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顶岗实习是学生与社会、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实践,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顶岗实习;作用;问题建议
顶岗实习是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走出校门,根据就业岗位群,有选择性地到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一项实习、实践活动,它一般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半年到一年。在本阶段的实践中,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和实践,由学校和企业选派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包括从思想到技能的全方位的指导。
顶岗实习在教学环节中的作用究竟如何,作为顶岗实习的指导老师,我们在近年来的工作中有如下体会。
一、顶岗实习的作用
1. 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
随着金融危机后经济的逐渐复苏,很多企业出现了用工荒,尤其是国家现在产业升级,急需高端人才,有些行业的高技能人才更是严重短缺,但相反的是许多高校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学生抱怨找不到好的工作,另一方而,用人单位特别是产业界,又抱怨大学毕业生不好用,没有动手能力,没有工作经验。这说明,人才短缺的原因,不是因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少,而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规格和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加强实践、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顶岗实习便是有效途径之
2. 弥补了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
尽管各高职院校都注重了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课时,如一体化教学、工作室模式等,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比例,但学生在校内实训毕竟和生产一线还是有很大差别。学校与企业追求的利益目标不同,生产运作形式也不一样。如加班,在企业,尤其是服装企业那是常事,学生只有深入生产一线,才能从体能上和精神上有切实地感受。一些新工艺、新设备也首先是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学校往往会滞后一些,学生只有在生产一线,才能学到最新的技术和技能。面对学生就业的众多职业岗位,学校不可能一一涵盖,许多职业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学生只有到生产一线才能学到。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运作。
3. 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生毕业后要获得一份满意的就业岗位,就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岗位适应能力和专业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能做事和会做事的能力。能做事是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会做事是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本岗位的专业技能,能做好某些技术岗位的事。获得职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是学生到企业实践,在真情实景中培养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完成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变。项岗实习是显现学生职业能力的最直接场合。
(1)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
顶岗实习阶段是人生职业定位的开始,是从学校到社会的缓冲期,学生自己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由学生变成了员工。经过这个过程,学生的心理也逐步走向成熟。以前在学校,老师的辛苦教学被认为是理所当然。良好的学习环境视之无物,通过生产一线的磨练,能使学生对现有的学习条件更加珍惜,对父母养育的艰辛,工作成功的乐趣,生活的繁琐复杂重新认识。尤其是学会了以感恩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2)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有人说,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精神,由此可见团队精神的重要。所谓团队精神,目前一些学者普遍认为,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二是与别人合作的能力。而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协同合作。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通过团体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任务,达到工作目标,真切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如服装营销班在服装专卖店做导购工作的同学,在工作中发现,接待顾客时需要配合完成,一个人可能服务不周到,甚至造成顾客的流失。工作中如果各自为战,相互间互不沟通,还会造成一件事被重复做,工作效率降低。
(3)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和丰富
学校所授课程是针对全体学生将可能面对的所有岗位群所开,所学内容势必会泛而不精,由于时间的关系,有的内容还可能根本没涉及到。比如最简单的名称问题,由于各公司的性质不一,对一些专用名词的称呼也不一样,服装上就有许多企业的习惯叫法,如门筒、担干、天狗、大浪,教科书上就很难找到。还有一些服装工艺上的处理,企业生产也不尽相同,如有的工厂开口袋缝合口袋布时一般采取反包缝,既结实牢固又不露毛边缝头。这些扩大学生眼界的知识,只有深入企业一线,才能学到。
二、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1. 对顶岗实习的认识
现象:据我们统计,近两届本专业学生,能在最初上岗的企业坚持半年以上完成实习任务的,不到总人数的一半。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工作中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工作顺手时,又觉得没学到东西,总认为下一个岗位会比这次理想,结果是不停调换实习单位。有的甚至经过一段时间重又回到原点。在不断的辞职、上岗过程中,白自浪费了时间。
原因:
(1)认识不足
很多学生下厂顶岗实习前的心情,往往是充满憧憬,期待,甚至有些迫不及待,实习生活在脑子里被勾勒得繁花似锦,把前途的美好无限放大,只看到学哥、学姐的成功结果,看不到他们工作的努力过程,期望值过高,当实际情况未达到预期目标时·心理落差过大。情绪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干脆放弃。
(2)就业岗位容易找到
目前经济环境下,很多行业用工存在一定缺口,使实习岗位相对容易找到,但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状况不会一成不变,一旦情形有所改变,就可能难以保证我们的实习任务顺利完成。况且,频繁跳槽,也不利于对学生自己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措施:建立指导机制,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进校后,在校内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除引导学生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工作态度、职业素质的培养,改变部分学生只注重待遇、工作环境,忽略职业定位和发展潜力的习惯,认清职场中职位越高,责任越大的关系。
2. 对顶岗实习的管理
现象:很多专业的顶岗实习是分散进行的,即一个班的学生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管理难度很大。指导老师一般还同时担负有教学或其它工作·无法跟随在每个企业的实习全过程,对实习的管理。大多是通过电子邮件、QQ、电话等形式来完成,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时无法都得到老师的及时指导,以至有的学生换岗甚至离职了, 未及时通知学校,有时还出现学校与学生一度失去联系的现象。
原因:
(1)专业的特殊性
有些专业。如服装设计、包装装潢等,同一企业相关岗位人数设置不多,有的只有1-2名,无法同时提供多个顶岗实习的岗位,全班同学必须分到不同的企业实习,造成学生实习地点不集中,增大了学校对顶岗实习管理的难度。
(2)企业的性质
企业讲求经济效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无互惠互利的前提,很难保证每个企业都愿意长期派出专门的指导老师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管理,这样,一旦在学校精力顾不到的时候就容易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
措施:强化指导老师的责任心,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严格、细致的深入工作,将对实习的管理落到实处:如编制完整、具体的管理手册,明确实习过程的分阶段目标、最终完成目标,并跟踪指导,敦促完成:详细记录学生的实习过程,并由企业指导老师给出实时、客观评价;建立长效指导机制,聘用长期的企业指导老师,实习成绩由企业和学校指导老师共同给出。学校可以设立一个专项资金来解决企业指导老师的报酬问题。学校和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沟通。
3. 顶岗实习的评价体系
现象:虽然在我们的任务书中都会明确提出,实习成绩由企业表现和实习报告的质量来综合评定,但实际情况是,有的在同一公司工作的同学,鉴定表述完全一样;有些同学的企业表现由自己写了算,最后加盖一企业公章,不能反映真实表现。所以最后的实习成绩往往只是依据完成的实习报告来评定。
原因:实习地点不集中,学校的财力、人力无法保证对实习过程的监督管理落实到位;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这一工作的参与积极性不够高。
措施:完善对顶岗实习成绩的评价体系,实习结果固然不容忽视,但过程监督更加重要。将实习成绩的评定更加细化,如按时间段或是达到某一工作目标来分次评分,最后综合作为企业表现成绩,不仅仅以企业鉴定表中的评价作为唯一的依据。
4. 顶岗实习的基地建设
现象:每到顶岗实习前,学校和老师甚至学生都会绞尽脑汁,动用自己的人脉资源来落实实习单位,而且每年都要重复这一工作,耗时、耗力;一般企业对接收实习生并不热心,而且因为是私人交情。这种关系也很难保持长久。
原因:企业是一生产机构,它有自己固定的运作模式,接收实习生这一不常规的工作,对正常的生产环境会有一定的影响,有时会增加企业额外的负担。并且实习生并不确定能否长期在其公司工作,企业不愿在其身上做长远地培养规划,只是让他们在缺人的岗位顶一顶,这也增加了学生坚持做下去的不稳定因素。
措施:以学校、企业双赢为前提,寻找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为对象,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如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完成新员工的培训工作,毕业生优先推荐给项岗实习企业等,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并选派指导老师,协助学校完成顶岗实习工作。
总之,顶岗实习是学生与社会、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实践,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小波,《零距离的新探索·从企业需求的视角反思高职教学的改革》,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7)
[2]袁新文,《校企合作如何真正“水乳交融”》,人民日报,2010-5,17
[3]刘学文,《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4]徐进,《在顶岗实习的实践中提高技能促进就业》,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关键词:顶岗实习;作用;问题建议
顶岗实习是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走出校门,根据就业岗位群,有选择性地到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一项实习、实践活动,它一般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半年到一年。在本阶段的实践中,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和实践,由学校和企业选派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包括从思想到技能的全方位的指导。
顶岗实习在教学环节中的作用究竟如何,作为顶岗实习的指导老师,我们在近年来的工作中有如下体会。
一、顶岗实习的作用
1. 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
随着金融危机后经济的逐渐复苏,很多企业出现了用工荒,尤其是国家现在产业升级,急需高端人才,有些行业的高技能人才更是严重短缺,但相反的是许多高校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学生抱怨找不到好的工作,另一方而,用人单位特别是产业界,又抱怨大学毕业生不好用,没有动手能力,没有工作经验。这说明,人才短缺的原因,不是因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少,而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规格和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加强实践、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顶岗实习便是有效途径之
2. 弥补了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
尽管各高职院校都注重了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课时,如一体化教学、工作室模式等,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比例,但学生在校内实训毕竟和生产一线还是有很大差别。学校与企业追求的利益目标不同,生产运作形式也不一样。如加班,在企业,尤其是服装企业那是常事,学生只有深入生产一线,才能从体能上和精神上有切实地感受。一些新工艺、新设备也首先是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学校往往会滞后一些,学生只有在生产一线,才能学到最新的技术和技能。面对学生就业的众多职业岗位,学校不可能一一涵盖,许多职业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学生只有到生产一线才能学到。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运作。
3. 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生毕业后要获得一份满意的就业岗位,就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岗位适应能力和专业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能做事和会做事的能力。能做事是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会做事是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本岗位的专业技能,能做好某些技术岗位的事。获得职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是学生到企业实践,在真情实景中培养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完成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变。项岗实习是显现学生职业能力的最直接场合。
(1)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
顶岗实习阶段是人生职业定位的开始,是从学校到社会的缓冲期,学生自己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由学生变成了员工。经过这个过程,学生的心理也逐步走向成熟。以前在学校,老师的辛苦教学被认为是理所当然。良好的学习环境视之无物,通过生产一线的磨练,能使学生对现有的学习条件更加珍惜,对父母养育的艰辛,工作成功的乐趣,生活的繁琐复杂重新认识。尤其是学会了以感恩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2)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有人说,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精神,由此可见团队精神的重要。所谓团队精神,目前一些学者普遍认为,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二是与别人合作的能力。而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协同合作。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通过团体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任务,达到工作目标,真切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如服装营销班在服装专卖店做导购工作的同学,在工作中发现,接待顾客时需要配合完成,一个人可能服务不周到,甚至造成顾客的流失。工作中如果各自为战,相互间互不沟通,还会造成一件事被重复做,工作效率降低。
(3)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和丰富
学校所授课程是针对全体学生将可能面对的所有岗位群所开,所学内容势必会泛而不精,由于时间的关系,有的内容还可能根本没涉及到。比如最简单的名称问题,由于各公司的性质不一,对一些专用名词的称呼也不一样,服装上就有许多企业的习惯叫法,如门筒、担干、天狗、大浪,教科书上就很难找到。还有一些服装工艺上的处理,企业生产也不尽相同,如有的工厂开口袋缝合口袋布时一般采取反包缝,既结实牢固又不露毛边缝头。这些扩大学生眼界的知识,只有深入企业一线,才能学到。
二、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1. 对顶岗实习的认识
现象:据我们统计,近两届本专业学生,能在最初上岗的企业坚持半年以上完成实习任务的,不到总人数的一半。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工作中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工作顺手时,又觉得没学到东西,总认为下一个岗位会比这次理想,结果是不停调换实习单位。有的甚至经过一段时间重又回到原点。在不断的辞职、上岗过程中,白自浪费了时间。
原因:
(1)认识不足
很多学生下厂顶岗实习前的心情,往往是充满憧憬,期待,甚至有些迫不及待,实习生活在脑子里被勾勒得繁花似锦,把前途的美好无限放大,只看到学哥、学姐的成功结果,看不到他们工作的努力过程,期望值过高,当实际情况未达到预期目标时·心理落差过大。情绪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干脆放弃。
(2)就业岗位容易找到
目前经济环境下,很多行业用工存在一定缺口,使实习岗位相对容易找到,但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状况不会一成不变,一旦情形有所改变,就可能难以保证我们的实习任务顺利完成。况且,频繁跳槽,也不利于对学生自己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措施:建立指导机制,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进校后,在校内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除引导学生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工作态度、职业素质的培养,改变部分学生只注重待遇、工作环境,忽略职业定位和发展潜力的习惯,认清职场中职位越高,责任越大的关系。
2. 对顶岗实习的管理
现象:很多专业的顶岗实习是分散进行的,即一个班的学生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管理难度很大。指导老师一般还同时担负有教学或其它工作·无法跟随在每个企业的实习全过程,对实习的管理。大多是通过电子邮件、QQ、电话等形式来完成,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时无法都得到老师的及时指导,以至有的学生换岗甚至离职了, 未及时通知学校,有时还出现学校与学生一度失去联系的现象。
原因:
(1)专业的特殊性
有些专业。如服装设计、包装装潢等,同一企业相关岗位人数设置不多,有的只有1-2名,无法同时提供多个顶岗实习的岗位,全班同学必须分到不同的企业实习,造成学生实习地点不集中,增大了学校对顶岗实习管理的难度。
(2)企业的性质
企业讲求经济效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无互惠互利的前提,很难保证每个企业都愿意长期派出专门的指导老师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管理,这样,一旦在学校精力顾不到的时候就容易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
措施:强化指导老师的责任心,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严格、细致的深入工作,将对实习的管理落到实处:如编制完整、具体的管理手册,明确实习过程的分阶段目标、最终完成目标,并跟踪指导,敦促完成:详细记录学生的实习过程,并由企业指导老师给出实时、客观评价;建立长效指导机制,聘用长期的企业指导老师,实习成绩由企业和学校指导老师共同给出。学校可以设立一个专项资金来解决企业指导老师的报酬问题。学校和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沟通。
3. 顶岗实习的评价体系
现象:虽然在我们的任务书中都会明确提出,实习成绩由企业表现和实习报告的质量来综合评定,但实际情况是,有的在同一公司工作的同学,鉴定表述完全一样;有些同学的企业表现由自己写了算,最后加盖一企业公章,不能反映真实表现。所以最后的实习成绩往往只是依据完成的实习报告来评定。
原因:实习地点不集中,学校的财力、人力无法保证对实习过程的监督管理落实到位;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这一工作的参与积极性不够高。
措施:完善对顶岗实习成绩的评价体系,实习结果固然不容忽视,但过程监督更加重要。将实习成绩的评定更加细化,如按时间段或是达到某一工作目标来分次评分,最后综合作为企业表现成绩,不仅仅以企业鉴定表中的评价作为唯一的依据。
4. 顶岗实习的基地建设
现象:每到顶岗实习前,学校和老师甚至学生都会绞尽脑汁,动用自己的人脉资源来落实实习单位,而且每年都要重复这一工作,耗时、耗力;一般企业对接收实习生并不热心,而且因为是私人交情。这种关系也很难保持长久。
原因:企业是一生产机构,它有自己固定的运作模式,接收实习生这一不常规的工作,对正常的生产环境会有一定的影响,有时会增加企业额外的负担。并且实习生并不确定能否长期在其公司工作,企业不愿在其身上做长远地培养规划,只是让他们在缺人的岗位顶一顶,这也增加了学生坚持做下去的不稳定因素。
措施:以学校、企业双赢为前提,寻找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为对象,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如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完成新员工的培训工作,毕业生优先推荐给项岗实习企业等,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并选派指导老师,协助学校完成顶岗实习工作。
总之,顶岗实习是学生与社会、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实践,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小波,《零距离的新探索·从企业需求的视角反思高职教学的改革》,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7)
[2]袁新文,《校企合作如何真正“水乳交融”》,人民日报,2010-5,17
[3]刘学文,《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4]徐进,《在顶岗实习的实践中提高技能促进就业》,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