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推进北京都市现代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采用调研方式调查了北京市延庆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情况,分析了延庆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与建议。相关建设经验和问题思考可为北京和全国其他地区的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体系;植保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2-0073-03
北京农业是典型的都市现代农业,具有生产、生态、生活、示范四大功能,“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即要保障作物稳产,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北京的“两田”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甘薯、景观作物以及各类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包括玉米田的粘虫、玉米螟、大(小)斑病、褐斑病等;麦田的麦蚜、吸浆虫、白粉病、叶锈病等;稻田的纹枯病、稻水象甲等;甘薯田的茎线虫病、病毒病、根腐病等;各类景观作物田的蚜虫、棉铃虫、黑斑病、叶锈病、根腐病等;菜田的蚜虫、粉虱、蓟马、害螨以及各种病害。另外,在延庆、密云、怀柔及周边地区还有土蝗、稻蝗、负蝗、小车蝗等蝗虫。
延庆区是北京重要的农业种植区,也是蝗虫、草地螟等多种病虫害的重要发源地,因此研究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对全市总体工作意义重大。2012年,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延庆区植物保护站针对延庆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情况开展了调研,梳理了延庆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体系的现状和特色,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全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全国其他地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1 重大病虫防控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延庆区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指导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健全植保队伍建设为先导,以加强监测预报能力为基础,以加大投入建设植保专防队为保障,以深化职能建立农民田间学校与植物诊所为辅助,依托市、区财政资金支持,大力提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能力,稳步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县域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体系,病虫害发生的监测预报及防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1.1 打造了一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的植保队伍 延庆区植物保护站承担了延庆区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近几年,通过不断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形成了一支具有30余名技术人员,包括5名高级农艺师的植保队伍,为延庆区落实植保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2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测预报体系 延庆区通过加强县域病虫害监测点的建设与管理,提升监测预报人员的业务能力,强化病虫害监测预报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区级建立了病虫观察圃、养虫室、病虫害实验室,配备了相应仪器设备,并在康庄、永宁等镇建立了13个病虫害监测点,针对不同病虫建立了监测预报机制,实行7-10日一查,7日一报,一周一会商分析,每年对监测预报人员开展2次以上培训,病虫害监测预报准确率达到了90%以上,中、短期95%以上,测报时效性达到15d以上,重大病虫害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1.3 探索建立了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 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具有组织有序、反应迅速、机动灵活、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的特点,是歼灭区域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阻截重大疫情发生蔓延的中坚力量。截至012年底,延庆区在康庄、延庆、大榆树等镇建立了4支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现有人员60人,持证上岗人员6人,装备了各类植保器械85台,其中大中型植保器43台,服务农田666.67hm2以上,通过调查测算,专业化统防统治与农户自主防治相比,平均减少2~3次用药,节省农药成本142.5元/hm2,减少用工50%。2011年,绿菜园植保专业化防治队被评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组织。另外,延庆区植物保护站承担了蝗虫的国家级监测任务,制定了防蝗应急预案,成立了一支由30人构成的应急防治队,常年储备机动喷雾器30台,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5t,通过每年组织演练,保证队伍的业务能力,确保出现紧急蝗情时,立即进行防治,保证蝗虫“不起飞、不成灾”。
1.4 建立了多所农民田间学校与植物诊所 自2005年北京市第一所农民田间学校在延庆区开办以来,截至2012年,延庆区植物保护站共在康庄镇、沈家营镇、永宁镇、旧县镇等乡镇开办农民田间学校57所,其中新建22所,续建37所,培养农民辅导员22名,科技示范户200余名,农民学员1120人,辐射全区所有蔬菜产区。通过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为当地病虫害的监测,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奠定了群众基础。2012年,延庆区植物保护站在康庄镇小丰营村成立了北京市第一个植物诊所,同时在延庆镇、沈家营镇蔬菜产区各开设1个植物诊所,辐射康庄镇、沈家营镇、延庆镇3个镇的蔬菜生产基地666.67hm2。植物诊所由区植物保护站专业技术人员“坐诊”,通过专业化的诊断服务为农户提供有针对性的防治“处方”,提高农户对病虫害防治的针对性,同时,在诊断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收集并掌握当地农业生产上突发性及主要病虫的发生动态,为区域性監测预警与防控提供服务。
1.5 重点推广一系列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延庆区利用各级财政资金,开展了农药空瓶回收、以旧换新、发放补贴药械、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等工作,通过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
1.6 大力开展病虫害防控技术的宣传培训 近几年,延庆区植物保护站每年通过举办各类病虫害防治现场会、观摩会,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为农户、专业化服务组织提供病虫预报信息和防治技术指导,扩大了信息的辐射范围、提升了农户应对病虫害的能力。
2 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问题 延庆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人才待遇偏低,支撑人才发展的科技项目资金有限,因此,近几年,虽然延庆区植物保护站引进了一些植保技术人才,但是人数偏少,一些实验设备依然缺乏稳定运行资金和操作人员,长期来看,制约了新型测报技术的引进应用,同时也造成一些深入的防治技术研究无法稳定开展。 2.2 监测预报技术水平不高 延庆区的病虫害监测预报力量和水平还不能满足全区工作需要,现有监测人员平均年龄偏大、年轻梯队业务骨干缺乏、监测手段较为传统、监测布点数量依然不足,急需在测报工具、测报技术、测报方法陈旧滞后、单一。
2.3 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措施不完善 (1)部分农户对统防统治服务效果依然抱有怀疑态度,导致防治队伍不能成片作业,既降低了防治队伍的作业效率,同时,未作业区域病虫的扩散,还会导致作业区病虫复发,影响作业区防治效果,给防治队伍在当地的生存和发展增加难度;(2)延庆区位于北京郊区,劳动力在市区务工的工资待遇相对理想,而作为防治队伍队员不仅工作辛苦,还需要经常接触农药,导致防治队伍不易招聘到高素质的队员,制约了一些新技术和设备的推广使用;(3)队员长期接触农药,存在影响身体健康的潜在风险,需要开展队员的安全防护和知识培训;(4)农村存在一些采用互助形式,收取少量费用为农户开展服务的组织,这类防治队伍配备的设备小,技术水平不高,但是由于“土生土长”,容易被农户接受,通过规范和引导,可以补充专业化防治队伍力量的不足;(5)防治服务的责任划定和纠纷解决渠道和措施是防治队伍和农户关注的重点问题,相应措施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
2.4 农民田间学校和植物诊所的运行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 随着农民田间学校和植物诊所建设数量的增加,区级植物保护站的工作压力明显加大,在持续运营过程中,如何吸引更多的农业科研院所专家参与公益事业需要思考,同时,如何让更多农户接受这种服务模式,做好服务指导工作也要进一步探索。另外,现有植物诊所数量偏少,工作场所相对固定,每周出诊次数有限,还不能在田间地头解决农户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问题。
2.5 绿色防控技术的长效补贴机制有待建立 目前,北京地区的物化补贴主要是依靠各类项目资金,根据项目的任务范围和实施区域开展相关工作,由于各类试验示范项目无法跨年连续实施,导致主推技术随项目任务频繁调整,各类需要长期连续使用的绿色防控技术不能在短期内取得预期效果,农户也不容易在项目执行期内掌握和接受新技术、新产品,甚至还会因为初次使用效果不理想,增加以后推广这类技术的难度。
2.6 宣传培训形式需要进一步丰富 目前,宣传培训的形式主要还是现场会、观摩会、广播、电视、网络等,由于现场会的参会人数有限,农户订阅报纸的比例较低,本地电视台的植保报道时限短,用户网络安装率不高等各类因素制约,仍然有数量众多的农户无法及时获取预报和防控信息。
3 防控体系建设和发展对策建议
3.1 稳步推进,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在北京都市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事关农业稳定生产、农田生态环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建议各级部门统筹谋划,及时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强化对行业的财政政策支持,加大对基层植保部门的科技项目倾斜力度,稳步提升技术人才队伍的业务能力,确保在市、区两级建立强有力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队伍。
3.2 强化支撑,引进创新监测技术 针对各区普遍存在的监测队伍人员年龄偏大,一线技术人员往往“身兼数职”等现象,要加强新型监测设备、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提升监测效率,尤其是要加强对保护地蔬菜田的监测和防治技术指导。
3.3 积极引导,完善防治队伍建设模式 (1)要加大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技术指导和宣传推介,同时也要推进监督措施出台,保证防治过程中方法得当、效果到位,通过较好的防治体验,让更多农户认可统防统治服务;(2)建议相关部门加大设备选型和推介,简化设备操作方法,同时,增加农药、药械和病虫草害防治相关知识的培训次数,提高队员业务能力;(3)探索最大限度保护队员人身安全的适用设备和方法,积极鼓励建立保障队员权益的保险等机制;(4)加强对优秀小型防治队伍的引导与扶持,统筹建立各类防治队伍的统一服务平台,形成以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为主体,以小型互助组织为辅助的多层次统防统治形式,有针对性的满足不同种植户的防治需求;(5)积极推进服务标准、防治指标的制定工作,为防治服务的责任划定和纠纷解决提供参考依据。
3.4 加强合作,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和植物诊所的运营机制 建议相关部门完善顶层设计,出台配套政策,探索物质奖励、名誉鼓励、教学体验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学生到一线农民田间学校和植物診所授课和从事公益服务。另外,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农民田间学校和植物诊所的宣传、技术支持和人才倾斜力度,建立可借鉴复制的管理及运行机制,逐步探索建立热线机制,配备流动诊所,加大出诊频率,方便农户及时就诊。
3.5 积极推进,探索长效补贴机制 北京农田面积小,财政补贴的资金压力不大,通过长效补贴机制,可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各类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比例,改善生态环境,形成显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建议相关部门研究探索,尽快出台植保方面的长效补贴机制。
3.6 大力创新,丰富宣传培训方法 建议统筹建立全市的农业信息推广服务平台,加强市、区各部门间联动,扩大平台在农户中的使用比例,利用平台发布防控信息,推广新型防治技术,做好农户的服务工作。
(责编:徐焕斗)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体系;植保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2-0073-03
北京农业是典型的都市现代农业,具有生产、生态、生活、示范四大功能,“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即要保障作物稳产,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北京的“两田”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甘薯、景观作物以及各类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包括玉米田的粘虫、玉米螟、大(小)斑病、褐斑病等;麦田的麦蚜、吸浆虫、白粉病、叶锈病等;稻田的纹枯病、稻水象甲等;甘薯田的茎线虫病、病毒病、根腐病等;各类景观作物田的蚜虫、棉铃虫、黑斑病、叶锈病、根腐病等;菜田的蚜虫、粉虱、蓟马、害螨以及各种病害。另外,在延庆、密云、怀柔及周边地区还有土蝗、稻蝗、负蝗、小车蝗等蝗虫。
延庆区是北京重要的农业种植区,也是蝗虫、草地螟等多种病虫害的重要发源地,因此研究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对全市总体工作意义重大。2012年,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延庆区植物保护站针对延庆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情况开展了调研,梳理了延庆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体系的现状和特色,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全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全国其他地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1 重大病虫防控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延庆区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指导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健全植保队伍建设为先导,以加强监测预报能力为基础,以加大投入建设植保专防队为保障,以深化职能建立农民田间学校与植物诊所为辅助,依托市、区财政资金支持,大力提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能力,稳步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县域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体系,病虫害发生的监测预报及防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1.1 打造了一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的植保队伍 延庆区植物保护站承担了延庆区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近几年,通过不断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形成了一支具有30余名技术人员,包括5名高级农艺师的植保队伍,为延庆区落实植保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2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测预报体系 延庆区通过加强县域病虫害监测点的建设与管理,提升监测预报人员的业务能力,强化病虫害监测预报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区级建立了病虫观察圃、养虫室、病虫害实验室,配备了相应仪器设备,并在康庄、永宁等镇建立了13个病虫害监测点,针对不同病虫建立了监测预报机制,实行7-10日一查,7日一报,一周一会商分析,每年对监测预报人员开展2次以上培训,病虫害监测预报准确率达到了90%以上,中、短期95%以上,测报时效性达到15d以上,重大病虫害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1.3 探索建立了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 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具有组织有序、反应迅速、机动灵活、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的特点,是歼灭区域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阻截重大疫情发生蔓延的中坚力量。截至012年底,延庆区在康庄、延庆、大榆树等镇建立了4支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现有人员60人,持证上岗人员6人,装备了各类植保器械85台,其中大中型植保器43台,服务农田666.67hm2以上,通过调查测算,专业化统防统治与农户自主防治相比,平均减少2~3次用药,节省农药成本142.5元/hm2,减少用工50%。2011年,绿菜园植保专业化防治队被评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组织。另外,延庆区植物保护站承担了蝗虫的国家级监测任务,制定了防蝗应急预案,成立了一支由30人构成的应急防治队,常年储备机动喷雾器30台,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5t,通过每年组织演练,保证队伍的业务能力,确保出现紧急蝗情时,立即进行防治,保证蝗虫“不起飞、不成灾”。
1.4 建立了多所农民田间学校与植物诊所 自2005年北京市第一所农民田间学校在延庆区开办以来,截至2012年,延庆区植物保护站共在康庄镇、沈家营镇、永宁镇、旧县镇等乡镇开办农民田间学校57所,其中新建22所,续建37所,培养农民辅导员22名,科技示范户200余名,农民学员1120人,辐射全区所有蔬菜产区。通过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为当地病虫害的监测,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奠定了群众基础。2012年,延庆区植物保护站在康庄镇小丰营村成立了北京市第一个植物诊所,同时在延庆镇、沈家营镇蔬菜产区各开设1个植物诊所,辐射康庄镇、沈家营镇、延庆镇3个镇的蔬菜生产基地666.67hm2。植物诊所由区植物保护站专业技术人员“坐诊”,通过专业化的诊断服务为农户提供有针对性的防治“处方”,提高农户对病虫害防治的针对性,同时,在诊断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收集并掌握当地农业生产上突发性及主要病虫的发生动态,为区域性監测预警与防控提供服务。
1.5 重点推广一系列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延庆区利用各级财政资金,开展了农药空瓶回收、以旧换新、发放补贴药械、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等工作,通过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
1.6 大力开展病虫害防控技术的宣传培训 近几年,延庆区植物保护站每年通过举办各类病虫害防治现场会、观摩会,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为农户、专业化服务组织提供病虫预报信息和防治技术指导,扩大了信息的辐射范围、提升了农户应对病虫害的能力。
2 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问题 延庆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人才待遇偏低,支撑人才发展的科技项目资金有限,因此,近几年,虽然延庆区植物保护站引进了一些植保技术人才,但是人数偏少,一些实验设备依然缺乏稳定运行资金和操作人员,长期来看,制约了新型测报技术的引进应用,同时也造成一些深入的防治技术研究无法稳定开展。 2.2 监测预报技术水平不高 延庆区的病虫害监测预报力量和水平还不能满足全区工作需要,现有监测人员平均年龄偏大、年轻梯队业务骨干缺乏、监测手段较为传统、监测布点数量依然不足,急需在测报工具、测报技术、测报方法陈旧滞后、单一。
2.3 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措施不完善 (1)部分农户对统防统治服务效果依然抱有怀疑态度,导致防治队伍不能成片作业,既降低了防治队伍的作业效率,同时,未作业区域病虫的扩散,还会导致作业区病虫复发,影响作业区防治效果,给防治队伍在当地的生存和发展增加难度;(2)延庆区位于北京郊区,劳动力在市区务工的工资待遇相对理想,而作为防治队伍队员不仅工作辛苦,还需要经常接触农药,导致防治队伍不易招聘到高素质的队员,制约了一些新技术和设备的推广使用;(3)队员长期接触农药,存在影响身体健康的潜在风险,需要开展队员的安全防护和知识培训;(4)农村存在一些采用互助形式,收取少量费用为农户开展服务的组织,这类防治队伍配备的设备小,技术水平不高,但是由于“土生土长”,容易被农户接受,通过规范和引导,可以补充专业化防治队伍力量的不足;(5)防治服务的责任划定和纠纷解决渠道和措施是防治队伍和农户关注的重点问题,相应措施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
2.4 农民田间学校和植物诊所的运行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 随着农民田间学校和植物诊所建设数量的增加,区级植物保护站的工作压力明显加大,在持续运营过程中,如何吸引更多的农业科研院所专家参与公益事业需要思考,同时,如何让更多农户接受这种服务模式,做好服务指导工作也要进一步探索。另外,现有植物诊所数量偏少,工作场所相对固定,每周出诊次数有限,还不能在田间地头解决农户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问题。
2.5 绿色防控技术的长效补贴机制有待建立 目前,北京地区的物化补贴主要是依靠各类项目资金,根据项目的任务范围和实施区域开展相关工作,由于各类试验示范项目无法跨年连续实施,导致主推技术随项目任务频繁调整,各类需要长期连续使用的绿色防控技术不能在短期内取得预期效果,农户也不容易在项目执行期内掌握和接受新技术、新产品,甚至还会因为初次使用效果不理想,增加以后推广这类技术的难度。
2.6 宣传培训形式需要进一步丰富 目前,宣传培训的形式主要还是现场会、观摩会、广播、电视、网络等,由于现场会的参会人数有限,农户订阅报纸的比例较低,本地电视台的植保报道时限短,用户网络安装率不高等各类因素制约,仍然有数量众多的农户无法及时获取预报和防控信息。
3 防控体系建设和发展对策建议
3.1 稳步推进,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在北京都市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事关农业稳定生产、农田生态环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建议各级部门统筹谋划,及时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强化对行业的财政政策支持,加大对基层植保部门的科技项目倾斜力度,稳步提升技术人才队伍的业务能力,确保在市、区两级建立强有力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队伍。
3.2 强化支撑,引进创新监测技术 针对各区普遍存在的监测队伍人员年龄偏大,一线技术人员往往“身兼数职”等现象,要加强新型监测设备、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提升监测效率,尤其是要加强对保护地蔬菜田的监测和防治技术指导。
3.3 积极引导,完善防治队伍建设模式 (1)要加大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技术指导和宣传推介,同时也要推进监督措施出台,保证防治过程中方法得当、效果到位,通过较好的防治体验,让更多农户认可统防统治服务;(2)建议相关部门加大设备选型和推介,简化设备操作方法,同时,增加农药、药械和病虫草害防治相关知识的培训次数,提高队员业务能力;(3)探索最大限度保护队员人身安全的适用设备和方法,积极鼓励建立保障队员权益的保险等机制;(4)加强对优秀小型防治队伍的引导与扶持,统筹建立各类防治队伍的统一服务平台,形成以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为主体,以小型互助组织为辅助的多层次统防统治形式,有针对性的满足不同种植户的防治需求;(5)积极推进服务标准、防治指标的制定工作,为防治服务的责任划定和纠纷解决提供参考依据。
3.4 加强合作,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和植物诊所的运营机制 建议相关部门完善顶层设计,出台配套政策,探索物质奖励、名誉鼓励、教学体验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学生到一线农民田间学校和植物診所授课和从事公益服务。另外,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农民田间学校和植物诊所的宣传、技术支持和人才倾斜力度,建立可借鉴复制的管理及运行机制,逐步探索建立热线机制,配备流动诊所,加大出诊频率,方便农户及时就诊。
3.5 积极推进,探索长效补贴机制 北京农田面积小,财政补贴的资金压力不大,通过长效补贴机制,可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各类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比例,改善生态环境,形成显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建议相关部门研究探索,尽快出台植保方面的长效补贴机制。
3.6 大力创新,丰富宣传培训方法 建议统筹建立全市的农业信息推广服务平台,加强市、区各部门间联动,扩大平台在农户中的使用比例,利用平台发布防控信息,推广新型防治技术,做好农户的服务工作。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