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各个方面,技术的发展也为教育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移动终端、数字化的学与教的系统平台服务发展为实现“一切地点皆为教室”提供了硬件支持。但在“翻转课堂”等模式为方兴未艾的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的同时,我们在近期的课堂观察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课堂仅关注了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与知识点的传授,而缺乏了鲜活而有价值的“表达”与“双向沟通”,课堂逐渐沦为“知识的容器”而非师生的“学习共同体”,信息技术学科逐渐沦为其他学科的附庸而非撬动学习方式变革的支点,原本应当充满时代感与新鲜元素的课堂因为“表达”的缺失而成为冰冷而僵化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又如何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呢?为此,本文尝试从教师、学生这两大课堂“表达”主体出发,关注表达的重要意义,疏通表达的基本渠道,构建表达的精致课堂。
一、信息技术教师应学会立体地“表达”
1.从技术维度看——准确地表达,树立学科规范
作为一门兼具了技术性与工具性的学科,教师的首要责任在于通过自身的垂范来展现技术价值,而最直接有效的垂范来自于清晰准确的示范讲解、仔细深刻的分析点评。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及语言感染力,不仅应有善于使用专业术语的意识,还应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将专业术语变得浅显易懂,使之符合学生们的经验与认识规律。
在这里应强调“度”的把握,不可一味为了形象直观而忽略了对专业术语的关注与传授。试举两例来进行对比:许多老师在讲解调整图片大小的操作时,会引导学生观察被选中图片周围出现的八个“小圆圈”,结果学生们在后续的课堂上都用“小圆圈”的说法来代表“控制点”;而另有一些老师在采用透明胶片进行多层覆叠的实物演示之后,会及时地进行归纳:“象这样的一张透明胶片,就相当于一个图层!”由此,图层的概念深入人心。
2.从人文层面看——精致地表达,传递丰富情感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专委会版)指出:“信息技术学科一方面,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悟技术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要始终渗透有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有意识地设计相关的人文、社会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断内化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要想担起“人文”熏陶的重任,信息技术教师自己要先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懂得在恰当的时机创设合适的情境与氛围,懂得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愿意分享自己的阅历与感受,最重要的是,能始终关注学生们的内心情感,通过精致的表达成功地进行“共情”,引导他们去审视、积淀,并最终实现情感的升华!
3.从发展角度看——幽默地表达,激发创新思维
课堂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和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主阵地,也是展现教师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而考量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有教学智慧,常常立足于他能否采用鲜活的教学语言(文字和身体语言)来呈现内容、表达关注和驾驭课堂。足够自信的信息技术老师要富有幽默感、足够的轻松和包容。他的幽默感能够合理化解突发的课堂事件,甚至将突发事件转化为流畅、生动的教学环节;他的幽默感能够激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和尝试,没有任何的负担与阻滞;他的幽默感能成为最吸引学生的磁石,使他成为比主科老师还受欢迎的“校园明星”。
技术的发展常常来源于灵光乍现,而信息技术教师的灵光乍现就体现在一次次非同寻常的“幽默”上。笔者曾在一节公开课的首个作品展示环节中组织学生自我推荐,但通过电子教室软件选中一台学生机后发现无法进行学生演示,更换了一名学生之后依然无法联机,当时的尴尬可想而知。笔者灵机一动,抓起桌上的耳麦开始呼叫:“土豆土豆,我是黄瓜!茄子和辣椒这两架航班先后与控制中心失联!如何处置?请指示!”学生们先是一愣,进而发出会心的微笑,更有活跃者手一挥、发出指令:“黄瓜黄瓜!我是土豆!请立刻重启!”结果在本节课拓展环节中产生的学生作品无论是创意的广度和深度都超乎想象。
二、信息技术课堂应教会学生用技术“表达”自己
基础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科都有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任务。信息技术学科表达既有所有课程都具有的共性要求,也有其学科特质,即“用技术来表达”。
1.通过“正强化”手段,训练学生用技术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想法
教师自身不仅要成为使用专业术语进行规范表达的榜样,还要引导和教会学生“用技术来表达”的方法,避免他们形成计算机“语言”障碍。
在完成任务前,教师应带领学生对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想法进行分析和交流,然后再帮助学生借助所学技术来尝试表达;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个别演示、小组汇报等教学活动,严格要求并帮助学生形成用规范的技术语言描述操作过程的习惯,对学生描述中的关键词及时进行提炼与板书,以达到复现和强化的目的。对学生用语不规范、表述不明晰的地方,要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并鼓励该生进行复述或小结。此种方法在教学中的不断强化,必将成为良好信息素养积淀的起点,也是人和技术实现和谐统一的起点。
2.通过互动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用技术表达自己的情感
技术发展的一大弊端是用“人机”对话和虚拟世界剥夺了现实世界中的交流与互动,越来越多的学生讷于表达,甚至患上了“社交恐惧症”。针对“僵尸群体”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信息技术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信息技术课中组织各种互动活动,增加自身情感投入,关注每位学生的参与状况,尝试以自身的热情唤醒和带动学生表达自身真实的情感,让学生感觉到表达的快乐,并逐渐学会在现实世界中适应与生存。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传统的如对话式等表达方式,也要重视现代化表达手段的运用,如: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QQ留言、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表达,还可以通过参与在线调查、填写自我评价表等方式来进行表达。最重要的形式应当是“作品表达”,作品创作的过程即为学生表达真实自我的过程,从而彰显信息技术学科的特色和技术优势。
无论是何种表达方式,教师都要发挥即时性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具体而精当的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表达的欲望。
综上所述,准确地表达使信息技术教师成为一个严谨的人,精致地表达使信息技术教师成为一个温暖的人,幽默地表达使信息技术教师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这样多面、真实、立体的老师才是富有人格魅力的老师!而当学生学会用技术表达自己的需求、想法与情感之后,我们的课堂才是充满人性光辉的、有价值的课堂!
一、信息技术教师应学会立体地“表达”
1.从技术维度看——准确地表达,树立学科规范
作为一门兼具了技术性与工具性的学科,教师的首要责任在于通过自身的垂范来展现技术价值,而最直接有效的垂范来自于清晰准确的示范讲解、仔细深刻的分析点评。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及语言感染力,不仅应有善于使用专业术语的意识,还应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将专业术语变得浅显易懂,使之符合学生们的经验与认识规律。
在这里应强调“度”的把握,不可一味为了形象直观而忽略了对专业术语的关注与传授。试举两例来进行对比:许多老师在讲解调整图片大小的操作时,会引导学生观察被选中图片周围出现的八个“小圆圈”,结果学生们在后续的课堂上都用“小圆圈”的说法来代表“控制点”;而另有一些老师在采用透明胶片进行多层覆叠的实物演示之后,会及时地进行归纳:“象这样的一张透明胶片,就相当于一个图层!”由此,图层的概念深入人心。
2.从人文层面看——精致地表达,传递丰富情感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专委会版)指出:“信息技术学科一方面,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悟技术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要始终渗透有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有意识地设计相关的人文、社会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断内化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要想担起“人文”熏陶的重任,信息技术教师自己要先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懂得在恰当的时机创设合适的情境与氛围,懂得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愿意分享自己的阅历与感受,最重要的是,能始终关注学生们的内心情感,通过精致的表达成功地进行“共情”,引导他们去审视、积淀,并最终实现情感的升华!
3.从发展角度看——幽默地表达,激发创新思维
课堂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和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主阵地,也是展现教师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而考量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有教学智慧,常常立足于他能否采用鲜活的教学语言(文字和身体语言)来呈现内容、表达关注和驾驭课堂。足够自信的信息技术老师要富有幽默感、足够的轻松和包容。他的幽默感能够合理化解突发的课堂事件,甚至将突发事件转化为流畅、生动的教学环节;他的幽默感能够激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和尝试,没有任何的负担与阻滞;他的幽默感能成为最吸引学生的磁石,使他成为比主科老师还受欢迎的“校园明星”。
技术的发展常常来源于灵光乍现,而信息技术教师的灵光乍现就体现在一次次非同寻常的“幽默”上。笔者曾在一节公开课的首个作品展示环节中组织学生自我推荐,但通过电子教室软件选中一台学生机后发现无法进行学生演示,更换了一名学生之后依然无法联机,当时的尴尬可想而知。笔者灵机一动,抓起桌上的耳麦开始呼叫:“土豆土豆,我是黄瓜!茄子和辣椒这两架航班先后与控制中心失联!如何处置?请指示!”学生们先是一愣,进而发出会心的微笑,更有活跃者手一挥、发出指令:“黄瓜黄瓜!我是土豆!请立刻重启!”结果在本节课拓展环节中产生的学生作品无论是创意的广度和深度都超乎想象。
二、信息技术课堂应教会学生用技术“表达”自己
基础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科都有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任务。信息技术学科表达既有所有课程都具有的共性要求,也有其学科特质,即“用技术来表达”。
1.通过“正强化”手段,训练学生用技术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想法
教师自身不仅要成为使用专业术语进行规范表达的榜样,还要引导和教会学生“用技术来表达”的方法,避免他们形成计算机“语言”障碍。
在完成任务前,教师应带领学生对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想法进行分析和交流,然后再帮助学生借助所学技术来尝试表达;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个别演示、小组汇报等教学活动,严格要求并帮助学生形成用规范的技术语言描述操作过程的习惯,对学生描述中的关键词及时进行提炼与板书,以达到复现和强化的目的。对学生用语不规范、表述不明晰的地方,要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并鼓励该生进行复述或小结。此种方法在教学中的不断强化,必将成为良好信息素养积淀的起点,也是人和技术实现和谐统一的起点。
2.通过互动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用技术表达自己的情感
技术发展的一大弊端是用“人机”对话和虚拟世界剥夺了现实世界中的交流与互动,越来越多的学生讷于表达,甚至患上了“社交恐惧症”。针对“僵尸群体”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信息技术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信息技术课中组织各种互动活动,增加自身情感投入,关注每位学生的参与状况,尝试以自身的热情唤醒和带动学生表达自身真实的情感,让学生感觉到表达的快乐,并逐渐学会在现实世界中适应与生存。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传统的如对话式等表达方式,也要重视现代化表达手段的运用,如: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QQ留言、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表达,还可以通过参与在线调查、填写自我评价表等方式来进行表达。最重要的形式应当是“作品表达”,作品创作的过程即为学生表达真实自我的过程,从而彰显信息技术学科的特色和技术优势。
无论是何种表达方式,教师都要发挥即时性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具体而精当的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表达的欲望。
综上所述,准确地表达使信息技术教师成为一个严谨的人,精致地表达使信息技术教师成为一个温暖的人,幽默地表达使信息技术教师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这样多面、真实、立体的老师才是富有人格魅力的老师!而当学生学会用技术表达自己的需求、想法与情感之后,我们的课堂才是充满人性光辉的、有价值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