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不仅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和适应新常态,而且还要按照新常态的内在规律积极引领新常态,即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经济效率明显提高。
引领新常态要以转方式调结构作为路径和手段。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明显表现是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这是一系列国内外经济条件发生变化导致的,其中主要因素是人口红利的消失。由于劳动力短缺日益加剧,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结束;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提高,投资回报率显著下降。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减缓,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速度受到抑制。这些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因素的减弱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相应地,实际增长率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这是新的发展阶段特征,符合我国客观实际和发展规律。
根据十八大确定的目标,2020年我国GDP总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这要求“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在6.5%—7.0%的中高速。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如果不能突破传统增长模式的限制、实现增长动力从投入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经济增长速度就可能逐步减缓,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也可能受阻。只有通过消除妨碍资源配置的体制性障碍,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才能发掘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新源泉。所以,转方式调结构是稳定经济增长、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率、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路径和手段。
转方式调结构要以提高生产率为导向。转方式调结构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源泉。转方式的主要表现是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调结构的主要表现是产业结构升级,关键都是生产要素从生产率较低部门向生产率更高部门转移,进而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机制和增长点,从而提高经济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从农村大规模流入城镇和沿海发达地区,改善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近年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显著降低,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逐渐减慢。这将降低劳动生产率从而进一步降低经济增长率。但是,我们仍然处于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窗口期,近年来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在各产业中所占比重在较快提高。
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必须以生产率为导向。单纯提高某个产业的比重,而忽略产业间的关联,忽略市场信号对结构调整的引导,就难以提高生产效率。随着结构调整的深入,以生产率为导向重新配置资源可以进一步使生产效率提高。在行业内部,生产率提高速度快、更具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将胜出,而生产率低下、创新能力弱从而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被淘汰,就能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利用,提高整个经济的生产率水平,实现更快的增长速度。
以改革和创新驱动转方式调结构。只有大力推进改革和创新,按照生产率导向原则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才能实现增长动力转换,保持中高速增长。因此,要把握几点:一是在构造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这样,劳动力短缺矛盾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通过劳动力重新配置提高效率。二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使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在第二产业结构优化特别是制造业升级基础上。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较高的服务业比重,通常是在高度工业化的基础上达到的,是更高生产率的表现。三是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实现企业间资源优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生产要素在企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合理流动还受到垄断、地方保护等的羁绊,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打破限制企业进入和退出的制度门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转方式调结构能否得到实质性推进的关键。■
引领新常态要以转方式调结构作为路径和手段。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明显表现是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这是一系列国内外经济条件发生变化导致的,其中主要因素是人口红利的消失。由于劳动力短缺日益加剧,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结束;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提高,投资回报率显著下降。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减缓,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速度受到抑制。这些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因素的减弱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相应地,实际增长率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这是新的发展阶段特征,符合我国客观实际和发展规律。
根据十八大确定的目标,2020年我国GDP总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这要求“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在6.5%—7.0%的中高速。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如果不能突破传统增长模式的限制、实现增长动力从投入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经济增长速度就可能逐步减缓,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也可能受阻。只有通过消除妨碍资源配置的体制性障碍,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才能发掘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新源泉。所以,转方式调结构是稳定经济增长、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率、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路径和手段。
转方式调结构要以提高生产率为导向。转方式调结构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源泉。转方式的主要表现是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调结构的主要表现是产业结构升级,关键都是生产要素从生产率较低部门向生产率更高部门转移,进而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机制和增长点,从而提高经济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从农村大规模流入城镇和沿海发达地区,改善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近年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显著降低,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逐渐减慢。这将降低劳动生产率从而进一步降低经济增长率。但是,我们仍然处于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窗口期,近年来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在各产业中所占比重在较快提高。
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必须以生产率为导向。单纯提高某个产业的比重,而忽略产业间的关联,忽略市场信号对结构调整的引导,就难以提高生产效率。随着结构调整的深入,以生产率为导向重新配置资源可以进一步使生产效率提高。在行业内部,生产率提高速度快、更具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将胜出,而生产率低下、创新能力弱从而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被淘汰,就能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利用,提高整个经济的生产率水平,实现更快的增长速度。
以改革和创新驱动转方式调结构。只有大力推进改革和创新,按照生产率导向原则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才能实现增长动力转换,保持中高速增长。因此,要把握几点:一是在构造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这样,劳动力短缺矛盾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通过劳动力重新配置提高效率。二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使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在第二产业结构优化特别是制造业升级基础上。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较高的服务业比重,通常是在高度工业化的基础上达到的,是更高生产率的表现。三是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实现企业间资源优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生产要素在企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合理流动还受到垄断、地方保护等的羁绊,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打破限制企业进入和退出的制度门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转方式调结构能否得到实质性推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