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公平,落实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正因此而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应该照顾自己的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让全体学生都感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有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差,接受能力不够强,上课容易分散精神,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大,作业、练习就不会做了。这种情况总结为两方面就是学生能力不够和教师的激励不到位。
维果斯基认为:“在確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教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教学目标应该设立在最近发展区内,促使学生不断获得进步。
为与广大教师共同探讨,下面就以我数学第十二册“《常见的量》整理和复习”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谈如何开展分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分解学习目标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倡“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教师要“因材施教”,就先要量体裁衣,就是给学生设定几套与之相适应的上中下的教学目标,让他们对号入座,让每个人都有能力投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其中一个角色,使每个学生学习有盼头、有方向,能学有所得。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在学生已对常见的量有所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和复习,让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常见的量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正确使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从分层教学的需要出发,我备课时就把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层次:
A层:熟练掌握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质量、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这些单位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经常用到。
B层:在达到A层所有目标的基础上,对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但缺少实际感知的面积单位中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容易产生认识冲撞的60进制的时间单位。
C层:在达到B层所有目标的基础上,了解生活中与“量”相关的一些现实情境、生活中的实例,还能有亲身体验。
围绕这三个目标层次,我将为之设计不同的学习要求、练习梯度和学习自我评价方案,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选择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学案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起点,希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得提高学习效率。
二、分层对应练习
在教学目标分层的前提下,教师要预计学生的学习能力,参照A、B、C这三个目标层次,设计相应三个不同部分层次的学案,供学生按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选择练习。
在“《常见的量》整理和复习”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三套学案:
学案A:
设计好的三套学案,教学过程中,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量”的掌握程度,自主选择从不同层次的练习开始这节课的学习。
这样的目的,是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在自己相应的基础上,开始新一节课的学习活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在“跳一跳”的情况下,摘到“甜蜜的桃子”,品尝到到成功的果实,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人人学能有所得,思能有所进,正是分层教学的根本所在。
三、自主合作渐进
我的分层教学的课堂施教,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学生自主选择相适应的学案开始个性学习的点拨,二是合作学习与渐进学习的点拨。
教学开始,我利用“小马虎日记”引导全体学生把握量的重要性,为这一节的学习渲染了活泼而又严肃的教学情境,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这节课成功的好开始。
然后我便让学生学生自主选择难度适合的学案,开始进入复习。课堂中,我发现:
一半的学生选择了从学案B,少部分选择了从方案A开始,开始进入复习中的练习,彼此之间有些同学开始向人请教,并展开了讨论。实际选择这两类练习的学生也会稍稍交错来做,显然是一部分人做完了学案A,就开始尝试学案B;一部分做学案B的学生有点遗忘,但稍微回看学案A的先相关题目,便也解决了练习。两类同学还是在十五分钟左右便完成了学习任务。
选择学案C的都是学习基础好,对自己的学习比较有信心的,他们遇到的障碍不多,但题目难度比较大,所用时间并不比前面两种人少。
然后让选择学案C的同学负责纠正,并做了各种“量”的进率归纳整理。最后原来选择了学案A\B的学生,继续选择解决学案C,因为选择学案A\B的学生对常见的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后,对于学案C的题目就迎刃而解了。当然有些学生还需要老师或选择学案C的学生的帮助。这种分层学习的方法除了发挥因材施教的优点外,还起到了兵教兵的优点。
课堂教学进入了第二个板块——携手合作,团结闯关。在综合应用上,我设计了一些变一变、改一改有关单位换算的练习;乐一乐的猜单位游戏,调节课堂气氛;脑筋急转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议一议,算一算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热烈:解决了学案A\B的同学更跃跃欲试,有机会向学案C的同学挑战高难度的练习了;思路明确了,学案C的同学便可以炫耀地带着小组团队闯关去,很快各个小组都解决了以上的题目,做到学以致用。
这节课我留了很多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在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进行自我和相互评价学习质量。并让学生以评价为标尺,在完成原层次学习目标基础上,向前迈进,挑战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保持了学习劲头,达到了学有所长、学有所进的学习目标。
维果斯基认为:“在確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教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教学目标应该设立在最近发展区内,促使学生不断获得进步。
为与广大教师共同探讨,下面就以我数学第十二册“《常见的量》整理和复习”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谈如何开展分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分解学习目标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倡“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教师要“因材施教”,就先要量体裁衣,就是给学生设定几套与之相适应的上中下的教学目标,让他们对号入座,让每个人都有能力投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其中一个角色,使每个学生学习有盼头、有方向,能学有所得。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在学生已对常见的量有所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和复习,让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常见的量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正确使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从分层教学的需要出发,我备课时就把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层次:
A层:熟练掌握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质量、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这些单位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经常用到。
B层:在达到A层所有目标的基础上,对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但缺少实际感知的面积单位中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容易产生认识冲撞的60进制的时间单位。
C层:在达到B层所有目标的基础上,了解生活中与“量”相关的一些现实情境、生活中的实例,还能有亲身体验。
围绕这三个目标层次,我将为之设计不同的学习要求、练习梯度和学习自我评价方案,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选择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学案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起点,希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得提高学习效率。
二、分层对应练习
在教学目标分层的前提下,教师要预计学生的学习能力,参照A、B、C这三个目标层次,设计相应三个不同部分层次的学案,供学生按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选择练习。
在“《常见的量》整理和复习”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三套学案:
学案A:
设计好的三套学案,教学过程中,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量”的掌握程度,自主选择从不同层次的练习开始这节课的学习。
这样的目的,是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在自己相应的基础上,开始新一节课的学习活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在“跳一跳”的情况下,摘到“甜蜜的桃子”,品尝到到成功的果实,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人人学能有所得,思能有所进,正是分层教学的根本所在。
三、自主合作渐进
我的分层教学的课堂施教,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学生自主选择相适应的学案开始个性学习的点拨,二是合作学习与渐进学习的点拨。
教学开始,我利用“小马虎日记”引导全体学生把握量的重要性,为这一节的学习渲染了活泼而又严肃的教学情境,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这节课成功的好开始。
然后我便让学生学生自主选择难度适合的学案,开始进入复习。课堂中,我发现:
一半的学生选择了从学案B,少部分选择了从方案A开始,开始进入复习中的练习,彼此之间有些同学开始向人请教,并展开了讨论。实际选择这两类练习的学生也会稍稍交错来做,显然是一部分人做完了学案A,就开始尝试学案B;一部分做学案B的学生有点遗忘,但稍微回看学案A的先相关题目,便也解决了练习。两类同学还是在十五分钟左右便完成了学习任务。
选择学案C的都是学习基础好,对自己的学习比较有信心的,他们遇到的障碍不多,但题目难度比较大,所用时间并不比前面两种人少。
然后让选择学案C的同学负责纠正,并做了各种“量”的进率归纳整理。最后原来选择了学案A\B的学生,继续选择解决学案C,因为选择学案A\B的学生对常见的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后,对于学案C的题目就迎刃而解了。当然有些学生还需要老师或选择学案C的学生的帮助。这种分层学习的方法除了发挥因材施教的优点外,还起到了兵教兵的优点。
课堂教学进入了第二个板块——携手合作,团结闯关。在综合应用上,我设计了一些变一变、改一改有关单位换算的练习;乐一乐的猜单位游戏,调节课堂气氛;脑筋急转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议一议,算一算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热烈:解决了学案A\B的同学更跃跃欲试,有机会向学案C的同学挑战高难度的练习了;思路明确了,学案C的同学便可以炫耀地带着小组团队闯关去,很快各个小组都解决了以上的题目,做到学以致用。
这节课我留了很多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在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进行自我和相互评价学习质量。并让学生以评价为标尺,在完成原层次学习目标基础上,向前迈进,挑战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保持了学习劲头,达到了学有所长、学有所进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