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庄子》中的《逍遥游》为我们展现了多种多样的生存图画,从鲲鹏到学鸠,从凡人到神人、圣人。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图画对我们的不断冲击与摩擦,我们才能才有可能对当下生活进行反省:所谓的“生活”应该如何过活?我不认为庄子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倾向存在着某种相对主义。因此,个人觉得还是回到我们的生活本身,在与其他不同生活样式的相摩相撞中,找到我们生活向善的朝向,保护生活的根基。
关键词 庄子 逍遥游 生活考究 生活方式 向善
一、鲲鹏的“怪诞”生活
从《逍遥游》中能够总结出:庄子对鲲鹏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生活画面以及生存场景。就现在来说,这一场景与我们相距甚远,无法触及,以至最初在看这幅画面的时候更倒像是一桩咄咄怪事。“《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从某个不自然的角度看来,我们可以将这一场景视作鲲鹏的某一生活片段,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将这一生活片段同我们日常生活片段做个对照。在对照当中找出鲲鹏生活的怪诞,通过这一对照也能显示出鲲鹏生活的“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会说:这人真怪。这时,我们所说的意思差不多倾向于这个人的行为举止不常见;再比如说:这人穿着好奇怪。这是所说是这人在正常情况下为了形象着想我们不会去做的事情而他做了。如果我们根本就不设想某种大家通常会怎样做的情况呢?比如说鲲鹏。我们本可以设想一只猫或者某种其他动物的某个动作、某种习性。比如:家里的猫竟然不吃鱼,很奇怪。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以及接触到的知识层面里,吃鱼是猫的一种天性,就好比人生下来就会哭是一个道理,是约定俗成的。但在我们的生活经验里,我们并不能找到鲲鹏的某一动作、某一习性,从这个角度来说,鲲鹏的故事的确让人费解觉得奇怪,但它的怪首先因为我们无法设想关于鲲鹏的任何一种情况。不管鲲鹏做什么不做什么,对我们来说都是难以理解的,因为我们不了解鲲鹏本身。从这种视角来说,我们可以将“理解”定义为:我们日常生活可以提供的参照。在鲲鹏世界,我们的日常生活不能提供某种参照。所以,我们不能理解鲲鹏的种种行为,所以觉得鲲鹏的生活怪诞。
二、鲲鹏与蜩、学鸠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再来看看对于日常生活我们可以找到参照的部分:蜩与学鸠。这两种鸟类的情况,我们是可以观察到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这类场景,或者许多跟这类场景类似的其他场景,比如一只麻雀捉虫子,飞上树枝,落到地面……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到:我们仅选取了“决起而飞”这一场景,这是为何?这一场景是从蜩与学鸠的日常举止中抽取出来的,之所以抽取单向的场景只是为了论证某种道理存在的合理性。
蜩与学鸠的疑惑可能首要在鲲鹏的飞行,为何非得从九万里的高空起始?按照其日常经验,一次简单的飞行只需要从地上飞到树上便可以了。所以说“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是一大困惑,一次飞行为何要做这类准备?“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从这里,我们可将庄子“知”的概念同前文提到的“理解”概念联系起来,从而我们可以理解到:按照蜩与学鸠的日常生活经验,它们是不能理解鲲鹏的所作所为的,因为它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限制它们理解的界限。所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每个人所接触的事物与知识不一样,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对待事情的认识就会因为这些客观原因而被限制。于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便出现了:我们应如何理解不在日常生活之内的东西?我们可以将蜩与学鸠的关联举止归入我们的视野,但鲲鹏呢?这本身就是一桩怪事而已。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这一事例中,斥鷃总是以它的生活片段来做参照,与其他不同的是,它在试着为自己的生活形式寻找某种存在的合理性。也就是说,斥鷃所选取的日常生活片段存在着某种目的性,它要用这一片段向我们阐述一种道理:我的生活其实挺好。庄子在这篇文章当中只是想用小鸟不理解大鹏的事例,去说明一般人不理解圣人的道理,用小鸟与大鹏之间的飞翔差距去比喻俗人与圣人之间的思想行为差距。
三、反思现在
类似于“小大之辩”这种概念的词有:九万里与数仞,云与树、蓬蒿,日与月,五百岁与三千岁……在这些词出现时我们可以总结出:原来应在“高低”(九万里与数仞),“长短”(五百岁与三千岁),“小大”(蜩、学鸠与鲲鹏)这些反义词下出现的东西,现在都统一放在“小大”这一概念中被讨论。这些论证便可以被视作某种哲学思考方式。由此,小与大就成了庄子在《逍遥游》中首先讨论的概念。
如果我们要对概念本身进行讨论,那我们就得尽量用不贴近生活日常,不那么生活化的说法:“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现在看来,我们说鲲鹏大,学鸠小是约定俗成的说法,其实我们在这样说的时候,同样存在着一个参照面。即:就体型来说,鲲鹏大,学鸠小。同样道理,就年岁来说,椿大,冥灵小。但如果我们从庄子“知”的概念来探讨这个问题,说鲲鹏大,学鸠小,总觉得它们不是同一概念。因为我们从日常语言转入到了哲学语言。小的体型比不上大的体型,小的年岁比不上大的年岁,但说小的知见比不上大的知见却不像前两者浑然天成、约定俗成。体型、外形的大小是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的,但知见却不同, 由此,论证就显得尤为重要:“小知不及大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鲲的活动地点是冥海,鹏的活动时间为六月息,冥海与六月为鲲鹏提供了生活的基本场地与时间,它们使得鲲鹏的基本活动成为可能,“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在这一点是学鸠无法知晓的,“之二虫又何知!”这就是说,在学鸠看来,鲲鹏的所作所为就是一件“怪事”。由此,我们便可以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对某些离自己生活遥远的其他人的活法的不理解。鲲鹏有鲲鹏的生活方式,学鸠有学鸠的生活方式,这些方式都没有错,因为它们都是早已给定的,就好像它们永远也不会有所妨碍一样。但是我们和动物不一样,一些人除了在专心过自己的生活同时,偶尔还会想着怎样去理解别人的生活,我们并不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而是活在多种生活相互交织的世界,看到那些“奇怪”的生活方式,我们或许会反省自问是不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是奇怪的,而别人的生活才是正常的。
四、相对与向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传承”尤为重要。我们从先辈处继承了某种生活样式与生活经验:人活着就是追求功、名,而不是只求满足温饱;葫芦只能做成瓢,而不是船只;树木只能用来做家具,而不是供人休息乘凉……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有了一套关于生活经验生活式样的体系。但从某种意义上看来说,这种体系往往是包含着不正常的理论存在,体系当中的经验有时也会毁灭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的经验与才能起作用的地方也同样是我们的活动遭到损毁的地方。于是,我们姑且可以认为:损毁成为了生活的根基。而这一根基又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可能。
单纯的就外形说来,就年岁说来,甚至就知见说来,我们好像可以说某物“不及”某物。但就本性来说,我们还是无法解释这种情况存在的合理性。我们说鲲鹏有鲲鹏的生活;学鸠有学鸠的生活;凡人有凡人的生活;神人、圣人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我们不能代替别人去生活,别人也无法代替我们来生活,但我们却可以在努力理解别人生活的同时思考我们生活的正当性,我们渴望过上合乎本性的生活,我们总是走在朝向合乎本性生活的路上。理解的可能在于生活方式的参照,将这种生活参照转换为我们的生活样式,走上一条向善的道路,用向善赋予我们生活以意义。
《逍遥游》是一篇用故事向我们阐释深刻的道理的论文:追求自由是对的。人生来本身就是自由的,但却在处处感受到自然、社会以及生命本身的限制,感受到力不从心。“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正是我们现代人的困惑。《庄子》一书正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挣脱层层束缚而高飞,看看大自然和生命本身的壮丽与美好,“逍遥”便是这一切伊始的起步。通过鲲鹏、学鸠、蜩的不同生活方式的论证,告诉我们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不要忘记初衷,忘记本性。
参考文献:
[1]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王波.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松辉.《逍遥游》的主旨是无为[J].齐鲁学刊,1999.
[4]陈嘉映.善“不与恶做对”[J].哲学分析,2014.
关键词 庄子 逍遥游 生活考究 生活方式 向善
一、鲲鹏的“怪诞”生活
从《逍遥游》中能够总结出:庄子对鲲鹏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生活画面以及生存场景。就现在来说,这一场景与我们相距甚远,无法触及,以至最初在看这幅画面的时候更倒像是一桩咄咄怪事。“《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从某个不自然的角度看来,我们可以将这一场景视作鲲鹏的某一生活片段,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将这一生活片段同我们日常生活片段做个对照。在对照当中找出鲲鹏生活的怪诞,通过这一对照也能显示出鲲鹏生活的“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会说:这人真怪。这时,我们所说的意思差不多倾向于这个人的行为举止不常见;再比如说:这人穿着好奇怪。这是所说是这人在正常情况下为了形象着想我们不会去做的事情而他做了。如果我们根本就不设想某种大家通常会怎样做的情况呢?比如说鲲鹏。我们本可以设想一只猫或者某种其他动物的某个动作、某种习性。比如:家里的猫竟然不吃鱼,很奇怪。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以及接触到的知识层面里,吃鱼是猫的一种天性,就好比人生下来就会哭是一个道理,是约定俗成的。但在我们的生活经验里,我们并不能找到鲲鹏的某一动作、某一习性,从这个角度来说,鲲鹏的故事的确让人费解觉得奇怪,但它的怪首先因为我们无法设想关于鲲鹏的任何一种情况。不管鲲鹏做什么不做什么,对我们来说都是难以理解的,因为我们不了解鲲鹏本身。从这种视角来说,我们可以将“理解”定义为:我们日常生活可以提供的参照。在鲲鹏世界,我们的日常生活不能提供某种参照。所以,我们不能理解鲲鹏的种种行为,所以觉得鲲鹏的生活怪诞。
二、鲲鹏与蜩、学鸠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再来看看对于日常生活我们可以找到参照的部分:蜩与学鸠。这两种鸟类的情况,我们是可以观察到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这类场景,或者许多跟这类场景类似的其他场景,比如一只麻雀捉虫子,飞上树枝,落到地面……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到:我们仅选取了“决起而飞”这一场景,这是为何?这一场景是从蜩与学鸠的日常举止中抽取出来的,之所以抽取单向的场景只是为了论证某种道理存在的合理性。
蜩与学鸠的疑惑可能首要在鲲鹏的飞行,为何非得从九万里的高空起始?按照其日常经验,一次简单的飞行只需要从地上飞到树上便可以了。所以说“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是一大困惑,一次飞行为何要做这类准备?“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从这里,我们可将庄子“知”的概念同前文提到的“理解”概念联系起来,从而我们可以理解到:按照蜩与学鸠的日常生活经验,它们是不能理解鲲鹏的所作所为的,因为它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限制它们理解的界限。所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每个人所接触的事物与知识不一样,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对待事情的认识就会因为这些客观原因而被限制。于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便出现了:我们应如何理解不在日常生活之内的东西?我们可以将蜩与学鸠的关联举止归入我们的视野,但鲲鹏呢?这本身就是一桩怪事而已。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这一事例中,斥鷃总是以它的生活片段来做参照,与其他不同的是,它在试着为自己的生活形式寻找某种存在的合理性。也就是说,斥鷃所选取的日常生活片段存在着某种目的性,它要用这一片段向我们阐述一种道理:我的生活其实挺好。庄子在这篇文章当中只是想用小鸟不理解大鹏的事例,去说明一般人不理解圣人的道理,用小鸟与大鹏之间的飞翔差距去比喻俗人与圣人之间的思想行为差距。
三、反思现在
类似于“小大之辩”这种概念的词有:九万里与数仞,云与树、蓬蒿,日与月,五百岁与三千岁……在这些词出现时我们可以总结出:原来应在“高低”(九万里与数仞),“长短”(五百岁与三千岁),“小大”(蜩、学鸠与鲲鹏)这些反义词下出现的东西,现在都统一放在“小大”这一概念中被讨论。这些论证便可以被视作某种哲学思考方式。由此,小与大就成了庄子在《逍遥游》中首先讨论的概念。
如果我们要对概念本身进行讨论,那我们就得尽量用不贴近生活日常,不那么生活化的说法:“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现在看来,我们说鲲鹏大,学鸠小是约定俗成的说法,其实我们在这样说的时候,同样存在着一个参照面。即:就体型来说,鲲鹏大,学鸠小。同样道理,就年岁来说,椿大,冥灵小。但如果我们从庄子“知”的概念来探讨这个问题,说鲲鹏大,学鸠小,总觉得它们不是同一概念。因为我们从日常语言转入到了哲学语言。小的体型比不上大的体型,小的年岁比不上大的年岁,但说小的知见比不上大的知见却不像前两者浑然天成、约定俗成。体型、外形的大小是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的,但知见却不同, 由此,论证就显得尤为重要:“小知不及大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鲲的活动地点是冥海,鹏的活动时间为六月息,冥海与六月为鲲鹏提供了生活的基本场地与时间,它们使得鲲鹏的基本活动成为可能,“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在这一点是学鸠无法知晓的,“之二虫又何知!”这就是说,在学鸠看来,鲲鹏的所作所为就是一件“怪事”。由此,我们便可以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对某些离自己生活遥远的其他人的活法的不理解。鲲鹏有鲲鹏的生活方式,学鸠有学鸠的生活方式,这些方式都没有错,因为它们都是早已给定的,就好像它们永远也不会有所妨碍一样。但是我们和动物不一样,一些人除了在专心过自己的生活同时,偶尔还会想着怎样去理解别人的生活,我们并不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而是活在多种生活相互交织的世界,看到那些“奇怪”的生活方式,我们或许会反省自问是不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是奇怪的,而别人的生活才是正常的。
四、相对与向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传承”尤为重要。我们从先辈处继承了某种生活样式与生活经验:人活着就是追求功、名,而不是只求满足温饱;葫芦只能做成瓢,而不是船只;树木只能用来做家具,而不是供人休息乘凉……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有了一套关于生活经验生活式样的体系。但从某种意义上看来说,这种体系往往是包含着不正常的理论存在,体系当中的经验有时也会毁灭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的经验与才能起作用的地方也同样是我们的活动遭到损毁的地方。于是,我们姑且可以认为:损毁成为了生活的根基。而这一根基又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可能。
单纯的就外形说来,就年岁说来,甚至就知见说来,我们好像可以说某物“不及”某物。但就本性来说,我们还是无法解释这种情况存在的合理性。我们说鲲鹏有鲲鹏的生活;学鸠有学鸠的生活;凡人有凡人的生活;神人、圣人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我们不能代替别人去生活,别人也无法代替我们来生活,但我们却可以在努力理解别人生活的同时思考我们生活的正当性,我们渴望过上合乎本性的生活,我们总是走在朝向合乎本性生活的路上。理解的可能在于生活方式的参照,将这种生活参照转换为我们的生活样式,走上一条向善的道路,用向善赋予我们生活以意义。
《逍遥游》是一篇用故事向我们阐释深刻的道理的论文:追求自由是对的。人生来本身就是自由的,但却在处处感受到自然、社会以及生命本身的限制,感受到力不从心。“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正是我们现代人的困惑。《庄子》一书正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挣脱层层束缚而高飞,看看大自然和生命本身的壮丽与美好,“逍遥”便是这一切伊始的起步。通过鲲鹏、学鸠、蜩的不同生活方式的论证,告诉我们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不要忘记初衷,忘记本性。
参考文献:
[1]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王波.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松辉.《逍遥游》的主旨是无为[J].齐鲁学刊,1999.
[4]陈嘉映.善“不与恶做对”[J].哲学分析,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