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学生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很浓。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消极、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对了,老师会很高兴,有时会大加赞美;但学生一旦回答出错,有些老师就很难沉得住气,有时会大加训斥。久而久之,造成课堂乏味,气氛沉闷。学生也就不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打破上述僵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课堂上如果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和交流,哪来思维碰撞火花,谈何发展和创新。我们只有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现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1 用爱心去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有些老师能宽容学生的误见、也能接受学生的创见却不能尊重学生的异见,当学生的想法与老师产生矛盾时,往往没有耐心,甚至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发言。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比的性质》时,在将比和分数以及除法进行比较后,指出比的后项不能为零。而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比的后项是可以为零的,昨天晚上我看了一场乒乓球比赛,马林以 4∶0取得了胜利。”学生说完后,我首先让全体学生判断一下,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对不对,然后再和学生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对这位提出异见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上敢于提出异见的学生更多了,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更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绝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绝不要挫伤他们学习的信心,而应耐心地给予启发和开导,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用爱心去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用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应试教育,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是鲜活的有趣的。因为它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和趣味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借助教学课件,设计了这样的引入情境:老师去超市买果汁,想买一瓶2000毫升的果汁,可超市却只有1500毫升和500毫升装的,请你帮老师想一想,怎样也能到2000毫升果汁。学生马上设计了一些购买的方案:买一瓶1500毫升和一瓶500毫升的;买四瓶500毫升的,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替换的策略。
只要我们能根据教学内容认真地设计一些生活情境,注意用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进行导入,使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
3 用活动去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长方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通过活动学生自己发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方形(如:课桌面、数学书、黑板面),并用学生自己发现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实生活中,一些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我们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对了,老师会很高兴,有时会大加赞美;但学生一旦回答出错,有些老师就很难沉得住气,有时会大加训斥。久而久之,造成课堂乏味,气氛沉闷。学生也就不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打破上述僵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课堂上如果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和交流,哪来思维碰撞火花,谈何发展和创新。我们只有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现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1 用爱心去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有些老师能宽容学生的误见、也能接受学生的创见却不能尊重学生的异见,当学生的想法与老师产生矛盾时,往往没有耐心,甚至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发言。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比的性质》时,在将比和分数以及除法进行比较后,指出比的后项不能为零。而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比的后项是可以为零的,昨天晚上我看了一场乒乓球比赛,马林以 4∶0取得了胜利。”学生说完后,我首先让全体学生判断一下,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对不对,然后再和学生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对这位提出异见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上敢于提出异见的学生更多了,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更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绝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绝不要挫伤他们学习的信心,而应耐心地给予启发和开导,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用爱心去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用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应试教育,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是鲜活的有趣的。因为它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和趣味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借助教学课件,设计了这样的引入情境:老师去超市买果汁,想买一瓶2000毫升的果汁,可超市却只有1500毫升和500毫升装的,请你帮老师想一想,怎样也能到2000毫升果汁。学生马上设计了一些购买的方案:买一瓶1500毫升和一瓶500毫升的;买四瓶500毫升的,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替换的策略。
只要我们能根据教学内容认真地设计一些生活情境,注意用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进行导入,使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
3 用活动去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长方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通过活动学生自己发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方形(如:课桌面、数学书、黑板面),并用学生自己发现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实生活中,一些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我们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