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ING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一、科学有效地组建合作小组,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孩子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有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让孩子分小组“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二、以小组集体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
  
  传统的评价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小组合作进行评价时,注重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的怪圈,实现评价的科学化。
  
  三、在学生小组合作中教师要做引路人
  
  合作是教学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教师的一种组织形式,组织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开展合作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负其职进行监督……小组合作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四、小組合作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它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合作中,教师既要给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他们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他们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再安排在小组里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等。象这样建立在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我认为非常必要。
  当然,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新的方式,使用的时间还不够长,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一直困扰着我们。比如:小组合作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那样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的班级,怎样保证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地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新的时代。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的教改精神,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探索和困惑。随着新课程试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感叹的:“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应将课堂知识讲授的环节变为学生主动探研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彻底抛弃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以及教学目标,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精心设置探研性问题链,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通过提出问题、分
期刊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中,据调查,小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率达到98.3%,几乎堂堂都有小组讨论。语文课使用这种形式的频率最高,少则1次,多则2、3次,每次小组讨论持续在2—4分钟左右。那么,是否说小组学习就能意味着学生在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一、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判断    1、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布置出本课或本环节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恰如其分地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内驱力。实践证明
期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善学”,这就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这里结合小学数学课教学,概括几种导思的方法。    一、以趣诱思    如:在教“圆的周长”时,教师先让学生分别量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4厘米、6厘米的三块圆形硬纸板的周长,学生得出了它们的周长分别是9厘米多一些,12厘米多一些,18厘米多一些。这时,教师提出一个
期刊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读,培养语文能力,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这套语文教材,有不少老师认为难教,教时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所说:“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寻求适应这套教材特点的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我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
期刊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一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
期刊
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在规定时间内,使学生在教育和发展诸方面都取得最大效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做到“轻负担,高质量,优素质”,我进行了最优化的探讨。本文就此谈一些实践体会:    一、拟定最优的教学目标    拟定最优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最优的教学目标具有全面性,适度性和区分性。  1、全面性。全面性是指教学要完成教育和发展两大任务。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要深挖教材中的潜在因素,结
期刊
很有幸听到我校王正红老师上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公开课。在课即将结束之际,她说:“下面的时间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教室里每一位同学的位置都可以用一个点坐标来描述,例如:这位同学是第一列第二行,可记作(1,2)。下面老师出示卡片,凡是位置与卡片上的坐标对应的同学,请悄然走出课堂,提前下课。”一宣布完,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笑容满面,兴趣高涨。  第一次王老师出示卡片:(2,3),此时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
期刊
今年春节,一个素不相识的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我称他为学生刘),带着礼物来到我家说:“我向您请教一个立体几何题的解法,请您允许我守在你的旁边(不讲话),细看你解题的细节。”这是学生考老师的一种办法,我硬着头皮接受了他的要求,说:“请你给出你的题目。”我接过他抄录在纸上的题目,内容如下:  如图,以4个腰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为侧面的棱锥,其中的四个直角是∠APD,∠APB,∠PBC,∠PD
期刊
学习数学,意味着掌握一种用现代科学语言构建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掌握一种理性思维模式和数学技能;获得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意识或数学习惯,即数学观念;养成数学品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数学素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学习习惯不佳、思维方式不佳、基本运算能力较差、对数学不感兴趣、畏难情绪较重。  针对以上情况,我感到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素质:    一、理解学生,确立以学生为本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