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儿童史,助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ui_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儿童史,教学改革,儿童心理,儿童史料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7-0010-09
  2016年夏,笔者发表了题为《儿童史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短文。文章在说明儿童和儿童史的含义,简要介绍近几十年西方儿童史学的发展情况及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后,热情建议初中历史教师关注社会史领域中这门影响日增的“显学”,适当引入儿童史研究的成果,运用儿童史史料,弥补我国初中历史教科书的局限与不足,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更新,并以此带动教学方式的转变。此文发表后,引起一些同行的兴趣。在笔者生活和工作的成都,反响更强烈一点,一些历史老师接受了文章的观点,开始进行引入儿童史的实践探究,高新、龙泉等区还成立了课题组。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室因势利导,筹建市级课题组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两年来,大家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1)对儿童史和儿童史教学的基本理论进行学习和研究,写成《引入儿童史学术成果,灵动中学历史教学——基于儿童史引入中学历史教学进行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让“儿童”了解“儿童”,“儿童”研究“儿童”》《儿童史引入初中历史课堂的思考与教学探索》《儿童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初探》《儿童必定出席》《运用儿童史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浅说“儿童史”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有机结合》等。在2018年成都市历史教学论文评比中,这些文章以较高的原创性获得一、二等奖。
  (2)收集可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儿童史资料,整理出《晚清留美儿童》《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史》《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儿童》《成都近代儿童》等资料。
  (3)进行教学设计,如《“洋务运动中的留美儿童”教学设计》《“拯救抗战难童”教学设计》《“工业革命进程中儿童基础教育的变迁”教学设计》等。
  (4)多次举行儿童史教学公开课,先后上了《我们是抗日儿童团员》(活动课),《罗斯福新政中的儿童福利制度》《清末民初教育的发展与儿童成长》《拯救抗战难童》《留美幼童》《责任与担当,儿童也自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童工——荣光背后的凄凉》等课。
  (5)举办研讨会,交流研究探索情况和心得。
  如今,成都市“以儿童史为内容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已立项,并于2018年4月正式开题。全市十多所学校近百名历史教师参与其事,形成了校—区—市三级组织架构。大家有信心将本课题打造成为成都市历史教学改革的一张“名片”,为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贡献光和热。
  在两年的儿童史课题前期研究中,作为一个老教师,笔者与年轻教师们一起学习,共同研究,交流切磋,对引入儿童史及其相关教学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这里将主要收获和体会整理出来,与广大同行交流。
  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以18岁为成人的起始之年这一事实,①我们将儿童界定为18岁以下所有的人。儿童可分为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按我国学制,学龄儿童包括小学生、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儿童史是以历史上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史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历史上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以及儿童成长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本文集中研究儿童史与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关系。
  我们主张将儿童史史料及研究成果引入初中历史教学,绝非心血来潮,无的放矢。恰恰相反,这样想和这样做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
  其一是针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成人化”倾向及其弊端。广大初中学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上历史课,这是中学教育界人所共知的事实。究其原因,“成人化”难逃其责。张华尖锐地指出,我国的历史学科60多年来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忽视了儿童的历史视野和探求需要,把“成人的历史”与“儿童的历史”混为一谈,使儿童学历史的过程成了记诵成人提供的“历史结论”的过程,历史课程的“人文探究”价值被摧毁。他强调:“成人的历史”和“儿童的历史”是两种不同的历史,唯有儿童进入真实的历史情境去探究真实的历史问题,每一个儿童都能产生自己的历史理解,历史课程才能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和资源。因此,历史教学改革的迫在眉睫的课题是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成为真正的历史探究者。②任世江也说,以往的中学历史课程内容就是成人通史的浓缩和简化,初中教材充满了成人的历史结论,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何,有的课程从初高中到大学都是一样的,只是详略不同而已。我们习惯按照成人的历史认识面向儿童,要他们适足削覆,死记硬背。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意识到,要求初中十三四岁儿童学习的是成人的历史,更没想过如何设计儿童学习的历史。时至今日,初中历史教学“在无意中仍然坚守着成人化”。③在这一点上,我们与张、任二老师有同感,并认为这种倾向必须尽快纠正,而引入儿童史是避免和克服成人化倾向的一个好办法。
  其二是针对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建设的“瓶颈”。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一个层级,近年校本课程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目前似乎进入了“瓶颈期”。其主要表现是,选题单一,大部分还是局限于地方史内容,而且同一地区不同学校都在挖掘地方史,却缺乏交流和共享。④引入儿童史可以扩大校本课程开发者的视野,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同时,因这是一个原创性程度很高的课题,更能激发教师执教和学生选学的兴趣与热情。
  其三是针对一线历史教师在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时难以取舍的窘境。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的编制和编写过程较长,一经形成又会稳定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其讲述的内容不易更新。因此,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让历史常讲常新,始终是任课教师的责任。但史学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成果不断推出,给人以“知识爆炸”的感觉,到底吸收什么新东西充实教学,一线初中历史教师常为此犯难。有鉴于此,我们提出更多关注儿童史研究的新成果,为他们打开一扇新窗,会给他们以启发。
  以上側重从“治病”的角度说明将儿童史引入初中历史教学的理由,通过两年的实践性教学探索,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将儿童史引入初中历史教学还有多重“开新”的意义。   第一,引入儿童史有助于初中学生学习更完整的历史。
  狭义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和历史教学都不能缺少“人”。而从年龄的角度看,“人”包括成人和儿童。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未将视线下移到儿童”,“儿童一直是被史学遮蔽的对象”。⑤中学历史教科书也是如此。但是,儿童缺席的历史是不完整的歷史。为弥补这个不足,让学生学到完整的历史,有引入儿童史内容的必要。
  近年,社会史研究发展迅速,社会史观广为流行。社会史观认为,学习和研究历史,眼睛既要“向上看”,又要“向下看”,否则会失之片面。而以往的初中历史课程,只引导学生眼睛向上去看成人(其中老人不少),尤其是成人中的“精英”,而不让他们眼睛向下去看大众、儿童。由此而来,其结果是学生很少注意历史名人的儿童时代,从未想到儿童也是历史的主人,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提高来说,这也是一种片面的历史观。引入儿童史,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历史上的同龄人,可以使他们对历史有更完整的认识,有助于正确完整的历史观的形成。
  第二,引入儿童史有助于学生找到最佳“对话”对象。
  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与历史对话的过程,更准确地说,是与历史上的人进行对话的过程。对话应有合适的对象,否则,话不投机半句多。历史教科书的“人”虽然很多,但都是成人,且老年人不少。十多岁的初中学生与之对话,肯定是有“代沟”的,交流会困难一些,乃至无从说起。而如有机会与历史上的同龄人即儿童对话,一定会融洽很多。比如学唐朝文化,初中学生要与投入激烈政治斗争、为人代写声讨武则天檄文的成年人骆宾王对话,恐怕很不容易,但与写《咏鹅》诗时的七岁骆宾王对话,肯定会有亲切感。同样,让初中学生与大名远扬、已确定诗坛至高地位的“诗圣”杜甫对话,不可能没有“代沟”,但与壮如牛犊、来回走不停、秋日里在梨树枣树上爬上爬下的儿童杜甫对话,不是可以息息相通吗?
  当代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都重视体验历史,提倡“神入”历史。引入儿童史,可以为身为儿童的初中学生体验历史上的儿童的生活,“神入”历史上的儿童世界,创设多彩的历史情景,提供历史想象的空间。
  第三,引入儿童史可为初中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更多的贴近自己经历和经验的课题。
  进入21世纪后,初中历史学科的探究式学习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其一是盯住历史上的成人找课题,其二是集中于乡土史领域,而且在此领域中也总是“眼睛向上”。引入儿童史,可以扩大初中学生探究的视野,从儿童史中找到更适合他们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新颖的课题。
  第四,引入儿童史,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近年来,尤其是2016至2018年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和正式文本先后公布以来,“核心素养”理念已为我国教育界接受。和高中历史教师一样,广大初中历史教师也将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作为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而正如下图所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借助、依托“必备的历史知识”。哪些是“必备的历史知识”?历史课程标准会列出,历史教科书应该讲述。但以往的课标和教科书中的“必备的历史知识”都排除了儿童史知识。而我们认为,初中学生的“历史必备知识”中应有一定的儿童史知识。如中外近现代史知识中,应有工业革命时期的“童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儿童团”,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知识。借助或依托这些贴近儿童的历史知识,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核心素养。但课标和教科书不讲这些,只好由校本课程来补充了。
  (一)引入的基本方式
  在《儿童史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一文中,笔者设想,将儿童史史料或史实引入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散点式,二是专题式。两年的教学实验表明,这是可行的。
  1.散点式引入
  所谓散点式引入是指在使用现行初中历史教科书进行常规教学时,在适合的地方或多或少地讲讲有关儿童的情况。如讲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可说明这里出土了陶猪、陶舟等珍贵文物。接着引导学生猜测、判断这些没有实用价值的陶制品是用来做什么的?通过师生互动,作出小陶猪、小陶舟等应是当时的“儿童玩具”的判断,进而断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有教育儿童的意识。又如讲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可介绍他年十岁诵“古文”,即诵读《左传》《国语》《世本》等书,为其以后研究历史打下了初步基础。讲孙中山生平,可介绍孙中山曾说,他革命的“最初动机”产生于幼年时代听家乡“太平天国军中残败之老英雄”讲战斗故事。原来,翠亨村有一位参加过太平军的老战士,名字叫冯观爽,夏天他常坐在孙家门前的大树下乘凉,因而常向孙中山讲述太平天国的故事。①讲1919年的“五四运动”,可引入较多的儿童史史料。如5月18日,在北京先农坛焚毁日货现场,“北京师范附属小学第二部童子军张宁全(年十四岁)、龚渤(年十二岁)、卢荣祥(十五岁)三人,及公立第二小学学生卢荣福,相继演说,言辞均极动人”。6月5日,上海罢市后,全市大中小学生积极支持。“全市小学生于罢课后亦在教员的率领下,手执‘誓杀国贼,唤醒国魂’的旗帜举行示威游行”。湖南长沙中等及以上学校以罢课声援北京、上海学生的斗争。小学生们虽然没有像中等以上学校学生那样参加罢课行动,但他们所表达的爱国热情,是很感人的。例如长沙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于6月16日整队游行、贩卖国货。第一队为音乐队,奏国货歌。第二队为童子军,具尚武之精神。“第三队则为贩卖队,其货如牙粉、人丹、信纸、毛巾等类,极其充足,购者甚伙,一时应接不暇。……各界观者、莫不欢欣鼓舞,赞叹不止。”不仅城市儿童投入爱国运动,乡村儿童也热情高涨,行动积极。如天津北斜村一所“民立”学校的老师介绍说:“敝人暇时,辄与数龄(位)小学生讲说此次中国交涉失败之源起,各生闻之莫不摩拳擦掌,愤气填胸。及说至抵制日货一节,竟有数学生将所用之色盒、铅笔当时捣毁抛弃……于是全校和之,谓我辈虽系小儿,我校虽在乡辟,然能立志作去,将来全国小学皆如我校之不用日货,其影响亦不为小云。”②这些材料虽不一定全讲,但适当引入一些充实教学内容,定会引起初中学生兴趣,加深其对“五四运动”的印象。   散点式引入儿童史史料,机动性强,易于操作,可广泛运用。但要想达到良好效果,教师亦必须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讲究技巧。江苏省镇江市的耿霞老师把自己“植入”史料的经验概括为“适时、适度、适切”六个字,认为,在历史课堂上择机顺时“植入”史料是诱发学生聚焦关注的起点,依据学情适切精当“植入”史料是引导学生有效解读史料的前提。史料植入要恰到好处,顺畅周瞻,与历史叙事融合贯通,与教学机理有机融合。③在用散点方式引入儿童史史料时,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专题式引入
  所谓专题式引入,是指围绕一个主题,相对集中地讲述某一时期或某个方面的儿童史。下面所列,是我们构想的几个儿童史专题。
  【课例1】唐代的儿童世界
  序:强大的帝国,繁荣的时代
  (一)唐代儿童的日常生活
  (二)唐代儿童的游乐活动
  (三)唐代儿童的学习生活
  (四)朱门与柴门内的儿童
  【课例2】晚清民初儿童生活的变迁
  序: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一)儿童衣、食、住、行的变化
  (二)儿童学习的变迁
  (三)儿童玩乐的变化
  【课例3】抗日烽火中的儿童
  序:“鬼子兵来了!”
  (一)沦陷区的儿童
  (二)大后方的儿童
  (三)抗日根据地的儿童
  1.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儿童
  2.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的儿童
  结尾:日本投降了!我们胜利了!
  【课例4】古代希腊、罗马的儿童
  (一)古希腊的儿童
  1.雅典儿童的公民教育与“学园”生活
  2.斯巴达儿童的军事训练与体育锻炼
  (二)古罗马的儿童
  1.日常生活
  2.丰富多彩的节日生活
  【课例5】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童工和儿童立法
  (一)工业革命时期的童工
  1.从农村到城市的儿童
  2.工厂中的童工
  3.矿场上的童工
  (二)工业革命时期的儿童法
  1.工厂法与儿童
  2.救济法与儿童
  3.儿童立法的推进
  【课例6】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儿童
  序:从繁榮到萧条 从富足到寒酸
  一、蓝鹰标志与“赤脚报童”
  二、领救济的儿童
  三、干活的儿童
  四、电影院、剧场和图书馆里的儿童
  【课例7】“二战”中的儿童
  (一)法西斯国家的儿童
  1.德国儿童
  2.日本儿童
  (二)反法西斯国家的儿童
  1.苏联儿童
  2.中国儿童
  3.英、美、法儿童
  (三)珍爱和平,保护儿童
  【课例8】科技革命与儿童生活变迁
  序:农业社会儿童生活掠影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儿童生活的影响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儿童生活的影响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儿童生活的影响
  结尾:展望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儿童生活的影响
  除上述8例外,《新中国儿童的生活》《中国近现代的儿童组织》等也是不错的课目,限于篇幅,其要点就不一一列出了。
  以上课例,仅供一线老师参考,如被认可,则可作为课题和课时教学设计的内容纲目,并举一反三,设计出更多的儿童史课目。以此为基础,可编写出儿童史校本课程的讲义、教材。我们设想,如初中3个年级6个学期使用,每个学期可安排3~4课,全一册儿童史讲义或教材以18~20课为宜。
  (二)常用引入方法
  中外古今儿童史史料丰富多彩,但分散零乱,教学中运用这些史料应讲究方法。课题组老师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故事法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依据可靠资料,讲述有头有尾,情节曲折起伏的生动故事,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无论是散点式引入,还是专题式引入,都可广泛运用故事法。如配合“康乾盛世”教学,讲述少年天子康熙帝除鳌拜的故事,这是散点式引入。而在讲“晚清民初儿童生活的变化”这个儿童史专题时,可以讲述一组儿童故事,这是专题式引入。儿童历史故事一定要有史料依据,做到“大事不虚”。如讲孔子儿时故事,其家“贫且贱”“十五志于学”等都是有依据的。小处可以作一些想象。但有的重要细节也要依据历史事实。如孔子正式场合说“雅言”,我们不能说当时的“雅言”是北京语言的“普通话”,而应解释为镐京或关中语言“普通话”。又如不能说家贫且贱的小孔丘有时只用几个土豆或几个红薯充饥,因为土豆(马铃薯)和红薯(甘薯)是明代才从海外传入我国的。历史人物,无论成人还是儿童,不应随心所欲地虚构,一度流行于课堂的二毛等儿童故事不宜再讲了。
  2.史料研读法
  呈现简短易懂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并从中提取有用信息,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可常使用。如讲孔丘的儿童时代可引用如下史料:
  材料1:“孔丘年少好礼……孔子贫且贱……(及长)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摘自《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2:子曰:“吾十五志于学……”
  ——《论语·为政》
  材料3:(曾点)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今译:(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夹衣已经穿定了,和成年人五六个,儿童六七个,去沂河洗洗澡,到求雨祭事的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一路走回来。”孔子长叹了一声说:“我与曾点的想法一样”。)   ——《论语·先进》
  通过以上史料,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了解孔子的儿童时代。材料1所说身高,虽是孔子长大以后的身高,但可以推断儿童时代他比一般孩子要高出很多。材料3虽为曾点所说,但可“迁移”到孔子儿童时代,其情景孔子儿时应是经历过的。用于初中(尤其是初一)的史料,要为学生扫除文字障碍,所以材料3附有注音、今译。
  引用儿童史史料,首先要考虑基本史料(亦称传统史料)。这种史料,“经历了数百年以至数千年的时间检验,大部分是具有较高的可信性的,我们现在所认知的许多中国古代史的历史事实,基本上建立在传统史料的判研基础上得以印证的”。①正因为如此,本文讲孔子的儿童时代,十分重视《论语》《史记·孔子世家》等基本史料。
  3.图像影视资料呈现法
  图像影视等资料的特点是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再现历史情景。运用得当会效果良好。如讲河姆渡遗址,可呈现一组“儿童玩具”②(图1)、讲唐都长安的繁荣与开放,说及这里可以见到很多外国人,包括外国儿童时,可呈现“黑人男童”陶俑(图2)③,此为散点式引入。而如讲“唐代的儿童”专题,则可较多地呈现敦煌壁画中的儿童形象。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秀清著文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莫高窟有儿童画像的洞窟多达183个,占洞窟总数的37%。④这些画像反映了当时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一部“中古儿童生活史”。
  4.表演法
  根据一定的史料,编演历史短剧。如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一老师上《我们是抗日儿童团员》,学生主要活动就是表演“宣誓入团”“站岗”“送情报”“慰问抗日军属”等几段短剧。
  5.讲演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再现历史上儿童的讲演,如再现“五四运动”中儿童的讲演。二是以儿童史中的某个问题为题进行讲演,如以“儿童对五四运动的贡献”为题,引用相关材料进行讲演。
  6.讨论、辩论
  如围绕工业革命中的儿童的身份进行讨论。辩論和讨论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辩论必须有不同观点的交释。比如以“儿童是工业革命的受害者还是受益者”为论题辩论,就至少有三种观点:受害者、受益者、既是受害者又是受益者。而且,第三种观点持有者中,在受益大还是受害大的认识上又可能有差异。
  7.探究式学习
  教师可布置“从《论语》看春秋末期的儿童”“孔丘的儿童时代”“唐代诗人的儿童时代”“祖孙三代比童年”“儿童也是历史的创造者”这类探究式问题,引导学生查找、收集和运用儿童史史料,包括文字、图像和口述史料。
  8.在历史练习、测评和试题中运用儿童史史料
  2017年北京卷第37题(“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题)是一道少见的典型的儿童史试题。此题给课题组的成员很大鼓舞和启发。它说明运用儿童史材料可以命出高质量的历史题目。为此,我们进行一些探索,如:
  例1:孔丘小时候喜欢用“雅言”朗读诗(尤其是“颂”)。作为周代的标准音(普通话),“雅言”应是
  A.北京话 B.镐京话
  C.洛邑话 D.山东话
  例2:孙中山小时候,常坐在家门前的大树下,听村里参加过太平军的老人讲太平天国的故事。这对他反清革命思想的萌生有重要的影响。孙中山和太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都是
  A.广西人 B.广东人
  C.湖南人 D.江西人
  例3:下表介绍的小学教材,其使用的时间和地区当是
  A.20世纪20年代中期 粤北
  B.20世纪30年代前期 赣南
  C.20世纪30年代后期 陕北
  D.20世纪40年代前期 冀中
  在课题研究启动之初,大家感到头痛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系统的儿童史资料奇缺,以往常用的教学资料、教学用书上找不到有用的材料。当进入教学实践环节后,大家才发现,资料虽然重要,但还有比资料更重要的东西。因为,即令你用了丰富的儿童史资料,但如果依旧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使劲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上出来的肯定依旧是老式的、成人的历史课,而不是儿童的历史课。
  历史教学是一个系统,其构成要素最重要是历史教学内容(以历史教科书等呈现)、历史学习者(学生)和历史教育工作者(教师)三个。要将“成人化”的初中历史课堂转变为“儿童化”的初中历史课程,三个要素要同步联动。那么,在引入儿童史材料的同时,初中学生应怎么办?初中历史教师又该怎么办?我们的体会是,一定要更新学生观和教师观,科学地为学生和教师进行身份定位。
  (一)解放初中学生,还其儿童的本真身份
  长期存在的初中历史教学“成人化”倾向,除表现在学生历史认知客体即探究对象中儿童缺位以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历史学习主体即学生是以“小大人”乃至“大人”(成人)的身份出现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首先是历史课堂上。坐好、手放在背后、不准说话、举手发言、认真听老师讲、在书上重要地方划上符号、记住教科书的结论……一条条清规戒律将其捆绑起来,十多岁的儿童被塑造成“小大人”乃至大人(成人)。要把“成人的历史课”变成“儿童的历史课”必需更新学生观,还初中学生的儿童身份,让他们以儿童本真身份参与到历史学习过程中去。为此,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其一,教学要符合初中学生(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比如,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可能长达40分钟,因此,一节课应分为松紧不同的几个段落,张弛有致。又比如,在学生看来,历史老师就是应该讲故事,不讲故事或讲不好故事的历史老师很难说是好老师。他们的想法有些片面,但历史老师一定要理解,并适当满足其要求。
  其二,学生的行为方式有好动难静的特点,要让他们静坐40分钟实为困难,因而要设计动静结合的教学过程。
  其三,学生有一定生活经历和经验,但活动空间有限,最熟悉的是家庭和家乡,因此,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应从“家”(包括家庭和家乡)入手,再及“国”、及“天下”。他们的历史认知已不是“白纸”一张,如何利用其已有知识,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其四,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常是粗线条的,习惯于为历史人物戴上“脸谱”,分为“好人”与“坏人”,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历史抽象能力,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五,学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让其解释一个历史概念(名词)说出大概可以,准确定义则需老师示范、指点。
  其六,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了儿童的数十种权利,“参与权”是其中之一。什么是“参与权”?参与权首先是指儿童参加各种适合儿童活动的权利,但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要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而成人对儿童的意见应予以尊重,并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的程度给予适当地看待。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作为儿童的初中学生,应充分享有这种参与权。
  引入儿童史材料,进行儿童史教学时要充分地、尽可能地适应初中学生(儿童)的特点,尊重他们的参与权。“适应”和“尊重”不是迁就,儿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但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各步的要求要设置在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地方,亦即“最近发展区”。不跳就够着,没意思;跳断腿也够不着,要求就太高了。
  总之,让本真的儿童真正成为初中历史课堂的学习主体,至关重要。舍此,不会有“儿童的历史课”。
  (二)教师自觉修炼,甘作儿童历史教育工作者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今天看来,这种观念是一种融精华和糟粕于一体的观念,我们应以扬弃态度对待之。要避免和克服初中历史教学“成人化”倾向,现阶段历史教师主要不是维护“尊严”,而应更新教师观,重新进行自我角色定位。
  初中历史教师无论年龄大小,从教时间长短,都应通过自我修炼,使自己“儿童化”。“儿童化”的历史教师是有童心、童真、童趣、“童颜”,会说“童言”的历史教师。其中,童心最为重要。《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童心”有二义,一是指“小孩子天真纯朴的心”;一是指“像小孩子那样天真纯朴的心”。此处取第二义。不过这是浅显的解释,说深一点,“童心”是指人“最初一念之本心”,是人在幼童时期所具有的“本色心性”,是未受到污染的自然淳朴、纯真无邪的心境。对生活于现实社会的历史教师来说,有一颗童心殊不容易,但我们应努力追求和修炼。
  为扩大视野,拓展思路,进行跨学科研究,近两年笔者浏览了儿童学、儿童文学、儿童艺术、儿童哲学等方面的一些著述,获益不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感到,在初中历史教师“儿童化”方面,以少先队辅导员为代表的儿童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段镇在《少先队学》一书中说:“少先队辅导员首先要有一颗童心。童心就是非常热爱儿童,非常了解儿童,能够同儿童心连心,同儿童打成一片,时时处处把儿童放在心里。”少先队辅导员应“一切为儿童幸福着想,一切从儿童实际出发”,经常接触儿童、经常了解儿童、经常研究儿童,让儿童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做。①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是这样的儿童教育工作者。我国儿童文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周作人早在20世纪初,就倡导“以儿童为本位”②的儿童文学创作观。这一观点已为广大儿童文学作家普遍接受。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说:“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儿童在一起,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那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①著名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更直截了当:“我是一个坚持儿童本位的作者。”②在总结自己创作经验时,她说,一定要努力地使自己“回归童年状态”,“蹲下身来与孩子们处在同一个平行视角上写作,帮他们说出他们想说的话”。③初中历史教师应学习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经验和品德,甘心一辈子作有童心的儿童历史教育工作者。
  若问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初中儿童史教学是什么样的教学,一言以蔽之,它是本真的儿童(初中学生)在儿童歷史教育工作者(有童心的初中历史老师)指导下,学习和探究历史上儿童世界(儿童生活)的历史教学,是儿童(学习主体)、有童心的教师(教育主体)、儿童史材料(教学资源)有机融合、三位一体的历史教学。推而广之,整个初中历史教学也应如此,只不过教学资源或内容要从儿童史扩充至适应儿童成长需要的人类社会史,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史。
  毫无疑义,初中历史教学必须体现政府意志,保证政治正确。初中历史教学必须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历史认知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在此前提下,“初中历史课程应该具有适合儿童的特点”。④这不仅应成为我国历史教育界的共识,而且应把这种科学认识落实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去。落实的途径和办法很多,在我们看来,引入儿童史是可行方案之一,值得探索。“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但人的成长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故有“百年树人”之说。而人的成长、发展过程是可划分为若干阶段的。每个阶段的人都需要学历史,但授教者和受教者的身份定位、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方法等都应有一定乃至明显的区别。如始终把本该是“儿童的历史课”的初中历史课上成“成人的历史课”,就有违初中历史课程开设的初衷,难达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了。通过两年的实践性探索,我们深切感到让初中学生(儿童)上“成人化”的历史课无异于拔苗助长。因此,从“成人化”到“儿童化”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
  附记:写作本文时,笔者参考了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室和成都市儿童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组编印的《儿童史课题组简报》《儿童史教学论文汇编》《儿童史教学设计汇编》《儿童史教学资料汇编》等资料,谨此说明,并表谢意。
  【作者简介】冯一下,成都大学退休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围绕学、政、教分析晚清中国的知识转型,大致可以梳理出这样的基本线索:其一,“教”与“学”之结合构成来华西人“援西入中”的基调,区分“西教”与“西学”,相应成为晚清接纳近代知识的重要一环;其二,“政”与“艺”的变奏映射出中国本土对新知的接引,方向多所调整,内涵不断拓展;其三,“学”从“器”“技”“艺”“术”的定位中被拯救出来,并在“普遍性”与“现代性”的论述中奠定其地位。内中所展示的“变奏”,即是“
美丽的新娘  那个曾经的女孩,白白的,天生一种孤傲高贵的气质,眼睛大大的,在一群同学之间分外打眼。  她不是我的同班同学,而是我好友的同班同学,她们两个,家里条件都好,从小就学的钢琴,因此,她们考到艺术学院,是深造钢琴的。而我能来到这里上学,纯粹是偶然,命运使然,我结识了小兵。  她们两个是那批校友里比较能瞧得起我的,说实话,我跟她们都没有相同的背景。我习惯了蹭她们的饭,习惯了抢她们的衣服穿。  
关键词 核心素养,教学评价,系统建模,课堂观察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23-0032-05   近年来,“核心素养”一词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持续关注。从国际上看,各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大体涉及“人格构成及其发展”“学力模型”和“学校愿景”等三大领域,强调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与通讯能力、公民素养、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等。①而在国内,自党的十
关键词:史料教学,核心素养,目标达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5-0017-07  2017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问世以来,广大历史教师最关心的是如何在教学实施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对此,不少学者、老师纷纷撰文阐述各自的看法。从已发表的论文来看,学者们的探讨大多未能超越传统学科教学论研究的范畴。这里笔者试从课程的视角,结合教学设计的要求,谈谈自
瓦连京确信父亲是不爱自己的,从他摇摇晃晃能在屋子里走路开始就感受到这点。  有几回他被长他3岁的哥哥推倒,躺在地上嚎哭起来。高大威猛像乌拉山般雄壮的父亲正坐在那里抽纸烟,只扭头看了一眼,轻声道:“瓦利亚,自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  瓦连京还是觉得委屈,他需要有人拉他一把,搂在怀里安抚几句。正准备晚餐的母亲在围裙上擦着手走过来,蹲下身子,满脸笑意:“瓦利亚,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听爸爸的话。”他还是
大学教师:开展互动活动,增进两代父母的沟通  隔代教育是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剧烈的社会竞争让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年轻父母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而老一辈父母没有了工作和生活的拖累,身体素质也还算强壮,于是,四个老人照看一个孩子似乎就成为必然。  但是,隔代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两代父母育儿观念不同。老一辈父母具有丰富的育儿经验,而年轻父母的育儿方法多来源于网络和书籍,在他们看来,老一辈父
(1.【关键词】演初中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课时教学主题,升华  (2.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5-0029-04  (3. 教学主题又称教学立意、教学灵魂、教学中心、教学核心目标、教学核心概念,它是课时教学目标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也是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还是选择教学资源和优化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因此,聚焦历史课堂教学就必须深入研究教学
摘 要隔都起源于1516年的威尼斯,它的建立并不是传统理解的“过去相对宽容的彻底中断”和“犹太人居于主流社会之外的明证”。相反,隔都为犹太人提供了“明确的容身之地”,犹太人也通过各种途径与主流社会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不仅使犹太人的民族性得到维系,而且也为主流社会的文化进入隔都以及隔都内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推动着当时犹太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犹太人,隔都,威尼斯,中世纪式宽容  中图分类号K5
(本报讯 宋辰)随着软件定义时代的来临,传统的计算 存储的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的客户需求,客户更需要的是能够满足业务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基于强烈的市场需求, NetApp公司与中科曙光近日共同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并于北京签署合作备忘录。在基于此前双方在计算 存储的合作方式基础上,开始了更加深化的计算 存储 软件的合作方式。  软件定义存储(SDS)和混合云的各项创新应用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关键词]元代,行省,中央集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7-0046-04    范红军先生《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见《历史教学》2010年7月上半月刊)一文中认为,元代行省区划遵循犬牙交错的原则,是元代及以后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地方割据不再出现的根本之策。笔者持不同意见,在此提出拙见,求教于方家,并与范红军先生商榷。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