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心理是另一个看不见的世界。这个世界既丰富又隐蔽,也复杂多变、五彩缤纷。恩格斯曾把它誉为“地球上的最美丽的花朵。”然而,这美丽的花朵也极易遭到外界因素的伤害。
复续机事件
高二第一学期还没过去一半,一天,有个学生跑来向我反映:他的复读机不见了,恐怕是班上的同学偷的。班会课上,我提到这件事,说:“希望我们班上不要出现这样的小偷,谁拿了,就尽快归还人家。”60多名学生表现都很正常,惟独一个叫侯明的学生,脸色十分难看,青一块紫一块,眼神也极不自然。我当时就有点儿纳闷:侯明今天怎么了?是我说错了什么话,还是他身体不舒服?之后连续几天,我发现侯明情绪低落,没有笑容也没有言语。不久,班上又有学生向我反映:可能是侯明偷的复读机,因为大家一提小偷的事,他就表现反常。至此,我才明白,侯明那天班会课上的难堪表情以及后来情绪低落,都与我讲复读机被偷的事有关。难道复读机真的是侯明偷的?对此,我作了十分冷静的思考。思前想后,我没有轻信班上学生的猜测。侯明是我们班上最老实的孩子,性格虽有点儿内向,但一贯遵纪守规,还多次拾金不昧。这样的学生,怎么可能做出偷窃的事!那么,侯明的反常表现是否另有原因?我决心破开这团云雾。
侯明的心痴
在一个适当的时间和一个适当的场合,我把侯明找来了,准备作一次促膝交谈。侯明一见我,就委屈万状,竭力辩白说:“老师,我不是小偷,我没偷复读机!他们怀疑我,你是不是也在怀疑我?”我耐心地说:“我没有怀疑你,我相信你是一个好孩子!找你来,就是想帮助你解开心中的疙瘩。你知道,大家为什么怀疑你吗?就是因为你表现反常。你能坦率地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吗?”一听此言,侯明竟痛哭流涕。在我的循循善诱之下,他终于向我畅开了心扉——
“还是在初三的时候,当时大家都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许多同学都没日没夜地苦读。那天晚上,我是班上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不料,第二天,班上不少同学发现复习资料被偷了。大家一致怀疑是我所为,因为我最后走,有作案时间和条件(其实是班上另一个同学在我走之前就把书偷走了)。我无法还自己以清白,整天抑郁寡欢,长时间处在痛苦不堪当中,久而久之,形成一块难愈的心病——凡有偷窃一类的事,我听到了就紧张,甚至连听‘偷”、“窃”、“贼”一类字眼,我都耳热脸燥;我不敢逛书店、商场,生怕别人在怀疑我偷窃……”
侯明的遭遇,让我非常震惊和同情,它使我想起著名作家陈荒煤先生年青时也有过类似经历,没想到眼下在我的学生身上重现。我安慰侯明:“请你相信老师,我会帮助你治愈这块心病的。”
战胜误解
老实说,安慰只是权宜之计,能否将侯明的心病最终治愈,当时我心里也没底。谁都知道,心灵是一个人最神秘而敏感的地方,一旦遭到伤害,决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我只能尽力而为。我想,侯明的内心伤痕是由班上丢复读机一事再次刺痛的,如果找到那台复读机,无疑就拔去了插在侯明心上的一把尖刀。这是治疗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于是,我找来那位丢失复读机的学生,向他说了侯明的一切。他非常震惊,接着又深感不安,当即就要去向侯明道歉。
我说:“道歉是肯定的,但眼下找到复读机才是最紧要、最实在的事。我会帮助你尽快找到的,这不光是为你,也是为侯明。你最后一次使用复读机是什么时间?”
“上星期五。”
“你最早发现复读机丢失是什么时间?”
‘土星期六在家。”
“你也许是丢在课桌肚里忘带回了。
“那这周我到校时应该还在呀?”
“上星期天高一同学借我们班考试,你知道吗?” 他无言以对。 顺藤摸瓜,我终于为他找到了失物。我立即将这一结果在班上作了通报,并警告大家以后不要凭主观臆断而伤害好人。我发现侯明长吁了一口气,脸上浮出一丝淡淡的笑容。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十分清楚:对侯明的心理辅导,只是取得第一回合的胜利,以后的路还很长。我想,除了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外,设置一个良好的环境也十分重要,只有让侯明心中的伤痕不再被刺痛,并长时间地沐浴在温暖中,才可能逐渐达到完全愈合的状态。
为此,我想方设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我要求曾经怀疑过侯明的学生,当面向侯明郑重道歉,以彻底消除彼此的隔阂,增强相互的信任;其次我要求大家从此在班级内杜绝说“偷”、“窃”、“贼”一类词语,遇上东西丢失也不要随便怀疑人;另外,我有意安排侯明经常主持班级各项活动,以树立他的自信,改变他的精神面貌。除了这些措施之外,我还组织学生分别开了《战胜误解》、 《告别脆弱》两次班会,目的是让侯明从其他人的经历和体验中,知道生活中难免有误解,不要过分在意,应该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
渐渐地,我发现侯明的精神状态大大改观,话语渐多,笑容渐灿烂。
反 思 教育工作者,实际上也是一个心理工作者。从这件事的处理过程看,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察颜观色
每位教育工作者在与教育对象打交道的过程中,一定要观察细致,洞若观火,只有这样,才容易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
二、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了解是教育的一把钥匙,了解得越深入越透彻,问题处理得就越顺利越有效。面对学生的心理疾病,更是如此。人之心病犹如树之根坏,仅从表皮,难以发现,更难以救治,“枯木”岂能“逢春”?只有深入调查,追根求源,方可找出病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几千年前的孔子就教导我们,面对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样,才能把握局面,运筹于帷幄。我正是经过深入的调查,才了解到侯明的“心病”根源于初中时的一件事。于是,当机立断:救治从“洗冤”开始!
三、多管齐下 温暖心扉
心理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决定了辅导任务的艰巨,一蹴而就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辅导者应对症下药,但这种“药”是复合型的,绝非单一:内在疗治,外在温暖,多管齐下,持之以恒,方可成效。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复合体,既属于一个个体,又属于一个集体。既然心灵是在一个集体中受到伤害,那治疗肯定就离不了这个集体。
复续机事件
高二第一学期还没过去一半,一天,有个学生跑来向我反映:他的复读机不见了,恐怕是班上的同学偷的。班会课上,我提到这件事,说:“希望我们班上不要出现这样的小偷,谁拿了,就尽快归还人家。”60多名学生表现都很正常,惟独一个叫侯明的学生,脸色十分难看,青一块紫一块,眼神也极不自然。我当时就有点儿纳闷:侯明今天怎么了?是我说错了什么话,还是他身体不舒服?之后连续几天,我发现侯明情绪低落,没有笑容也没有言语。不久,班上又有学生向我反映:可能是侯明偷的复读机,因为大家一提小偷的事,他就表现反常。至此,我才明白,侯明那天班会课上的难堪表情以及后来情绪低落,都与我讲复读机被偷的事有关。难道复读机真的是侯明偷的?对此,我作了十分冷静的思考。思前想后,我没有轻信班上学生的猜测。侯明是我们班上最老实的孩子,性格虽有点儿内向,但一贯遵纪守规,还多次拾金不昧。这样的学生,怎么可能做出偷窃的事!那么,侯明的反常表现是否另有原因?我决心破开这团云雾。
侯明的心痴
在一个适当的时间和一个适当的场合,我把侯明找来了,准备作一次促膝交谈。侯明一见我,就委屈万状,竭力辩白说:“老师,我不是小偷,我没偷复读机!他们怀疑我,你是不是也在怀疑我?”我耐心地说:“我没有怀疑你,我相信你是一个好孩子!找你来,就是想帮助你解开心中的疙瘩。你知道,大家为什么怀疑你吗?就是因为你表现反常。你能坦率地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吗?”一听此言,侯明竟痛哭流涕。在我的循循善诱之下,他终于向我畅开了心扉——
“还是在初三的时候,当时大家都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许多同学都没日没夜地苦读。那天晚上,我是班上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不料,第二天,班上不少同学发现复习资料被偷了。大家一致怀疑是我所为,因为我最后走,有作案时间和条件(其实是班上另一个同学在我走之前就把书偷走了)。我无法还自己以清白,整天抑郁寡欢,长时间处在痛苦不堪当中,久而久之,形成一块难愈的心病——凡有偷窃一类的事,我听到了就紧张,甚至连听‘偷”、“窃”、“贼”一类字眼,我都耳热脸燥;我不敢逛书店、商场,生怕别人在怀疑我偷窃……”
侯明的遭遇,让我非常震惊和同情,它使我想起著名作家陈荒煤先生年青时也有过类似经历,没想到眼下在我的学生身上重现。我安慰侯明:“请你相信老师,我会帮助你治愈这块心病的。”
战胜误解
老实说,安慰只是权宜之计,能否将侯明的心病最终治愈,当时我心里也没底。谁都知道,心灵是一个人最神秘而敏感的地方,一旦遭到伤害,决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我只能尽力而为。我想,侯明的内心伤痕是由班上丢复读机一事再次刺痛的,如果找到那台复读机,无疑就拔去了插在侯明心上的一把尖刀。这是治疗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于是,我找来那位丢失复读机的学生,向他说了侯明的一切。他非常震惊,接着又深感不安,当即就要去向侯明道歉。
我说:“道歉是肯定的,但眼下找到复读机才是最紧要、最实在的事。我会帮助你尽快找到的,这不光是为你,也是为侯明。你最后一次使用复读机是什么时间?”
“上星期五。”
“你最早发现复读机丢失是什么时间?”
‘土星期六在家。”
“你也许是丢在课桌肚里忘带回了。
“那这周我到校时应该还在呀?”
“上星期天高一同学借我们班考试,你知道吗?” 他无言以对。 顺藤摸瓜,我终于为他找到了失物。我立即将这一结果在班上作了通报,并警告大家以后不要凭主观臆断而伤害好人。我发现侯明长吁了一口气,脸上浮出一丝淡淡的笑容。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十分清楚:对侯明的心理辅导,只是取得第一回合的胜利,以后的路还很长。我想,除了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外,设置一个良好的环境也十分重要,只有让侯明心中的伤痕不再被刺痛,并长时间地沐浴在温暖中,才可能逐渐达到完全愈合的状态。
为此,我想方设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我要求曾经怀疑过侯明的学生,当面向侯明郑重道歉,以彻底消除彼此的隔阂,增强相互的信任;其次我要求大家从此在班级内杜绝说“偷”、“窃”、“贼”一类词语,遇上东西丢失也不要随便怀疑人;另外,我有意安排侯明经常主持班级各项活动,以树立他的自信,改变他的精神面貌。除了这些措施之外,我还组织学生分别开了《战胜误解》、 《告别脆弱》两次班会,目的是让侯明从其他人的经历和体验中,知道生活中难免有误解,不要过分在意,应该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
渐渐地,我发现侯明的精神状态大大改观,话语渐多,笑容渐灿烂。
反 思 教育工作者,实际上也是一个心理工作者。从这件事的处理过程看,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察颜观色
每位教育工作者在与教育对象打交道的过程中,一定要观察细致,洞若观火,只有这样,才容易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
二、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了解是教育的一把钥匙,了解得越深入越透彻,问题处理得就越顺利越有效。面对学生的心理疾病,更是如此。人之心病犹如树之根坏,仅从表皮,难以发现,更难以救治,“枯木”岂能“逢春”?只有深入调查,追根求源,方可找出病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几千年前的孔子就教导我们,面对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样,才能把握局面,运筹于帷幄。我正是经过深入的调查,才了解到侯明的“心病”根源于初中时的一件事。于是,当机立断:救治从“洗冤”开始!
三、多管齐下 温暖心扉
心理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决定了辅导任务的艰巨,一蹴而就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辅导者应对症下药,但这种“药”是复合型的,绝非单一:内在疗治,外在温暖,多管齐下,持之以恒,方可成效。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复合体,既属于一个个体,又属于一个集体。既然心灵是在一个集体中受到伤害,那治疗肯定就离不了这个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