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五千年来物质、精神文化的精华,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是任何时期的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又是推进新时期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最有效的教育资源和手段。研究传统文化对于素质教育的影响及其目的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在教育中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物质、精神文化瑰宝,树立民族自豪感,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荣,爱祖国,进而培训自尊、自信、有责任感的民族品格。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不但地大物博,而且更有举世无双的文化内涵。有了解才有仰慕,在“哈韩哈日”日渐兴起的青少年一代中,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仰慕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传统文化中的“入世”哲学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目的,人生的追求。做有远大理想的接班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民族振兴,社会需要为己任,也正是素质教育素要达到的首要任务。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下,树立正确而远大的理想也是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第三,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而传统道德规范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正是我国伟承千年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环节。以道德自律,以规范约束行为,为父母培训孝顺的孩子,为单位培养忠信的员工,为国家培养知理行义的公民正是传统文化春风化雨的社会责任。
当今社会的竞争中,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人难于立足。新时期的中国需要道德素质过硬,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才,而传统文化中的诸多优秀典籍正是承载素质教育重任的优秀教材。
第四,我们现行所尝试的素质教育脱离不了时代的需要,世界的需要。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外来文化,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何在世界文化的洪流中保持我们作为文化古国的优秀传统?如何将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传承下去?无疑将传统文化教育寓于我们日常进行的教育实践中是最切实有效的途径。
另外,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面,传统文化教育也有着明确的指导作用。“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研究传统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推进学习能力是一条必经之路。
总之,当前倡导的传统文化教育与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的素质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手段等方面都有着相通之处,二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实施传统教育,在既往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曾做过尝试。
其一,在传统文化课堂上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辉煌灿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国五千年历史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动人故事。作为民族的传承者,青少年应该在课堂上更多地了解这些值得他们骄傲,继而成为其行为楷模的人物和事迹。讲授《山海经》中的许多篇目时,孩子们惊异于祖先们伟大的想象力和战胜自然的勇气与智慧。岳飞的《满江红》弘扬了爱国情操,《闻鸡起舞》树立了崇高理想,《完璧归赵》彰显了无畏强权……传统文化课堂引领学生飞向历史的天空,使幼小的心灵健康成长。
其二,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学生视野,提高认识水平。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枯燥无味的背育和简单机械的讲解并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兴趣,只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做到寓老先生地乐,达成教育目的。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每天清晨的朗读时间,学生们的朗读比赛,《三字经》小故事会……都是简单易行的教育方式。另外,在自习时间播放“中华传统故事”和“百家讲坛”等视频节目,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比较深奥文本的理解水平。
其三,学习传统文化离不开课内外广泛的阅读,课堂的容量毕竟有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离不开课堂,但绝不应局限于课堂,在阅读教学中推荐给学生的篇目,可以有目的地向一些传统文化中的名篇佳作倾斜。比如中国古典的“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山海经》等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孩子们接触传统必不可少的启蒙。
其四,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绝不是只停留在书本上、课堂里。国画、围棋、书法、武术、戏曲、舞蹈、民族乐器等文化形式都是我国传统文化这个花园中的奇葩,青少年性情活泼,接受能力强,对这些文化形式容易产生兴趣。学校和各种教育机构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开展各类艺术鉴赏,兴趣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懂得审美,做传统文化的鉴赏者和传承者;有爱好有特长,做有生活情趣的人。
最后,学校和教师不是传授传统文化的唯一载体,只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紧密配合才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任何一项教育工作想要成功都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如此,家长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与认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积极争取家长理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用好的言谈举止,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孩子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搞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留给我们最为珍贵的宝藏。在推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怎样才能将弘扬国本、继承传统与现行的基础教育完美融合,培育尊重传统、面向未来的新一代人才,仍是我们不断努力探究的目标。
第一,在教育中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物质、精神文化瑰宝,树立民族自豪感,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荣,爱祖国,进而培训自尊、自信、有责任感的民族品格。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不但地大物博,而且更有举世无双的文化内涵。有了解才有仰慕,在“哈韩哈日”日渐兴起的青少年一代中,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仰慕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传统文化中的“入世”哲学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目的,人生的追求。做有远大理想的接班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民族振兴,社会需要为己任,也正是素质教育素要达到的首要任务。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下,树立正确而远大的理想也是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第三,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而传统道德规范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正是我国伟承千年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环节。以道德自律,以规范约束行为,为父母培训孝顺的孩子,为单位培养忠信的员工,为国家培养知理行义的公民正是传统文化春风化雨的社会责任。
当今社会的竞争中,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人难于立足。新时期的中国需要道德素质过硬,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才,而传统文化中的诸多优秀典籍正是承载素质教育重任的优秀教材。
第四,我们现行所尝试的素质教育脱离不了时代的需要,世界的需要。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外来文化,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何在世界文化的洪流中保持我们作为文化古国的优秀传统?如何将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传承下去?无疑将传统文化教育寓于我们日常进行的教育实践中是最切实有效的途径。
另外,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面,传统文化教育也有着明确的指导作用。“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研究传统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推进学习能力是一条必经之路。
总之,当前倡导的传统文化教育与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的素质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手段等方面都有着相通之处,二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实施传统教育,在既往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曾做过尝试。
其一,在传统文化课堂上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辉煌灿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国五千年历史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动人故事。作为民族的传承者,青少年应该在课堂上更多地了解这些值得他们骄傲,继而成为其行为楷模的人物和事迹。讲授《山海经》中的许多篇目时,孩子们惊异于祖先们伟大的想象力和战胜自然的勇气与智慧。岳飞的《满江红》弘扬了爱国情操,《闻鸡起舞》树立了崇高理想,《完璧归赵》彰显了无畏强权……传统文化课堂引领学生飞向历史的天空,使幼小的心灵健康成长。
其二,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学生视野,提高认识水平。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枯燥无味的背育和简单机械的讲解并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兴趣,只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做到寓老先生地乐,达成教育目的。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每天清晨的朗读时间,学生们的朗读比赛,《三字经》小故事会……都是简单易行的教育方式。另外,在自习时间播放“中华传统故事”和“百家讲坛”等视频节目,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比较深奥文本的理解水平。
其三,学习传统文化离不开课内外广泛的阅读,课堂的容量毕竟有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离不开课堂,但绝不应局限于课堂,在阅读教学中推荐给学生的篇目,可以有目的地向一些传统文化中的名篇佳作倾斜。比如中国古典的“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山海经》等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孩子们接触传统必不可少的启蒙。
其四,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绝不是只停留在书本上、课堂里。国画、围棋、书法、武术、戏曲、舞蹈、民族乐器等文化形式都是我国传统文化这个花园中的奇葩,青少年性情活泼,接受能力强,对这些文化形式容易产生兴趣。学校和各种教育机构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开展各类艺术鉴赏,兴趣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懂得审美,做传统文化的鉴赏者和传承者;有爱好有特长,做有生活情趣的人。
最后,学校和教师不是传授传统文化的唯一载体,只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紧密配合才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任何一项教育工作想要成功都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如此,家长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与认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积极争取家长理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用好的言谈举止,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孩子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搞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留给我们最为珍贵的宝藏。在推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怎样才能将弘扬国本、继承传统与现行的基础教育完美融合,培育尊重传统、面向未来的新一代人才,仍是我们不断努力探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