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405年7月11日,江苏刘家港。港外水面上高樯重桅、旌旗猎猎。这一天,郑和带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船队开始了七下西洋史诗般的航程。
一直到1433年,他的船队七次远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迹遍及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在他的船队中,最大的木帆船长44.4丈,宽18丈,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如何造出如此庞大的木帆船,并让它扬帆四海,在造船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看来,仍然是一个谜。
远古驶来的航船
从郑和波澜壮阔的船队上溯3000年,我国的造船史,早在远古就开始了。
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仅大陆海岸线就有1.8万多公里,又有六千多个岛屿环列于大陆周围,岛屿岸线长1.4万多公里,它们绵延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辽阔海域并与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紧紧相连,这就为我们的祖先进行海上活动以及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有利条件。殷商时代,木板船的使用已经很普遍。
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秦始皇在统一南方的战争中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据古书记载,秦始皇曾派大将率领用楼船组成的舰队攻打楚国。统一中国后,他又几次大规模巡行,乘船在内河游弋或到海上航行。及至汉朝,以楼船为主力的水师已经十分强大。据说打一次战役,汉朝中央政府就能出动楼船两千多艘,水军20万人。舰队中配备有各种作战舰只,有在舰队最前列的冲锋船“先登”,有用来冲击敌船的狭长战船“蒙冲”,有快如奔马的快船“赤马”,还有上下都用双层板的重武装船“槛”。当然,楼船是最重要的船舰,是水师的主力。楼船是汉朝有名的船型,它的建造和发展也是造船高超技术的标志。秦汉造船业的发展为后世造船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国时期孙吴所据之江东历史上就是造船业发达的吴越之地。吴国造的战船最大的上下五层,可载三千名战士。
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时期。我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自此进入了成熟时期。秦汉时期出现的造船技术如船艉舵高效率推进工具——橹和风帆的有效利用等,到了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进一步的完善,而且创造了许多更加先进的造船技术。到了宋朝,东南各省都建立了大批官方和民间的造船工场。每年建造的船只越来越多,仅明州(浙江宁波),温州两地就年造各类船只600艘。吉州(江西吉安)船场还曾创下年产一千三百多艘的记录。唐朝舟楫已采用了先进的钉接榫合的联结工艺,使船的强度大大提高。宋朝造船,修船已经开始使用船坞,比欧洲早了500年。宋代工匠还能根据船的性能和用途的不同要求,先制造出船的模型,进而依据画出来的船图再进行施工。欧洲在16世纪才出现简单的船图,落后于中国三四百年。
元朝经办以运粮为主的海运,又继承和发展了唐宋时期的先进造船工艺和技术,大量建造了各类船只,其数量与质量都远远超过了前代。元朝时,阿拉伯人的远洋航行逐渐衰落,在南洋印度洋一带航行的几乎都是中国的四桅远洋海船。当时,中国在航海船舶方面居于世界首位,船的性能远远优越于阿拉伯船。
在经过秦汉时期和唐宋时期两个发展高峰以后,明朝的造船技术和工艺又有了很大的进步,登上了我国古代造船史的顶峰。据一些考古的新发现和古书上的记载,明朝时期造船的工场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均是历史上空前的,达到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主要的造船场有南京龙江船场,淮南清江船场,山东北清河船场等,它们的规模都很大。明朝造船工场有与之配套的手工业工场,专门加工帆篷,绳索,铁钉等船体零部件,还有堆放木材,桐漆,麻类等原料的仓库。当时,造船材料的验收以及船只的修造和交付等也都有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正是有了这样雄厚的造船业基础,才会有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远航壮举。
倾国远航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大手笔皇帝之一。这位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修复秦长城扩建大运河,建造紫禁城,编纂《永乐大典》,爱好天文的皇帝,登高望远,看到了蔚蓝色波光的诱惑,遂出台一系列发展造船工业,海上运输和对外贸易的政策。由此,中华文明的脚步迅速从陆路向海上拓展。
依托明朝鼎盛的国力,郑和每次远航,都是万人出征百舸齐发,其规模之庞大,组织之严密,装备之精良,气势之旺盛,让亚洲任何一个国家乃至所有欧洲国家的海军联合起来都“无与匹敌”。郑和时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涉及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磁力学,工程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生物学、医学等多门学科,代表了科技领域的最高成就。郑和宝船从结构到机巧无一不闪烁着智慧的灵光,令欧洲造船业难望其项背。
他们运用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指南针,通过星辰定位,精确引航;他们采用昼行认旗夜行认灯等方式,实现船舶间的联络,调度,他们绘制出标有五百三十多个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名称的《郑和航海图》,准确,形象,丰富完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成为哥伦布麦哲伦,达嘞马等航海家竞相秘密寻找的资料。
在世界各国林林总总的风帆远征中,郑和的船队是惟一堪称“和平之帆”的。郑和宝船上满载着金银,丝绸,瓷器,漆器铁器金幡,香炉,香油,中药,茶叶、食物,家畜、植物等礼物。郑和船队走到哪里,就把哪里变成海洋的节日和节日的海洋。沿着郑和开辟的友谊之路,诸国君主使臣纷至沓来,献贡礼拜,形成“万邦来朝”的盛景。朱棣在位22年,亚非国家使节来华318次,平均每年15次。
郑和船队六下西洋返航后,朱棣驾崩于北征途中,便有人开始责难朱檬的外交政策。加之明朝后期,灾害连连,国库空虚,民生凋敝,有人便指责郑和出海是劳民伤财,继位者当天即颁诏停止造船,召回人马。在朝野舆论的压力下,郑和近十年风帆未启。1431年,新登基皇帝朱瞻基派遣年已六旬的郑和第七次出航。最终,印度古里永远地留住了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这样巨大的舰队出航,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并没有带来什么经济实惠。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随后,明朝陷入了彻底的禁海政策——外贸商人被处死,外语教学被严令禁止。随后的清朝政府,在海禁方面与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甚至规定片帆寸板不许出海,界外不许闭行,出界以违旨立杀!海禁政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主动让出了海上霸主的地位,接下来便是中华民族上演了闭关锁国三百多年的闹剧,还有割地赔款,屈膝求和,丧权辱国的悲剧。
再展风帆
2010年5月1日,台南市安平港,一艘崭新的木帆船正矗立在船台上。在众多民众的注视下,台南市长许添财依循古礼,迎请妈祖和延平王,祭祀祈福后,将妈祖和延平王请上台湾船,拉开遮住船首龙目的红布。工作人员推着船台,台湾船稳稳当当地下水后停泊在海面。以黑色红色和白色为主色调的大帆船在碧海蓝天中分外耀眼。
这艘“十七世纪台湾船”,是台南市政府根据根据日本平户市松浦博物馆馆藏古图,以1:1比例建造。而帆船上最重要的动力源——帆,则是来自中国舟山的造船专家帮助建造完成的。2010年底,这艘帆船计划开始第一次远航,目的地是日本平户——郑成功的出生地。未来的规划航海路线,还有金门厦门,最南到达印尼雅加达,航行海洋包括日本海、东海、黄海、台湾海峡,南中国海,巴士海峡及马六甲海峡……
近几十年来,机动渔船迅速取代了古老的木帆船。八十年代初的海面上,就已经鲜见木质帆船了。但美丽的中国帆从来就没有被人们遗忘,这并不是中国第一艘建造成功的仿古帆船。
2008年1月28日,福建省晋江市深沪湾,“太平公主号”复原古战船第一次下水试航。这艘中式帆船是航海家刘宁生花了一年的时间,和几位福建帆船爱好者一起,在福建晋江依循古法打造的一艘中国明代复原战船。“太平公主号”在当年15日从厦门经香港再转台湾基隆港出发,沿着琉球群岛北上,横跨太平洋,到达美国的旧金山,经夏威夷岛,回到基隆外海三十海里处不幸被撞沉没,悲壮地完成了环北太平洋的远征。还有舟山的“朱家尖,绿眉毛号”,早在2003年就下水试航成功,2007年远航韩国丽水市参加国际高端船艇节。2010年,传统广船“阔阔真公主”号远航波斯湾宣传广州亚运会。
理想主义的帆船爱好者们从故纸堆里发掘出了各种史籍记载的古帆船资料,找到还健在的老船匠们,用传统工艺,在刨花堆中建起了这一艘艘仿古帆船。在蓝色的中国海上又重新扬起了中国帆。这是对民族辉煌往昔的追忆,循着中国古代航海者的轨迹,他们也许将重新找回祖先们纵横四海的蔚蓝梦想,在中国四万里海岸线上再展中国之帆。
一直到1433年,他的船队七次远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迹遍及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在他的船队中,最大的木帆船长44.4丈,宽18丈,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如何造出如此庞大的木帆船,并让它扬帆四海,在造船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看来,仍然是一个谜。
远古驶来的航船
从郑和波澜壮阔的船队上溯3000年,我国的造船史,早在远古就开始了。
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仅大陆海岸线就有1.8万多公里,又有六千多个岛屿环列于大陆周围,岛屿岸线长1.4万多公里,它们绵延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辽阔海域并与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紧紧相连,这就为我们的祖先进行海上活动以及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有利条件。殷商时代,木板船的使用已经很普遍。
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秦始皇在统一南方的战争中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据古书记载,秦始皇曾派大将率领用楼船组成的舰队攻打楚国。统一中国后,他又几次大规模巡行,乘船在内河游弋或到海上航行。及至汉朝,以楼船为主力的水师已经十分强大。据说打一次战役,汉朝中央政府就能出动楼船两千多艘,水军20万人。舰队中配备有各种作战舰只,有在舰队最前列的冲锋船“先登”,有用来冲击敌船的狭长战船“蒙冲”,有快如奔马的快船“赤马”,还有上下都用双层板的重武装船“槛”。当然,楼船是最重要的船舰,是水师的主力。楼船是汉朝有名的船型,它的建造和发展也是造船高超技术的标志。秦汉造船业的发展为后世造船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国时期孙吴所据之江东历史上就是造船业发达的吴越之地。吴国造的战船最大的上下五层,可载三千名战士。
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时期。我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自此进入了成熟时期。秦汉时期出现的造船技术如船艉舵高效率推进工具——橹和风帆的有效利用等,到了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进一步的完善,而且创造了许多更加先进的造船技术。到了宋朝,东南各省都建立了大批官方和民间的造船工场。每年建造的船只越来越多,仅明州(浙江宁波),温州两地就年造各类船只600艘。吉州(江西吉安)船场还曾创下年产一千三百多艘的记录。唐朝舟楫已采用了先进的钉接榫合的联结工艺,使船的强度大大提高。宋朝造船,修船已经开始使用船坞,比欧洲早了500年。宋代工匠还能根据船的性能和用途的不同要求,先制造出船的模型,进而依据画出来的船图再进行施工。欧洲在16世纪才出现简单的船图,落后于中国三四百年。
元朝经办以运粮为主的海运,又继承和发展了唐宋时期的先进造船工艺和技术,大量建造了各类船只,其数量与质量都远远超过了前代。元朝时,阿拉伯人的远洋航行逐渐衰落,在南洋印度洋一带航行的几乎都是中国的四桅远洋海船。当时,中国在航海船舶方面居于世界首位,船的性能远远优越于阿拉伯船。
在经过秦汉时期和唐宋时期两个发展高峰以后,明朝的造船技术和工艺又有了很大的进步,登上了我国古代造船史的顶峰。据一些考古的新发现和古书上的记载,明朝时期造船的工场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均是历史上空前的,达到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主要的造船场有南京龙江船场,淮南清江船场,山东北清河船场等,它们的规模都很大。明朝造船工场有与之配套的手工业工场,专门加工帆篷,绳索,铁钉等船体零部件,还有堆放木材,桐漆,麻类等原料的仓库。当时,造船材料的验收以及船只的修造和交付等也都有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正是有了这样雄厚的造船业基础,才会有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远航壮举。
倾国远航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大手笔皇帝之一。这位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修复秦长城扩建大运河,建造紫禁城,编纂《永乐大典》,爱好天文的皇帝,登高望远,看到了蔚蓝色波光的诱惑,遂出台一系列发展造船工业,海上运输和对外贸易的政策。由此,中华文明的脚步迅速从陆路向海上拓展。
依托明朝鼎盛的国力,郑和每次远航,都是万人出征百舸齐发,其规模之庞大,组织之严密,装备之精良,气势之旺盛,让亚洲任何一个国家乃至所有欧洲国家的海军联合起来都“无与匹敌”。郑和时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涉及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磁力学,工程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生物学、医学等多门学科,代表了科技领域的最高成就。郑和宝船从结构到机巧无一不闪烁着智慧的灵光,令欧洲造船业难望其项背。
他们运用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指南针,通过星辰定位,精确引航;他们采用昼行认旗夜行认灯等方式,实现船舶间的联络,调度,他们绘制出标有五百三十多个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名称的《郑和航海图》,准确,形象,丰富完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成为哥伦布麦哲伦,达嘞马等航海家竞相秘密寻找的资料。
在世界各国林林总总的风帆远征中,郑和的船队是惟一堪称“和平之帆”的。郑和宝船上满载着金银,丝绸,瓷器,漆器铁器金幡,香炉,香油,中药,茶叶、食物,家畜、植物等礼物。郑和船队走到哪里,就把哪里变成海洋的节日和节日的海洋。沿着郑和开辟的友谊之路,诸国君主使臣纷至沓来,献贡礼拜,形成“万邦来朝”的盛景。朱棣在位22年,亚非国家使节来华318次,平均每年15次。
郑和船队六下西洋返航后,朱棣驾崩于北征途中,便有人开始责难朱檬的外交政策。加之明朝后期,灾害连连,国库空虚,民生凋敝,有人便指责郑和出海是劳民伤财,继位者当天即颁诏停止造船,召回人马。在朝野舆论的压力下,郑和近十年风帆未启。1431年,新登基皇帝朱瞻基派遣年已六旬的郑和第七次出航。最终,印度古里永远地留住了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这样巨大的舰队出航,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并没有带来什么经济实惠。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随后,明朝陷入了彻底的禁海政策——外贸商人被处死,外语教学被严令禁止。随后的清朝政府,在海禁方面与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甚至规定片帆寸板不许出海,界外不许闭行,出界以违旨立杀!海禁政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主动让出了海上霸主的地位,接下来便是中华民族上演了闭关锁国三百多年的闹剧,还有割地赔款,屈膝求和,丧权辱国的悲剧。
再展风帆
2010年5月1日,台南市安平港,一艘崭新的木帆船正矗立在船台上。在众多民众的注视下,台南市长许添财依循古礼,迎请妈祖和延平王,祭祀祈福后,将妈祖和延平王请上台湾船,拉开遮住船首龙目的红布。工作人员推着船台,台湾船稳稳当当地下水后停泊在海面。以黑色红色和白色为主色调的大帆船在碧海蓝天中分外耀眼。
这艘“十七世纪台湾船”,是台南市政府根据根据日本平户市松浦博物馆馆藏古图,以1:1比例建造。而帆船上最重要的动力源——帆,则是来自中国舟山的造船专家帮助建造完成的。2010年底,这艘帆船计划开始第一次远航,目的地是日本平户——郑成功的出生地。未来的规划航海路线,还有金门厦门,最南到达印尼雅加达,航行海洋包括日本海、东海、黄海、台湾海峡,南中国海,巴士海峡及马六甲海峡……
近几十年来,机动渔船迅速取代了古老的木帆船。八十年代初的海面上,就已经鲜见木质帆船了。但美丽的中国帆从来就没有被人们遗忘,这并不是中国第一艘建造成功的仿古帆船。
2008年1月28日,福建省晋江市深沪湾,“太平公主号”复原古战船第一次下水试航。这艘中式帆船是航海家刘宁生花了一年的时间,和几位福建帆船爱好者一起,在福建晋江依循古法打造的一艘中国明代复原战船。“太平公主号”在当年15日从厦门经香港再转台湾基隆港出发,沿着琉球群岛北上,横跨太平洋,到达美国的旧金山,经夏威夷岛,回到基隆外海三十海里处不幸被撞沉没,悲壮地完成了环北太平洋的远征。还有舟山的“朱家尖,绿眉毛号”,早在2003年就下水试航成功,2007年远航韩国丽水市参加国际高端船艇节。2010年,传统广船“阔阔真公主”号远航波斯湾宣传广州亚运会。
理想主义的帆船爱好者们从故纸堆里发掘出了各种史籍记载的古帆船资料,找到还健在的老船匠们,用传统工艺,在刨花堆中建起了这一艘艘仿古帆船。在蓝色的中国海上又重新扬起了中国帆。这是对民族辉煌往昔的追忆,循着中国古代航海者的轨迹,他们也许将重新找回祖先们纵横四海的蔚蓝梦想,在中国四万里海岸线上再展中国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