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死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_w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却了热土,文化才是永恒的根。
  2017年12月14日,台湾诗人余光中逝世,享年90岁。
  当妈妈在电话里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我愣了一会,旋即问道:“那他葬在哪里呢,台湾还是大陆?”
  妈妈被我问怔了,顿了一会儿,“大概是台湾吧,要看子女和老人的意愿啊。”
  嗯,老人的意愿还不清楚吗?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一首《当我死时》,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那么,老人意愿的可行性呢?想想也知道,着实不大。
  我突然心疼起這个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人,放下“乡愁诗人”的名号,放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此刻的他,是一个客死异乡,不能还乡安葬的游子。
  我无意于分离两岸,但确实不能“直把他乡作故乡”。
  曾有人问季羡林老人一个问题“当所有世界末日真的来临,主义和宗教,到底哪一个先消失?”
  经历了牛棚的李老回答得很谨慎,“差不多吧,差不多。”但又严肃地说道:“我想,主义会早一点吧,大概,早一天?”
  放下锱铢必较水火不容的意识形态,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那份敬畏的宗教似乎更能立于人类的共性,扎根于人类最直面的本真问题,因而逆境之中,往往笃信宗教,譬如魏晋,譬如五代十国。
  同理,放下三缄其口的历史遗留问题,归乡,应是两岸人共同的情感支点,其抚慰人心,就如同逆境之时宗教之于主义。
  那么问题来了,归乡不假,毋庸置疑,但是乡关何处?
  国名党元老于右任有一首《哭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不假思索,对于他们那一代人,大陆理应成为故乡。
  他们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成长,颠沛流离之时,匆忙之中,大陆留下了翘首以待的母亲,留下了家庭的温暖,甚至还有新婚的娇妻,嗷嗷待哺的婴孩儿。甜蜜又惆怅的回忆勾着他们远眺故乡,但金门炮响又让他们明白归乡无望,哭断肝肠。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与他们,大陆藏着他们全部的欢笑泪水和生活密码。
  “金门炮停”“九二共识”“两岸三通”“最高领导人握手”政治限制被放宽,政策支持,但“台独”却随着新一届领导人的上任愈演愈烈,甚嚣尘上。
  血脉亲缘当然割不断,问题出在了哪里?
  随着余光中这么一代人的逝去,那些甜蜜怅然勾人心魄的回忆很可能会永远地被带走封存,再难感知和体会。另一方面,不得不否认的是,年轻一代对于大陆的体会日趋浅薄,并且,随着大陆的发展变迁,很多共性的文化血脉也被打断,难以传承。
  “当你的梦中情人改名叫玛丽,你要怎么送她一阙琵琶蛮?”
  我们从来不缺让台湾回归的底气信心和一份包容,更不缺让举世为之瞩目的经济实力,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台湾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归属感。
  实际上,不必谈台湾,连我们自己,面对“乡愁”二字似乎都有茫然和无所适从,我们把有历史的房子拆了,改成金碧辉煌的样子,一副土豪气派。
  ——内心一片荒芜,乡关何处?看着京都几百年前的木质结构的寺庙,再看看大陆迷宫一般通天的高楼,我们的归属感,在冰冷的水泥中苟延残喘吗?还是已而奄奄一息了?
  很多年前有一位中国的文化人,离开了祖国,认为自己从此将成为没有根的树,几个月后,他走进国外的一家图书馆,在馆藏的典籍中,他看到了《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在那个昏黄的充满旧书气息的空间里,他嚎啕大哭。
  离却了热土,文化才是永恒的根——“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我祈祷文化不亡。
其他文献
陈思呈专栏作家,多家媒体签约作者。著有《我虚度的那部分世界》《神仙太寂寞,妖怪很痴情》《每一眼风景部是愉快的邀请》《一走就是几万里》等。“出花园”的孩子  在我们家乡有一条街上,卖的都是一些比如花篮啊红木屐啊红肚兜啊之类的物什,以前我也知道这条街,但觉得它离我甚远。后来我才知道,这条街上卖的是所有婚丧嫁娶出花园所需要的一切物品,而我之所以觉得离我甚远,因为我从不需要操办这些仪俗,自有我妈去主持。 
期刊
我是她的猫,她是我的主人。  有的人说动物都很笨,这个观点我一点都不赞同。说实话,我自认为我还挺聪明的。还记得第一次来到她的家里时,我用了不到一周就熟悉了周边的所有地方。哪里有鸟窝,谁家窗台上养了金鱼,哪里有刚长出来的散发着清香的猫薄荷……我都一清二楚。不过奇怪的是,每当我要爬上放着鸟窝的树,或者看着鱼缸里的金鱼嬉戏时,她总会急忙跑过来把我抱走。  说来奇怪,我还记得在最初的一个月的时候,发生了一
期刊
春节,在不经意间像雪花一般降临了。春节前才从巴黎回国,到了这儿,便不觉想念起巴黎的雪了。那雪花在万米的高空凝华,它要是知道自己会在巴黎歇脚,定会走得慢些,好把这里的街坊都逐一问候。  我想,要是今年春节能再下一场雪就好了。这样,能把那门上贴的和檐上挂的,都衬得愈发红火。雪迟迟不落,地上却有了豆大的雨滴。“空山听雨,是人生如意事”,这样安静的天气,似乎与年的性格不符。雨没有轰轰烈烈的开场,只是在中间
期刊
突然无比怀念小时候听过的隽语:当你对生活微笑,生活也将报你以最甜蜜的笑容。  可现实并非一条隽语里的童话,有时,甚至是童话的反面。  江歌,这个总是笑靥如花,乐对生活的女孩,竟被人残忍杀害了。  江歌事件引发如此热议,原因之一是它拨动了人们一条极敏感的神经:当你对生活微笑,生活却不管不顾地给了你一巴掌,你该怎么办?  问题背后浮现的是人们长久以来的一种思维定势:乐观面对生活,便会取得好的结果,甚至
期刊
“程言素,男,在本校保卫科工作18年,荣获……”礼堂内的巨大音响中传出主任读报告的声音。幕布一侧,走出一个略显佝偻的身影。哦,是他。  每天的学生上下学期间,总能在校门口看到他的身影。手持一根一米半的警棍,黑色的保安制服被打理得极为板正,站得笔直,不时打量着四周的动静。唯一与其他门卫不符的,可能就是他那张堆满笑意的脸。初中四年,我从未见他板过脸,这与他庄严的打扮格格不入。他叫程言素,可他一点儿也不
期刊
茗者,茶也。  心中曾经一直存有一个偏念:茶是长辈或作家学者的专利,只有他们才会喜爱喝茶。父亲喜欢泡茶,闲暇时常常摆弄他的茶具,每次泡茶,他总是手法流畅地斟上一小碗递给我。因为那个偏念,我总是拒绝喝茶,父亲也不勉强,见我拒绝,便将小碗置于茶盘上不动它。看见那碗遭弃置的茶,总觉得十分可惜,于是最后终归是我按捺不住地呷一小口,未曾细品,却也算是没有浪费。日久成俗,如今在学校看书或看电影,不像以往能抿上
期刊
不知何时起,标签文化已经到了盛行的地步。用现在比较流行的方式说,我是一名“90后”。在1978年12月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第一声号角响起的时候,我还没有看到过那个世界。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第一次被高声呼喊时,我也还没有看到过那个世界。从我记事起,就一直很困惑一句话,这句话有很多大人都对我感慨过——“你们真是生在了好时代”。   直到有一天,“00后”成了新生一代,而且听说他们已经陆续开始进
期刊
电梯门“吱呀吱呀”缓缓扣上,他被现实的压力压得头疼欲裂。  他拉低帽檐,跨进电梯,氧化铁的味道腥得刺鼻,像阳光下曝晒的鲜血。即使有镜子扩大视野,空间仍狭小得快把他挤成变了形的橡皮泥。烂木板似的电梯似乎随时有散架坠落的危险,他叹了口气。随着手指覆上广告面板上“精英教育”四个大字,电梯门“吱呀吱呀”缓缓扣上,他被现实的压力压得头疼欲裂。  电流仿佛穿过塑料隔板流向他的心脏。  突然感到身边目光一凛,他
期刊
刚放寒假,离过年还有一段时间,我到北京某书院学习书法。  在那里,我很快乐。如果把混沌的社会比成大熔炉,那么那里就是天堂。我逃离了每天繁重的学习负担,来到了这里学习书法。  书院有和蔼的院长 ,有快乐的伙伴,还有我挚爱的刘老师。  第五天的书法课上,我无精打采。刘老师过来揽住我的头,问我:“想家了?”然后紧紧地拥了拥我。我似乎闻到了妈妈的味道,顿时,眼泪流了下来。刘老师把我带到她的宿舍,给我讲了几
期刊
我是一名生长在城市单元楼中的90后的独生子。  我的童年生活中,能留下深刻记忆的玩乐活动不多。父母工作都很忙,生活上的许多事情要自己打理,我又不是疯跑疯闹的性格,喜欢独处,所以很少体验到下课和放学后与小伙伴们打闹嬉戏的快乐,很多时候都是自娱自乐。但人总是要有点儿业余爱好的,小孩子尤其如此。在我稍微长大并初步有了一点儿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时候,赶上电子游戏兴起的年代。也许是天生的缘故,也许是孩童的天性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