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过程模式”是皮连生教授独创的一种课堂教学过程模式。本文是基于这个模式对沪科版初二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六步三段两分支 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162-02
一、模式简单介绍
如何解决知识、技能教学转化为学生的能力问题是所有教学改革遇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皮连生教授吸取了加涅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独创了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过程模式。六步是指:1.注意与预期;2.激活原有知识;3.选择性知觉;4.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5.提供变式练习,知识转化为技能;6.技能的迁移运用。前四步是学习的第一个阶段:习得阶段;第五步是第二个阶段:转化阶段;第六步是第三个阶段:迁移运用阶段。广义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两种类型知识的学习在前四步的教学过程中相同,在第五步开始出现分支:一支是陈述性知识的巩固与重组,另一分支是程序性知识转化为技能。
二、教学目标分析
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就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测,这节课包括以下两点:
1.通过正反例证的分析,能应用功的知识判断出生活中的实例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并能辨别出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会利用功的公式计算一些常见的运动中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三、教学过程分析
“功”在物理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性概念,之所以說是过程性概念是因为在物理学中有三个主题:物质、能量和力与运动,要学习、理解好“能量”,学生必须得知道“功”的概念,对于“功”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功”的前概念,在头脑里都是不存在的。
第一步:引起注意,告知目标。
选用本章中前面所学习的杠杆的两张图片和动滑轮的一个小动画,人们在使用简单机械时发现,省距离的机械不省力,省力的机械不省距离,那么在利用机械为人们工作时,力和距离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第二步:提示回忆原有知识。
要学习功,学生必须有力的方向、运动距离的方向、滑轮等机械的特点这些知识,因此通过设计提升货箱至屋顶的情景:“若想将一箱货物运送到屋顶上,你能想到几种解决方法?”来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种方法,老师展示常见的四种:直接通过绳子拉、利用定滑轮、利用动滑轮和利用n=3的滑轮组,并将拉力F、货物重力G、货物上升的高度h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填入表格。
第三步:呈现概念的例子,引导学生辨别。
不管是否使用机械、使用何种机械,要完成同样的工作,力和移动距离和乘积总是不变的。所以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从而引出功的定义。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作机械功,简称功。即:功=力×距离, 如果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W表示力所做的功。即W=Fs 。
第四步:通过正反例证,概括例子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正反例证:(1)吊车的钢索给重物一个拉力,使重物上升了一段距离;(2)网球在光滑的地面滚动;(3)人使劲推一辆汽车,但是没有推动;(4)小女孩背着书包在平直的路上匀速直线行走;(5)女孩把一箱报刊搬起来并搬着这箱报刊水平匀速运动……通过例证学生概括出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三种不做功的情况以及怎样计算功,这样完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知识的习得阶段。
第五步:呈现变式练习材料,提供反馈。学生是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了呢?
1.人将保龄球抛出后,球在轨道上前进的过程中,人是否施力对球做功?
2.(1)在水平地面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
(2)如果把这个重100N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功了吗?做了多少功?
(3)如果用动滑轮将这个重100N箱子匀速拉高1.5m,(不计摩擦、绳重和动滑轮重),拉力F做了多少功?
第1题是让学生判断是否有力对物体做功,如果有力,是什么力在做功?判断是否做功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前面的学习和现在的进一步练习,逐步的突破重难点。
通过练习将知识转化成智慧技能,形成认知策略。
第六步:提供技能运用的场景,促进迁移。
1.你能否计算出来,将两个鸡蛋举高1m,需要做多少功?
2.你能否估算你每爬一层楼,大约做功多少?
3.将一袋重10Kg的大米从地面扛到肩上,做功约是多少?
4.将一瓶500ml的矿泉水从地上拿起并举高,大约做多少功?
让学生将智慧技能运用于生活中的新情景,能应用功的知识判断生活中的实例是否做功,做了多少功,体会到功在生活中的含义。
在实际的教学中,容易犯“穿新鞋走老路”的错误,我们有新的教学模式理论指导,利用六步三段两分支的教学模式在备课或上课,思路清晰,操作简单,但是原有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使有新的理论指导,但在上课的过程中仍会不知不觉穿插原来的模式,不过利用六步三段两分支的教学模式,我们并不是要求完完全全按照这样的步骤来上课,可以灵活调整或删减一些步骤,教本无定法,只要遵循教学规律,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就能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六步三段两分支 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162-02
一、模式简单介绍
如何解决知识、技能教学转化为学生的能力问题是所有教学改革遇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皮连生教授吸取了加涅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独创了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过程模式。六步是指:1.注意与预期;2.激活原有知识;3.选择性知觉;4.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5.提供变式练习,知识转化为技能;6.技能的迁移运用。前四步是学习的第一个阶段:习得阶段;第五步是第二个阶段:转化阶段;第六步是第三个阶段:迁移运用阶段。广义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两种类型知识的学习在前四步的教学过程中相同,在第五步开始出现分支:一支是陈述性知识的巩固与重组,另一分支是程序性知识转化为技能。
二、教学目标分析
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就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测,这节课包括以下两点:
1.通过正反例证的分析,能应用功的知识判断出生活中的实例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并能辨别出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会利用功的公式计算一些常见的运动中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三、教学过程分析
“功”在物理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性概念,之所以說是过程性概念是因为在物理学中有三个主题:物质、能量和力与运动,要学习、理解好“能量”,学生必须得知道“功”的概念,对于“功”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功”的前概念,在头脑里都是不存在的。
第一步:引起注意,告知目标。
选用本章中前面所学习的杠杆的两张图片和动滑轮的一个小动画,人们在使用简单机械时发现,省距离的机械不省力,省力的机械不省距离,那么在利用机械为人们工作时,力和距离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第二步:提示回忆原有知识。
要学习功,学生必须有力的方向、运动距离的方向、滑轮等机械的特点这些知识,因此通过设计提升货箱至屋顶的情景:“若想将一箱货物运送到屋顶上,你能想到几种解决方法?”来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种方法,老师展示常见的四种:直接通过绳子拉、利用定滑轮、利用动滑轮和利用n=3的滑轮组,并将拉力F、货物重力G、货物上升的高度h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填入表格。
第三步:呈现概念的例子,引导学生辨别。
不管是否使用机械、使用何种机械,要完成同样的工作,力和移动距离和乘积总是不变的。所以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从而引出功的定义。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作机械功,简称功。即:功=力×距离, 如果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W表示力所做的功。即W=Fs 。
第四步:通过正反例证,概括例子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正反例证:(1)吊车的钢索给重物一个拉力,使重物上升了一段距离;(2)网球在光滑的地面滚动;(3)人使劲推一辆汽车,但是没有推动;(4)小女孩背着书包在平直的路上匀速直线行走;(5)女孩把一箱报刊搬起来并搬着这箱报刊水平匀速运动……通过例证学生概括出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三种不做功的情况以及怎样计算功,这样完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知识的习得阶段。
第五步:呈现变式练习材料,提供反馈。学生是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了呢?
1.人将保龄球抛出后,球在轨道上前进的过程中,人是否施力对球做功?
2.(1)在水平地面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
(2)如果把这个重100N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功了吗?做了多少功?
(3)如果用动滑轮将这个重100N箱子匀速拉高1.5m,(不计摩擦、绳重和动滑轮重),拉力F做了多少功?
第1题是让学生判断是否有力对物体做功,如果有力,是什么力在做功?判断是否做功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前面的学习和现在的进一步练习,逐步的突破重难点。
通过练习将知识转化成智慧技能,形成认知策略。
第六步:提供技能运用的场景,促进迁移。
1.你能否计算出来,将两个鸡蛋举高1m,需要做多少功?
2.你能否估算你每爬一层楼,大约做功多少?
3.将一袋重10Kg的大米从地面扛到肩上,做功约是多少?
4.将一瓶500ml的矿泉水从地上拿起并举高,大约做多少功?
让学生将智慧技能运用于生活中的新情景,能应用功的知识判断生活中的实例是否做功,做了多少功,体会到功在生活中的含义。
在实际的教学中,容易犯“穿新鞋走老路”的错误,我们有新的教学模式理论指导,利用六步三段两分支的教学模式在备课或上课,思路清晰,操作简单,但是原有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使有新的理论指导,但在上课的过程中仍会不知不觉穿插原来的模式,不过利用六步三段两分支的教学模式,我们并不是要求完完全全按照这样的步骤来上课,可以灵活调整或删减一些步骤,教本无定法,只要遵循教学规律,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就能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