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德性涵养,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小学生作为家庭的核心、学校的主体、社会的未来,承担着深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培养其德性涵养至关重要。如今,单一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用科学的设计为儿童的成长服务,深层次发掘新媒体技术的德性涵养功能是我们每一位教育人都应该研究的课题。
发掘新媒体技术的德性涵养功能就是要探索和运用德性涵养教育的有效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挖掘各层次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从而探索出一条帮助小学生提高品格、提升能力的新途径。
一、 扎根课堂,充分铺设
“中国梦”激发了每一位中国人的“理想”与“追求”。早日实现“中国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升学生个人道德品质,使他们早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是教育的本质。所以,扎根主阵地,在课堂中植入德性教育,刻不容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们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同时,教师应该运用智慧和创造力,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然、有序地学习和操练,不断提高思想品德。
充分利用新媒体抓住课堂主阵地,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主吸收德性学习内容,是创造全新学习模式的开始。例如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爱护课桌椅》一课中,单纯的文本教学往往会使课堂活动教条化,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技术制作影像课件,将课桌椅等学校设施物品拟人化,通过人与物体对话等方式增进交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激发学生保护公物的情感,初步形成“爱护公物,人人有责”的公德意识。
运用新媒介延伸道德与法治课堂,使用新媒介营造氛围,孩子的参与热情便会高涨。开展的前期,应从学生中搜索活动素材。不以学生为本,学生缺乏兴趣,则会导致活动低效,缺乏针对性,也缺少深度与广度。
二、 畅游新媒体,拓展新教育
发掘新媒体技术的德性涵养功能即指运用新的信息技术、网络、手机等新媒介延伸道德与法治课堂,拓宽课堂推广途径,探索全新推广方式,并将其即时性、传播性、留存性等特点,和德性涵养的基本路径勾连起来,实现生活德育中的情感体验、价值引领、精神塑造。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都有着对学习的渴望,有著强大的内驱力和生长力。教师通过对新媒体的正确筛选和应用,进行正确引导和技能传授,使学生在认识、接触新媒体的同时,利用其快速、便捷的本质将自身参与的活动物化为媒体资源,从而达到身心的内化。
例如学校可以让学生参与红领巾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自主操作使用红领巾电台虚拟演播系统,编辑、发布属于他们自己的德育栏目:讲述爱心故事、进行法制宣传、弘扬中华美德等。将自己身边的事情通过技术手段以“新”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同时这也是自我学习、相互推广的“新”途径。
三、 多种机制,合理评价
在主题鲜明、灵活性较强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里,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活动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策划,问题由学生自主分析、自主解决。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上,评价机制也应更加灵活,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如何运用好新媒介进行自主的评价,正确引导学生面对活动中的问题,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与评价时,可以利用“问卷网”“问卷星”等网络应用进行问卷的设定和收集,大大提高评价效率;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到更加精确的评价结果,从而有的放矢,研究和解决学生在利用新媒体发展德性涵养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新”为媒,以“德”为本,我们应紧跟时代步伐,将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的新媒体技术的德性涵养功能与现代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高效、便捷的多媒体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到办公、家校共育等途径中,全面激发教师的育人热情,提升德育教育品质,让学生们自然快乐地接受德育,使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形成良性互动。我相信,在更多教育人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下,新媒体技术的德性涵养功能将会充分展示它的独特魅力,为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新”一代发挥其强大的育人作用。
(作者单位:徐州市民主路小学)
发掘新媒体技术的德性涵养功能就是要探索和运用德性涵养教育的有效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挖掘各层次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从而探索出一条帮助小学生提高品格、提升能力的新途径。
一、 扎根课堂,充分铺设
“中国梦”激发了每一位中国人的“理想”与“追求”。早日实现“中国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升学生个人道德品质,使他们早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是教育的本质。所以,扎根主阵地,在课堂中植入德性教育,刻不容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们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同时,教师应该运用智慧和创造力,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然、有序地学习和操练,不断提高思想品德。
充分利用新媒体抓住课堂主阵地,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主吸收德性学习内容,是创造全新学习模式的开始。例如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爱护课桌椅》一课中,单纯的文本教学往往会使课堂活动教条化,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技术制作影像课件,将课桌椅等学校设施物品拟人化,通过人与物体对话等方式增进交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激发学生保护公物的情感,初步形成“爱护公物,人人有责”的公德意识。
运用新媒介延伸道德与法治课堂,使用新媒介营造氛围,孩子的参与热情便会高涨。开展的前期,应从学生中搜索活动素材。不以学生为本,学生缺乏兴趣,则会导致活动低效,缺乏针对性,也缺少深度与广度。
二、 畅游新媒体,拓展新教育
发掘新媒体技术的德性涵养功能即指运用新的信息技术、网络、手机等新媒介延伸道德与法治课堂,拓宽课堂推广途径,探索全新推广方式,并将其即时性、传播性、留存性等特点,和德性涵养的基本路径勾连起来,实现生活德育中的情感体验、价值引领、精神塑造。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都有着对学习的渴望,有著强大的内驱力和生长力。教师通过对新媒体的正确筛选和应用,进行正确引导和技能传授,使学生在认识、接触新媒体的同时,利用其快速、便捷的本质将自身参与的活动物化为媒体资源,从而达到身心的内化。
例如学校可以让学生参与红领巾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自主操作使用红领巾电台虚拟演播系统,编辑、发布属于他们自己的德育栏目:讲述爱心故事、进行法制宣传、弘扬中华美德等。将自己身边的事情通过技术手段以“新”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同时这也是自我学习、相互推广的“新”途径。
三、 多种机制,合理评价
在主题鲜明、灵活性较强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里,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活动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策划,问题由学生自主分析、自主解决。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上,评价机制也应更加灵活,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如何运用好新媒介进行自主的评价,正确引导学生面对活动中的问题,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与评价时,可以利用“问卷网”“问卷星”等网络应用进行问卷的设定和收集,大大提高评价效率;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到更加精确的评价结果,从而有的放矢,研究和解决学生在利用新媒体发展德性涵养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新”为媒,以“德”为本,我们应紧跟时代步伐,将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的新媒体技术的德性涵养功能与现代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高效、便捷的多媒体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到办公、家校共育等途径中,全面激发教师的育人热情,提升德育教育品质,让学生们自然快乐地接受德育,使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形成良性互动。我相信,在更多教育人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下,新媒体技术的德性涵养功能将会充分展示它的独特魅力,为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新”一代发挥其强大的育人作用。
(作者单位:徐州市民主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