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用他独特的方言对众人说道,“战争一关,已经基本上过去了……现在是要过土改一关。”说这话时,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新政权的高层领袖全部在座。这是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闭幕式。
第二天,毛泽东这篇向战争告别、准备开展建设的发言被全文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人们并不知道,就在这篇文章发表的同时,朝鲜半岛的一场战事已经悄然开始。而4个月后,中国也被卷入这场日后被称为“抗美援朝”的战争。
中国无意主动参战
6月24日晚上9时,美联社总社收到驻南韩记者报道,“朝鲜军队发动进攻,开城已告失守。”20分钟之后,美国国务院获知此消息,开始与驻汉城大使馆联系。得到的汇报中写道,“朝鲜部队今天清晨已向大韩民国好几处据点进犯。”
此时的中国一片平静。对于战争的爆发,作为近邻的中国并不知情。虽然从1949年开始,金日成就曾多次联系毛泽东以求得中国同意北方政府武力统一朝鲜半岛,但对于发动进攻的具体时间和计划,金日成从未向中方通报,即使在开战之后的一段时间,朝鲜也一直对中国隐瞒战况。
美国对于这场突发的战争也有些措手不及。6月24日时值周六,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密苏里州与家人团聚,国务卿艾奇逊也回到马里兰州。许多军政领导人一时无法取得联系。直到当晚23点20分,艾奇逊才与杜鲁门通上电话,并决定尽快返回华盛顿。
美国方面开始主导召开联合国会议,希冀能停止战事。此时,中国对于这场战争尚未发表任何声明,一直在默默关注战事走向。战争之初的朝鲜军队势不可挡,在中国看来,这场战争似乎很快就会毫无悬念地分出胜败。
这时的中国并未想要卷入战争。与战争唯一的联系,只是此时朝鲜军队中最得力的部队是1949年由中国送回的朝鲜籍士兵。
1949年1月,中共军方召开会议决定到年底之前将四野中28000名朝鲜籍士兵送回朝鲜。而1950年1月,金日成再次派人将中国军中14000名朝鲜籍士兵连同武器一起接回朝鲜。这些战士的入朝让原本就实力相差很大的南北军队更加悬殊。开战前,北方军队人数达到南方的一倍,冲锋枪数是南方的13倍。在北京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景一看来,彼时,国籍观念尚不清晰,这些朝鲜族士兵在中国革命结束后返朝实属正常。冷战史专家沈志华认为,这些朝鲜籍士兵的加入让朝鲜人民军客观上增加了军事进攻的能力。但这并非意味着毛泽东早有战争打算。
1950年6月,朝鲜战场。
就在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争论调停方案的同时,战事却越发激烈。朝鲜军队将南方政权逼得节节败退。战争爆发一天半之后,南朝鲜李承晚政府已经迁至汉城以南240公里的大邱。当天下午,韩国大使张勉向杜鲁门递交了李承晚的求援信。在与杜鲁门见面的时候,张勉几乎要掉出眼泪。杜鲁门却面带微笑暗示他美国不会撒手不管。果然,6月27日杜鲁门发表声明称:“对朝鲜的攻击已无可怀疑地说明,共产主义已不限于使用颠覆手段来征服独立国家,现在要使用武装侵犯与战争手段。”当晚9时,杜鲁门召开紧急会议,并在一个小时之后做出两条决定:美国出动海军与空军为南朝鲜提供掩护和支援;派出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以“协防台湾”。美国决定用这样的方式强力阻止共产主义的蔓延。
当美国将矛头指向台湾,中国开始真正重视起这场战争。在杜鲁门发表声明的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了针锋相对的社论力挺北朝鲜,并将南韩领袖李承晚比作“朝鲜的蒋介石”。
麦克阿瑟开始亲自乘飞机巡查南朝鲜,与此同时周恩来开始对形势表示出担忧。他对时任海军司令员肖劲光说道,“形势变化给我们打台湾增加了麻烦,因为有美国在那挡着。”由此可见,中国此时的注意力仍然未转移到朝鲜半岛,而只是考虑台湾问题。
当美国与中国都开始紧张关注战事的时候,蒋介石松了一口气。这正是他想看到的结果。在学者金景一的研究中,早在1949年,国民党政府资深外交家邵毓麟就向蒋介石建议与李承晚合作建立“反共同盟”,并计划以秘密经费支持李承晚政权,企图为接近战争边缘的朝鲜半岛浇油,一旦美国干涉就能保住台湾。如今的局势终于让蒋介石如愿。复旦大学韩国问题专家石源华同样认为,蒋介石并非着眼于朝鲜半岛,而是想方设法让美国回到反苏一线,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对于时局的变化,中共方面显然已经提高了重视程度,但表面上仍然波澜不惊。6月30日,中国大陆如期颁布 《土地改革法》,新政权领导下的“土改”由此展开。同一天,中央复员委员会下达毛泽东、周恩来共同签署的《军委、政务院关于1950年复员工作的决定》。曾有人请示周恩来,由于朝鲜战争爆发,是否要改变复员计划。周回答称,“复员工作仍按原计划进行”。
就在中国大批军人复员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美国士兵集结在朝鲜半岛。南北态势急速逆转。截至7月3日,北朝鲜已有36架飞机被击落,5艘舰艇被击沉。两天之后,美军地面部队正式投入战争。在国防大学军史专家徐焰看来,这时中国开始意识到战局不妙,将注意力转向朝鲜半岛。
7日,毛泽东终于有所动作。他提议中央军委在中南海居仁堂召开保卫国防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总兵力26万人。但这样的计划显然无意于主动参战,而只是作为防御准备。
苏联一次次将球抛给中国
毛泽东部署加强东北边防事务的时候,美军的轰炸已经让平壤变成一片焦土。北朝鲜瞬间从占得先机变得狼狈不堪。金日成心绪烦乱地向苏联大使报告,“朝鲜大量城市和工业企业被毁,军队不断遭到轰炸。人民军面临失败和崩溃。”这是战争爆发以来,金日成第一次失去信心。
北朝鲜开始向苏联积极请求援助,金日成也派代表与毛泽东会晤。毛泽东与周恩来都曾表示,必要时中国愿以志愿军方式入朝作战,并愿意提供武器。但苏联方面暗示,苏联并不急于让中国出兵。
时间退回到1949年。
彼时,朝鲜南北双方围绕三八线时常发生小型冲突,平均每天会发生两次交火。与此同时,南方李承晚政府经常发出挑衅声称“北进统一”。在一次会议上,李承晚公开表示“这个世界上共产和民主阵营是不共戴天的,美国朋友讲,两者中一者灭了,世界才会太平。所以早晚要决一胜负。”
事实上,三八线划定之后,大多数工业设施都划归朝鲜,经济实力南方远不如北方。而且,南方的士兵大多由日据时期军警组成,战斗力极差。在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朝鲜问题专家张琏瑰看来,作为末路贵族的李承晚并不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他治下的南部有三分之二的面积已经沦为游击战区,大小骚乱和起义接连不断。李承晚的高调表态只是一种策略。
当韩国与美国拉近关系的同时,朝鲜也在积极应对。3月,金日成访问莫斯科时向斯大林提出希望武力统一朝鲜,遭到斯大林拒绝。金日成转而希望能取得中国同意。4月下旬,金日成派遣朝鲜人民军总政治部部长金一秘密访问北平,会见毛泽东。这时,毛泽东正在北京香山休养。国民党大势已去,但中共与蒋介石政权的战争仍在继续。毛泽东以此为由拒绝了朝鲜提出的武力统一计划,并称要等中国完成统一再帮助朝鲜。
苏、中两国的态度并没有让金日成放弃计划。1950年5月13日金日成秘密访问北京。在当晚的会谈上,金日成突然告知毛泽东,斯大林已经同意了自己的武力统一计划。毛泽东觉得此事甚大,有些不敢相信,遂立即中止会谈并紧急约见苏联大使寻求证实。第二天,毛泽东得到斯大林电报称“鉴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同意朝鲜同志实现统一祖国的建议。关于这一点,已经确定必须由中国和朝鲜同志作最后的决定。”斯大林把球传给了毛泽东。
实际上,中苏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但对于中共,就像对其他所有国家和政权一样,斯大林并不信任。冷战史专家沈志华认为,毛泽东当然知道出兵朝鲜是为斯大林火中取栗,至少也是为苏联挽回面子,支撑局面。但他更知道,如果不出兵,就会彻底失去斯大林的信任和苏联的支持,那么中苏同盟条约就会成为一张废纸。斯大林曾公开宣称世界上有两个铁托,一个在南斯拉夫,另一个在中国。他甚至怀疑中共是亲美分子。而此次对于朝鲜的态度似乎成为了对中共政权的一场考试。
直到5个月之后,当中国军队跨过鸭绿江,斯大林才对中共放下心来。随后援助中国141个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基础。在国防大学军史专家徐焰看来,这也是中国参战带来的实际利益。
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美国势力正逐渐从南朝鲜退出。1950年初,美国政府高调宣布朝鲜半岛处于美国远东防御圈之外。一切都表明美国无意干涉朝鲜事务。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之下,加上斯大林的屡次试探,毛泽东最终接受了金日成的计划。
信心满满的金日成在得到毛泽东首肯之后,甚至婉拒了毛提出的协助方案。但他不会料到就在两个月后,他不得不再一次求助于中国。
1950年8月。朝鲜战场。
8月中旬之后,美国空军越发密集地进行轰炸,朝鲜人民军的进攻在洛东江一带受阻。苏联因为避免与美国正面冲突,一直身居幕后拒绝直接出面援助朝鲜。此时,金日成已经卧病在床,情绪极其低落。8月4日,美韩釜山防御线已经稳定,朝鲜人民军无法推进。在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说,“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对朝不能不帮,必须帮。”与此同时,中国军方研究认为,美军极有可能在仁川登陆。朝鲜也从中国得知这一情况。金日成再次向斯大林提出援助请求。并且诚恳地承认,“人民军目前的前线状况太困难了。”
情况紧急,斯大林最终答复金日成,“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向朝鲜提供强击机和歼击机。”金日成这才松了一口气。但出于不想与美国发生正面交战的考虑,斯大林并未立即兑现自己的承诺。从此开始,斯大林一次次地将球抛给中国。
将战争挡在国门外
就在金日成与斯大林态度暧昧地往来电报之时,中国也在进行大规模的军事部署。毛泽东计划在东北已有的四个军的基础上再加入八个军的兵力。
这一切只是准备。事实上,中国目前对于朝鲜战场的真实情况所知甚少。朝鲜从未向中国透露详细战况。甚至在8月份,中国提出要向朝鲜派遣观察员的要求也被金日成拒绝。在沈志华看来,这一切都是朝鲜遵循苏联的指示所为。苏联一直担心中国借战争契机扩大自己在朝鲜的影响力。
9月15日,中国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美国第10军在150艘军舰和强大的海空火力掩护下一举登陆仁川。朝鲜驻守的一团两营立即被打垮。两天之后,中国边境至平壤的所有交通线全部崩溃。截至9月底,根据苏联驻朝鲜军事代表秘密报告称“朝鲜人民军弹药缺乏、运输瘫痪、指挥系统一团糟。”
在人民军即将崩溃的当口,金日成又一次致信斯大林,“请帮助我们建立一支由中国和其他民主国家组成的国际志愿部队。”与此同时,金日成还派人带着自己的亲笔信送往北京毛泽东处,直接请求中国出兵朝鲜。10月2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称,“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
但中国出兵并不顺利。10月2日下午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意见分歧极大。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尽快出兵,并计划派遣林彪出征。但林彪却持相反意见,且称病请辞。两天后的扩大会议上,反对出兵的一方仍占主流。主要原因大致包括内忧尚未解决,部队常年征战导致厌战情绪蔓延,且武器不如美军无胜利把握。
会议出现些许转机是从彭德怀到京后开始的。4日下午,彭德怀赶到会场,因为感到气氛不寻常,所以暂未发言。果然,第二天一早,邓小平带着毛泽东的指示到北京饭店将彭德怀请到中南海。毛泽东与彭德怀谈话之后,彭领会了毛的意思,表示愿意带兵入朝。毛泽东这才松了一口气说,“这我就放心了。”下午的会上毛、彭掌握了主动。最终,毛泽东对彭德怀说,“给你十天准备时间,出兵时间初步定在10月15日。”
10月6日,周恩来在中央军委会议上传达出兵决定。林彪在会上直言“为了拯救朝鲜把中国打烂不值得”,但遭到批评。两天后,毛泽东签署命令,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就在中国高层争论出兵事宜的同时,斯大林也在谋划着自己的对策。早在四天之前,毛泽东曾电告斯大林,除希望苏联提供武器支援外还要出动空军掩护中国军队,这是中国军队出兵的前提。8日,周恩来飞往莫斯科与斯大林谈判此事。谈判中,斯大林说“如中国不出兵,可通知金日成将主力部队撤到中国休整。”并且告知中国,苏联空军至少两月后才能出动。另外,斯大林还直接电告毛泽东,让其做好准备,金日成可能到中国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在学者金景一看来,金日成流亡东北的前景对毛泽东刺激极大。根据金景一的估算,如流亡开始,将有20万至30万人迁至东北。而东北作为中国工业基地在1949年为中国提供了34%的工业产品,另外还拥有重要的铁路线及港口。这样的前景坚定了毛泽东出兵朝鲜将战争挡在国门外的策略。但沈志华认为,斯大林放弃朝鲜的表态意味着他对中国丧失了信心。这又是一次对中共的考验,中共是否愿力挽狂澜也是对苏联的一种表态。
但无论怎样,斯大林表示无法立即出动空军,这为中国出兵增加了不确定因素。毛泽东于10月12日下午紧急发出电报称,“10月9日命令暂不执行。”第二天,彭德怀得知斯大林出尔反尔的消息后,在会场大发雷霆,并当即表示要辞去总司令一职。毛泽东再次说服众人,最终达成一致,即使苏联暂不出动空军,中国也仍然出兵。并将出兵日期定为10月19日。
随后,毛泽东召见苏联大使罗申,告知“我们应该帮助朝鲜人”。但此时,金日成政府已按照斯大林之前的指示开始撤离。混杂着对苏联的抱怨,情绪低落的朝鲜政府机关从10月8日起分批撤退。这时,金日成却接到了斯大林突然发来的电报,“鉴于中国同志作出了新的决定……之前的建议应予撤销。”朝鲜人民军再次出现一丝生机。
就在中苏博弈出兵的同时,美国也在关注和研究中国的动向。进入10月,平壤接连告急,美国认为中国已丧失入朝良机,麦克阿瑟信心十足地告诉杜鲁门,“中国绝不会出兵,因为那对他们来说将是一次大屠杀。”
而此时的中国已无回头的可能,尽管斯大林再次收回承诺,对中国宣布“苏联空军只能到鸭绿江边,不能入朝作战”。对此,周恩来、毛泽东都显得无可奈何。10月18日,毛泽东再次主持中共中央会议,在听取彭德怀的情况介绍后,毛泽东坚定地宣布,“现在敌人已围攻平壤,无论有天大的困难,志愿军渡江援朝不能再变。”会后,毛泽东发布命令:10月19日,志愿军于安东、辑安渡过鸭绿江。
25日,中国军队在朝鲜半岛与敌军正式交火。抗美援朝之战从此打响。★
(本文得益于学者沈志华、徐焰、全景一、石源华、张琏瑰的指导,谨此表示感谢。实习生朱悦俊 高山 董涛对本文亦有贡献)
第二天,毛泽东这篇向战争告别、准备开展建设的发言被全文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人们并不知道,就在这篇文章发表的同时,朝鲜半岛的一场战事已经悄然开始。而4个月后,中国也被卷入这场日后被称为“抗美援朝”的战争。
中国无意主动参战
6月24日晚上9时,美联社总社收到驻南韩记者报道,“朝鲜军队发动进攻,开城已告失守。”20分钟之后,美国国务院获知此消息,开始与驻汉城大使馆联系。得到的汇报中写道,“朝鲜部队今天清晨已向大韩民国好几处据点进犯。”
此时的中国一片平静。对于战争的爆发,作为近邻的中国并不知情。虽然从1949年开始,金日成就曾多次联系毛泽东以求得中国同意北方政府武力统一朝鲜半岛,但对于发动进攻的具体时间和计划,金日成从未向中方通报,即使在开战之后的一段时间,朝鲜也一直对中国隐瞒战况。
美国对于这场突发的战争也有些措手不及。6月24日时值周六,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密苏里州与家人团聚,国务卿艾奇逊也回到马里兰州。许多军政领导人一时无法取得联系。直到当晚23点20分,艾奇逊才与杜鲁门通上电话,并决定尽快返回华盛顿。
美国方面开始主导召开联合国会议,希冀能停止战事。此时,中国对于这场战争尚未发表任何声明,一直在默默关注战事走向。战争之初的朝鲜军队势不可挡,在中国看来,这场战争似乎很快就会毫无悬念地分出胜败。
这时的中国并未想要卷入战争。与战争唯一的联系,只是此时朝鲜军队中最得力的部队是1949年由中国送回的朝鲜籍士兵。
1949年1月,中共军方召开会议决定到年底之前将四野中28000名朝鲜籍士兵送回朝鲜。而1950年1月,金日成再次派人将中国军中14000名朝鲜籍士兵连同武器一起接回朝鲜。这些战士的入朝让原本就实力相差很大的南北军队更加悬殊。开战前,北方军队人数达到南方的一倍,冲锋枪数是南方的13倍。在北京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景一看来,彼时,国籍观念尚不清晰,这些朝鲜族士兵在中国革命结束后返朝实属正常。冷战史专家沈志华认为,这些朝鲜籍士兵的加入让朝鲜人民军客观上增加了军事进攻的能力。但这并非意味着毛泽东早有战争打算。
1950年6月,朝鲜战场。
就在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争论调停方案的同时,战事却越发激烈。朝鲜军队将南方政权逼得节节败退。战争爆发一天半之后,南朝鲜李承晚政府已经迁至汉城以南240公里的大邱。当天下午,韩国大使张勉向杜鲁门递交了李承晚的求援信。在与杜鲁门见面的时候,张勉几乎要掉出眼泪。杜鲁门却面带微笑暗示他美国不会撒手不管。果然,6月27日杜鲁门发表声明称:“对朝鲜的攻击已无可怀疑地说明,共产主义已不限于使用颠覆手段来征服独立国家,现在要使用武装侵犯与战争手段。”当晚9时,杜鲁门召开紧急会议,并在一个小时之后做出两条决定:美国出动海军与空军为南朝鲜提供掩护和支援;派出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以“协防台湾”。美国决定用这样的方式强力阻止共产主义的蔓延。
当美国将矛头指向台湾,中国开始真正重视起这场战争。在杜鲁门发表声明的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了针锋相对的社论力挺北朝鲜,并将南韩领袖李承晚比作“朝鲜的蒋介石”。
麦克阿瑟开始亲自乘飞机巡查南朝鲜,与此同时周恩来开始对形势表示出担忧。他对时任海军司令员肖劲光说道,“形势变化给我们打台湾增加了麻烦,因为有美国在那挡着。”由此可见,中国此时的注意力仍然未转移到朝鲜半岛,而只是考虑台湾问题。
当美国与中国都开始紧张关注战事的时候,蒋介石松了一口气。这正是他想看到的结果。在学者金景一的研究中,早在1949年,国民党政府资深外交家邵毓麟就向蒋介石建议与李承晚合作建立“反共同盟”,并计划以秘密经费支持李承晚政权,企图为接近战争边缘的朝鲜半岛浇油,一旦美国干涉就能保住台湾。如今的局势终于让蒋介石如愿。复旦大学韩国问题专家石源华同样认为,蒋介石并非着眼于朝鲜半岛,而是想方设法让美国回到反苏一线,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对于时局的变化,中共方面显然已经提高了重视程度,但表面上仍然波澜不惊。6月30日,中国大陆如期颁布 《土地改革法》,新政权领导下的“土改”由此展开。同一天,中央复员委员会下达毛泽东、周恩来共同签署的《军委、政务院关于1950年复员工作的决定》。曾有人请示周恩来,由于朝鲜战争爆发,是否要改变复员计划。周回答称,“复员工作仍按原计划进行”。
就在中国大批军人复员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美国士兵集结在朝鲜半岛。南北态势急速逆转。截至7月3日,北朝鲜已有36架飞机被击落,5艘舰艇被击沉。两天之后,美军地面部队正式投入战争。在国防大学军史专家徐焰看来,这时中国开始意识到战局不妙,将注意力转向朝鲜半岛。
7日,毛泽东终于有所动作。他提议中央军委在中南海居仁堂召开保卫国防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总兵力26万人。但这样的计划显然无意于主动参战,而只是作为防御准备。
苏联一次次将球抛给中国
毛泽东部署加强东北边防事务的时候,美军的轰炸已经让平壤变成一片焦土。北朝鲜瞬间从占得先机变得狼狈不堪。金日成心绪烦乱地向苏联大使报告,“朝鲜大量城市和工业企业被毁,军队不断遭到轰炸。人民军面临失败和崩溃。”这是战争爆发以来,金日成第一次失去信心。
北朝鲜开始向苏联积极请求援助,金日成也派代表与毛泽东会晤。毛泽东与周恩来都曾表示,必要时中国愿以志愿军方式入朝作战,并愿意提供武器。但苏联方面暗示,苏联并不急于让中国出兵。
时间退回到1949年。
彼时,朝鲜南北双方围绕三八线时常发生小型冲突,平均每天会发生两次交火。与此同时,南方李承晚政府经常发出挑衅声称“北进统一”。在一次会议上,李承晚公开表示“这个世界上共产和民主阵营是不共戴天的,美国朋友讲,两者中一者灭了,世界才会太平。所以早晚要决一胜负。”
事实上,三八线划定之后,大多数工业设施都划归朝鲜,经济实力南方远不如北方。而且,南方的士兵大多由日据时期军警组成,战斗力极差。在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朝鲜问题专家张琏瑰看来,作为末路贵族的李承晚并不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他治下的南部有三分之二的面积已经沦为游击战区,大小骚乱和起义接连不断。李承晚的高调表态只是一种策略。
当韩国与美国拉近关系的同时,朝鲜也在积极应对。3月,金日成访问莫斯科时向斯大林提出希望武力统一朝鲜,遭到斯大林拒绝。金日成转而希望能取得中国同意。4月下旬,金日成派遣朝鲜人民军总政治部部长金一秘密访问北平,会见毛泽东。这时,毛泽东正在北京香山休养。国民党大势已去,但中共与蒋介石政权的战争仍在继续。毛泽东以此为由拒绝了朝鲜提出的武力统一计划,并称要等中国完成统一再帮助朝鲜。
苏、中两国的态度并没有让金日成放弃计划。1950年5月13日金日成秘密访问北京。在当晚的会谈上,金日成突然告知毛泽东,斯大林已经同意了自己的武力统一计划。毛泽东觉得此事甚大,有些不敢相信,遂立即中止会谈并紧急约见苏联大使寻求证实。第二天,毛泽东得到斯大林电报称“鉴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同意朝鲜同志实现统一祖国的建议。关于这一点,已经确定必须由中国和朝鲜同志作最后的决定。”斯大林把球传给了毛泽东。
实际上,中苏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但对于中共,就像对其他所有国家和政权一样,斯大林并不信任。冷战史专家沈志华认为,毛泽东当然知道出兵朝鲜是为斯大林火中取栗,至少也是为苏联挽回面子,支撑局面。但他更知道,如果不出兵,就会彻底失去斯大林的信任和苏联的支持,那么中苏同盟条约就会成为一张废纸。斯大林曾公开宣称世界上有两个铁托,一个在南斯拉夫,另一个在中国。他甚至怀疑中共是亲美分子。而此次对于朝鲜的态度似乎成为了对中共政权的一场考试。
直到5个月之后,当中国军队跨过鸭绿江,斯大林才对中共放下心来。随后援助中国141个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基础。在国防大学军史专家徐焰看来,这也是中国参战带来的实际利益。
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美国势力正逐渐从南朝鲜退出。1950年初,美国政府高调宣布朝鲜半岛处于美国远东防御圈之外。一切都表明美国无意干涉朝鲜事务。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之下,加上斯大林的屡次试探,毛泽东最终接受了金日成的计划。
信心满满的金日成在得到毛泽东首肯之后,甚至婉拒了毛提出的协助方案。但他不会料到就在两个月后,他不得不再一次求助于中国。
1950年8月。朝鲜战场。
8月中旬之后,美国空军越发密集地进行轰炸,朝鲜人民军的进攻在洛东江一带受阻。苏联因为避免与美国正面冲突,一直身居幕后拒绝直接出面援助朝鲜。此时,金日成已经卧病在床,情绪极其低落。8月4日,美韩釜山防御线已经稳定,朝鲜人民军无法推进。在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说,“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对朝不能不帮,必须帮。”与此同时,中国军方研究认为,美军极有可能在仁川登陆。朝鲜也从中国得知这一情况。金日成再次向斯大林提出援助请求。并且诚恳地承认,“人民军目前的前线状况太困难了。”
情况紧急,斯大林最终答复金日成,“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向朝鲜提供强击机和歼击机。”金日成这才松了一口气。但出于不想与美国发生正面交战的考虑,斯大林并未立即兑现自己的承诺。从此开始,斯大林一次次地将球抛给中国。
将战争挡在国门外
就在金日成与斯大林态度暧昧地往来电报之时,中国也在进行大规模的军事部署。毛泽东计划在东北已有的四个军的基础上再加入八个军的兵力。
这一切只是准备。事实上,中国目前对于朝鲜战场的真实情况所知甚少。朝鲜从未向中国透露详细战况。甚至在8月份,中国提出要向朝鲜派遣观察员的要求也被金日成拒绝。在沈志华看来,这一切都是朝鲜遵循苏联的指示所为。苏联一直担心中国借战争契机扩大自己在朝鲜的影响力。
9月15日,中国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美国第10军在150艘军舰和强大的海空火力掩护下一举登陆仁川。朝鲜驻守的一团两营立即被打垮。两天之后,中国边境至平壤的所有交通线全部崩溃。截至9月底,根据苏联驻朝鲜军事代表秘密报告称“朝鲜人民军弹药缺乏、运输瘫痪、指挥系统一团糟。”
在人民军即将崩溃的当口,金日成又一次致信斯大林,“请帮助我们建立一支由中国和其他民主国家组成的国际志愿部队。”与此同时,金日成还派人带着自己的亲笔信送往北京毛泽东处,直接请求中国出兵朝鲜。10月2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称,“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
但中国出兵并不顺利。10月2日下午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意见分歧极大。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尽快出兵,并计划派遣林彪出征。但林彪却持相反意见,且称病请辞。两天后的扩大会议上,反对出兵的一方仍占主流。主要原因大致包括内忧尚未解决,部队常年征战导致厌战情绪蔓延,且武器不如美军无胜利把握。
会议出现些许转机是从彭德怀到京后开始的。4日下午,彭德怀赶到会场,因为感到气氛不寻常,所以暂未发言。果然,第二天一早,邓小平带着毛泽东的指示到北京饭店将彭德怀请到中南海。毛泽东与彭德怀谈话之后,彭领会了毛的意思,表示愿意带兵入朝。毛泽东这才松了一口气说,“这我就放心了。”下午的会上毛、彭掌握了主动。最终,毛泽东对彭德怀说,“给你十天准备时间,出兵时间初步定在10月15日。”
10月6日,周恩来在中央军委会议上传达出兵决定。林彪在会上直言“为了拯救朝鲜把中国打烂不值得”,但遭到批评。两天后,毛泽东签署命令,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就在中国高层争论出兵事宜的同时,斯大林也在谋划着自己的对策。早在四天之前,毛泽东曾电告斯大林,除希望苏联提供武器支援外还要出动空军掩护中国军队,这是中国军队出兵的前提。8日,周恩来飞往莫斯科与斯大林谈判此事。谈判中,斯大林说“如中国不出兵,可通知金日成将主力部队撤到中国休整。”并且告知中国,苏联空军至少两月后才能出动。另外,斯大林还直接电告毛泽东,让其做好准备,金日成可能到中国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在学者金景一看来,金日成流亡东北的前景对毛泽东刺激极大。根据金景一的估算,如流亡开始,将有20万至30万人迁至东北。而东北作为中国工业基地在1949年为中国提供了34%的工业产品,另外还拥有重要的铁路线及港口。这样的前景坚定了毛泽东出兵朝鲜将战争挡在国门外的策略。但沈志华认为,斯大林放弃朝鲜的表态意味着他对中国丧失了信心。这又是一次对中共的考验,中共是否愿力挽狂澜也是对苏联的一种表态。
但无论怎样,斯大林表示无法立即出动空军,这为中国出兵增加了不确定因素。毛泽东于10月12日下午紧急发出电报称,“10月9日命令暂不执行。”第二天,彭德怀得知斯大林出尔反尔的消息后,在会场大发雷霆,并当即表示要辞去总司令一职。毛泽东再次说服众人,最终达成一致,即使苏联暂不出动空军,中国也仍然出兵。并将出兵日期定为10月19日。
随后,毛泽东召见苏联大使罗申,告知“我们应该帮助朝鲜人”。但此时,金日成政府已按照斯大林之前的指示开始撤离。混杂着对苏联的抱怨,情绪低落的朝鲜政府机关从10月8日起分批撤退。这时,金日成却接到了斯大林突然发来的电报,“鉴于中国同志作出了新的决定……之前的建议应予撤销。”朝鲜人民军再次出现一丝生机。
就在中苏博弈出兵的同时,美国也在关注和研究中国的动向。进入10月,平壤接连告急,美国认为中国已丧失入朝良机,麦克阿瑟信心十足地告诉杜鲁门,“中国绝不会出兵,因为那对他们来说将是一次大屠杀。”
而此时的中国已无回头的可能,尽管斯大林再次收回承诺,对中国宣布“苏联空军只能到鸭绿江边,不能入朝作战”。对此,周恩来、毛泽东都显得无可奈何。10月18日,毛泽东再次主持中共中央会议,在听取彭德怀的情况介绍后,毛泽东坚定地宣布,“现在敌人已围攻平壤,无论有天大的困难,志愿军渡江援朝不能再变。”会后,毛泽东发布命令:10月19日,志愿军于安东、辑安渡过鸭绿江。
25日,中国军队在朝鲜半岛与敌军正式交火。抗美援朝之战从此打响。★
(本文得益于学者沈志华、徐焰、全景一、石源华、张琏瑰的指导,谨此表示感谢。实习生朱悦俊 高山 董涛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