸办公的高级阶段。在无线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
帆船比赛集竞技、娱乐、观赏、探险为一体,在海南举行的“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赛”,是中国航线最长、竞技水平最高的大帆船多日拉力赛。作者毫无航海经验,也不会游泳,因执着而被经验丰富的船长破格启用,在海南岛东、西两线的比赛中,与多国船员一起拼搏,历经十个昼夜的巨浪和风雨,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其间,他体验到了与风浪搏击的快感、与死亡擦身而过的恐惧,欣赏了海上别样的风景,最重要的是,还收获了友谊、增强了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