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逐步渗透作文基础知识,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文学积累,重视学生的自主创新,给学生一双隐形的翅膀,让学生敞开心扉,突破固有模式的限制,培养作文创新的能力,翱翔于创新的天空。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创新呢?
1 立意创新
“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文章应在立意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做到“思想独到,新颖深刻”。还要尽量在文中注入历史文化底蕴,让自己的生命游走在现实与历史之间,这样的文章才会大气磅礴。新的立意要在深刻感受生活的基础上精心提炼而成,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要求有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要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感悟要有新的观点,旧的观点学会翻新,言人所未言,悟人所未悟。比如作文题“幸福的颜色”,其实“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但幸福的颜色未必相同,可以从各个角度来写。比如写“物”的幸福,说大海幸福,因为它拥有蔚蓝的诗意;说树木幸福,因为它拥有绿色的生机。还可以写“人”的幸福,在鲜艳的国旗下,在绿色的军营中,在洁白的病房里,望着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那些也是幸福。也可以将视角深入历史,描绘那种来自远古的鲜艳色彩,要将目光聚焦于书本,展示那独特世界的耀眼光芒,这都是幸福的颜色。
还可采用逆向思维创新,这就是平时所说的反弹琵琶。如提到乌江,人们不能不想到项羽,人们欣赏他“无面目再见江东父老”一语所表现的宁折不弯的气节。宋代诗李清照曾写下“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引发千百年来人们对项羽英雄气概的共鸣。而唐代诗人杜牧却反向思考,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人在惋惜批评中表明“败不馁”的道理,这首诗从事情发展的反向思考,从而获得新颖独到的见解。
2 材料喜新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作文材料却常常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如以“感恩”为话题,全班有五分之四的学生写父母如何在下雨天为自己送伞,如何冒着大雨背着生病的“我”去医院,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其实有许多素材都可以作为材料,如发生在自己身边而感悟很深的事情,从报纸、电视中得到的新闻报道,还可以运用祖先留下来的传统美德、名人轶事等,对这些材料要懂得积累,还要从中提取正确的立意。不管怎样,要培养学生运用敏锐的目光,捕捉全新的“写点”,在材料取舍上要考虑如何创新以紧扣时代脉搏,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如以“歌声”为题,选取汶川大地震中两个值得歌颂的画面;以“我在倾听中得到快乐”为题,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妈妈的唠叨”“爸爸的叮嘱”“爷爷的往事”“奶奶的期盼”来体现在倾听中得到快乐,小中见大。
3 结构出新
对于初中生要求写五六百字的作文,如果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定会索然无味。“文似看山不喜平”,在结构上也要苦心经营,匠心独运,收到“尺水兴波”之妙。为此,教师可以采用“标题指津”“排比构段”“镜头剪辑”等方式,串联起1~4个画面。如写“为了心中的那份爱”,可选取抗震救灾中八方支援的两三个镜头,以此展现爱的力量与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也可采用逐层深入、纵向推进的方法,写自“我”的心路历程,曲折生动地展现出心灵成熟、认识提升的过程。可以运用书信,如以“父亲”的身份写信给“儿子”,教导他要“做一个有心人”;可以用童话、寓言等题材;还可以中心句反复咏叹,让中心鲜明凸显。文章的结构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天织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4 语言求新
有创意的表达不是哗众取宠,矫情而为之。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韩愈有“惟陈言之务去”,可见古人对于语言颇为注重。所以应引导学生写出既鲜活又有个性的语言来,唯有如此,才能一鸣惊人。表达优美,富有个性,是中考作文一个重要的评分标准,其具体表现在:用词丰富,句式灵活,修辞生动,首尾精致,段落优美,表达流畅。为此应引导学生多用排比、对偶、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让文章以气势见长,以文采取胜,灵活地运用短句和长句、整句和散句,富有语言的韵味,巧妙引用,灵活化用,巧展才情,提升文章的品位。不仅如此,还要善于借鉴名篇佳作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在模仿之中进行再创造,以此来提高自我表达技巧;并且还要善于巧妙运用新近积累的精美词汇、流行用语以及精美句式,以此来优化自我语言表达。
总之,作文要创新,学生就要勤于思考,大胆想象,追求创新,出奇制胜,为写作开辟一片广阔的天空,张开双翅,自由翱翔在作文的世界中。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龙王庙乡初级中学)
1 立意创新
“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文章应在立意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做到“思想独到,新颖深刻”。还要尽量在文中注入历史文化底蕴,让自己的生命游走在现实与历史之间,这样的文章才会大气磅礴。新的立意要在深刻感受生活的基础上精心提炼而成,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要求有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要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感悟要有新的观点,旧的观点学会翻新,言人所未言,悟人所未悟。比如作文题“幸福的颜色”,其实“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但幸福的颜色未必相同,可以从各个角度来写。比如写“物”的幸福,说大海幸福,因为它拥有蔚蓝的诗意;说树木幸福,因为它拥有绿色的生机。还可以写“人”的幸福,在鲜艳的国旗下,在绿色的军营中,在洁白的病房里,望着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那些也是幸福。也可以将视角深入历史,描绘那种来自远古的鲜艳色彩,要将目光聚焦于书本,展示那独特世界的耀眼光芒,这都是幸福的颜色。
还可采用逆向思维创新,这就是平时所说的反弹琵琶。如提到乌江,人们不能不想到项羽,人们欣赏他“无面目再见江东父老”一语所表现的宁折不弯的气节。宋代诗李清照曾写下“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引发千百年来人们对项羽英雄气概的共鸣。而唐代诗人杜牧却反向思考,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人在惋惜批评中表明“败不馁”的道理,这首诗从事情发展的反向思考,从而获得新颖独到的见解。
2 材料喜新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作文材料却常常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如以“感恩”为话题,全班有五分之四的学生写父母如何在下雨天为自己送伞,如何冒着大雨背着生病的“我”去医院,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其实有许多素材都可以作为材料,如发生在自己身边而感悟很深的事情,从报纸、电视中得到的新闻报道,还可以运用祖先留下来的传统美德、名人轶事等,对这些材料要懂得积累,还要从中提取正确的立意。不管怎样,要培养学生运用敏锐的目光,捕捉全新的“写点”,在材料取舍上要考虑如何创新以紧扣时代脉搏,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如以“歌声”为题,选取汶川大地震中两个值得歌颂的画面;以“我在倾听中得到快乐”为题,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妈妈的唠叨”“爸爸的叮嘱”“爷爷的往事”“奶奶的期盼”来体现在倾听中得到快乐,小中见大。
3 结构出新
对于初中生要求写五六百字的作文,如果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定会索然无味。“文似看山不喜平”,在结构上也要苦心经营,匠心独运,收到“尺水兴波”之妙。为此,教师可以采用“标题指津”“排比构段”“镜头剪辑”等方式,串联起1~4个画面。如写“为了心中的那份爱”,可选取抗震救灾中八方支援的两三个镜头,以此展现爱的力量与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也可采用逐层深入、纵向推进的方法,写自“我”的心路历程,曲折生动地展现出心灵成熟、认识提升的过程。可以运用书信,如以“父亲”的身份写信给“儿子”,教导他要“做一个有心人”;可以用童话、寓言等题材;还可以中心句反复咏叹,让中心鲜明凸显。文章的结构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天织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4 语言求新
有创意的表达不是哗众取宠,矫情而为之。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韩愈有“惟陈言之务去”,可见古人对于语言颇为注重。所以应引导学生写出既鲜活又有个性的语言来,唯有如此,才能一鸣惊人。表达优美,富有个性,是中考作文一个重要的评分标准,其具体表现在:用词丰富,句式灵活,修辞生动,首尾精致,段落优美,表达流畅。为此应引导学生多用排比、对偶、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让文章以气势见长,以文采取胜,灵活地运用短句和长句、整句和散句,富有语言的韵味,巧妙引用,灵活化用,巧展才情,提升文章的品位。不仅如此,还要善于借鉴名篇佳作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在模仿之中进行再创造,以此来提高自我表达技巧;并且还要善于巧妙运用新近积累的精美词汇、流行用语以及精美句式,以此来优化自我语言表达。
总之,作文要创新,学生就要勤于思考,大胆想象,追求创新,出奇制胜,为写作开辟一片广阔的天空,张开双翅,自由翱翔在作文的世界中。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龙王庙乡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