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为了迎接儿子出生,郭超英受日本大和袍的启发做了中国第一件婴儿睡袋。1994年,郭超英把这件DIY睡袋拿出来作为英氏第一批产品中的一个样本,没想到一上市就广受好评,其他品牌也开始竞相模仿。“这之前国内还没有这样的产品,我们做了第一件,现在很多婴儿睡袋都是一个样。有人希望孩子能穿到三岁,我们就把底部从设计上扩了十公分,没想到全中国许多婴儿睡袋也都跟着长了十公分”,郭超英说。
之后,英氏做了第一套婴童系列礼盒、第一个专业设计的婴儿内衣系列,第一家使用天然彩棉、有机和无缝骨,也成为了第一家从孕期到出生哺育再到成长发育整合产品结构的企业。
十八年后,全国一二线城市包括拉萨在内,98%的商场都已经有了英氏的店铺,郭超英觉得,是该热闹的时候了。
入行早不如入行巧
很讨巧的是,中国的婴儿出生率到2015年每年约有15%的增长,消费增长也会持续在30%以上,“不像其他国家婴儿是负增长或者增长平缓,中国的婴幼儿出生比是个很稳定的数字论证,我们相信市场的增长潜力”,郭超英说,“另外,婴童产业在中国也是新兴产业,大众还处于对这种新兴消费并不熟悉的时期,我认为如果新生产品还不是很成熟,消费者出于好奇也会大量购买,所以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品牌和产品,0〜4岁婴童产品的市场都会很可观。”
艾索少年儿童市场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城市0〜3岁儿童平均每月花销833元。中国人口模型测算,0〜4岁的婴幼儿将从2009年的7300万增长到2015年的9100万,考虑消费支出的自然增长,2010年中国0〜4岁婴童消费市场已经突破1.17万亿,2015年将达到1.67万亿,1995年成立的英氏正好赶上这个时间轴。
“我儿子1984年出生的时候在国内是买不到婴儿用品的,那时候我们经常跑到深圳沙头角采购从日本和台湾进口的婴儿爬服和推车。”过了十年,郭超英发现国内婴童用品品牌仍然是零,“1995年的时候国内的各大百货公司的童装都很少,婴幼儿产品顶多是一两条开裆裤、口水巾和几个奶瓶,零散地放在日用品的架子上,那时候几乎没有婴儿推车,更没有所谓的婴儿床上用品,温奶器等电器更稀罕,甚至连婴儿的勺子也没有。”郭超英感觉自己是“踩着点儿”进来的,“当时选择做棉织品是因为其最能代表婴儿行业,因为服装行业在婴儿行业占的比重比较大,如果选择奶瓶、奶嘴和其余的电器类需要大量的模具和工业支撑才能起步,但是1995年时纺织行业已经很发达,靠棉织品起步,能很轻易地完成产品系列化”。在郭超英眼里,这个新生的行业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棉织品在中国也已经很成熟,“我们只要依照亚洲人的哺育习惯提供相应产品,就能做好”。
价格高反而好卖
在英氏最初成立的时候,国人对婴幼儿产品的接受程度并不高,英氏坚持精品棉的使用,产品价格走中高端路线,“服装行业定价从1995年开始就随着棉织品的价格涨幅在调整,但是我们一开始就专注于精品棉,精品棉市场的涨幅没有普通棉的幅度大,所以已经在最初适应了棉花高端材料的成本,并没有受棉花产品成本涨幅太大的影响”。英氏多个门类的产品中,基本都是百分之百全棉,“我们刚推出时,标价就不便宜,比台湾的品牌还要贵。我们的面料成本约为市场零售价的三分之一,还是比较高的比重,但是并没有影响我们的销售,反而消费者更肯定我们的品质,产品更好卖了”。
英氏最大的成本除了面料的使用,还包括研发团队的投入。“婴儿产品太特殊,所以我们对婴儿皮肤和发育阶段的研究下得工夫比较大。”在设计上符合亚洲人的哺育习惯和人体工学,“亚洲人的育婴习惯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国外的育婴和中国的育婴习惯不一样,比如中国孩子是仰着睡的,西方国家的孩子都是趴着睡的,仅仅睡姿就决定了服装款式不一样,扣子就不能开到后面去,而国外的服装大多扣子在后面,国外孩子趴着睡,胸前要很平。因此在婴幼儿产品尤其是棉织品方面,进口品牌是很难绝对冲击本土品牌的,这就给了本土品牌一个很大的空间”。最近英氏投资了国外的设计师团队,希望在外着装方面进一步提升衣着品质。
郭超英还记得,1995年时第一批英式产品只有十余款,她把样品都送到广东省质检局去做全检,要求挑战的是国家最高要求的棉质检。对于当时国内根本没有提到的色牢度、甲醛、缩水这些比较专业的检测标准,英氏全部自己提了出来。“当时质检局也很不理解,说你们很奇怪,国家没要求,你们不是自己没事找事干。我觉得一个委托型生产的企业,一定要在开始树立一个很好的标准。否则的话,什么叫好东西,完全只是凭设计师的感觉,或者一个小团队的感觉,是没有用的。”
郭超英希望穿英氏的孩子,都应该是贵族,“英氏的‘贵族’解读为健康、环保、优雅和简洁,而不是传统的对英伦和旧贵族的审美。”
区别于成人服装对时尚元素的诉求偏高,婴儿用品的新商品的开发频率往往很持恒,“外着装我们保证每一季都换,内着装大约三年换一次,但每年都会融入新的材料使用”。内着装要求贴身,不经过化学漂染等不利工艺,也固定为淡蓝和淡粉。“0〜2岁是婴儿眼球形成的阶段,不适合用鲜艳颜色刺激婴儿的眼球发育。婴儿的家居用品和布置颜色越淡越好,一岁半之后眼球视力形成,就可以做一些颜色加入。”
2011年很多产业纷纷刹车,但英氏的增长率仍高达58%,“五年前每年都有100%至200%的增长,2010年后我们就进入了稳定增长期。每年保持40%至50%的稳健增长。”郭超英仍然觉得市场并没饱和,“如果婴童市场是三百六十度的话,英氏只开发了几十度,在婴儿哺育用品、餐具、纸尿裤和家具等领域都有很大空间,到2012年6、7月份,英氏自有的洗护用品、餐具和家具都将进入市场。”
看见婴儿2/3的钱
英氏注意到婴幼儿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0〜9个月的婴儿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床上用品对孩子来说很重要,睡床文化也逐渐启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睡袋的问题了”。20世纪90年代,很多人还没想到给孩子准备睡床,原来三代同堂住个小房子,也没地方摆放,2005年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逐渐意识到婴儿应该独立睡才健康。郭超英说:“我觉得是时候开发婴儿床上用品了,国人的居家环境已经改变了,人们购买床上用品,已经不是过去一件一件地买,而是一套一套在用。”
行业内第一张白色的婴儿床也是英氏推出来的。英氏在1998年的时候推出了第一张白色的婴儿床,一下就卖疯了。后来很多商家跟风,现在已经铺天盖地都是白色的婴儿床了。
零售业的市场需要慢慢培养,郭超英清楚记得第一次在北京燕莎专柜卖哈衣(连体衣)的时候,很多消费者都嫌麻烦,说孩子的裤子湿了,就洗裤子就好了,若穿个连体衣,还得整件衣服洗,多麻烦。郭超英一再讲解哈衣对婴儿的好处,“它对孩子的肚脐不会产生约束,对孩子脐带的形成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光一件小小的哈衣,我们也整整用了五年到七年的时间让人们接受。”
好品牌要“健康成长”
1997年、1998年的时候,陆续有很多的婴童品牌涌现了出来,最高峰的时候是在2000年,那时是婴童品牌的高峰期,但是时间不长,2005年前后,三分之二的品牌只是昙花一现就消失了。“从1997年到现在,能够存活下来的婴童品牌也就只有三分之一不到,只有几个比较稳健的大品牌存活到了现在。”
尽管婴儿产品是一个高增长的行业,也处于成长期,但做零售业和产品研发都需要较高投入,需要不断地引进资金,“健康的资金链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可以铺更多的店来提高销售额,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完成婴幼儿产品集团的整体框架”。
资金的引入跟前期开店一样,“一个50平方米的店,铺货要保证在15万元至20万元左右,大城市要在30万元至50万元左右,大概进货100件要卖掉75件,这样才能赚到钱,如果钱不够、货不足、周转不灵,经营前期会很有风险”。
郭超英细数目前国内专注于0〜4岁婴幼市场的品牌不到十家,纯粹做婴装的全球品牌也不多,“2005年以前,我们的竞争对手都是台湾人,现在,我们的竞争对手,是市场”。
之后,英氏做了第一套婴童系列礼盒、第一个专业设计的婴儿内衣系列,第一家使用天然彩棉、有机和无缝骨,也成为了第一家从孕期到出生哺育再到成长发育整合产品结构的企业。
十八年后,全国一二线城市包括拉萨在内,98%的商场都已经有了英氏的店铺,郭超英觉得,是该热闹的时候了。
入行早不如入行巧
很讨巧的是,中国的婴儿出生率到2015年每年约有15%的增长,消费增长也会持续在30%以上,“不像其他国家婴儿是负增长或者增长平缓,中国的婴幼儿出生比是个很稳定的数字论证,我们相信市场的增长潜力”,郭超英说,“另外,婴童产业在中国也是新兴产业,大众还处于对这种新兴消费并不熟悉的时期,我认为如果新生产品还不是很成熟,消费者出于好奇也会大量购买,所以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品牌和产品,0〜4岁婴童产品的市场都会很可观。”
艾索少年儿童市场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城市0〜3岁儿童平均每月花销833元。中国人口模型测算,0〜4岁的婴幼儿将从2009年的7300万增长到2015年的9100万,考虑消费支出的自然增长,2010年中国0〜4岁婴童消费市场已经突破1.17万亿,2015年将达到1.67万亿,1995年成立的英氏正好赶上这个时间轴。
“我儿子1984年出生的时候在国内是买不到婴儿用品的,那时候我们经常跑到深圳沙头角采购从日本和台湾进口的婴儿爬服和推车。”过了十年,郭超英发现国内婴童用品品牌仍然是零,“1995年的时候国内的各大百货公司的童装都很少,婴幼儿产品顶多是一两条开裆裤、口水巾和几个奶瓶,零散地放在日用品的架子上,那时候几乎没有婴儿推车,更没有所谓的婴儿床上用品,温奶器等电器更稀罕,甚至连婴儿的勺子也没有。”郭超英感觉自己是“踩着点儿”进来的,“当时选择做棉织品是因为其最能代表婴儿行业,因为服装行业在婴儿行业占的比重比较大,如果选择奶瓶、奶嘴和其余的电器类需要大量的模具和工业支撑才能起步,但是1995年时纺织行业已经很发达,靠棉织品起步,能很轻易地完成产品系列化”。在郭超英眼里,这个新生的行业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棉织品在中国也已经很成熟,“我们只要依照亚洲人的哺育习惯提供相应产品,就能做好”。
价格高反而好卖
在英氏最初成立的时候,国人对婴幼儿产品的接受程度并不高,英氏坚持精品棉的使用,产品价格走中高端路线,“服装行业定价从1995年开始就随着棉织品的价格涨幅在调整,但是我们一开始就专注于精品棉,精品棉市场的涨幅没有普通棉的幅度大,所以已经在最初适应了棉花高端材料的成本,并没有受棉花产品成本涨幅太大的影响”。英氏多个门类的产品中,基本都是百分之百全棉,“我们刚推出时,标价就不便宜,比台湾的品牌还要贵。我们的面料成本约为市场零售价的三分之一,还是比较高的比重,但是并没有影响我们的销售,反而消费者更肯定我们的品质,产品更好卖了”。
英氏最大的成本除了面料的使用,还包括研发团队的投入。“婴儿产品太特殊,所以我们对婴儿皮肤和发育阶段的研究下得工夫比较大。”在设计上符合亚洲人的哺育习惯和人体工学,“亚洲人的育婴习惯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国外的育婴和中国的育婴习惯不一样,比如中国孩子是仰着睡的,西方国家的孩子都是趴着睡的,仅仅睡姿就决定了服装款式不一样,扣子就不能开到后面去,而国外的服装大多扣子在后面,国外孩子趴着睡,胸前要很平。因此在婴幼儿产品尤其是棉织品方面,进口品牌是很难绝对冲击本土品牌的,这就给了本土品牌一个很大的空间”。最近英氏投资了国外的设计师团队,希望在外着装方面进一步提升衣着品质。
郭超英还记得,1995年时第一批英式产品只有十余款,她把样品都送到广东省质检局去做全检,要求挑战的是国家最高要求的棉质检。对于当时国内根本没有提到的色牢度、甲醛、缩水这些比较专业的检测标准,英氏全部自己提了出来。“当时质检局也很不理解,说你们很奇怪,国家没要求,你们不是自己没事找事干。我觉得一个委托型生产的企业,一定要在开始树立一个很好的标准。否则的话,什么叫好东西,完全只是凭设计师的感觉,或者一个小团队的感觉,是没有用的。”
郭超英希望穿英氏的孩子,都应该是贵族,“英氏的‘贵族’解读为健康、环保、优雅和简洁,而不是传统的对英伦和旧贵族的审美。”
区别于成人服装对时尚元素的诉求偏高,婴儿用品的新商品的开发频率往往很持恒,“外着装我们保证每一季都换,内着装大约三年换一次,但每年都会融入新的材料使用”。内着装要求贴身,不经过化学漂染等不利工艺,也固定为淡蓝和淡粉。“0〜2岁是婴儿眼球形成的阶段,不适合用鲜艳颜色刺激婴儿的眼球发育。婴儿的家居用品和布置颜色越淡越好,一岁半之后眼球视力形成,就可以做一些颜色加入。”
2011年很多产业纷纷刹车,但英氏的增长率仍高达58%,“五年前每年都有100%至200%的增长,2010年后我们就进入了稳定增长期。每年保持40%至50%的稳健增长。”郭超英仍然觉得市场并没饱和,“如果婴童市场是三百六十度的话,英氏只开发了几十度,在婴儿哺育用品、餐具、纸尿裤和家具等领域都有很大空间,到2012年6、7月份,英氏自有的洗护用品、餐具和家具都将进入市场。”
看见婴儿2/3的钱
英氏注意到婴幼儿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0〜9个月的婴儿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床上用品对孩子来说很重要,睡床文化也逐渐启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睡袋的问题了”。20世纪90年代,很多人还没想到给孩子准备睡床,原来三代同堂住个小房子,也没地方摆放,2005年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逐渐意识到婴儿应该独立睡才健康。郭超英说:“我觉得是时候开发婴儿床上用品了,国人的居家环境已经改变了,人们购买床上用品,已经不是过去一件一件地买,而是一套一套在用。”
行业内第一张白色的婴儿床也是英氏推出来的。英氏在1998年的时候推出了第一张白色的婴儿床,一下就卖疯了。后来很多商家跟风,现在已经铺天盖地都是白色的婴儿床了。
零售业的市场需要慢慢培养,郭超英清楚记得第一次在北京燕莎专柜卖哈衣(连体衣)的时候,很多消费者都嫌麻烦,说孩子的裤子湿了,就洗裤子就好了,若穿个连体衣,还得整件衣服洗,多麻烦。郭超英一再讲解哈衣对婴儿的好处,“它对孩子的肚脐不会产生约束,对孩子脐带的形成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光一件小小的哈衣,我们也整整用了五年到七年的时间让人们接受。”
好品牌要“健康成长”
1997年、1998年的时候,陆续有很多的婴童品牌涌现了出来,最高峰的时候是在2000年,那时是婴童品牌的高峰期,但是时间不长,2005年前后,三分之二的品牌只是昙花一现就消失了。“从1997年到现在,能够存活下来的婴童品牌也就只有三分之一不到,只有几个比较稳健的大品牌存活到了现在。”
尽管婴儿产品是一个高增长的行业,也处于成长期,但做零售业和产品研发都需要较高投入,需要不断地引进资金,“健康的资金链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可以铺更多的店来提高销售额,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完成婴幼儿产品集团的整体框架”。
资金的引入跟前期开店一样,“一个50平方米的店,铺货要保证在15万元至20万元左右,大城市要在30万元至50万元左右,大概进货100件要卖掉75件,这样才能赚到钱,如果钱不够、货不足、周转不灵,经营前期会很有风险”。
郭超英细数目前国内专注于0〜4岁婴幼市场的品牌不到十家,纯粹做婴装的全球品牌也不多,“2005年以前,我们的竞争对手都是台湾人,现在,我们的竞争对手,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