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省浏阳市第六中学位于浏阳市北盛镇捞刀河畔,毗邻国家级浏阳经济开发区。学校创建于1956年,原名为“北盛完小附设初中班”,1993年更名为“浏阳市第六中学”。近年来,浏阳六中实施“文化创建工程”,在当地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校长苏启平说:学校将“儒学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与德育创新中,并将其教学纳入班级及学校目标管理。学校文化创建因此焕然一新。
传承历史底蕴
浏阳市第六中学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979年被列为浏阳县重点中学,2004年获评长沙市示范性高中。60载光阴,造就了学校光辉历史。原国家副主席王震曾先后4次视察六中,并亲笔题写了校牌。原中顾委常委王首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彭珮云先后为学校题词。朱镕基总理在任期间与其同学、六中语文教师杨开卷先生互通书信,论教共勉,一度传为佳话。
学校发展史就是一部探索史,也是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沉甸甸的光荣史。历经开创初期的筚路蓝缕,划归县属时期的异军突起,到新世纪的改革创新;六中人始终以“为民办学、替国育才”为己任,在教育教学上潜心探索,在办学思路上紧跟教育发展趋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更加优化,校园环境日益优美,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校园里,孔子铜像、国学长廊以及各种宣传亭千姿百态,意蕴丰赡。浙江大学美术院设计的“奋飞”雕塑,构思气势恢宏;孔子、鲁迅、贝多芬、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组成的人文及自然科学家雕塑群,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学校恪守“真、勤、健、美”校训,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管理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占地138亩,现有教学班级41个,在校学生2330人,在岗教师178人,其中高级教师43人,长沙市骨干教师5人,浏阳市名师3人,浏阳市骨干教师18人。学校建有科技楼、教学实验室、语音功能室,实现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教学,为“长沙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近年来,学校先后获“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省安全文明校园”“省模范职工之家”“长沙市文明单位”“长沙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浏阳市绩效考核红旗单位”等称号。学校先后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各类高校输送优秀新生近万人,涌现出邓嘉年、蒋元龙等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
浏阳河畔,巍巍学府映日月;将军故里,莘莘学子谱华章。如今的浏阳六中,以管理严、校风好、质量高、发展快而享誉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正朝着“创建省级特色高中,办三湘农村名校”的目标迈进。
播撒诗意种子的人
在学校“文化创建工程”中,苏启平专注于语文教学研究,先后参编正式出版教辅书籍16本;2008年主持全国中语会课题《课外阅读与农村家庭文化共建研究》;2009年主持湖南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生课外阅读与农村家庭文化共建研究》被评为优秀课题;先后在《中国德育》《语文月刊》《语文周报》《当代教育论坛》发表教学论文100余篇;专著《高中语文技法指要与阅读赏析》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身为一校之长,苏启平从未放弃课堂教学,并形成了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2012年,以《语文课程改革与阅读教学实践》为题在湖南省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作经验介绍;从2008年起,一直承担学校校本课程《苏轼的人生与创作》的开发及授课任务。教学中,苏启平恪守“教育应该是富有诗意的生命活动,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心中播撒诗意的种子”的座右铭,形成了“语言生动、知识广博、诗意满堂、课堂幽默”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欢迎。2011年散文诗《遥望李贺》获中国散文学会等主办的首届“李贺杯”全国散文诗歌大赛奖;2013年散文诗《李白故里》获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华校园诗歌节”征文奖;散文诗《劳动托起梦想》获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诗词协会主办的“中国梦 劳动美”全国职工诗词创作大赛奖;散文诗《故乡的秋天》获第九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教师组银奖;散文诗《临夏印象》获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魅力临夏”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奖;散文诗《老屋》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首届诗经奖100首诗”;《回不去的故乡》入选新华出版社2014年出版大学教材《中国报纸副刊史》;散文诗集《浏阳河畔的乡愁》获2015年度长沙市文艺重点扶持项目。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
苏启平说:从课外阅读方面看,国内对课外阅读的研究一般偏重于课外阅读的理论探讨、现状调查与思考,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目前来看,将高中课外阅读中教师、学生、家长三者同时作为研究对象的,国内尚无案例。国外虽有一些案例,但鉴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均借鉴性不强。从人的因素来讲,教师、学生、家长是影响课外阅读的三个主要方面,学生是课外阅读的主体,教师和家长既是课外阅读的引导者,也是课外阅读的示范者;三者之间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目前,研究课外阅读,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阅读,而忽视了与之相关的教师阅读,家长阅读。为此,2014年,浏阳市第六中学提出农村高中“三位一体”课外阅读实践与研究课题。
学校认为:课外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多年来,课外阅读虽历经几代教师的实践,成绩仍不明显。故而,学校期待取得各方面的支持,开展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人文涵养,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学校成立了以语文学科组为主的课题组,语文学科组共有教师20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人,长沙市骨干教师1人,浏阳市名师1人,浏阳市骨干教师5人。针对农村高中课外阅读和农村家庭文化建设现状,建立高中课外阅读与家庭文化共建途径,通过课外阅读与家庭文化共建中的教育、文化、村政相互作用等10余个相关课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与探讨,积累了大量翔实的资料。该课题旨在通过对高中学生阅读、教师阅读、家长阅读现状,通过“三位一体”课外阅读途径与方法调研,及家长角色研究等问题的思考,探讨符合新课程理念、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实施课外阅读教学的新模式。 近年来,语文学科组成员共参加编写专著20余部。其中苏启平撰写有散文诗集《阁楼上的樵歌》,并与教师黄佑生合著《好班主任是这样炼成的》;教师黄蓬勃编写《中国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欣赏》选修教材参与学校配套学习用书。课外阅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人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长沙市骨干教师肖雪梅说: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是教师与家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物质条件改善后,也急待精神生活的提升,我们期待课外阅读能成为孩子和家长之间共同进步的桥梁,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使师生的人文素质有较大提高。
高三教师詹蒲林说:“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活动中,通过书信交往,父母与子女可以相互推荐适宜阅读的书籍和文章;或者交流阅读心得,用纸和笔互相探讨人生哲理,以此传递亲情。
学校利用节假日提前向家长发出“亲情文化”倡议书,明确家书交流的重要性,建议家长将自己的阅读情况,结合人生感悟写成家信,教育子女。学校还通过建立家庭阅读档案,引导家庭及家庭成员在阅读活动中形成可归属个人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书籍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档案记录。如设计一份阅读记录卡,让学生和家长每阅读完一份读物就填写一张记录卡,收进阅读档案,并定期开展评比。同时,家长与学生每月根据阅读档案回顾各自的阅读历程,进行自我评价,并相互交流,提出改进意见。
通过对农村高中“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与研究,学校探讨出一系列符合新课程标准,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新途径,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相继完成《农村高中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农村高中语文教师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农村高中学生家长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农村高中“三位一体”课外阅读实践与研究论文集》《农村高中“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外读物选择标准》等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湖南教育电视台、浏阳电视台、《浏阳日报》先后报道学校的课外阅读情况,“家校共读伴学生成长”活动还被浏阳市委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在全市推广。
助推师生共同进步
苏启平说:在浏阳六中“文化创建工程”中,优秀的校园文化孕育出优秀的教育精神,师生共同进步凝聚在“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让每一位教师获得最大成功”的办学理念之上;“真、勤、健、美”的校训,“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让每一个学生收获满满的知识、深深的记忆、美美的体验、厚厚的情谊”的育人目标已经深深扎根在每一位教师心中。
浏阳六中首届“魅力教师”、中学化学高级教师许必胜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教师不发展,学生就没有发展,学校也不可能有发展。
学校为开阔教师视野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对教师进行培训,邀请山东昌乐二中、湖南师大附中等名校教师到校讲学,并实施3年异地高端培训计划,让所有教职工3年内均能至少参加一次异地高端培训。2016年7月,为适应高考改革,学校选派50位教师赴广东肇庆学院进行集中学习。同时,学校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培育优势科目,形成语文、地理、政治、生物等在全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学科组。
学校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落实“六个一”要求:即上好一堂公开课;撰写一篇论文;参与一个课题研究;编写一份高考模拟试卷;参加一次教育沙龙;开展一次经验交流。以此激发青年教师的进步热情,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拓展青年教师的教育视野。2015年,学校数学组参加长沙市高中教师解题能力大赛获团体一等奖;教师王芹、陈春莲、黄涛、何娟、周安获浏阳市课堂教学评优一等奖。近年来,学校教师发表教学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5部;教师肖宇、曹博才编写的校本课程获浏阳市教育科研成果奖;学生参加数、理、化、生学科竞赛,共有400余人次获省、市级奖;湖南教育电视台以“身边的好教师”为题对教师肖雪梅、刘圣桃的优秀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教师许必胜获评长沙市“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荣誉称号。
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实施“516”学生成长系列活动。“5”即五周,包括体艺周、儒学周、科技周、读书周、社团周;“1”即一个综合性学校社团管理组织;“6”即六项学校常规赛事,包括语文作文大赛、英语演讲赛、数理化解题竞赛等。从制订活动方案、选派指导教师,各部门通力协作,精心部署。学生社团涉及动漫、话剧、摄影、音乐、动植物、新闻采写、科技及文学创作等领域,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的诉求。先后涌现出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邓丽娟、青年歌唱家李晶晶等优秀人才。梧桐满院文学社是浏阳市第六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窗口,文学社创建于1997年,以“倾诉心声、呼唤真情”为办社主旨,取“栽桐引凤”的美好寓意,共有社员43名。文学社定期开展主题征文活动,增强校际交流,聘请知名作家进行专业辅导和讲座,学生的创作意识不断增强,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曹牡同学在第七届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中荣获一等奖;罗娴同学在“金味杯”湖南省第六届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荣获一等奖;田姣同学《细节决定成败》与高承飞同学《谈批评》先后被《语文学习报》刊载。2016年11月,在第六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上,浏阳市第六中学梧桐满院文学社被评为“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团”。
正如苏启平在学校“学生成人仪式”上所言:已经或者即将跨入成人行列的同学们,你们正处在人一生中最浪漫、最自由、最幸福、最快乐的青春岁月,这个时期也最需要上进,需要努力,需要理智,需要成熟。自此,你们告别了天真浪漫的少年时代,从法理上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名真正成年公民,你们将从真正意义上开始对自己的一生负责,为自己的一生奋斗。我是你们的老师,也是你们的校友。20年前,也就是1996年的5月,在浏阳六中学生成人仪式上,是我代表所有学生发言,那是我永生难忘的一次演讲,也是我人生中一个光彩的时刻。我永远感激我的母校和我的老师、我的父母和我的亲人以及我的朋友和一切爱我的人。今天,在这么一个美好而隆重的日子,我再一次将灿烂的希望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你们未来的精彩人生…… 作为省级“雷锋式学校”,浏阳六中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弘扬爱教奉献精神。其中,“捞刀河志愿支教队”社会实践最为突出,捞刀河志愿支教队由浏阳六中督学责任区和浏阳六中团委于2014年3月发起成立,由浏阳六中辖区内的骨干老师自愿报名组成。支教队以送理念、送方法、送培训、送服务为指导思想,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形成“教培结合、立体分布,固定课表、常态上课,示范引领、合作研讨”的支教新模式。每学期初,支教老师根据自己的课时安排,将支教科目纳入支教学校的固定课表,确保每周每堂按时完成支教。两年来,捞刀河志愿支教队由最初的36人发展到100余人,服务教学点15个,涵盖11个学科,支教800余节课,覆盖学生4000余名,总行程3万多公里,有力地促进了辖区教育的均衡发展。2015年,学校在浏阳市教育局志愿支教工作推进会议上作了《让志愿支教成为片区工作新常态》的典型发言;支教队事迹被《人民日报》《湖南教育网》《科教新报》《浏阳日报》等媒体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16年6月,学校党支部被评为长沙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精彩一课:中秋诗会
授课人:苏启平
时间:2016年9月15日(中秋节)
地点:浏阳市第六中学高一(3)班
主题:借助优美的文本,创新的活动在学生的心中播种诗意的种子,让这些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受益终生。
同学们,中秋了。按照惯例每年我都要在这个时候为自己所教的学生举行一场中秋诗会。既为了缓解学生高中生活的劳累单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为了实践自己教育的座右铭——“教育应是富有诗意的生命活动,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心中播撒诗意的种子”。今年我又任教高一,所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就是诗歌。虽然今年中秋节比往年来得早了些,但并不影响我们开展此类活动。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和班主任商量了一下,她非常支持,这无疑对活动的开展很给力。当我把想法告诉同学们的时候,同学们异常活跃,像往年我任教的学生一样,都表现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我想,其实同学们本身还是很希望能够多参加一些有意义有诗意的语文教学活动的,只是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忽视了这一点。
当同学们开始准备朗诵素材的时候,我脑子中就突然蹦出一个想法:今年的中秋诗会能不能把同学们带到操场在月光下举行呢?虽然操场离教学楼有一定距离,也不会影响其他班级晚自习。只是月亮下光线暗淡,同学们时间仓促,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背诵好稿子并进行脱稿吟诵。当我把这个充满诗意的想法告诉同学们的时候,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中秋诗会得以如期举行,当同学们早早地布置好会场,做好了一切准备。为了鼓励大家,我特意设置了奖品,奖品就是我自己新出的诗集。现场还特意邀请3位新来的语文教师观摩,既是为了给诗会当评委,也是为了使这样的活动能够在学校更多的开展。
朦胧月光下,我们的中秋诗会开始了。虽然整个操场格外寂静,格外空旷,但大家的声音反而显得十分清晰和富有感情,每一位同学都认真地投入其中。此刻,我内心充满了幸福感。当朗诵《初忆》的女同学上场时,会场响起了欢呼的掌声,从大家陶醉的欢呼中,我分明知道同学们此刻也无比幸福……
苏启平说:当天晚诗会还特意安排了一个尾声,也是课代表自己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我一个惊喜,我事先并不知道。那就是全班同学共同吟诵苏轼的《水调歌头》。也许是有着前面吟诵的铺垫,学生们十分投入,有的眼角还闪着泪花,在月光下格外晶莹。最后,我现场作了一首诗,也算为自己今晚播种的诗意种子培土浇水吧!我本以为过了中秋,这次中秋诗会也就彻底过去了。然而当我在批阅学生“周记”的时候,我却再一次为我们的中秋诗会而感动。我发现班上所有同学都写到了中秋诗会这次活动的体会,这简直令我震惊。从我任教以来,从来没有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没有统一布置前提下同时写到同一件事。读着学生们对中秋诗会的赞美与回味,我的目光回到了我备课本上的“座右铭”,这句已经静静地陪伴了我的教育历程:“教育应是富有诗意的生命活动,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心中播撒诗意的种子。”我擦干眼角感动的泪水,我知道,我还要做得更好!
人物对话
《教育》:请您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苏启平:“文化创建工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与进步的过程。平时,我与教师交流最多的就是学生的习惯问题。学生的习惯养成直接关系到学校校风与学风建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养成需要时间,需要学生自己的坚持,更需要学校与学生父母的正确引导。记得在一次集体备课上,我和老师们就学生在高中阶段应该养成的习惯做了交流,老师们也比较认同:一是要养成课前准备的习惯;二是要养成课堂动笔、动口、动脑的习惯;三是要养成尊敬师长的习惯;四是要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五是要养成完成作业的习惯;六是要养成诚实考试的习惯。习惯养成还有很多,但我认为这六种习惯养成是高中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尤为重要的。
《教育》:学校对高中课外阅读与农村家庭文化共建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
苏启平:学校对高中课外阅读与农村家庭文化共建进行了多年研究,其研究范围涉及到农村高中课外阅读现状、农村家庭文化建设现状、高中课外阅读与家庭文化共建途径、高中课外阅读与家庭文化共建中学生与家长角色、课外阅读与家庭文化共建课外读物的选择标准、课外阅读与家庭文化共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等。针对当下网络电子传媒在课外阅读与家庭文化共建中的影响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较好地促进了高中语文阅读的建设与发展。
《教育》:加强对高中语文教材阅读文本延伸拓展的研究有何意义?
苏启平:教材是教学的依托。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基础。语文教学要加强传递文化、培养能力、思想教育及情感陶冶等功能。语文教学同时应该是表达思想的范例与运用语言的阵地。高中语文教材挑选了许多典型规范的作品作为教材主体,通过对教材典型课文的阅读、分析和训练,使学生集中地、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因此,加强语文教材的研究与分析,有利于紧扣教材要求,反哺学生课外阅读,研究教材并发挥高中语文教材中典型课文的熏陶、潜移默化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语言不断从贫乏走向丰富,由幼稚走向成熟,由呆板走向生动,学生情感、意志、性格及心理品质也因此得到发展。
《教育》:为什么说尊重农村家庭贫困生是教育者的道德标杆?
苏启平:每个家庭都是平等的,因为人生而平等。农村家庭贫困生绝对不是家长和孩子的主观愿望,而是因为客观原因导致的结果。从内心需要出发,对农村学生更多的尊重,必将获得这些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育者的本职。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家庭,因为我们是文化人,是一个有理由得到别人尊重、也最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教育者应是人们身边的道德标杆,是学生眼中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假如我们陷入世俗,嫌贫爱富,漠视民生;那么,我们损害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尊严,影响的必将是社会风气,一个时代的风尚。
《教育》:学校文化创建坚持了哪些基本原则?
苏启平:学校坚持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品牌的原则。学校领导班子高瞻远瞩,顺势而为,在学校“文化创建工程”中推出系列举措。目前,学校形成了以“儒学传统文化教育”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开设了《苏轼的人生与创作》《趣味对联》等校本课程,并建立了对教师教、学生学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同时,在校园布置了儒学名家介绍、名言名篇,利用校友资源新建儒学馆、孔子雕像、文化石等设施,营造以“儒学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特色。此外,学校还形成以“儒学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德育管理特色,将“儒学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与德育创新中,并将其教学纳入班级及学校目标管理,学校文化创建由此焕然一新。
传承历史底蕴
浏阳市第六中学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979年被列为浏阳县重点中学,2004年获评长沙市示范性高中。60载光阴,造就了学校光辉历史。原国家副主席王震曾先后4次视察六中,并亲笔题写了校牌。原中顾委常委王首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彭珮云先后为学校题词。朱镕基总理在任期间与其同学、六中语文教师杨开卷先生互通书信,论教共勉,一度传为佳话。
学校发展史就是一部探索史,也是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沉甸甸的光荣史。历经开创初期的筚路蓝缕,划归县属时期的异军突起,到新世纪的改革创新;六中人始终以“为民办学、替国育才”为己任,在教育教学上潜心探索,在办学思路上紧跟教育发展趋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更加优化,校园环境日益优美,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校园里,孔子铜像、国学长廊以及各种宣传亭千姿百态,意蕴丰赡。浙江大学美术院设计的“奋飞”雕塑,构思气势恢宏;孔子、鲁迅、贝多芬、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组成的人文及自然科学家雕塑群,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学校恪守“真、勤、健、美”校训,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管理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占地138亩,现有教学班级41个,在校学生2330人,在岗教师178人,其中高级教师43人,长沙市骨干教师5人,浏阳市名师3人,浏阳市骨干教师18人。学校建有科技楼、教学实验室、语音功能室,实现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教学,为“长沙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近年来,学校先后获“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省安全文明校园”“省模范职工之家”“长沙市文明单位”“长沙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浏阳市绩效考核红旗单位”等称号。学校先后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各类高校输送优秀新生近万人,涌现出邓嘉年、蒋元龙等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
浏阳河畔,巍巍学府映日月;将军故里,莘莘学子谱华章。如今的浏阳六中,以管理严、校风好、质量高、发展快而享誉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正朝着“创建省级特色高中,办三湘农村名校”的目标迈进。
播撒诗意种子的人
在学校“文化创建工程”中,苏启平专注于语文教学研究,先后参编正式出版教辅书籍16本;2008年主持全国中语会课题《课外阅读与农村家庭文化共建研究》;2009年主持湖南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生课外阅读与农村家庭文化共建研究》被评为优秀课题;先后在《中国德育》《语文月刊》《语文周报》《当代教育论坛》发表教学论文100余篇;专著《高中语文技法指要与阅读赏析》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身为一校之长,苏启平从未放弃课堂教学,并形成了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2012年,以《语文课程改革与阅读教学实践》为题在湖南省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作经验介绍;从2008年起,一直承担学校校本课程《苏轼的人生与创作》的开发及授课任务。教学中,苏启平恪守“教育应该是富有诗意的生命活动,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心中播撒诗意的种子”的座右铭,形成了“语言生动、知识广博、诗意满堂、课堂幽默”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欢迎。2011年散文诗《遥望李贺》获中国散文学会等主办的首届“李贺杯”全国散文诗歌大赛奖;2013年散文诗《李白故里》获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华校园诗歌节”征文奖;散文诗《劳动托起梦想》获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诗词协会主办的“中国梦 劳动美”全国职工诗词创作大赛奖;散文诗《故乡的秋天》获第九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教师组银奖;散文诗《临夏印象》获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魅力临夏”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奖;散文诗《老屋》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首届诗经奖100首诗”;《回不去的故乡》入选新华出版社2014年出版大学教材《中国报纸副刊史》;散文诗集《浏阳河畔的乡愁》获2015年度长沙市文艺重点扶持项目。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
苏启平说:从课外阅读方面看,国内对课外阅读的研究一般偏重于课外阅读的理论探讨、现状调查与思考,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目前来看,将高中课外阅读中教师、学生、家长三者同时作为研究对象的,国内尚无案例。国外虽有一些案例,但鉴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均借鉴性不强。从人的因素来讲,教师、学生、家长是影响课外阅读的三个主要方面,学生是课外阅读的主体,教师和家长既是课外阅读的引导者,也是课外阅读的示范者;三者之间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目前,研究课外阅读,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阅读,而忽视了与之相关的教师阅读,家长阅读。为此,2014年,浏阳市第六中学提出农村高中“三位一体”课外阅读实践与研究课题。
学校认为:课外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多年来,课外阅读虽历经几代教师的实践,成绩仍不明显。故而,学校期待取得各方面的支持,开展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人文涵养,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学校成立了以语文学科组为主的课题组,语文学科组共有教师20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人,长沙市骨干教师1人,浏阳市名师1人,浏阳市骨干教师5人。针对农村高中课外阅读和农村家庭文化建设现状,建立高中课外阅读与家庭文化共建途径,通过课外阅读与家庭文化共建中的教育、文化、村政相互作用等10余个相关课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与探讨,积累了大量翔实的资料。该课题旨在通过对高中学生阅读、教师阅读、家长阅读现状,通过“三位一体”课外阅读途径与方法调研,及家长角色研究等问题的思考,探讨符合新课程理念、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实施课外阅读教学的新模式。 近年来,语文学科组成员共参加编写专著20余部。其中苏启平撰写有散文诗集《阁楼上的樵歌》,并与教师黄佑生合著《好班主任是这样炼成的》;教师黄蓬勃编写《中国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欣赏》选修教材参与学校配套学习用书。课外阅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人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长沙市骨干教师肖雪梅说: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是教师与家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物质条件改善后,也急待精神生活的提升,我们期待课外阅读能成为孩子和家长之间共同进步的桥梁,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使师生的人文素质有较大提高。
高三教师詹蒲林说:“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活动中,通过书信交往,父母与子女可以相互推荐适宜阅读的书籍和文章;或者交流阅读心得,用纸和笔互相探讨人生哲理,以此传递亲情。
学校利用节假日提前向家长发出“亲情文化”倡议书,明确家书交流的重要性,建议家长将自己的阅读情况,结合人生感悟写成家信,教育子女。学校还通过建立家庭阅读档案,引导家庭及家庭成员在阅读活动中形成可归属个人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书籍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档案记录。如设计一份阅读记录卡,让学生和家长每阅读完一份读物就填写一张记录卡,收进阅读档案,并定期开展评比。同时,家长与学生每月根据阅读档案回顾各自的阅读历程,进行自我评价,并相互交流,提出改进意见。
通过对农村高中“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与研究,学校探讨出一系列符合新课程标准,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新途径,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相继完成《农村高中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农村高中语文教师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农村高中学生家长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农村高中“三位一体”课外阅读实践与研究论文集》《农村高中“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外读物选择标准》等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湖南教育电视台、浏阳电视台、《浏阳日报》先后报道学校的课外阅读情况,“家校共读伴学生成长”活动还被浏阳市委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在全市推广。
助推师生共同进步
苏启平说:在浏阳六中“文化创建工程”中,优秀的校园文化孕育出优秀的教育精神,师生共同进步凝聚在“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让每一位教师获得最大成功”的办学理念之上;“真、勤、健、美”的校训,“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让每一个学生收获满满的知识、深深的记忆、美美的体验、厚厚的情谊”的育人目标已经深深扎根在每一位教师心中。
浏阳六中首届“魅力教师”、中学化学高级教师许必胜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教师不发展,学生就没有发展,学校也不可能有发展。
学校为开阔教师视野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对教师进行培训,邀请山东昌乐二中、湖南师大附中等名校教师到校讲学,并实施3年异地高端培训计划,让所有教职工3年内均能至少参加一次异地高端培训。2016年7月,为适应高考改革,学校选派50位教师赴广东肇庆学院进行集中学习。同时,学校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培育优势科目,形成语文、地理、政治、生物等在全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学科组。
学校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落实“六个一”要求:即上好一堂公开课;撰写一篇论文;参与一个课题研究;编写一份高考模拟试卷;参加一次教育沙龙;开展一次经验交流。以此激发青年教师的进步热情,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拓展青年教师的教育视野。2015年,学校数学组参加长沙市高中教师解题能力大赛获团体一等奖;教师王芹、陈春莲、黄涛、何娟、周安获浏阳市课堂教学评优一等奖。近年来,学校教师发表教学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5部;教师肖宇、曹博才编写的校本课程获浏阳市教育科研成果奖;学生参加数、理、化、生学科竞赛,共有400余人次获省、市级奖;湖南教育电视台以“身边的好教师”为题对教师肖雪梅、刘圣桃的优秀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教师许必胜获评长沙市“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荣誉称号。
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实施“516”学生成长系列活动。“5”即五周,包括体艺周、儒学周、科技周、读书周、社团周;“1”即一个综合性学校社团管理组织;“6”即六项学校常规赛事,包括语文作文大赛、英语演讲赛、数理化解题竞赛等。从制订活动方案、选派指导教师,各部门通力协作,精心部署。学生社团涉及动漫、话剧、摄影、音乐、动植物、新闻采写、科技及文学创作等领域,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的诉求。先后涌现出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邓丽娟、青年歌唱家李晶晶等优秀人才。梧桐满院文学社是浏阳市第六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窗口,文学社创建于1997年,以“倾诉心声、呼唤真情”为办社主旨,取“栽桐引凤”的美好寓意,共有社员43名。文学社定期开展主题征文活动,增强校际交流,聘请知名作家进行专业辅导和讲座,学生的创作意识不断增强,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曹牡同学在第七届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中荣获一等奖;罗娴同学在“金味杯”湖南省第六届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荣获一等奖;田姣同学《细节决定成败》与高承飞同学《谈批评》先后被《语文学习报》刊载。2016年11月,在第六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上,浏阳市第六中学梧桐满院文学社被评为“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团”。
正如苏启平在学校“学生成人仪式”上所言:已经或者即将跨入成人行列的同学们,你们正处在人一生中最浪漫、最自由、最幸福、最快乐的青春岁月,这个时期也最需要上进,需要努力,需要理智,需要成熟。自此,你们告别了天真浪漫的少年时代,从法理上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名真正成年公民,你们将从真正意义上开始对自己的一生负责,为自己的一生奋斗。我是你们的老师,也是你们的校友。20年前,也就是1996年的5月,在浏阳六中学生成人仪式上,是我代表所有学生发言,那是我永生难忘的一次演讲,也是我人生中一个光彩的时刻。我永远感激我的母校和我的老师、我的父母和我的亲人以及我的朋友和一切爱我的人。今天,在这么一个美好而隆重的日子,我再一次将灿烂的希望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你们未来的精彩人生…… 作为省级“雷锋式学校”,浏阳六中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弘扬爱教奉献精神。其中,“捞刀河志愿支教队”社会实践最为突出,捞刀河志愿支教队由浏阳六中督学责任区和浏阳六中团委于2014年3月发起成立,由浏阳六中辖区内的骨干老师自愿报名组成。支教队以送理念、送方法、送培训、送服务为指导思想,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形成“教培结合、立体分布,固定课表、常态上课,示范引领、合作研讨”的支教新模式。每学期初,支教老师根据自己的课时安排,将支教科目纳入支教学校的固定课表,确保每周每堂按时完成支教。两年来,捞刀河志愿支教队由最初的36人发展到100余人,服务教学点15个,涵盖11个学科,支教800余节课,覆盖学生4000余名,总行程3万多公里,有力地促进了辖区教育的均衡发展。2015年,学校在浏阳市教育局志愿支教工作推进会议上作了《让志愿支教成为片区工作新常态》的典型发言;支教队事迹被《人民日报》《湖南教育网》《科教新报》《浏阳日报》等媒体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16年6月,学校党支部被评为长沙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精彩一课:中秋诗会
授课人:苏启平
时间:2016年9月15日(中秋节)
地点:浏阳市第六中学高一(3)班
主题:借助优美的文本,创新的活动在学生的心中播种诗意的种子,让这些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受益终生。
同学们,中秋了。按照惯例每年我都要在这个时候为自己所教的学生举行一场中秋诗会。既为了缓解学生高中生活的劳累单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为了实践自己教育的座右铭——“教育应是富有诗意的生命活动,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心中播撒诗意的种子”。今年我又任教高一,所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就是诗歌。虽然今年中秋节比往年来得早了些,但并不影响我们开展此类活动。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和班主任商量了一下,她非常支持,这无疑对活动的开展很给力。当我把想法告诉同学们的时候,同学们异常活跃,像往年我任教的学生一样,都表现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我想,其实同学们本身还是很希望能够多参加一些有意义有诗意的语文教学活动的,只是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忽视了这一点。
当同学们开始准备朗诵素材的时候,我脑子中就突然蹦出一个想法:今年的中秋诗会能不能把同学们带到操场在月光下举行呢?虽然操场离教学楼有一定距离,也不会影响其他班级晚自习。只是月亮下光线暗淡,同学们时间仓促,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背诵好稿子并进行脱稿吟诵。当我把这个充满诗意的想法告诉同学们的时候,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中秋诗会得以如期举行,当同学们早早地布置好会场,做好了一切准备。为了鼓励大家,我特意设置了奖品,奖品就是我自己新出的诗集。现场还特意邀请3位新来的语文教师观摩,既是为了给诗会当评委,也是为了使这样的活动能够在学校更多的开展。
朦胧月光下,我们的中秋诗会开始了。虽然整个操场格外寂静,格外空旷,但大家的声音反而显得十分清晰和富有感情,每一位同学都认真地投入其中。此刻,我内心充满了幸福感。当朗诵《初忆》的女同学上场时,会场响起了欢呼的掌声,从大家陶醉的欢呼中,我分明知道同学们此刻也无比幸福……
苏启平说:当天晚诗会还特意安排了一个尾声,也是课代表自己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我一个惊喜,我事先并不知道。那就是全班同学共同吟诵苏轼的《水调歌头》。也许是有着前面吟诵的铺垫,学生们十分投入,有的眼角还闪着泪花,在月光下格外晶莹。最后,我现场作了一首诗,也算为自己今晚播种的诗意种子培土浇水吧!我本以为过了中秋,这次中秋诗会也就彻底过去了。然而当我在批阅学生“周记”的时候,我却再一次为我们的中秋诗会而感动。我发现班上所有同学都写到了中秋诗会这次活动的体会,这简直令我震惊。从我任教以来,从来没有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没有统一布置前提下同时写到同一件事。读着学生们对中秋诗会的赞美与回味,我的目光回到了我备课本上的“座右铭”,这句已经静静地陪伴了我的教育历程:“教育应是富有诗意的生命活动,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心中播撒诗意的种子。”我擦干眼角感动的泪水,我知道,我还要做得更好!
人物对话
《教育》:请您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苏启平:“文化创建工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与进步的过程。平时,我与教师交流最多的就是学生的习惯问题。学生的习惯养成直接关系到学校校风与学风建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养成需要时间,需要学生自己的坚持,更需要学校与学生父母的正确引导。记得在一次集体备课上,我和老师们就学生在高中阶段应该养成的习惯做了交流,老师们也比较认同:一是要养成课前准备的习惯;二是要养成课堂动笔、动口、动脑的习惯;三是要养成尊敬师长的习惯;四是要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五是要养成完成作业的习惯;六是要养成诚实考试的习惯。习惯养成还有很多,但我认为这六种习惯养成是高中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尤为重要的。
《教育》:学校对高中课外阅读与农村家庭文化共建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
苏启平:学校对高中课外阅读与农村家庭文化共建进行了多年研究,其研究范围涉及到农村高中课外阅读现状、农村家庭文化建设现状、高中课外阅读与家庭文化共建途径、高中课外阅读与家庭文化共建中学生与家长角色、课外阅读与家庭文化共建课外读物的选择标准、课外阅读与家庭文化共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等。针对当下网络电子传媒在课外阅读与家庭文化共建中的影响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较好地促进了高中语文阅读的建设与发展。
《教育》:加强对高中语文教材阅读文本延伸拓展的研究有何意义?
苏启平:教材是教学的依托。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基础。语文教学要加强传递文化、培养能力、思想教育及情感陶冶等功能。语文教学同时应该是表达思想的范例与运用语言的阵地。高中语文教材挑选了许多典型规范的作品作为教材主体,通过对教材典型课文的阅读、分析和训练,使学生集中地、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因此,加强语文教材的研究与分析,有利于紧扣教材要求,反哺学生课外阅读,研究教材并发挥高中语文教材中典型课文的熏陶、潜移默化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语言不断从贫乏走向丰富,由幼稚走向成熟,由呆板走向生动,学生情感、意志、性格及心理品质也因此得到发展。
《教育》:为什么说尊重农村家庭贫困生是教育者的道德标杆?
苏启平:每个家庭都是平等的,因为人生而平等。农村家庭贫困生绝对不是家长和孩子的主观愿望,而是因为客观原因导致的结果。从内心需要出发,对农村学生更多的尊重,必将获得这些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育者的本职。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家庭,因为我们是文化人,是一个有理由得到别人尊重、也最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教育者应是人们身边的道德标杆,是学生眼中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假如我们陷入世俗,嫌贫爱富,漠视民生;那么,我们损害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尊严,影响的必将是社会风气,一个时代的风尚。
《教育》:学校文化创建坚持了哪些基本原则?
苏启平:学校坚持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品牌的原则。学校领导班子高瞻远瞩,顺势而为,在学校“文化创建工程”中推出系列举措。目前,学校形成了以“儒学传统文化教育”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开设了《苏轼的人生与创作》《趣味对联》等校本课程,并建立了对教师教、学生学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同时,在校园布置了儒学名家介绍、名言名篇,利用校友资源新建儒学馆、孔子雕像、文化石等设施,营造以“儒学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特色。此外,学校还形成以“儒学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德育管理特色,将“儒学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与德育创新中,并将其教学纳入班级及学校目标管理,学校文化创建由此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