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初中语文教学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教学形式的实现需要以教学组织策略为依托,为此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学情与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对于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有效组织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1.问题与引导结合,策划探究型合作
探究型合作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小组成员通过合作讨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合作形式。在探究型合作中,教师应从提供优质探究问题和进行科学引导两方面来组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与水平。
例如,在进行《春》一课对于“春草图”的赏析时,组织策略如下:(1)问题设计:阅读并赏析第三段并回答问题①思考本节描述了春草的什么特点;②划分层次,简述划分方法与表达内容;③炼词“钻”,体会它的表达效果。(2)引导分析:问题①的关键在于关键词“嫩嫩的”“绿绿的”和“满是的”,通过合作的方式学生能够予以解决。问题②的关键在于层次划分,段落内容较少学生在分层时很难把握分层依据。在提出问题后教师首先给出引导思路: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尝试分层。在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总结四句话的意思后再次给出引导:本段可分为两层,试划分并总结每层中心思想。在该阶段部分小组已经能够进行段落划分,此时教师给出分层依据“正面和侧面描写”供学生参考分析,并再次通过合作确立每层内容。在分析问题③时,结合已有经验和合作讨论学生从拟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但是对于表达效果的分析有所欠缺,教师提示学生将该句与“小草从土里生出来” 对比分析。
在探究型合作中,教师提供的问题应具备探究性,即在难度和深度上符合探究的要求。在进行引导时,应选取合适的时机进行循序渐进的提示,在阶段性的思考总结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方式。
2.搜集与共享结合,组织分享型合作
分享型合作是一种以个人搜集和小组共享为核心的合作形式。语文是一门富含历史文化底蕴的学科,在进行背景学习的过程中可采用分享型合作的教学形式以集成学生的成果扩大学生的知识维度。
以《归园田居》为例,在进行背景知识学习时可组织分享型合作。具体操作如下:(1)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陶渊明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2)个人搜集: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比如有的同学负责搜集时代背景、有的同学负责搜集陶渊明的作品以及创作风格、有的同学负责搜集陶渊明的生平历史以及本诗的创作环境等。(3)知识共享:学生在组内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并对内容进行简要概括。(4)整体感悟:小组成员进行综合整理形成对于本诗创作背景的整体把握。在综合时代背景和陶渊明生平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本诗创作的背景有了一定的理解,对于陶渊明田园风格作品的成因有了初步理解。再结合以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以及其创作风格,学生形成了对于背景知识的深层认知。
分享型合作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成员的参与度,在合作任务涉及维度较广的情况下教师可借助分享型合作的形式,通过小组成员间成果的共享来达到丰富合作成果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3.分工与任务结合,开展互补型合作
互补型合作是指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对于任务进行合理的分工来实现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在互补型合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个人角色进行明确的定位,同时积极承担并完成个人任务。
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教师可组织互补型合作。具体操作如下:(1)布置任務:阅读课文,形成对课文的初步认知。(2)明确分工: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和意向分配任务。可供选用的角色有:统筹组织者,即统筹合作进程,发现并总结合作讨论问题;生词破冰者,即查找文中的生词并进行标注;语句评析者,即针对文中的好词佳句及重点句子进行发现赏析;背景搜集者,即对作者生平和创作环境进行搜集;整理记录者,即对于小组成果进行统一整理。在分工过程中应依据问题难度进行人员的合理分配。(3)合作探究:小组中的组织者对于分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组内开展讨论。如生词搜集在对于 “但少仙人如吾两人耳”中“但”以及“闲人”的词义进行标注时出现了障碍,统筹组织者可结合该问题组织讨论探究。(4)生成成果:整理记录者归纳讨论成果,小组讨论进行梳理和补充进而形成对于文本的深层理解。
在互补型合作中每个成员的任务都是具体明确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互补合作中,合理的分工不仅减小了每位成员的工作量,也促进了学生间相互支持的团队合作意识。
4.话题与辩论结合,推进竞争型合作
竞争型合作是指通过两个小组间的竞争来帮助学生发现合作问题提高小组凝聚力的一种学习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话题为核心借助辩论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文本搜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
以《过零丁洋》为例,教师可组织话题为“爱国应舍生取义还是忍辱奋斗”的辩论赛。具体操作如下:(1)宣题分队:给出辩论题目,并为不同的小组分配正反方角色。(2)材料搜集: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辩论倾向搜集素材并组织语言。如正方搜集了文天祥、谭嗣同、秋瑾等人的事迹以及相关的诗句材料,包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反方则搜集了勾践灭吴、苏武牧羊等故事。(3)角色分配:小组成员分配辩论角色并承担辩论任务。(4)组织辩论:教师作为辩论赛的主持人引导开展辩论活动。(5)过程反思:教师对辩论过程进行点评。学生整理两队辩论中所使用的到的素材包括事迹、诗句等,并进行积累记录。
以辩论赛为形式的竞争型合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求胜欲望,在竞争环境的驱动下学生的合作积极性更为高涨。在辩论过程中学生所形成的素材搜集能力、对于辩论场面把控能力以及语言梳理表达能力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
1.问题与引导结合,策划探究型合作
探究型合作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小组成员通过合作讨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合作形式。在探究型合作中,教师应从提供优质探究问题和进行科学引导两方面来组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与水平。
例如,在进行《春》一课对于“春草图”的赏析时,组织策略如下:(1)问题设计:阅读并赏析第三段并回答问题①思考本节描述了春草的什么特点;②划分层次,简述划分方法与表达内容;③炼词“钻”,体会它的表达效果。(2)引导分析:问题①的关键在于关键词“嫩嫩的”“绿绿的”和“满是的”,通过合作的方式学生能够予以解决。问题②的关键在于层次划分,段落内容较少学生在分层时很难把握分层依据。在提出问题后教师首先给出引导思路: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尝试分层。在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总结四句话的意思后再次给出引导:本段可分为两层,试划分并总结每层中心思想。在该阶段部分小组已经能够进行段落划分,此时教师给出分层依据“正面和侧面描写”供学生参考分析,并再次通过合作确立每层内容。在分析问题③时,结合已有经验和合作讨论学生从拟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但是对于表达效果的分析有所欠缺,教师提示学生将该句与“小草从土里生出来” 对比分析。
在探究型合作中,教师提供的问题应具备探究性,即在难度和深度上符合探究的要求。在进行引导时,应选取合适的时机进行循序渐进的提示,在阶段性的思考总结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方式。
2.搜集与共享结合,组织分享型合作
分享型合作是一种以个人搜集和小组共享为核心的合作形式。语文是一门富含历史文化底蕴的学科,在进行背景学习的过程中可采用分享型合作的教学形式以集成学生的成果扩大学生的知识维度。
以《归园田居》为例,在进行背景知识学习时可组织分享型合作。具体操作如下:(1)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陶渊明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2)个人搜集: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比如有的同学负责搜集时代背景、有的同学负责搜集陶渊明的作品以及创作风格、有的同学负责搜集陶渊明的生平历史以及本诗的创作环境等。(3)知识共享:学生在组内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并对内容进行简要概括。(4)整体感悟:小组成员进行综合整理形成对于本诗创作背景的整体把握。在综合时代背景和陶渊明生平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本诗创作的背景有了一定的理解,对于陶渊明田园风格作品的成因有了初步理解。再结合以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以及其创作风格,学生形成了对于背景知识的深层认知。
分享型合作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成员的参与度,在合作任务涉及维度较广的情况下教师可借助分享型合作的形式,通过小组成员间成果的共享来达到丰富合作成果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3.分工与任务结合,开展互补型合作
互补型合作是指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对于任务进行合理的分工来实现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在互补型合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个人角色进行明确的定位,同时积极承担并完成个人任务。
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教师可组织互补型合作。具体操作如下:(1)布置任務:阅读课文,形成对课文的初步认知。(2)明确分工: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和意向分配任务。可供选用的角色有:统筹组织者,即统筹合作进程,发现并总结合作讨论问题;生词破冰者,即查找文中的生词并进行标注;语句评析者,即针对文中的好词佳句及重点句子进行发现赏析;背景搜集者,即对作者生平和创作环境进行搜集;整理记录者,即对于小组成果进行统一整理。在分工过程中应依据问题难度进行人员的合理分配。(3)合作探究:小组中的组织者对于分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组内开展讨论。如生词搜集在对于 “但少仙人如吾两人耳”中“但”以及“闲人”的词义进行标注时出现了障碍,统筹组织者可结合该问题组织讨论探究。(4)生成成果:整理记录者归纳讨论成果,小组讨论进行梳理和补充进而形成对于文本的深层理解。
在互补型合作中每个成员的任务都是具体明确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互补合作中,合理的分工不仅减小了每位成员的工作量,也促进了学生间相互支持的团队合作意识。
4.话题与辩论结合,推进竞争型合作
竞争型合作是指通过两个小组间的竞争来帮助学生发现合作问题提高小组凝聚力的一种学习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话题为核心借助辩论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文本搜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
以《过零丁洋》为例,教师可组织话题为“爱国应舍生取义还是忍辱奋斗”的辩论赛。具体操作如下:(1)宣题分队:给出辩论题目,并为不同的小组分配正反方角色。(2)材料搜集: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辩论倾向搜集素材并组织语言。如正方搜集了文天祥、谭嗣同、秋瑾等人的事迹以及相关的诗句材料,包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反方则搜集了勾践灭吴、苏武牧羊等故事。(3)角色分配:小组成员分配辩论角色并承担辩论任务。(4)组织辩论:教师作为辩论赛的主持人引导开展辩论活动。(5)过程反思:教师对辩论过程进行点评。学生整理两队辩论中所使用的到的素材包括事迹、诗句等,并进行积累记录。
以辩论赛为形式的竞争型合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求胜欲望,在竞争环境的驱动下学生的合作积极性更为高涨。在辩论过程中学生所形成的素材搜集能力、对于辩论场面把控能力以及语言梳理表达能力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