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一词的溯源及其理念的讨论
“science”(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scientin”,系指知识、学问之意,相当于希腊文的“sophia”,乃“智慧”之意,叠词的“philosophia ”系为哲学,18世纪后,在西方演变为广义的“科学 ”。法文为“science”,德文为“Wissenschaft”,俄文为“Нayкa”。
汉字“科学”一词,各家有着不同的溯源,一般认为是从日本引进。据岛尾永康考证,在明治维新初期(1860年)由日本著名启蒙大师富泽谕吉创译;也有学者考证,1874年启蒙思想家西周 (1829—1897)在《明六杂志》上把西方的“science”译为“科学”。
1896年康有为在编《日本书目志》中,列有《科学入门》(普及舍译)和《科学原理》(本村译),首先在中国大地出现汉字“科学”一词。1896年,梁启超在《西学书目表序例》中把西方书分为“政”“教”“学”,其“学”字,即指“西方科学”,这可能是他早期对西方科学理念的初步认识,也是他通过与中国传统的“格致”理念的对比和厘定结果。在当时,科学是什么?就连来华的洋人们也解释说:“通过实验,研究自然,获得知识”,而中国的格致,“物穷理,是格物;求至乎其极,是格致”,“万物之理,都是物”。按科学研究的范围、方法、目的,两者确有相似的内涵。西方科学与中国传统格致的理念上,既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特点,那就是说,也应认识到西方近代科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特点和内容。众所周知,近代科学并不是从中国社会自身内部发展起来的,而传统格致在古代中国不像西方科学具有独特的社会地位,正像有人所说的,“格致是西学之本,是西方富强之本”。1896年,严复译《原富》时书中采用“科学”与“格致”并用,1898年译《天演论》时完全使用“科学”一词。
关于西方之“科学”,中国传统之“格致”,清代化学家徐寿于同治甲戌年11月28日在《申报》上有精辟的阐述:“中国之所谓格致,所以诚正治平也;外国之所谓格致,所以变化制造也。中国之格致,功近于虚,虚则伪;外国之格致,功征诸实,实则皆真也。”这就表明一批学者,已不是“中体西用”,“道本器末”了,而是做着求真务实的学问。
清代数学家华蘅芳(1833—1912)也有相同的认识,在一首诗中有所表达:“家有万卷书,寒暑不辍披,揣磨得精义,里间推经师。久事忽厌弃,雕虫非吾为。”(《行素轩文存》)
梁启超在《格致之学沿革考略》中说:“虚理非不可贵,然必藉实验而后得其真,我国学术迟滞不进之由,未始不坐是矣。”
1898年废科举制,兴办西学,梁启超1902年在《地理与文明之关系》一文中,才明确使用“科学”一词,并说:“成一科之学者,谓之科学,如格致诸学也。”1911年梁启超在《学与术》一文中,阐述了科学的含义和理念,说:“科学者也,研索事物原因结果之关系为职志者也。”(《梁启超哲学思想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孙中山对科学的理解是:“夫科学者,系统之学也,条理之学。凡真知特识,必从科学而来,舍科学而外之所谓知识者,多非真知识也。”从上所引,表明,孙中山依据自身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在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了独特的科学观。
其实早在1903年清廷颁布现代学校条例时,格致从总体上就称之为各学科的集合,而科学则指单独的技术科学,其广义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格致”一词的溯源及其理念
中国“格致”一词,来源于先秦(春秋战国时代)《礼•大学》,其含义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乃是格物的总称。程子(颐)和朱子(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得很清楚,谓之“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吾心之明莫不有知……”。中国古代传统的“格致”理念,与西方的“science”概念有相同之处。当时的中国士大夫们,诸如华蘅芳、李善兰、严复、徐寿父子等,按传统概念(程子和朱子)定义做了系统阐述,一再表明:中国“格致”自古有之,有与西方的“science”相近的概念,即物穷理,是格物;求至乎其极,是格知;其物,至万物之理,都是物;总之,是系统知识的总和。而徐寿则曾指出:“中国之所谓格致,所以诚正治平也,外国之所谓格致,所以变化制造也……。”明清以来,来华的传教士们也都点头认可而加以称赞,其中有1580年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M.Ruggieri),1583年来华的利玛窦,1622年来华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1655年来华的南怀仁等等,这些人早期就认可“格致”与“science”有相同理念,并欣然使用“格致”一词。例如洋人主编的《空际格致》(1633年)、《空舆格致》(1643年)。又如,1866年美国丁韪良(Wiliam Alexhander Parstons Martin,1872—1890)把编译的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命名为《格致入门》,傅兰雅、李善兰把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译为《数理格致》。还有《格致书屋》(Chinese Scientific Books,1868年)、1874年创立的影响深远的“格致书院”、名著《格致探源》(1876年)等。
就连傅兰雅主编、于1875年出版的《格致汇编》,尽管西文是“Chinese Scientific Magazine”,中文照样沿用“格致”,其他像西人在华创办的最早的知名刊物《遐迩贯珍》(1853年)、《六合丛谈》(1857年),以及《中西见闻录》(1872年),虽然都以传播科学为主要内容,但在文中都还是沿用中国传统的“格致”一词来代表他们的“science”理念,可见,传统的“格致”理念,在从“格致”到“科学”过渡时期,确有一定的权威性、通用性,使用时间较长。
中国科学社的建立宣扬和
发展了科学理念
1914年几位留学美国的青年,一次在康奈尔大学校园内集会,讨论中提及当前中国处于民族危机时刻,认为西方之所以强于中国,科学发达是主要原因,当时中国最需要的是“科学救国”,一致同意创办一个以科学为名的刊物,借以通过提倡科学来报效祖国,刊物明确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借以向国内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精神,推广运用科学方法,以期达到科学救国的目的。经过积极筹备,《科学》刊物于1915年1月正式出版。发刊“例言”第一条这样说到,“文明之国,学必有会,会必有报,以发表其学术研究之进步与新理论之发明”;在发刊词中则着重阐述,“科学有造于物质,科学有造于人生,科学有造于知识”。 同年10月25日成立了以任鸿隽为社长的中国科学社(the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这是中国第一个综合性民间科学团体,创始人还有胡明复、胡刚复、杨杏佛、赵元任、周仁、秉志。不久,他们积极参与了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赛”先生(science),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开创、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 中国科学社半个世纪来,对科学术语及译名的统一,作出过独特的贡献,发挥了学社的优势,凝聚了一批高素质的科学家、教授,1915—1949年科学社会员达3766人,以学社刊物《科学》为园地,对科学术语和译名广泛进行讨论和公布,在科学社开展“科学名词论坛”,是一个良好的学术创举,为后辈学者树立了优良的传统。
第一次科学理念与功能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1923年2月14日,清华大学教授张君劢(1887—1969)在清华大学为出国留学生讲演,题目是《人生观》,并在《清华周刊》发表,他认为:西方科学发展的结果是,出现了物质上丰富而道德上堕落的文明。科学追求外部物质世界而不能解决人类基本的精神生活问题,因此人生哲学不能决定于科学定律,而应决定于人的直觉、自由意志和内心修养;强调人生观的中心是自我,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概括地说,有以下5点:(1)科学是客观的,人生观则是主观的;(2)科学可以分析方法入手,而人生观则是综合的;(3)科学为理论方法所支配,而人生观起于自觉;(4)科学为因果规律所支配,而人生观则为自由意志;(5)科学起于对象之相同现象,而人生观起于人格之单一性。
总之,他强调人生观的中心是“自我”,与之相对者为“非我”,人生观起于直觉,科学为因果规律所支配;其结论是科学对人生观没有意义。
其挚友地质学家丁文江不同意张的观点并在《努力周报》上发表题为《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1923年4月15日)的文章,文中就上述五个观点一一加以批驳,强调科学观对人生哲学是必需的,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否定其所谓科学是西方道德衰退的原因的观点。其结论:人生的、心理上的问题,也是科学研究对象……都逃不出科学的范畴……肯定心理现象,也是科学内容,同样遵循客观规律在运动着、发展着。
接着张君劢发表了《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再次阐述玄学观点,并着重批评丁文江等科学派的“科学万能论”。5月30日丁文江在《努力周刊》发表《玄学与科学——答张君劢》,相继,张君劢在中国大学演说,题为《科学的评价》,驳斥丁文江的科学支配人生观的论点。6月5日丁文江发表《玄学与科学的讨论的余兴》,严肃批判玄学的本体论。
两派的学术论战已经白刃化,激发了学界广泛关注与参与。
支持科学派的有:
(1)胡适发表《孙行者与张君劢》;
(2)任叔永发表《人生观的科学或科学的人生观》;
(3)朱经农发表《读张君劢论人生观与科学的两篇文章后所发生的疑问》;
(4)章鸿钊发表《张君劢主张人生观对科学的五疑点》;
(5)唐钺发表《科学的范畴》《评所谓“科学与玄学之争”》《玄学与科学论争所给的暗示》《一个痴人的说梦——情感真是超科学的吗?》《哲学者之眼中钉》等;
(6)谢国馨发表《评吴稚晖的人生观》;
(7) 教育家、化学家、哲学家王星拱(1887—1949)发表《科学与人生观》和《什么是科学方法》,主张科学能解决人生观问题。
支持玄学的有:
(1) 吴稚晖发表《箴评八股化之科学》;
(2) 张东荪发表《劳而无功——评丁在君先生口中的科学》;
(3) 菊农发表《人格与教育》;
(4) 陆志韦发表《死狗的心理》;
(5) 王宰平发表《读丁在君先生的“玄学与人生观”》抨击丁的科学主义,支持张君劢的“纯粹心理现象”观点;
(6)甘蜇仙发表《人生观与知识论》,文中提出问题,实质上是属于玄学派观点。
值得提及的是,这场论战也引起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理论家、革命家的关注,他们也纷纷旗帜鲜明地参与了论战:
(1) 瞿秋白发表《东方文化与世界文化》《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驳张君劢》《实验主义与革命哲学》;
(2) 邓中夏发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思想界的联合问题》;
(3) 肖楚女发表《国民党与最近国内思想界》;
(4) 陈独秀发表《答适之》并为《科学与人生观》一书作序,强调用辩证唯物史观作为人生观的理论之基础,在《答适之》文中指出胡适是多元论者,对他的实用主义哲学观点作了评述,胡适也及时发表《答陈独秀先生》。
其他学者,诸如蔡元培发表《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冯友兰发表《一种人生观》,而梁启超于1923年发表《关于玄学科学论战之“战时国际公法——暂时局外人梁启超宣言”》,后来发表《人生观与科学——张丁论战的批评》,文中以各打五十大板形式,其观点基本上是属于玄学倾向。
这场科学与人生观的学术论战,持续两个年头,最后以玄学派的失败而告终。
反映这次论战精彩内容的,有1923年出版的两个文集:
(1)《科学与人生观》 29篇论文,由胡适、 陈独秀作序,代表科学派;
(2) 《人生观之论战》由张君劢作序,有玄学派的文章,也有科学派及其他文章。
结语
1.从“格致”到“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格物致知”的一次突破,清代中期以来,大兴格致之学,对中国科学的启蒙、发展,乃至近代社会都有重要影响;
2.西方科学的传入,及其汉字“科学”的运用,以及取代“格致学”,认识到中西文化及科学在知识结构、科学认识、科学方法上各有不同的特点,一直是个值得科学界探讨的课题;
3.中国科学社的成立及其《科学》月刊的问世,宣扬和发展了科学的理念,也标志着中国科学体制化的开端;
4.“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学者们倡导“赛”先生,拉开了发展科学的序幕,推动了中国科学的发展;“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科学派虽然有实用主义、实验主义以及马赫主义色彩,但对中国科学的发展确有积极作用,这是应该肯定的。
吴凤鸣: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00717
“science”(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scientin”,系指知识、学问之意,相当于希腊文的“sophia”,乃“智慧”之意,叠词的“philosophia ”系为哲学,18世纪后,在西方演变为广义的“科学 ”。法文为“science”,德文为“Wissenschaft”,俄文为“Нayкa”。
汉字“科学”一词,各家有着不同的溯源,一般认为是从日本引进。据岛尾永康考证,在明治维新初期(1860年)由日本著名启蒙大师富泽谕吉创译;也有学者考证,1874年启蒙思想家西周 (1829—1897)在《明六杂志》上把西方的“science”译为“科学”。
1896年康有为在编《日本书目志》中,列有《科学入门》(普及舍译)和《科学原理》(本村译),首先在中国大地出现汉字“科学”一词。1896年,梁启超在《西学书目表序例》中把西方书分为“政”“教”“学”,其“学”字,即指“西方科学”,这可能是他早期对西方科学理念的初步认识,也是他通过与中国传统的“格致”理念的对比和厘定结果。在当时,科学是什么?就连来华的洋人们也解释说:“通过实验,研究自然,获得知识”,而中国的格致,“物穷理,是格物;求至乎其极,是格致”,“万物之理,都是物”。按科学研究的范围、方法、目的,两者确有相似的内涵。西方科学与中国传统格致的理念上,既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特点,那就是说,也应认识到西方近代科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特点和内容。众所周知,近代科学并不是从中国社会自身内部发展起来的,而传统格致在古代中国不像西方科学具有独特的社会地位,正像有人所说的,“格致是西学之本,是西方富强之本”。1896年,严复译《原富》时书中采用“科学”与“格致”并用,1898年译《天演论》时完全使用“科学”一词。
关于西方之“科学”,中国传统之“格致”,清代化学家徐寿于同治甲戌年11月28日在《申报》上有精辟的阐述:“中国之所谓格致,所以诚正治平也;外国之所谓格致,所以变化制造也。中国之格致,功近于虚,虚则伪;外国之格致,功征诸实,实则皆真也。”这就表明一批学者,已不是“中体西用”,“道本器末”了,而是做着求真务实的学问。
清代数学家华蘅芳(1833—1912)也有相同的认识,在一首诗中有所表达:“家有万卷书,寒暑不辍披,揣磨得精义,里间推经师。久事忽厌弃,雕虫非吾为。”(《行素轩文存》)
梁启超在《格致之学沿革考略》中说:“虚理非不可贵,然必藉实验而后得其真,我国学术迟滞不进之由,未始不坐是矣。”
1898年废科举制,兴办西学,梁启超1902年在《地理与文明之关系》一文中,才明确使用“科学”一词,并说:“成一科之学者,谓之科学,如格致诸学也。”1911年梁启超在《学与术》一文中,阐述了科学的含义和理念,说:“科学者也,研索事物原因结果之关系为职志者也。”(《梁启超哲学思想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孙中山对科学的理解是:“夫科学者,系统之学也,条理之学。凡真知特识,必从科学而来,舍科学而外之所谓知识者,多非真知识也。”从上所引,表明,孙中山依据自身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在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了独特的科学观。
其实早在1903年清廷颁布现代学校条例时,格致从总体上就称之为各学科的集合,而科学则指单独的技术科学,其广义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格致”一词的溯源及其理念
中国“格致”一词,来源于先秦(春秋战国时代)《礼•大学》,其含义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乃是格物的总称。程子(颐)和朱子(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得很清楚,谓之“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吾心之明莫不有知……”。中国古代传统的“格致”理念,与西方的“science”概念有相同之处。当时的中国士大夫们,诸如华蘅芳、李善兰、严复、徐寿父子等,按传统概念(程子和朱子)定义做了系统阐述,一再表明:中国“格致”自古有之,有与西方的“science”相近的概念,即物穷理,是格物;求至乎其极,是格知;其物,至万物之理,都是物;总之,是系统知识的总和。而徐寿则曾指出:“中国之所谓格致,所以诚正治平也,外国之所谓格致,所以变化制造也……。”明清以来,来华的传教士们也都点头认可而加以称赞,其中有1580年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M.Ruggieri),1583年来华的利玛窦,1622年来华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1655年来华的南怀仁等等,这些人早期就认可“格致”与“science”有相同理念,并欣然使用“格致”一词。例如洋人主编的《空际格致》(1633年)、《空舆格致》(1643年)。又如,1866年美国丁韪良(Wiliam Alexhander Parstons Martin,1872—1890)把编译的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命名为《格致入门》,傅兰雅、李善兰把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译为《数理格致》。还有《格致书屋》(Chinese Scientific Books,1868年)、1874年创立的影响深远的“格致书院”、名著《格致探源》(1876年)等。
就连傅兰雅主编、于1875年出版的《格致汇编》,尽管西文是“Chinese Scientific Magazine”,中文照样沿用“格致”,其他像西人在华创办的最早的知名刊物《遐迩贯珍》(1853年)、《六合丛谈》(1857年),以及《中西见闻录》(1872年),虽然都以传播科学为主要内容,但在文中都还是沿用中国传统的“格致”一词来代表他们的“science”理念,可见,传统的“格致”理念,在从“格致”到“科学”过渡时期,确有一定的权威性、通用性,使用时间较长。
中国科学社的建立宣扬和
发展了科学理念
1914年几位留学美国的青年,一次在康奈尔大学校园内集会,讨论中提及当前中国处于民族危机时刻,认为西方之所以强于中国,科学发达是主要原因,当时中国最需要的是“科学救国”,一致同意创办一个以科学为名的刊物,借以通过提倡科学来报效祖国,刊物明确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借以向国内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精神,推广运用科学方法,以期达到科学救国的目的。经过积极筹备,《科学》刊物于1915年1月正式出版。发刊“例言”第一条这样说到,“文明之国,学必有会,会必有报,以发表其学术研究之进步与新理论之发明”;在发刊词中则着重阐述,“科学有造于物质,科学有造于人生,科学有造于知识”。 同年10月25日成立了以任鸿隽为社长的中国科学社(the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这是中国第一个综合性民间科学团体,创始人还有胡明复、胡刚复、杨杏佛、赵元任、周仁、秉志。不久,他们积极参与了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赛”先生(science),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开创、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 中国科学社半个世纪来,对科学术语及译名的统一,作出过独特的贡献,发挥了学社的优势,凝聚了一批高素质的科学家、教授,1915—1949年科学社会员达3766人,以学社刊物《科学》为园地,对科学术语和译名广泛进行讨论和公布,在科学社开展“科学名词论坛”,是一个良好的学术创举,为后辈学者树立了优良的传统。
第一次科学理念与功能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1923年2月14日,清华大学教授张君劢(1887—1969)在清华大学为出国留学生讲演,题目是《人生观》,并在《清华周刊》发表,他认为:西方科学发展的结果是,出现了物质上丰富而道德上堕落的文明。科学追求外部物质世界而不能解决人类基本的精神生活问题,因此人生哲学不能决定于科学定律,而应决定于人的直觉、自由意志和内心修养;强调人生观的中心是自我,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概括地说,有以下5点:(1)科学是客观的,人生观则是主观的;(2)科学可以分析方法入手,而人生观则是综合的;(3)科学为理论方法所支配,而人生观起于自觉;(4)科学为因果规律所支配,而人生观则为自由意志;(5)科学起于对象之相同现象,而人生观起于人格之单一性。
总之,他强调人生观的中心是“自我”,与之相对者为“非我”,人生观起于直觉,科学为因果规律所支配;其结论是科学对人生观没有意义。
其挚友地质学家丁文江不同意张的观点并在《努力周报》上发表题为《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1923年4月15日)的文章,文中就上述五个观点一一加以批驳,强调科学观对人生哲学是必需的,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否定其所谓科学是西方道德衰退的原因的观点。其结论:人生的、心理上的问题,也是科学研究对象……都逃不出科学的范畴……肯定心理现象,也是科学内容,同样遵循客观规律在运动着、发展着。
接着张君劢发表了《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再次阐述玄学观点,并着重批评丁文江等科学派的“科学万能论”。5月30日丁文江在《努力周刊》发表《玄学与科学——答张君劢》,相继,张君劢在中国大学演说,题为《科学的评价》,驳斥丁文江的科学支配人生观的论点。6月5日丁文江发表《玄学与科学的讨论的余兴》,严肃批判玄学的本体论。
两派的学术论战已经白刃化,激发了学界广泛关注与参与。
支持科学派的有:
(1)胡适发表《孙行者与张君劢》;
(2)任叔永发表《人生观的科学或科学的人生观》;
(3)朱经农发表《读张君劢论人生观与科学的两篇文章后所发生的疑问》;
(4)章鸿钊发表《张君劢主张人生观对科学的五疑点》;
(5)唐钺发表《科学的范畴》《评所谓“科学与玄学之争”》《玄学与科学论争所给的暗示》《一个痴人的说梦——情感真是超科学的吗?》《哲学者之眼中钉》等;
(6)谢国馨发表《评吴稚晖的人生观》;
(7) 教育家、化学家、哲学家王星拱(1887—1949)发表《科学与人生观》和《什么是科学方法》,主张科学能解决人生观问题。
支持玄学的有:
(1) 吴稚晖发表《箴评八股化之科学》;
(2) 张东荪发表《劳而无功——评丁在君先生口中的科学》;
(3) 菊农发表《人格与教育》;
(4) 陆志韦发表《死狗的心理》;
(5) 王宰平发表《读丁在君先生的“玄学与人生观”》抨击丁的科学主义,支持张君劢的“纯粹心理现象”观点;
(6)甘蜇仙发表《人生观与知识论》,文中提出问题,实质上是属于玄学派观点。
值得提及的是,这场论战也引起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理论家、革命家的关注,他们也纷纷旗帜鲜明地参与了论战:
(1) 瞿秋白发表《东方文化与世界文化》《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驳张君劢》《实验主义与革命哲学》;
(2) 邓中夏发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思想界的联合问题》;
(3) 肖楚女发表《国民党与最近国内思想界》;
(4) 陈独秀发表《答适之》并为《科学与人生观》一书作序,强调用辩证唯物史观作为人生观的理论之基础,在《答适之》文中指出胡适是多元论者,对他的实用主义哲学观点作了评述,胡适也及时发表《答陈独秀先生》。
其他学者,诸如蔡元培发表《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冯友兰发表《一种人生观》,而梁启超于1923年发表《关于玄学科学论战之“战时国际公法——暂时局外人梁启超宣言”》,后来发表《人生观与科学——张丁论战的批评》,文中以各打五十大板形式,其观点基本上是属于玄学倾向。
这场科学与人生观的学术论战,持续两个年头,最后以玄学派的失败而告终。
反映这次论战精彩内容的,有1923年出版的两个文集:
(1)《科学与人生观》 29篇论文,由胡适、 陈独秀作序,代表科学派;
(2) 《人生观之论战》由张君劢作序,有玄学派的文章,也有科学派及其他文章。
结语
1.从“格致”到“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格物致知”的一次突破,清代中期以来,大兴格致之学,对中国科学的启蒙、发展,乃至近代社会都有重要影响;
2.西方科学的传入,及其汉字“科学”的运用,以及取代“格致学”,认识到中西文化及科学在知识结构、科学认识、科学方法上各有不同的特点,一直是个值得科学界探讨的课题;
3.中国科学社的成立及其《科学》月刊的问世,宣扬和发展了科学的理念,也标志着中国科学体制化的开端;
4.“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学者们倡导“赛”先生,拉开了发展科学的序幕,推动了中国科学的发展;“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科学派虽然有实用主义、实验主义以及马赫主义色彩,但对中国科学的发展确有积极作用,这是应该肯定的。
吴凤鸣: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