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必坚:解放“三个力”事关全局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g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必坚,第十四、十五届中共中央委员,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高层智囊,“和平崛起”理论提出者。上世纪80年代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特别助理兼政治秘书。1990年代初,挺身为市场经济改革取向辩护。新世纪以来,为争取中国和平发展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今天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中共十七大报告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战略界定。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这是新起点上总形势的一大特点。挑战归纳起来大体有三:一是物质资源包括能源短缺的挑战,二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重大严峻问题的挑战。由此可见,在21世纪上半叶,尤其是头10年、头20年,我们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实在是够多够大的了。
  如果再考虑到巨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包括已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也包括未来可能发生的其他自然灾害,那么这就是第四大挑戰了。此外,就国际环境来说,新条件下国际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军事的种种压力,包括当前国际金融、能源、粮食三大危机,也包括未来国际范围内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种种危机,那就是第五大挑战了。
  这“五大挑战”,是在我国拥有13亿人口并且还会在本世纪上半叶增长到15亿这样一个“总背景”之下。这可是古今中外历史上哪一个国家都不曾有过的“总背景”。
  对于13~15亿这一绝无仅有的人口“总背景”,还需进一步作两个层次的分析。第一个层次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在人口问题上将相继出现“三个高峰”:当前已经面对的“就业高峰”;本世纪30年代(大约2033年前后)的“总量高峰”,即达到15亿多人口;本世纪40年代的“老龄化高峰”,现在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占世界同龄人口总量的20%,到本世纪40年代老龄化问题将更为突出。
  再一个层次,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人口的前景和出路。现在农村人口近8亿,其中劳动力占5亿,比目前整个欧洲的人口还要多,而耕地只有18亿亩多一点。当人口总量达到15亿时,这么多的人口,这么少的耕地,怎样才能真正富起来?
  从这两个层次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工业化和后发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在2l世纪上半叶的根本走向,归根到底取决于把13亿到15亿人的贫困问题和发展问题解决好,首先是把大约8亿到10亿农民的贫困问题和发展问题解决好。
  我们思想解放的中心课题必定仍然是也只能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也就是要在30年改革开放和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伟大新觉醒成果基础上,实现生产力的新解放。
  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势必要进一步解放“三个力”:一是创新活力。二是创业活力,还有承受、抵御和应对巨大风险的能力和活力。
  为此,要继续推进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等各方面体制的全面改革。特别是:一要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二要推进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内涵的政治体制改革;三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而改革是否有成效及成效的大小,归根到底还是要看是否有利于破除一切仍然束缚这“三个力”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只有进一步解放这“三个力”,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本文整理自郑必坚先生关于改革开放30年的发言、文章)
其他文献
作者按:墨子刻(Thomas A.Metzger)教授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荣休高级研究员,美国著名的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学者。他说过一句话,我印象一直很深。他说,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虽然知识分子自己也可能会觉得无权无势,但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在于话语权。“文人的笔有时比国王的刀更有力量”,而话语权又与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将会是我们交谈的内容。    美国的自由主义已变了味    墨子刻对现代自由
期刊
《中国谁在不高兴》这本书出版得有点晚了,没赶上“不高兴”浪潮的火爆时机。但对有足够省思能力的人来说,是否属于潮流书并不要紧。  在互联网的浩渺天地里,在各种思潮的混杂下,在各种政治议题的杂陈中,愤青与反愤青的拉锯式争论常与现实政治相互印证。直接点说,两者的交战处于很不平衡的状态,后者常常被压抑。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网络舆论生态。知识分子对愤青的攻击通常会以比较文明的方式加以反驳,但谁知道这种文质彬彬的
期刊
我一位师友的女儿年届三十,才貌俱佳。原以为她早已步入婚姻殿堂,近日说起,却仍然小姑独处。细问之下,原来那个准姑爷虽然家里有钱,却不成器。三十好几的人,放着家族企业不管,整天晨昏颠倒,沉迷网络游戏。这头对爹娘说要陪女友;那厢骗女友说公司里忙。日子一久,西洋镜被戳穿。师友的女儿遇人不淑,虚掷了好几年青春。  改革开放30多年,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子女已踏入社会。近来,“富二代”几乎成了纨绔子弟的同
期刊
回首30年改革开放,并非寻常意义的抚今追昔,亦非歲月留痕的循例纪念。这是历史性的回眸,是在回眸中引发思考,在深入思考中寻找前行的力量,  30年的功绩不可低估,30年的成就举世公认,而30年后的今天,一系列矛盾、碰撞和挑战表明,中国走到了又一个历史关口:改革遇到了什么新问题?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深化改革的动力从何而来?改革向何处去……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妨听听身处改革前沿的专家学者的心声:  
期刊
王仲方,1921年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著名法学家。延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毛泽东的速记员。新中国成立前夕曾任新政协筹备会秘书处副处长,后任公安部部长罗瑞卿的政治秘书长达10年,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历程。“文革”中受到迫害,入狱五年多。粉碎“四人帮”后,曾任中共十三大代表,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主任,中国法学会会长等职。    2009年是中华
期刊
茅于轼,经济学家,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亚洲开发银行注册顾问。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1985年供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198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任注册访问学者,1993年与其他四位经济学家共同创办天则经济研究所。    大凡创新之举必定有破有立。到底应该先破后立还是先立后破,是有争议的。也有人认为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意思是破和立是同时发生的。“文革”被批评为“只破不立”,老的
期刊
保育钧,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兼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社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现任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有名言:“民营经济要争的是平等,而不是特权。”    危机催生改革,创新改变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得人心,就是因为顺应了民意,令旧体制不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个体工商户是被“逼”出来的。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7年知青就派不下去了,1400多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期刊
杜导正,曾任新华社广东分社社长、《羊城晚报》总编辑、新华社总社党组成员兼国内部主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现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炎黄春秋杂志社社长。    1977年5月我从广东调回新华社总社国内部,先后在新华社、《光明日报》和新闻出版总署工作,可以说是改革开放许多重要事件的亲历者,特别对舆论宣傳推动改革开放的作用深有感触。  我在新华社总社的时期(1977-1982)正是
期刊
一  Bullshit,英语里的一句粗话。有人译为“牛屎”,有人译为“放屁”,有人译为“捣浆糊”,有人则译为“扯淡”。“牛屎”、“放屁”,得其形而未传其神;“捣浆糊”虽得其神,却有地域的局限;还是“扯淡”既传神且为国人普遍理解,虽然若要硬译,并不契合。所以,看到普林斯顿大学哈里·法兰克福教授的《On Bullshit》被译为《论扯淡》时,不由莞尔,并且一口气把它读完。    二  既然美国的一位名
期刊
高尚全,曾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博导,高级经济师。长期从事经济体制改革及宏观经济理论、政策方针的研究及部门经济政策研究工作,多次参与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政策和体制改革文件的起草工作。    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最大的变化是由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特征的生存型社会,转向以解决人的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型社会。新阶段解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