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煎蛋茶与英国煮红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AODENV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客临门,敬一碗煎蛋茶,是屏南人的一份礼数:
  劳力出工,喝一碗煎蛋茶,是屏南人的一种习俗;
  游子还乡,啜一碗煎蛋茶,是屏南人的一缕乡愁。
  煎蛋茶是屏南传统的饮茶习俗。在福建这个茶文化繁盛的省份,以煎煮茶加蛋这种方法饮用茶汤的只有屏南县。
  屏南传统的煎蛋茶是相当讲究的,每一道程序都要把握火候。只有用心的屏南老茶人才能煎出一碗形、香、味俱佳的蛋茶。
  一把“粗茶婆”(粗老的屏南青茶)塞入茶瓶加水在灶膛里(或专用的茶灶上)用炭火煎煮(根据不同的习惯和饮用功效,还可以加入艾叶、山苍子等各种青草药)。煎煮的程度根据不同的饮用者要有区别:老茶人要越浓越好。这种煎煮出来的茶汁有很浓的茶碱,浓度不够,老茶人过不了瘾;若客人是第一次喝煎茶,其煎煮的程度以水煮开就好(因为一般人喝过浓的煎茶不习惯,容易醉茶)。同时,在开水烫过的白瓷碗里打入土鸡蛋(以鸡蛋为佳,没有腥味),用筷子捣二三下即可(捣蛋太多会把蛋筋捣碎了,冲出来的茶汤蛋花太细,容易浑浊)。煎煮得酽酽的茶汁冲入蛋碗,放入适量的冰糖或白糖,用筷子轻轻地顺着一个方向搅拌(散热、糖融化、蛋仔形成),少顷,一碗煎蛋茶告成。
  地道的屏南煎蛋茶茶汤清澈,蛋白形成的蛋花像云朵飘在茶汤上,蛋黄形成一粒粒黄豆或指头大小的蛋仔间处于云朵里。一碗煎蛋茶入口,蛋花顺着茶汤漂入喉间,蛋仔用嘴唇一眠即化,而茶汤与蛋液完美的结合所产生的特色香味却久久地驻留于唇齿之间。
  屏南煎蛋茶,提神、滋补、过瘾、醉人!
  在县志、家谱、族记等历史资料里关于屏南煎蛋茶的表述不多,又语焉不详,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通过相关饮茶习俗发展与传播等资料的分析和推断,还是可以寻觅历史上屏南煎蛋茶的一些蛛丝马迹的。
  煎蛋茶是一种煎煮茶,在屏南话里使用的是“煎”,这个“煎”字也体现了屏南茶饮的特点,使用类似于煎中药方法把茶汁煎熬出来。这种煎煮茶的习俗在汉民族中为数不多,但是在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等)中却多能见到。煎煮茶在唐代曾经非常的兴盛,陆羽《茶经》“五之煮”就是专门介绍煮茶的方法,但是《茶经》“八之出”却说:“福、建州未详。”说明唐代福建的茶叶不是很有名气,福建是否使用煮茶法饮茶也不得而知。
  宋代“北苑贡茶”兴起,宋徽宗《大观茶论》称:“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北苑贡茶”的饮用是把煮开的水冲点碗内研好的茶末,所以宋代的闽东北一带茶叶的主流饮用法是点茶法。但是《宋史·食货志》载:
  “茶有两类,日片茶,日散茶。片茶有……龙凤、石乳、白乳……”所以当时的茶叶以龙凤团茶为主流的同时还是有散茶的存在。结合古代劳动人民的习惯,他们把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对外销售而把不值钱的东西留给自己使用,那么在生产大量龙凤团茶的同时肯定有许多粗老的茶叶叶片,这部分不值钱的粗老茶叶就留给劳动人民自己饮用。这种粗老茶叶用开水冲泡是泡不出茶味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煎煮。元代大德三年,在武夷设焙局(制茶工场)于四曲溪,称御茶园。明代《明太祖实录》记载:“庚子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清蒋蘅《记十二观》述:“元时武夷兴而北苑渐废”,明时北苑尽废,散叶茶盛行。但是曾经生产贡茶的建安县毕竟有大量的茶园、大量的茶树,茶叶不作为贡品转为民间饮用,就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大量的散叶茶。屏南县毗邻建瓯市(原建安县),位于北苑贡茶边缘,屏南人的茶饮习俗既受传统北苑贡茶饮用习惯的影响,又有自己的特点,加上大量可供民间饮用的散叶茶,屏南的煎蛋茶茶饮习俗由此兴盛。由此可以推测:屏南的煎蛋茶习俗起于宋元,兴于明清。
  1610年,荷兰商船将中国红茶首次引进欧洲。1662年,酷爱武夷红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与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中国武夷红茶随着凯瑟琳一起进入英国皇室。正是由于“饮茶皇后”凯瑟琳的倡导,中国武夷红茶风靡英伦,饮茶之风也在英国宫廷盛行了起来,进而扩展到欧美等其他国家。传统英国红茶的饮用也是煎煮法,就是把茶叶和水在茶壶里煮沸,茶汤倒入茶杯,加方糖和新鲜牛奶等制成奶茶,同时还要佐以饼干、糕点等边喝边吃。
  通过屏南煎蛋茶与英国煮红茶的比较,可以看出二者的相似之处:屏南煎蛋茶和英国煮红茶都是使用煎煮法;因为煎煮出来的茶汤苦涩,所以通过加糖来中和茶汤的苦,通过加牛奶或鸡蛋来中和茶汤的涩;因为煎煮出来的茶汤厚重,所以在饮用的时候配食茶点为宜。二者的不同之处:英国煮红茶精细而考究,是上层社会达官贵人的饮茶风格,屏南煎蛋茶粗野而原始,是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饮茶风格;英国煮红茶通过加英国人惯用的牛奶来增加茶汤的润滑度,屏南煎蛋茶通过加山区人常享的鸡蛋增加茶汤的润滑度。
  英国凯瑟琳皇后最喜爱的茶叶就是武夷红茶,当时印度、锡兰等国都还没有开始生产红茶,由此清朝初年红茶传播的起终点是武夷山和英国。但是武夷山的茶饮是冲泡法,而英国的茶饮是煎煮法,为何二者的饮用方法会大相径庭呢?其实当时的武夷红茶是小种红茶,所谓武夷山是大武夷的概念,武夷小种红茶既有正山小种也有外山小种,而屏南县恰恰是外山小种的产区之一。很多人认为:英国红茶的饮用方法和咖啡的饮用方法是一致的,是受咖啡饮用方法的影响。16世纪的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实现,国力强盛,对外扩张,世界各地的饮料(茶、咖啡、可可等)几乎是同时传人英国的,并在英国贵族的倡导和影响之下形成现在的饮用方法的。因此茶和咖啡的饮用方法谁是主导,谁影响谁还犹未可知。
  陈宗懋《中国茶经·茶叶大事记》记载:“据Johan Nieuhoff记述,茶与牛乳同饮,乃始于公元1655年广州官吏宴请荷使之时”。因此茶汤加牛乳加糖的饮用方法应该是在中国形成的。在中国的明、清交替之际汉民族的茶饮方法已经是清饮法,只有大武夷茶区的屏南还是使用煎煮法饮茶。现在说屏南煎蛋茶的饮用方法是英国煮红茶饮用方法的源头还为时过早,需要更多历史资料的佐证。但是提出屏南煎蛋茶与英国煮红茶之间的关系还是很有意义的,值得进一步论证的。
其他文献
又是岩茶新一季,乱花渐欲迷人眼。这话里“花”专指武夷岩茶的名丛。  关于岩茶名丛,是极难说道的一个话题。在探讨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明晰一下武夷岩茶的几个概念:  菜茶,原产于武夷山的茶树品种,是一个极优良的中小叶茶树代表种群。  花名,各类名丛、单丛及其成品茶名称的统称。  单丛,从武夷菜茶有性群体中采用单株选择法选育的优良茶树。  名丛,从单丛中优中选优优育出的优良单丛。  ——罗盛才《武夷名丛录
期刊
夜雨洗落了满天浮尘,微风轻拂,茶乡凤庆天蓝如洗。距离上次到这片土地已过三年,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却记忆犹新。记得那一年,“滇红茶”创始人冯绍裘之孙冯夏,循着祖父的足迹,踏上了凤庆这块热土,走过爷爷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回忆儿时爷爷给他讲过的经历。而我们,也跟着他脚步,共同走进了冯绍裘先辈的人生……  1900年3月10日,冯绍裘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西汇渡乡。在而立之年,他突然做出让家人震惊不已的决定:到云
期刊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三届安化黑茶文化节上,除了随处可以品尝到香醇味厚的黑茶外,还有两杯“文化黑茶”让人印象深刻:一杯是知名音乐人何沐阳专为此次文化节写的主题歌《你来得正是时候》,另一杯就是蔡镇楚写的《千两茶赋》。  《千两茶赋》这篇仅百来字的抒情小赋,气韵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安化当地有不少人都会一字不落地背诵。当然,它也是蔡镇楚目前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蔡镇楚最初是主研诗话的,但他涉猎广泛,涉足文学
期刊
已将近晚上九点,台北捷运大安站附近的“茗心坊”依然灯火通明,几个日本游客正专注地端详着桌上一颗西瓜般大小的紧压茶。从形制看来,它并非来自云南的普洱茶。主人小心翼翼地拨开包裹的白棉纸,一股茶香立即洋溢整个室内。  果然以茶匙拨开些许茶叶以沸水冲泡,金黄亮丽的茶汤顿时在白色瓷杯内徐徐释放深遂的蜜果浓香,入口后但觉厚重而甘滑,在口腔内绵密生津,不仅风味全然迥异于普洱团茶,与一般散茶呈现的乌龙茶,无论口感
期刊
“有你的才是未来,没你的只是余生。”这样深情的话,适合说给自己的爱人听,也是那些痴迷武夷岩茶的茶客们最真实的表白。有太多把“未来”做成“余生”的茶类,产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的武夷岩茶,我们只膜拜它的未来,不想将就它的余生。武夷岩茶何去何从,这是一个艰深且严肃的问题。  茶企,踏实卖茶  2007年的普洱事件、“金骏眉”红茶现象、白茶热潮……似乎在每一次的行业事件面前,茶叶企业都是最首当其冲的
期刊
谈及大叶种茶树,很容易就会想到云南古茶山那些高大的植株,如勐海大叶种、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等,其成熟叶片的长度都常见超过一个手掌的。以大叶种茶树制成的普洱或滇红滋味醇厚、内质丰富,极具魅力。  经典的小叶种茶树,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福建武夷山桐木关的正山小种。因桐木关所产故名“正山”,因茶树是小叶种故称“小种”,当地的菜茶因为成熟叶片细嫩且小而被命名为小种红茶。这是最早的红茶,世界各地都有它的爱好者
期刊
沈学政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专任教师,浙江大学茶学系课程教授。国家职业技能茶艺师考评员。国家高职院校中华茶艺技能大赛裁判员。  夏日里,赴了一趟京都之旅。大凡习茶人,对于日本抹茶都会有一定了解。因为抹茶道的传播力很强,似乎成为了日本茶文化的代表。那种体现着空寂思想的程式仪轨,处处隐含着修行之深意。不过,到了宇治,我才发现,事实上抹茶的生活力才更强。这种生活力,不以艺术的形式,而是以各种与吃紧密
期刊
许玉莲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现任: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漳州利技学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华文学会茶艺顾问。著作:《茶铎八音一茶文化复兴之声》、《茶人的第三只眼》、《喝茶慢》、《约会中国茶(Passage To Chinese Tea)  举行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时,我们希望将入场喝
期刊
策划 本刊编辑部  中国人特别喜欢“老”字,比如称谓上的老爷、老板、老师、老乡等,与姓组合还要跟随一辈子,例如茶界泰斗张天福,大家都尊称他为“张老”。国人的价值观又特别“贵老”,老意味着时间久、月历深,由于穿越时光,很多事物都灰飞烟灭,能存留下来的就更显得弥足珍贵。而在岁月历程中事物又经历各种转变,产生了异乎寻常的效果,这就是“老”的价值。  老茶,永远是茶人最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对于老茶的认识,
期刊
10月去青岛参加茶博会,撞上了雾霾,几天下来,灰蒙蒙的天让人有种舒展不开的感觉。在即将踏上回程之际,热心的青岛茶友李刚拍拍我们的肩膀示意道:带你们去个阳光明媚的地方。  半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来到了崂山景区的处入口,李刚跟门口的工作人员沟通了下,我们便驱车进入景区。沿着盘山公路盘旋,我们很快就看到了大海,不多时,车子便在崂山下清官到仰口的路上停下,来到一个叫长岭的村庄,村庄背山面海,坐落在半山坡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