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校德育一般理论
(一)德育的内涵及功能
学校德育教育是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其中主要包括对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五个方面的培养。
道德教育的功能同样是德育理论的核心问题,道德教育的功能不同于道德教育的作用,作用受被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的影响,道德教育的功能则是道德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效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是具有社会性功能。指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二是具有个体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三个方面发生的影响,其中享用功能是本质体现和最高境界。 德育的核心任务是要赋予每一个个体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三是具有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
(二)德育途径及方法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渠道或形式。我国的德育途径主要有:一是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二是校园生活。三是校内外活动。四是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五是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引导他们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德育教育过程和德育品行的形成过程,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学校德育管理理论
(一)德育与德育管理的关系
学者对德育管理给出了比较丰富的定义。赵翰章再《德育论》中认为,德育管理是组织、协调和控制教育在学校正确实施的过程;吴志宏在《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对道德管理的定义是“德育工作管理就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制度等的指导下,遵循德育工作基本规律,对学校德育活动进行规划、组织的过程,目的是现实学校德育目标,提高德育工作质量。此外,鲁洁、王逄贤在《德育新论》中的定义为“学校德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管理活动。”事实上,学校德育管理的一种有指导方针、政策,按照一定的计划、规划系统的实施,为达到更好的工作效果、培养人才的管理活动。
德育管理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其实依附于德育的地位。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德育管理是把分散的进行德育的要素有机的组织起来,构建一个有效运转、可控的系统来实现道德教育的工作目标,德育的发展方向、目标、效率、质量等都以来良好的德育管理来实现,否则就只能是空谈。如果德育管理的效率低、质量差、力度不够都会阻碍道德教育工作的发展,因此,有效道德教育管理确保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二)德育管理的目标及内容
德育管理的水平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的道德教育管理中,道德教育管理与行政管理挂靠,而道德教育的目标也往往以上级文件指示为依据,一些学校由于忽视道德教育管理,或者在操作中过于机械缺乏变通,往往使道德教育的目标变得笼统、宽泛。事实上,道德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道德教育的有效、高效。
德育管理具有制定、决策、控制、监督的作用,因而对道德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有直接、有效的保障作用,同时,德育管理能够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及时调整方式、方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励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促进德育工作乃至整个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德育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德育目标的管理、德育过程的控制、德育资源的配置、德育队伍的建设、德育效果的评估。
第一,德育目标的管理。德育管理把握着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要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指导思想准确、科学的制定工作目标,并讲目标变成具体可行的操作步骤,发挥各种资源的优势协同一致,共同推进目标的实现。
第二,德育过程的控制。德育过程就是德育目标的实现过程,是将道德规范、思想观念、社会价值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的过程。由于道德过程是实施者与受教者共同参与的,因此需要两者的良好配合才能保障德育的顺利实施。因此,德育管理就要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调整,确保两者有机互动,使得施教者的工作被受教者更好的接纳和吸收。
第三,德育资源的配置。德育工作开展不仅像常规课程一样涉及到教学设施、教师资源、课程容量设置等,还由其区别于一般知识课程的特殊教学规律。由于德育工作本身很难像常规课程一样及时、有效的衡量教学效果,还要配合各种实践活动、校园设施甚至校外资源,设置特殊的行政岗位设置进行专项监管,以及与家庭的沟通、联系,这些都需要通过德育管理来落实。
第四,德育队伍的建设。德育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教育质量,因此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是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不仅要提高学校德育课程老师的素质,整个学校老师的道德素质、文化修养都会对学校教育环境形成影响。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建设德育队伍时,一方面要选拔高素质高质量的德育工作者,同时,要定期为加强教师队伍的道德修养进行培训和考核,完善激励机制,为教师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工作熱情。
参考文献:
1.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想》,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3.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5.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一)德育的内涵及功能
学校德育教育是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其中主要包括对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五个方面的培养。
道德教育的功能同样是德育理论的核心问题,道德教育的功能不同于道德教育的作用,作用受被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的影响,道德教育的功能则是道德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效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是具有社会性功能。指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二是具有个体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三个方面发生的影响,其中享用功能是本质体现和最高境界。 德育的核心任务是要赋予每一个个体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三是具有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
(二)德育途径及方法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渠道或形式。我国的德育途径主要有:一是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二是校园生活。三是校内外活动。四是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五是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引导他们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德育教育过程和德育品行的形成过程,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学校德育管理理论
(一)德育与德育管理的关系
学者对德育管理给出了比较丰富的定义。赵翰章再《德育论》中认为,德育管理是组织、协调和控制教育在学校正确实施的过程;吴志宏在《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对道德管理的定义是“德育工作管理就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制度等的指导下,遵循德育工作基本规律,对学校德育活动进行规划、组织的过程,目的是现实学校德育目标,提高德育工作质量。此外,鲁洁、王逄贤在《德育新论》中的定义为“学校德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管理活动。”事实上,学校德育管理的一种有指导方针、政策,按照一定的计划、规划系统的实施,为达到更好的工作效果、培养人才的管理活动。
德育管理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其实依附于德育的地位。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德育管理是把分散的进行德育的要素有机的组织起来,构建一个有效运转、可控的系统来实现道德教育的工作目标,德育的发展方向、目标、效率、质量等都以来良好的德育管理来实现,否则就只能是空谈。如果德育管理的效率低、质量差、力度不够都会阻碍道德教育工作的发展,因此,有效道德教育管理确保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二)德育管理的目标及内容
德育管理的水平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的道德教育管理中,道德教育管理与行政管理挂靠,而道德教育的目标也往往以上级文件指示为依据,一些学校由于忽视道德教育管理,或者在操作中过于机械缺乏变通,往往使道德教育的目标变得笼统、宽泛。事实上,道德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道德教育的有效、高效。
德育管理具有制定、决策、控制、监督的作用,因而对道德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有直接、有效的保障作用,同时,德育管理能够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及时调整方式、方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励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促进德育工作乃至整个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德育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德育目标的管理、德育过程的控制、德育资源的配置、德育队伍的建设、德育效果的评估。
第一,德育目标的管理。德育管理把握着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要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指导思想准确、科学的制定工作目标,并讲目标变成具体可行的操作步骤,发挥各种资源的优势协同一致,共同推进目标的实现。
第二,德育过程的控制。德育过程就是德育目标的实现过程,是将道德规范、思想观念、社会价值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的过程。由于道德过程是实施者与受教者共同参与的,因此需要两者的良好配合才能保障德育的顺利实施。因此,德育管理就要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调整,确保两者有机互动,使得施教者的工作被受教者更好的接纳和吸收。
第三,德育资源的配置。德育工作开展不仅像常规课程一样涉及到教学设施、教师资源、课程容量设置等,还由其区别于一般知识课程的特殊教学规律。由于德育工作本身很难像常规课程一样及时、有效的衡量教学效果,还要配合各种实践活动、校园设施甚至校外资源,设置特殊的行政岗位设置进行专项监管,以及与家庭的沟通、联系,这些都需要通过德育管理来落实。
第四,德育队伍的建设。德育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教育质量,因此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是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不仅要提高学校德育课程老师的素质,整个学校老师的道德素质、文化修养都会对学校教育环境形成影响。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建设德育队伍时,一方面要选拔高素质高质量的德育工作者,同时,要定期为加强教师队伍的道德修养进行培训和考核,完善激励机制,为教师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工作熱情。
参考文献:
1.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想》,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3.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5.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