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性成佛,诚心得禅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y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年初的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的手机可能都被“佛系青年”一词刷了屏,一时间,我们形容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都会讲“×××很佛系”。而“佛系”究竟是何意呢?
  “佛系”一词最早出现在2014年日本某杂志中,形容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与生活态度。而它的真正爆红,则是2017年12月登上中国的微博热搜,之后迅速融进广大网友的语言体系,一时风头无两。
  从“佛系青年”的爆红不难看出,“佛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镜映了一个广大的社会群体,尤其是青年人的心理现状。另一方面,“青年”作为该词的形容主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这种关注恰恰反映了人们对于当代青年复杂多元的心理以及超出上一代人预料的处世方式的质疑与焦虑。因为在人们的观念当中,“成佛”往往都是一个人“看破红尘,无欲无求”的表现,而热血澎湃的青年们为何也“佛系”了呢?
  现在的青年——年龄层面上涵盖了“95后”和“00后”——跟父辈们相比,大多数人从一出生就吃喝不愁。然而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转型,信息世界的纷繁芜杂和价值观的日趋多元,他们也陷入了一种终日忙碌而又对未来十分迷茫的境地。他们对父辈们的功利追求可能会不屑一顾,但又没有找到光芒闪烁的夜空中值得自己仰望的那一颗星。事实上,青年的迷茫恰恰反映了整个时代的迷茫,他們站在历史的岔路口,面前有太多条路,而他们却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所以,与其说是看破了红尘,不如说是这红尘太迷乱,他们还未看透。
  青春是迷茫的,迷茫与未知是会带来痛苦与觉醒的,这是青春送给青年的礼物。青春充满了矛盾,但也正是我们对矛盾的直面与化解,使我们变得勇敢坚定。理想伴随着彷徨,但也正因为我们彷徨中的笃定,让我们觉醒,也让我们去追寻。成长的路上,苦难就是我们的指路人。当代青年们却碰上了另一个指路人:互联网。
  互联网让一切都省力起来,表情包和网络热词让我们可以不费太多思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网络游戏让我们不用努力也可以称王称霸,网红经济也正在生产更多缺乏真正才艺的平庸。青年们似乎可以陶醉在自我的虚幻天地之中,规避那些青年们本应有的迷茫与挣扎,但事实上,他们在选择了省力的同时,也选择了平庸。
  就拿“佛系青年”们最常用的三个词来讲,都行、可以、没关系,这三个词既可以用来回答来自老妈的“今天晚上吃什么”,也可以用于来自导师提出的“你的理想是什么”。其实,这三个词不仅是一种面对追问的回答,也反映了“佛系青年”面对人生的态度:面对争执放弃争执,面对矛盾放弃矛盾,不是因为爱好和平,而是根本不会解决矛盾;面对理想满不在乎,也恰恰是无所坚持,不敢也不愿追寻理想,这些实际上体现了我们对于现实的一种逃避。
  也许,我们是错解了佛意,红尘中,我们需要的不是看破,而是修行,不仅是放下,也需要一种坚守。这一点,我们也许可以从禅宗——中国本土的佛学那里得到启示。
  中国古代的禅宗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逃避”的特质,遁入空门追求精神的解脱。但不同的是,禅宗强调在现实的黑暗中保守心灵的澄明,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保持内心朴素,在世俗的枷锁之中上演灵魂的自由独舞,它的对面是现实的黑暗与束缚。反观“佛系”,它的对立面实质上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原则的坚持与对崇高理想的追寻,它本身是无奈之下的无能与自欺欺人。王小波说:“人生的大多数痛苦,实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可怕的是,许多青年面对无能不再“愤怒”了,或者说无力再愤怒下去,实质上是让自己保持在平庸的状态中,不敢也不愿再向理想进发。因此相比于“佛系”,“佛性”才是我们应当探寻的。
  禅宗方祖慧能说:“佛性人人皆有,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谓明心,在我看来就是发现初心。明心见性,就是在芜杂的烟尘之中寻觅自己真正追寻的理想,沉淀下一颗心,不为外物所动,只对远方坚守。当我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回眸定睛于中国人的禅,突然发现,那些看破红尘的寡淡与淡然随缘的安逸之下,竟然始终深埋着如许风尘仆仆、静默生长的修行以及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坚守与流变不居、持守正道的笃定。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佛性,朴素而又充满力量,终于明白,澄心明志,笃志修德,方为中华民族数千春秋的生长中修得的最大的禅。
  由此说来,“佛系”青年们那些“红尘之下”的迷惘,那些“无欲无求”背后的懦弱,那些“满不在乎”之中的逃避,都是因为他们太年轻,错解了这妙法华严的世界。而这背后,其实是我们整个民族在和平的21世纪缺乏对苦难的警醒与对前途的忧患,是持续繁荣之下的麻痹,是这忙碌的时代中人们内心的疲倦。此时的我们更需要一个信仰,一种勇气,让我们去坚守,去修行。“佛系”青年们也应该重新燃起对生活本身原初美好的温情。正如遁入空门的山人仍然对着雨后的群岚报以微笑,无意于尘世的沙门弟子仍然会在意脚下的蝼蚁一样,因为他们认为值得。正值芳华的我们,也应为了心中的“值得”而付出,朝着理想迈进,不问来路与去路,坚定地、笃实地做好人生的修行。抛下佛系,找回佛性;见陛成佛,诚心得禅。正如菩提树的生长,不问风雨,不惹尘埃,让心灵在岁月中蔚然。
  最后,用胡适先生的一句话与正坚守于修行之路上的青年共勉:“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
其他文献
刚放寒假,离过年还有一段时间,我到北京某书院学习书法。  在那里,我很快乐。如果把混沌的社会比成大熔炉,那么那里就是天堂。我逃离了每天繁重的学习负担,来到了这里学习书法。  书院有和蔼的院长 ,有快乐的伙伴,还有我挚爱的刘老师。  第五天的书法课上,我无精打采。刘老师过来揽住我的头,问我:“想家了?”然后紧紧地拥了拥我。我似乎闻到了妈妈的味道,顿时,眼泪流了下来。刘老师把我带到她的宿舍,给我讲了几
期刊
我是一名生长在城市单元楼中的90后的独生子。  我的童年生活中,能留下深刻记忆的玩乐活动不多。父母工作都很忙,生活上的许多事情要自己打理,我又不是疯跑疯闹的性格,喜欢独处,所以很少体验到下课和放学后与小伙伴们打闹嬉戏的快乐,很多时候都是自娱自乐。但人总是要有点儿业余爱好的,小孩子尤其如此。在我稍微长大并初步有了一点儿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时候,赶上电子游戏兴起的年代。也许是天生的缘故,也许是孩童的天性使
期刊
离却了热土,文化才是永恒的根。  2017年12月14日,台湾诗人余光中逝世,享年90岁。  当妈妈在电话里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我愣了一会,旋即问道:“那他葬在哪里呢,台湾还是大陆?”  妈妈被我问怔了,顿了一会儿,“大概是台湾吧,要看子女和老人的意愿啊。”  嗯,老人的意愿还不清楚吗?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
期刊
我常想:一个人就像一滴水,总要学着去融入一条叫作“社会”的河流。每滴水初入河时总是莽莽撞撞不知所措,彼此间的善意让我们卸下心防,手挽着手一起奔向远方。  我还想:一个人就像一条河,流过人生的山川与平原。在生命的寒冬里,我们的灵魂也被封冻,而来自世界的温暖帮我们融化那些冰冷,一次又一次地熬过严寒走进春天。  我从不吝惜对陌生人说出感谢。寒冷的街头,从一双斑驳嶙峋的手中接过热腾腾的烤红薯,仰起头对这双
期刊
每一个善良的人死后都会变成一只萤火虫,他们放心不下那些仍然在凡尘里挣扎的生命,用这般缥缈的弱小搅乱了胧在人类眼前的混沌,徘徊于这间巨大无声的穹顶,点起无数的明灯,试图让黑暗不那么令人绝望。  可是,人們宁愿用黑夜来伪装自己,也容不下为他们点灯的人。  ——题记 楔子  南京。  男孩一直知道这座城,因为它太有名了,用流成河水的鲜血换来的。他一直觉得这片土地太沉重,明明抬头应是同样的天空,可是他看到
期刊
他深知网络直播是一面镜子,人性的镜子。  老李是一位剪纸艺人,听说了“网络直播”非常流行,对此非常感兴趣。尽管自己不是很懂电脑,他还是让自己的儿子小李给自己在网上注册了一个直播账号。  每天下午2点到5点,3个小时,老李的直播时间,小李会帮他调好摄像头,帮他关注直播间的评论等等。  直播的第一天,正处寒冬。窗外的寒风让人颤抖。很快,老李迎来了自己第一位观众。在儿子的提醒下,他赶忙摆好自己的剪刀和朱
期刊
一  沉睡中的乡村,被一声鸡鸣叫醒。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到寺庙门前。庙门里的神像,熠熠生光。圆睁的怒目,守护乡村的精神。  悠远的钟磬声,融入空气,与洋槐叶沙沙作响的声音为伍,显示着历史的余音。  太阳耐不住性子,一蹿出大山,便一个劲儿往上长。它照耀着天空,也投影出乡民们深厚的内心。  薄雾逐渐消散的青山,是乡民们逐渐开朗的心情。烟囱上淡蓝色的炊烟,是人们对生活固执的希望。几把铁锨,舒服地枕
期刊
矛盾,本就是日本的特色,他爱美又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又顽固。  早在1944年,社会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便以一本《菊与刀》形容了日本社会的状况,菊与刀是日本两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将日本社会的美好与灰暗,矛盾以及和谐完美的呈现。时至今日,菊花所代表的忠诚,纯洁与美好,刀所意味着的矛盾,武士道,戾气,依然存在于当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日本社会呈现两个极端。  每年春天四月,东京的樱花就开了,像灿烂的祥
期刊
一声刺耳的急刹车声终于扭转了他的视线,大爷吓得站在马路中间,走也不是,停也不是。  大爷提前回老家了,我心里不是什么滋味。  三年前,大爷、爷爷和姑奶奶一起去武汉参加叔叔的婚礼。大爷的穿着实在是寒酸,我很担心新婶娘会看不起我们这些老家的人。  在婚礼后,新婶娘和叔叔竟然提议要带我们去武汉转转,原因是考虑到我老家的人来武汉一趟也不容易。就因为这一提议,我对那个操着湖北口音的婶娘多了几分好感。  大爷
期刊
江父亲喜欢钓鱼、捕鱼。  在我看来,这是极不易为之而又十分危险的事。虽然父亲每次都满载而归,但我总是担心:会不会抬不动鱼叉,收不回鱼线,理不清渔网,撑不动渔船?  那天,暮色昏沉,去收渔网的父亲却未归家,我去喊父亲回家吃饭。  田埂泥泞,稻田上的空气湿漉漉的,只听见风吹稻叶的“沙沙”声,而黯淡的光线只让我捕捉到它们模糊的影子。我站在河岸斜坡的高处看河面,夜晚黑漆漆的河水与河岸融为一体,水与岸都分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