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是教学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它具有多种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教学功能,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创造性思维的兴趣和能力,这毋庸置疑。也正因如此,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它旺盛的生命力。然而,过犹不及,并不是所有课文的教学都需要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即使需要,如果时机把握不准,也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有人甚至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拒绝多媒体,回归自然。
我个人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有些片面。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使用者没有认清“辅助”二字,一堂课中多媒体的使用不要追求面面俱到,只要有一处或两处精彩即可。使用多媒体要特别注意根据内容需要,以及恰当把握使用的时机。该出手时才出手,不该出手不出手,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比如:
1、在“思维卡壳”时使用,突破难点。
如:国标苏教版二下的《识字2》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优美风光的韵文。文中有个词语“秀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有点困难。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秀”,在这里的意思是指“清秀”,让学生明白“秀峰”是指桂林的山峰很清秀,但是以二年级学生的水平,对于清秀一词的理解显然很有困难,更别说清秀的山峰。于是我从网上精心挑选了两幅山峰图,一幅是雄伟险峻的泰山图,一幅则是小巧、碧绿的桂林山峰,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我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从颜色、大小方面区别比较,学生一下子就能发现,桂林的山与其他地方的山相比,显得特别小巧精致,特别绿。此时我适时总结:是呀,只有这样色彩明丽,小巧精致,青翠诱人的山峰才能称得上秀峰!学生对于秀峰一词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朗读更是充满喜爱之情。
语文课文中还有许多词语和句子都象上面例子中这个词语一样,很难用言语来解释,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力量,来达到言传的神效。
2、在“空白延伸”处使用,拓展思维。
如果一堂语文课运用了多媒体后,琅琅的读书声没了,品词析句没了,理解感悟没了,积累欣赏没了,语言实践没了,那就成了本末倒置的教学,是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
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视、听、思中丰富感性知识,产生再造想象,入境动情,形象感知,理智思索,动情描绘,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语言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如教学《秦兵马俑》描写兵马俑神态的一段,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味,领悟作者把兵马俑写“活”的精妙之处,再让学生有目的地欣赏各种兵马俑的录像,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并提醒学生注意那各种各样的神态姿势,看谁记得多。然后让学生回忆画面,发挥想象,用“有的……也许(可能、似乎)……”句式说说还有哪些神态(或姿态)的兵马俑,这样,学生通过感知、思索、描绘、再现,就会由衷地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3、在“情景创设”处使用,激发情感
多媒体的作用不仅仅是放映一些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只要运用得当,它就大有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它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
还是以国标苏教版二下的《识字2》为例,这篇描写桂林景色的韵文美虽美,但是对于很多农村孩子来说,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从未去过桂林,因此桂林那姿态各异的山峰、清澈见底的河水对于他们来说实在太遥远了,让他们在大脑中构建起桂林山清水秀的美好表象比较困难。教学本课时,就要利用多媒体创设相关情境,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为学生打开通往桂林的大门,和学生乘上旅游船去漓江游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向学生展示桂林的美景,让他们在大脑中构建起桂林山清水秀的美好表象。让学生在情境中欣赏一下对歌,了解一些风俗,猜一猜山名,充分享受桂林的美景带给他们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情境来学习。
4、在“作业反馈”时使用,提高效率
传统的作业批改费时、耗力、效果差。教师在批阅作业时,只能一对一,无法针对全班学生。采用实物投影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部分批阅学生作业的前提下,采用实物投影:其一,选择当堂批阅并讲有代表性的一般水平的学生作品,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在自我感受,自我认识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其二,有针对性地评阅和分析有一定书写基础的中上等水平学生的作业,可以激发班级学生的兴趣,进行榜样示范。
此外,我们还可利用多媒体评改作文,也能大大提高评改的效率。在评改作文时,我们常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显示在屏幕上,作为范例讲评;把典型的病例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分析、推敲、修改;还从一般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句、片段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品味欣赏……通过教师讲评、学生自评、互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样做远比教师用小黑板抄写一篇典型的习作,然后再由教师一人讲评,质量要高得多,速度要快得多,容量要大得多。
对语文而言,多媒体技术只是一个辅助手段。语文课的学习还是得以文本为根,任何其他的方式都是次要的,都必须处于从属的位置。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恰当的时机使用多媒体,该出手时才出手,才能在课堂上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为语文教学增色添彩。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塘市小学江苏215618
我个人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有些片面。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使用者没有认清“辅助”二字,一堂课中多媒体的使用不要追求面面俱到,只要有一处或两处精彩即可。使用多媒体要特别注意根据内容需要,以及恰当把握使用的时机。该出手时才出手,不该出手不出手,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比如:
1、在“思维卡壳”时使用,突破难点。
如:国标苏教版二下的《识字2》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优美风光的韵文。文中有个词语“秀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有点困难。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秀”,在这里的意思是指“清秀”,让学生明白“秀峰”是指桂林的山峰很清秀,但是以二年级学生的水平,对于清秀一词的理解显然很有困难,更别说清秀的山峰。于是我从网上精心挑选了两幅山峰图,一幅是雄伟险峻的泰山图,一幅则是小巧、碧绿的桂林山峰,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我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从颜色、大小方面区别比较,学生一下子就能发现,桂林的山与其他地方的山相比,显得特别小巧精致,特别绿。此时我适时总结:是呀,只有这样色彩明丽,小巧精致,青翠诱人的山峰才能称得上秀峰!学生对于秀峰一词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朗读更是充满喜爱之情。
语文课文中还有许多词语和句子都象上面例子中这个词语一样,很难用言语来解释,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力量,来达到言传的神效。
2、在“空白延伸”处使用,拓展思维。
如果一堂语文课运用了多媒体后,琅琅的读书声没了,品词析句没了,理解感悟没了,积累欣赏没了,语言实践没了,那就成了本末倒置的教学,是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
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视、听、思中丰富感性知识,产生再造想象,入境动情,形象感知,理智思索,动情描绘,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语言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如教学《秦兵马俑》描写兵马俑神态的一段,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味,领悟作者把兵马俑写“活”的精妙之处,再让学生有目的地欣赏各种兵马俑的录像,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并提醒学生注意那各种各样的神态姿势,看谁记得多。然后让学生回忆画面,发挥想象,用“有的……也许(可能、似乎)……”句式说说还有哪些神态(或姿态)的兵马俑,这样,学生通过感知、思索、描绘、再现,就会由衷地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3、在“情景创设”处使用,激发情感
多媒体的作用不仅仅是放映一些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只要运用得当,它就大有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它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
还是以国标苏教版二下的《识字2》为例,这篇描写桂林景色的韵文美虽美,但是对于很多农村孩子来说,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从未去过桂林,因此桂林那姿态各异的山峰、清澈见底的河水对于他们来说实在太遥远了,让他们在大脑中构建起桂林山清水秀的美好表象比较困难。教学本课时,就要利用多媒体创设相关情境,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为学生打开通往桂林的大门,和学生乘上旅游船去漓江游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向学生展示桂林的美景,让他们在大脑中构建起桂林山清水秀的美好表象。让学生在情境中欣赏一下对歌,了解一些风俗,猜一猜山名,充分享受桂林的美景带给他们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情境来学习。
4、在“作业反馈”时使用,提高效率
传统的作业批改费时、耗力、效果差。教师在批阅作业时,只能一对一,无法针对全班学生。采用实物投影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部分批阅学生作业的前提下,采用实物投影:其一,选择当堂批阅并讲有代表性的一般水平的学生作品,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在自我感受,自我认识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其二,有针对性地评阅和分析有一定书写基础的中上等水平学生的作业,可以激发班级学生的兴趣,进行榜样示范。
此外,我们还可利用多媒体评改作文,也能大大提高评改的效率。在评改作文时,我们常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显示在屏幕上,作为范例讲评;把典型的病例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分析、推敲、修改;还从一般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句、片段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品味欣赏……通过教师讲评、学生自评、互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样做远比教师用小黑板抄写一篇典型的习作,然后再由教师一人讲评,质量要高得多,速度要快得多,容量要大得多。
对语文而言,多媒体技术只是一个辅助手段。语文课的学习还是得以文本为根,任何其他的方式都是次要的,都必须处于从属的位置。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恰当的时机使用多媒体,该出手时才出手,才能在课堂上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为语文教学增色添彩。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塘市小学江苏215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