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夷岩茶何去何从,这是一个艰深且严肃的问题。所以,我们采访了行业内各终端的资深人员,大家深入探讨,认真总结,共谋未来。
徐谦:武夷山市可茗正岩茶业创始人,目前以武夷茶事生活为乐
“人多知而奇物滋起”。自家茶好不好卖,跟市场有关系吗?说有关系,那是大势影响的,相对于消费需求旺的阶段,现在茶的买卖肯定不如以前好做。但为什么说没关系呢?因为行情再不好,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活得挺好,这部分人就是不跟风的人,炒作盛行的时候,他们不渔利,这种淡定在行情萎靡的时候就凸显出价值,用时髦的话形容,叫他们走出自己的独立行情。
现在为了卖茶,用了很多仪式上的噱头,举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有个茶友发来一张图片,上面写着:××茶业公司老基水仙。他问我什么是“老基水仙”,我也一头雾水,但起码不能不懂装懂,后来我看到山里的茶田插着牌子,上边写:××茶业公司老枞水仙正岩基地。我才明白这个“老基”的说法是打这儿来的,想必是“老枞水仙正岩基地”几个字太长了,所以简化成“老基水仙”,真是荒谬。
我个人不赞成说“最终伤害的是茶农和茶客的利益”之类的话,这话听起来立场好像很高,但你如何知道真正的茶农和茶客利益会受损呢?我觉得这些言必称“牛肉”、“马肉”的人,是自己把自己当成了高明的魔术师,其实旁边的观众早就知道那仅仅只是个魔术,都是虚幻的。
水仙和肉桂能够成为当家品种,是长期劳动实践经验的必然,不是市场化炒作导向而来的。但凡看过水仙和肉桂两种茶树的形状,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大家喜欢种水仙和肉桂,因为同样的人工付出下,它们的产出高。这是长期形成的,不要把当前市场困局的原因,归咎于单一品种特别出彩,茶树品种自有她自己的茶格和生命,山里边名枞很多,都跟摩崖石刻相生相伴数百年也没见她们消亡呢。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认识的几个茶友就特别钟情白鸡冠和佛手,他们不赶“牛肉”、“马肉”的时髦,茶不照样泡得有滋有味的?
武夷山有36峰54石72洞99岩,很多种茶的地方都有单独的名字,都跟自古以来的人类活动在一起。就在南宋吕祖谦讲学的地方,现在都种上茶了,也有个“东莱先生讲学处”的崖刻,就在九曲溪畔,也不在所谓的正岩景区,更不是“三坑两涧”,这些是武夷茶真正的生命所在,也是武夷茶魅力所在。真正懂茶的人,除了茶本身,还有茶背后的东西,那些善于假借武夷山场说话的人,这是得了武夷山的地利,但要卖好武夷茶,不是哪个品种制胜,也不是哪个山头包打天下,要想长生久世经营武夷茶,还得先把武夷山这本书念好。
王贵卿: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
作为乌龙茶龙头企业,年营收超过5亿元,厦茶能够从一度面临崩溃的国营老茶厂成功逆袭,源于它始终对大众茶的坚持,一心只卖健康的民生茶,倡导茶叶市场良性发展。
2007年全民大炒普洱,厦茶预测普洱迟早会崩盘,同时提前3年拟定“全盘控制武夷岩茶计划”,并于2009年抄底大红袍,掌控了70~80%的优质武夷岩茶资源,而就当2010年岩茶价格暴涨时,厦茶则坚持平价抛售库存大红袍,并联手厦门市茶叶协会先后通过央视以及福建、广东等地的十余家媒体发出呼吁,提醒茶商要理性经营、消费者要理性购买,一手平抑了价格。
当年央视录制《大红袍沉浮录》时,王贵卿的回答是这样的,“普洱茶暴涨暴跌直至崩盘的深刻教训告诉我们,狂炒并不能给一个产业带来真正的繁荣,我们不能忘了,茶叶终究是要拿来喝的,它就是一种大众饮料而已。只要消费者回归理性,爆炒之后的价格回归是逃不掉的宿命。”
谈及如今武夷岩茶市场的面临的境地,王贵卿表示,厦茶掌握着大面积的岩茶茶园,品种一应俱全,以满足大众的多方面需求,不讲究山场之说,倘若厦茶追求山场,恐怕任何单一山场的茶都不够供应厦茶每年的原料需求量。
对于未来,王贵卿的预测:“喝茶这件事将会回归本真,回归自然,只要品质安全,什么茶都可以喝,什么茶都有市场。喝什么茶就和找对象似的,自己喜欢、合适就好,茶叶不是黄金,也不是灵丹妙药,茶叶就是一种健康饮品,它的生命力将比碳酸饮料和咖啡更长久。”
朱陈松:父辈制茶,侣年制茶及茶行业营销经验,2009年创办熹茗茶业
和中国的其它茶类相比,无论是茶叶品质,还是在可玩味性,武夷岩茶不输于任何一个茶种。武夷岩茶,一定有更广阔的市场。
在未来,各著名坑涧、山头的茶价格仍然会一路看涨。毕竟,武夷山全部坑涧和山头的茶加起来每年的产量有限。资源的稀缺性,注定了一切。而且,于资深的茶客而言,这些坑涧和山头所产茶的品质的确有别处望尘莫及之处。所以,未来武夷岩茶的高端私房茶市场划分会更加明朗。
可以茶营生,不可以茶牟利。这是“熹茗”品牌运营的六年来给我的最大感触。起初的两三年,我们和所有的茶企一样,一心想扩大规模。以为只有摊子摆的够大,才会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其实不然,稳扎稳打的走好脚下的这一步,下一步才不至于跌倒。只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做好产品和服务上,才会形成消费者的持续购买力。目前,在同期发展的茶企业里,熹茗的市场占有率明显优于别家。
从父辈开始的茶叶情愫,加之十几年的茶行业从业经验,我个人认为,做茶农也好,做企业也罢,对茶的那份从心而起的爱不可丢。
尤向荣:1996年创立青云阁茶庄,2000年开始从事武夷岩茶的经营
保持传统,这样武夷岩茶才可以避免重蹈铁观音的覆辙。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有创新的思维,我并不反对创新,抱残守旧不可取的道理当然也懂。只是,祖辈们留下来的做法,必定有它的道理所在。武夷岩茶历史上百年,那么多辈的老茶人并不是都不懂得喝茶的香,我们这辈人并不是最聪明的。
作为半发酵的乌龙茶,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的繁琐居各类之首。焙火,作为武夷岩茶的精制环节,起着稳固茶叶品质的重要作用。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汤浓味重的“岩骨”口感滋味的形成,就是在焙火阶段。武夷岩茶从不以香魅众,“岩骨花香”本就是先有“岩骨”再谈“花香”。 如今,为了谋求更多的市场利益,一窝蜂的追着“香”跑,惟“香”是从。做香的茶,必定焙火偏轻,焙火偏轻,茶叶品质必定不稳定。当下品饮,多数茶都会花香迷人,可长则一年,短则半年,茶叶品质一定极剧下降,各种让口腔不悦的滋味都会显现。
喝岩茶求香者,多半都是对岩茶缺乏了解的新茶客。此时,难免会对武夷岩茶品质颇有微词。前期花九牛二虎之力讨好的茶客,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的丢失了。杀鸡取卵的做法不可行。
做好自己远比讨好别人更容易些。武夷岩茶的未来,就只做好武夷岩茶就好。
陈宏威:80后,海归一枚投身茶行业,拜入名师门下学艺数年,自有品牌【忘归岩】
武夷岩茶要想在目前的水平上再进一步地发展壮大,提升生产效率、加速技术改进,是目前来说唯一可行的办法。尤其是在武夷岩茶核心种植区内优质树种资源日益稀缺,优质茶山资源日趋饱和的今天,提升生产效率、提倡科学制茶、提高精细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在前期的做青环节中我们要提倡科学做青、提高优质率,做到不该做坏的原料坚决不能出错,降低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原料浪费,在后期的焙火环节上要更加精密,力求做到快、准、省的这三大焙火要求,挖掘潜力、提升品质、节约成本,以期增强武夷岩茶产品在全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应在武夷岩茶的运输和保存流程中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尽可能地减少因后期保存与再加工问题所产生的额外费用,为经销商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以上这些的改进措施不但可以切实地提高武夷岩茶在全国茶叶市场上占有率,还能有效地增加当地茶业人口的经济收入,同时还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后完成以武夷岩茶壮大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与和谐互动。
叶建辉:武夷山市夷发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
正岩与半岩、洲茶之间的价格差,既合理又显得不合理,茶叶的品质没有办法量化,所以定价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某些稀缺性的资源,更是推动高端茶价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市场认可的情况下,那么高价就合理,市场不认可,自然而然也会被淘汰。目前,半岩或是洲茶的价格会相对合理一些。
现今茶叶价格的组成部分,我觉得应该大体有这些:土地资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包装物流成本+企业运营成本+品牌部分溢价+稀缺资源部分溢价+经销商利润溢价等。其中成本部分基本可控,溢价部分很难控制故而导致茶叶市场价格相对混乱。
对于目前市场牛栏坑肉桂的昵称“牛肉”,我个人觉得不利于长远发展,虽然这种叫法一定时间内会让人觉得通俗易懂且博人眼球,但是包装上写着“牛肉”,里面装着茶叶,真的适合吗?
目前“等级”规范茶叶的呼声很响,但个人认为目前的等级划分制度存在操作短板。茶叶在统购统销时期等级比较清晰,但也是由少数几位审评师依据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平时的工作经验定出主观上的等级。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这种方式操作起来比较容易,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商家自主权变大,茶叶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口感表现,目前还没有出台让大部分茶商都愿意遵循的有效机制。
另外,我觉得现在的茶叶包装标识存在较大的问题,绝大部分厂商,不管自己的产品达到什么样一个级别,包装物上统一标识特级。这样做一是容易混淆消费者辨识,再者让本身混乱的茶叶市场更加混乱。要解决这种问题,第一靠厂商自律,第二靠消费者自我辨识,第三是靠政府实行市场监督管理职能。
对于肉桂成为主流的现象,个人认为有一定必然性。几年前,大宗岩茶交易,还是以水仙为主。曾几何时,八百名丛百花齐放,现如今,又剩下了几种?我觉得肉桂能独当一面,不仅是市场选择,也是自然选择的产物。首先是经济效益,其次是品种改良、产能优化的结果。灌木型的茶树是有生命周期的,不是所有品种都适合老枞。存活率和制优率高的品种自然产量就大,例如,同样条件下,做好一泡铁罗汉要比做好一泡肉桂难度大很多,而肉桂的市场辨识度也比较高,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合理的。
叶蓉:武夷山艺京茶叶负责人
当下市场,对于“牛肉”大部分消费者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没有足够能力去辨别“牛肉”的真假,盲目跟风只会让牛肉”价格越来越高,演变成下一个“金骏眉”。无论是正岩茶、半岩茶还是洲茶,如果出现杂味、怪味、叶底不匀等情况,均称不上好茶,只有茶汤喝起来香气干净,滋味纯正,才能表明这茶至少“路子”是正的,如果盲目纠结于岩茶的山场,只会让市场越来越混乱。
徐谦:武夷山市可茗正岩茶业创始人,目前以武夷茶事生活为乐
“人多知而奇物滋起”。自家茶好不好卖,跟市场有关系吗?说有关系,那是大势影响的,相对于消费需求旺的阶段,现在茶的买卖肯定不如以前好做。但为什么说没关系呢?因为行情再不好,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活得挺好,这部分人就是不跟风的人,炒作盛行的时候,他们不渔利,这种淡定在行情萎靡的时候就凸显出价值,用时髦的话形容,叫他们走出自己的独立行情。
现在为了卖茶,用了很多仪式上的噱头,举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有个茶友发来一张图片,上面写着:××茶业公司老基水仙。他问我什么是“老基水仙”,我也一头雾水,但起码不能不懂装懂,后来我看到山里的茶田插着牌子,上边写:××茶业公司老枞水仙正岩基地。我才明白这个“老基”的说法是打这儿来的,想必是“老枞水仙正岩基地”几个字太长了,所以简化成“老基水仙”,真是荒谬。
我个人不赞成说“最终伤害的是茶农和茶客的利益”之类的话,这话听起来立场好像很高,但你如何知道真正的茶农和茶客利益会受损呢?我觉得这些言必称“牛肉”、“马肉”的人,是自己把自己当成了高明的魔术师,其实旁边的观众早就知道那仅仅只是个魔术,都是虚幻的。
水仙和肉桂能够成为当家品种,是长期劳动实践经验的必然,不是市场化炒作导向而来的。但凡看过水仙和肉桂两种茶树的形状,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大家喜欢种水仙和肉桂,因为同样的人工付出下,它们的产出高。这是长期形成的,不要把当前市场困局的原因,归咎于单一品种特别出彩,茶树品种自有她自己的茶格和生命,山里边名枞很多,都跟摩崖石刻相生相伴数百年也没见她们消亡呢。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认识的几个茶友就特别钟情白鸡冠和佛手,他们不赶“牛肉”、“马肉”的时髦,茶不照样泡得有滋有味的?
武夷山有36峰54石72洞99岩,很多种茶的地方都有单独的名字,都跟自古以来的人类活动在一起。就在南宋吕祖谦讲学的地方,现在都种上茶了,也有个“东莱先生讲学处”的崖刻,就在九曲溪畔,也不在所谓的正岩景区,更不是“三坑两涧”,这些是武夷茶真正的生命所在,也是武夷茶魅力所在。真正懂茶的人,除了茶本身,还有茶背后的东西,那些善于假借武夷山场说话的人,这是得了武夷山的地利,但要卖好武夷茶,不是哪个品种制胜,也不是哪个山头包打天下,要想长生久世经营武夷茶,还得先把武夷山这本书念好。
王贵卿: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
作为乌龙茶龙头企业,年营收超过5亿元,厦茶能够从一度面临崩溃的国营老茶厂成功逆袭,源于它始终对大众茶的坚持,一心只卖健康的民生茶,倡导茶叶市场良性发展。
2007年全民大炒普洱,厦茶预测普洱迟早会崩盘,同时提前3年拟定“全盘控制武夷岩茶计划”,并于2009年抄底大红袍,掌控了70~80%的优质武夷岩茶资源,而就当2010年岩茶价格暴涨时,厦茶则坚持平价抛售库存大红袍,并联手厦门市茶叶协会先后通过央视以及福建、广东等地的十余家媒体发出呼吁,提醒茶商要理性经营、消费者要理性购买,一手平抑了价格。
当年央视录制《大红袍沉浮录》时,王贵卿的回答是这样的,“普洱茶暴涨暴跌直至崩盘的深刻教训告诉我们,狂炒并不能给一个产业带来真正的繁荣,我们不能忘了,茶叶终究是要拿来喝的,它就是一种大众饮料而已。只要消费者回归理性,爆炒之后的价格回归是逃不掉的宿命。”
谈及如今武夷岩茶市场的面临的境地,王贵卿表示,厦茶掌握着大面积的岩茶茶园,品种一应俱全,以满足大众的多方面需求,不讲究山场之说,倘若厦茶追求山场,恐怕任何单一山场的茶都不够供应厦茶每年的原料需求量。
对于未来,王贵卿的预测:“喝茶这件事将会回归本真,回归自然,只要品质安全,什么茶都可以喝,什么茶都有市场。喝什么茶就和找对象似的,自己喜欢、合适就好,茶叶不是黄金,也不是灵丹妙药,茶叶就是一种健康饮品,它的生命力将比碳酸饮料和咖啡更长久。”
朱陈松:父辈制茶,侣年制茶及茶行业营销经验,2009年创办熹茗茶业
和中国的其它茶类相比,无论是茶叶品质,还是在可玩味性,武夷岩茶不输于任何一个茶种。武夷岩茶,一定有更广阔的市场。
在未来,各著名坑涧、山头的茶价格仍然会一路看涨。毕竟,武夷山全部坑涧和山头的茶加起来每年的产量有限。资源的稀缺性,注定了一切。而且,于资深的茶客而言,这些坑涧和山头所产茶的品质的确有别处望尘莫及之处。所以,未来武夷岩茶的高端私房茶市场划分会更加明朗。
可以茶营生,不可以茶牟利。这是“熹茗”品牌运营的六年来给我的最大感触。起初的两三年,我们和所有的茶企一样,一心想扩大规模。以为只有摊子摆的够大,才会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其实不然,稳扎稳打的走好脚下的这一步,下一步才不至于跌倒。只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做好产品和服务上,才会形成消费者的持续购买力。目前,在同期发展的茶企业里,熹茗的市场占有率明显优于别家。
从父辈开始的茶叶情愫,加之十几年的茶行业从业经验,我个人认为,做茶农也好,做企业也罢,对茶的那份从心而起的爱不可丢。
尤向荣:1996年创立青云阁茶庄,2000年开始从事武夷岩茶的经营
保持传统,这样武夷岩茶才可以避免重蹈铁观音的覆辙。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有创新的思维,我并不反对创新,抱残守旧不可取的道理当然也懂。只是,祖辈们留下来的做法,必定有它的道理所在。武夷岩茶历史上百年,那么多辈的老茶人并不是都不懂得喝茶的香,我们这辈人并不是最聪明的。
作为半发酵的乌龙茶,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的繁琐居各类之首。焙火,作为武夷岩茶的精制环节,起着稳固茶叶品质的重要作用。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汤浓味重的“岩骨”口感滋味的形成,就是在焙火阶段。武夷岩茶从不以香魅众,“岩骨花香”本就是先有“岩骨”再谈“花香”。 如今,为了谋求更多的市场利益,一窝蜂的追着“香”跑,惟“香”是从。做香的茶,必定焙火偏轻,焙火偏轻,茶叶品质必定不稳定。当下品饮,多数茶都会花香迷人,可长则一年,短则半年,茶叶品质一定极剧下降,各种让口腔不悦的滋味都会显现。
喝岩茶求香者,多半都是对岩茶缺乏了解的新茶客。此时,难免会对武夷岩茶品质颇有微词。前期花九牛二虎之力讨好的茶客,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的丢失了。杀鸡取卵的做法不可行。
做好自己远比讨好别人更容易些。武夷岩茶的未来,就只做好武夷岩茶就好。
陈宏威:80后,海归一枚投身茶行业,拜入名师门下学艺数年,自有品牌【忘归岩】
武夷岩茶要想在目前的水平上再进一步地发展壮大,提升生产效率、加速技术改进,是目前来说唯一可行的办法。尤其是在武夷岩茶核心种植区内优质树种资源日益稀缺,优质茶山资源日趋饱和的今天,提升生产效率、提倡科学制茶、提高精细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在前期的做青环节中我们要提倡科学做青、提高优质率,做到不该做坏的原料坚决不能出错,降低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原料浪费,在后期的焙火环节上要更加精密,力求做到快、准、省的这三大焙火要求,挖掘潜力、提升品质、节约成本,以期增强武夷岩茶产品在全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应在武夷岩茶的运输和保存流程中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尽可能地减少因后期保存与再加工问题所产生的额外费用,为经销商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以上这些的改进措施不但可以切实地提高武夷岩茶在全国茶叶市场上占有率,还能有效地增加当地茶业人口的经济收入,同时还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后完成以武夷岩茶壮大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与和谐互动。
叶建辉:武夷山市夷发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
正岩与半岩、洲茶之间的价格差,既合理又显得不合理,茶叶的品质没有办法量化,所以定价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某些稀缺性的资源,更是推动高端茶价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市场认可的情况下,那么高价就合理,市场不认可,自然而然也会被淘汰。目前,半岩或是洲茶的价格会相对合理一些。
现今茶叶价格的组成部分,我觉得应该大体有这些:土地资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包装物流成本+企业运营成本+品牌部分溢价+稀缺资源部分溢价+经销商利润溢价等。其中成本部分基本可控,溢价部分很难控制故而导致茶叶市场价格相对混乱。
对于目前市场牛栏坑肉桂的昵称“牛肉”,我个人觉得不利于长远发展,虽然这种叫法一定时间内会让人觉得通俗易懂且博人眼球,但是包装上写着“牛肉”,里面装着茶叶,真的适合吗?
目前“等级”规范茶叶的呼声很响,但个人认为目前的等级划分制度存在操作短板。茶叶在统购统销时期等级比较清晰,但也是由少数几位审评师依据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平时的工作经验定出主观上的等级。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这种方式操作起来比较容易,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商家自主权变大,茶叶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口感表现,目前还没有出台让大部分茶商都愿意遵循的有效机制。
另外,我觉得现在的茶叶包装标识存在较大的问题,绝大部分厂商,不管自己的产品达到什么样一个级别,包装物上统一标识特级。这样做一是容易混淆消费者辨识,再者让本身混乱的茶叶市场更加混乱。要解决这种问题,第一靠厂商自律,第二靠消费者自我辨识,第三是靠政府实行市场监督管理职能。
对于肉桂成为主流的现象,个人认为有一定必然性。几年前,大宗岩茶交易,还是以水仙为主。曾几何时,八百名丛百花齐放,现如今,又剩下了几种?我觉得肉桂能独当一面,不仅是市场选择,也是自然选择的产物。首先是经济效益,其次是品种改良、产能优化的结果。灌木型的茶树是有生命周期的,不是所有品种都适合老枞。存活率和制优率高的品种自然产量就大,例如,同样条件下,做好一泡铁罗汉要比做好一泡肉桂难度大很多,而肉桂的市场辨识度也比较高,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合理的。
叶蓉:武夷山艺京茶叶负责人
当下市场,对于“牛肉”大部分消费者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没有足够能力去辨别“牛肉”的真假,盲目跟风只会让牛肉”价格越来越高,演变成下一个“金骏眉”。无论是正岩茶、半岩茶还是洲茶,如果出现杂味、怪味、叶底不匀等情况,均称不上好茶,只有茶汤喝起来香气干净,滋味纯正,才能表明这茶至少“路子”是正的,如果盲目纠结于岩茶的山场,只会让市场越来越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