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歌芳茗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h6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三届安化黑茶文化节上,除了随处可以品尝到香醇味厚的黑茶外,还有两杯“文化黑茶”让人印象深刻:一杯是知名音乐人何沐阳专为此次文化节写的主题歌《你来得正是时候》,另一杯就是蔡镇楚写的《千两茶赋》。
  《千两茶赋》这篇仅百来字的抒情小赋,气韵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安化当地有不少人都会一字不落地背诵。当然,它也是蔡镇楚目前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蔡镇楚最初是主研诗话的,但他涉猎广泛,涉足文学批评、文化学、文献学、关学等多个领域。十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武夷山之行,茶香为他开启了茶文化研究之门,从此便“倾身事茶不知劳”。
  他创造性地从诗话学、文化学的视角来审视解读茶,并以雅韵词笔为茶而咏、为茶而歌,不啻当代茶文化的一道绚丽风景。
  一只电动狗
  在蔡镇楚的书房里,珍藏了一只颇为“呆萌”的白色电动狗,它名叫“金多格”。
  这只电动狗对于蔡镇楚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25年前的一个秋天,应韩国国立汉域大学(今首尔大学)中文系教授李炳汉之邀,蔡镇楚赴韩讲学。然而,在当时,中韩尚未建交,蔡镇楚赴韩,颇费一番周折,且不说须由香港经转,出境还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审查审批程序。
  学术交流是没有国界的。经外交部特批,他踏上了韩国的土地,并受到了特别的礼遇,成为首位站在韩国大学讲台上的中国大陆学者。那一年,他著述的《中国诗话史》被韩国高校列为博士生教材。
  “‘金多格’就是朴志珐博士送我作纪念的。”他说,“这段回忆终生难忘,可以说,是我学术人生的转折点。”
  《中国诗话史》这部30多万字的著作背后,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和近乎传奇的经历。
  如果不是因为家里穷,今天的蔡镇楚很可能就是一位知名的画家。1961年,蔡镇楚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年高考,我们全班30个人,成绩都考得很高,平均都在87分。但是,被录取的就那么几个。”按理说,蔡镇楚本该拿着通知书去美院报到,可他却去了长沙湖南大学。
  “家里根本供不起我读美院,要不然我就是范曾的师弟了。”他的语气虽然很轻松,但还是难掩几分惋惜与辛酸。
  1965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回到家乡邵阳,当了一名中学教师。没多久,汹涌而来的“文革”又把他推向了命运的低谷。“因为家里有台湾关系,他们(指红卫兵)认定我是‘特务’,把我戴上高帽游街。那会儿,我才24岁啊!”说起不堪回首的往事,他很感概。
  获得平反后,他又去了邵阳地区教师进修学校任教。也正是在那里,他开始了诗话研究的生涯。
  经过十载潜心钻研,《中国诗话史》终于正式面世,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就连钱钟书看完他的著作后,也亲笔致信称许他“后生可畏”,并勉励他“精进不懈”。
  打那以后,他在诗话研究的路上越走越远,相继出版了《诗话学》、《比较诗话学》、《石竹山房诗话论稿》、《中国诗话考槃》、《中国新诗话系列丛书》、《中国诗话珍本丛刊》》等多部专著。1996年,他代表中国与日韩两国专家联手,率先发起国际东方诗话学会,被学界誉为“开创诗话研究一代风气”。
  由诗入茶
  在谈起自己的学术成就时,他总是念念不忘自己的恩师钱钟书。他说,之所以选择研究诗话,是深受钱师的启发。“钱师的学术事业,就是以诗话为起点,首部著作就是诗话《谈艺录》,而后又有《管锥编》,是诗话成就了一个钱钟书,成就了一座巍峨的‘文化昆仑’”。
  的确,诗话研究为蔡镇楚的学术人生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仿佛是诗话“赋予”了他一双慧眼,使他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海洋里遨游时,常常用这双独具灵性的“眼睛”去思索、去打量。
  作为“百姓开门七件事”及“中国文人七大要”之一的茶,自然会入他的“慧眼”。尽管他从小到大都喝茶,也爱喝茶,但真正与茶进行最“亲密”的接触却是在13年前。
  2002年7月,他随时任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茶学学科小组成员施兆鹏、刘勤晋、杨贤强、宛晓春教授一行来福建考察。在武夷山,他第一次品尝到了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直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他甚至坦言:“乌龙茶有很强的排他性,喝过乌龙茶,其它茶就觉得没什么味道了。”
  天游峰、九曲溪、九龙窠、桐木关、星村、水帘洞……这些茶香四溢的地方,勾起了他胸中无限的诗情。他直抒胸臆,援笔立成一篇万余字的长文《武夷山茶韵》。篇首,他深情地写道:
  “武夷山——我心中的山水茶缘,我梦中的千古茶神,我笔底流转如珠的旷世茶韵。”
  茶缘,妙不可言。邵武,南宋著名诗话家严羽的故里、中国古代诗话传世经典之作《沧浪诗话》的诞生地,成为他此行的最后一站。他把邵武称为“一生为之神往的诗话圣地”。
  难忘的茶香、钟爱的诗话,在他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相遇、碰撞。次年,他就与施兆鹏合作,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茶书《中国名家茶诗》。
  2004年,他又援“诗话”入茶,从历代茶诗中精选出200多首,采用传统诗话语录条目的体式,撰成《中国品茶诗话》一书。他认为,为中国人品茶写诗话,首先应着眼于茶诗,着眼于中国茶文化。“茶诗是中国茶文化与中国诗文化结合的产物。没有诗,岂能称为诗话?没有茶诗,岂能称为吃茶诗话?”
  如果说《中国品茶诗话》是茶与诗话的完美交融,那么《茶美学》则是茶与茶文化之美的升华。“有别于中国台湾及日本茶界所倡导的‘茶道美学’,‘茶美学’的审美对象是我们喝的茶,还有由此衍生出的茶馆茶楼、茶事活动、茶文化生活等,是雅俗共赏的大众化生命美学。它也不同于人们常说的‘茶道’和‘茶艺’,它是茶道的生发,是茶文化的理论升华。”因此,《茶美学》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跳出美学传统的原理、范畴、审美观念、价值体系等窠臼,直视茶界美学现象和审美范畴”,并“初步构建了美学的一个新分支——茶美学的价值体系”。(福建人民出版社编审刘进社语)
  倾身事茶
  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还是一位“道地”的文人。
  何为“文人”?著名作家李国文认为,一个真正的文人,应该是“冷静客观地面对现实,甘守清贫,耐得住寂寞,不为世俗浮华所左右,潜心写一些有责任写、喜欢写的文章,保持文人应有的风骨”。
  因此,在开展研究、创作时,蔡镇楚始终秉承顾炎武所倡导的“文必有益于天下”的原则,在创造了诗话、茶文化研究多个“第一”的同时,凭借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将茶文化的故事和重大茶史事件,以诗歌、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创作了108幅融茶、诗、书、画为一体的《中华茶文化史诗书画谱》。而“108”之数,正是巧寓“茶寿”之意。
  身为湖南人的他,也热心地为家乡的茶、茶文化“击节而咏,鼓盆而歌”,创作了《千两茶赋》、《安化黑茶赋》、《白沙溪赋》、《夹山茶禅赋》、《茶祖神农赋》等多篇脍炙人口的词赋。
  不过,他也没有一味地“歌颂”。在读书或面对观察茶界某一现象时,他总是会带着文人所独有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一双“冷眼”去审视和思考,撰写了《茶禅论》、《茶礼论》、《茶服论》、《炒作论》等分量十足的茶论。其中,言辞最犀利也是最恳切的,当属《炒作论》。
  可以说,这是一篇声讨炒作“大师千两茶”的“檄文”。在文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中国茶叶史无前例的炒作之举,远远超过几年前闽粤茶人对云南普洱茶的市场炒作……纯粹是装腔作势,是欺骗大众消费者,是对湖南茶科学文化界专家教授的一种反叛、对安化黑茶文化的一种蔑视和挑战,也是炒作策划者一种拙劣的宣传表演而已。”
  在他看来,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安化黑茶产业实现从亏损到年产值近80亿的飞跃,“靠文化的撬动,靠科技的支撑,靠专家与茶人”,更何况“文化是灵魂,炒作只是手段,无论何种名人明星来炒作造势,它总是一时的,带来的只有短暂的轰动效应,不可能像文化那样永恒,那样富有魅力,那样经久不衰。”苦口婆心,归根结底,还是一颗爱茶爱乡的心。
  “从山城油灯下的诗话考槃,到开东方诗话研究一代风尚,五十年焚膏继晷;从岳麓山的晨辉夕阳,到北京三里河钱门促膝谈诗,五十载风雨雪霜。生命有限,功名易逝,唯有学术永恒。”
  ——蔡镇楚在回顾50年来的学术生涯时感慨之言
其他文献
我们喝什么茶,就会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故品茶说茶道,不可将种茶、制茶、包装茶、买卖茶、存放茶、泡茶、奉茶、品茶与茶道分开说。对茶没有抱持一种立场,即便有道,这道也不可能属于茶的道。所有事情都有一个经过,茶从鲜叶变成茶叶变成茶汤最终成为茶渣的过程势必经过无数手段,人们使用不同方法去处理、实现各自的目的,这就是对茶的态度。茶一旦离开这些被完成的门路与技能,它是无道可养成的,因为思想、工作、生活作风是道
期刊
2015年的普洱茶市场,更加让人看不懂。  按常理,古树普洱茶引领着整个普洱茶的市场口碑与价格,从2008年开始直到2014年的这波涨势,都让人觉得古树普洱是最好的收藏升值品,特别经历了2014年春古树普洱风生水起、名山头炙手可热的过程,更加让人加强了这个思维惯性,而这个“信念”,在2014年下半年开始悄悄逆转,直到2015年的新茶季,就被轻轻打破了。  每一年我们都会深入到云南茶山,详实记录这个
期刊
“如果非要让我用一种美食来形容香港的文化或者精神,那么我觉得应该是‘奶茶’。它是一个中西文化、高档跟庶民、权力跟游散、繁忙与休闲的混种,可以赋予它很多种意义。” ——欧阳应霁(香港著名饮食专栏作家)香港奶茶的“前世今生”香港人对奶茶的喜爱,虽在港剧和书报中早已耳闻目睹,但真到了香港,仍惊觉奶茶在香港的地位远超了自己想象。以茶餐厅(售卖奶茶的主力)为例,在香港可谓遍地开花,尤其在最为繁华的港岛,几乎
期刊
对于岩茶热,先看一看普洱茶、金骏眉、武夷正岩茶他们“疯狂”背后的不同之处。普洱茶,如果没有所谓“越陈越香”带来收藏升值的投资价值,他何以能疯狂?有些著名的普洱茶企完全把普洱茶当作金融衍生品来运作,茶叶都成类金融产品了,其过程与结果何以能不疯狂?因此,有些普洱茶涉及“炒作”在所难免!当然,普洱的生普茶,最美妙的口感体验要在十数年之后,甚至需要更长时间的猜想与等待,并且这个等待还具有不可捉摸的不确定性
期刊
持续多年的岩茶热,在很大程度上,“热”的是正岩茶(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三坑两涧”茶),“热”的是肉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茶客们像追星一样热烈追捧的“牛肉”,“牛栏坑+肉桂”这一“至尊组合”几乎成了好“肉”者们心目中武夷岩茶的“代名词”。  然而,除正岩肉桂以外的茶,热度就弱了许多,价格上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甚至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即前者是“产量小,需求大,价格高”,后者是“产量大,需求小,价格低
期刊
老舍先生说,北平(北京)之秋乃人间天堂。香山之绛,黄栌为最:卧佛古刹,一叶知秋。  乙未菊月,中国人文茶道倡导者王迎新及其学生二十余人,齐聚香山植物园卧佛山庄得大茶舍,共赴茶约。  茶会雅集择卧佛山庄内一处院落里,毗邻古刹一隅。此千年古寺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元英宗下令冶铜五十万斤铸卧佛,供于卧佛殿内;清雍正帝将其建为皇家寺院,赐名“十方普觉寺”;乾隆帝题匾“得大自在”,悬于佛祖涅槃铜像正上方。  寺
期刊
11月18日举行的武夷正岩核心村天心村民间斗茶赛,才一开锣,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茶迷与游客,将比赛现场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目的有且只有一个:品尝品质最地道、山场最好的正岩茶。  据现场一位茶友反映,比赛开始当天,要想挤进人群喝口茶几乎不可能,直到第二天比赛快结束的时候,才总算尝到。“我几乎年年都来看斗茶赛,尤其是这三五年特别火爆,斗茶一开始,天心村就被(人们)包围了!”  人气火爆的天心
期刊
宫巷深幽,花厅锁。光影斑驳,流年醉。  推开一扇门,走近一个人。凝眸处,这一处是宫巷林聪彝故居。  那曾经面阔十间的大院,如今在巷内安然停留。在光阴里,这院落不声不响地送走了初建的第一位主人。  迈过高高的第一进门槛,南照面墙上那只目光炯炯的獬,正是明太祖九世孙朱幸键当年在闽登基后设立大理寺的见证。明朝末年,那些在此被震慑过的带罪之人,有多少赎清了原罪,又有多少获得了新生?  回廊曲绕,凉风清幽。
期刊
又是岩茶新一季,乱花渐欲迷人眼。这话里“花”专指武夷岩茶的名丛。  关于岩茶名丛,是极难说道的一个话题。在探讨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明晰一下武夷岩茶的几个概念:  菜茶,原产于武夷山的茶树品种,是一个极优良的中小叶茶树代表种群。  花名,各类名丛、单丛及其成品茶名称的统称。  单丛,从武夷菜茶有性群体中采用单株选择法选育的优良茶树。  名丛,从单丛中优中选优优育出的优良单丛。  ——罗盛才《武夷名丛录
期刊
夜雨洗落了满天浮尘,微风轻拂,茶乡凤庆天蓝如洗。距离上次到这片土地已过三年,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却记忆犹新。记得那一年,“滇红茶”创始人冯绍裘之孙冯夏,循着祖父的足迹,踏上了凤庆这块热土,走过爷爷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回忆儿时爷爷给他讲过的经历。而我们,也跟着他脚步,共同走进了冯绍裘先辈的人生……  1900年3月10日,冯绍裘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西汇渡乡。在而立之年,他突然做出让家人震惊不已的决定:到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