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tter0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进入千家万户,学生主动学习课本知识的积极性下降,针对这些现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我采取激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若干做法:1、创设情况,激发兴趣。2、激励成功,增强自信。3、融洽关系,寄予希望。4、激发思维,活跃思想。
  [主题词]:语文教学 参与 激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这并不是教师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对知识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知识。”又说:“学生乐于接受知识,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融洽的,学生对于教师的态度是肯定的。”诚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语文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将举步维艰。反之,一旦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的主动参与语文教学的积极性,教学的局面就变得活跃起来。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实际内部动力。激发学生兴趣有效手段之一,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法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如:以优秀的课文朗读创设故事情境,毛泽东的《娄山关》:“霜晨月……雄关,迈步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概写了红军战斗的激烈,胜利的自豪和豪迈的气慨。学生为此对课文整体有深刻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再次,创设问题情境,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如《我若为皇》作者罗列十几个假设,教师再通过适度的设疑,引起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冲突”,转入对问题的探讨,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语文教学中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在多媒体教学的今天,体现得更加丰富多彩多姿,屈出不穷,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可用原始的特别实效的学生亲身体验的模拟行为(如分角色朗读、小品表演等),创设情境。既产生兴趣,又有成功感,如此等等。只要运作得当,切合实际,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励成功,增强自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就动机志向水平的高低,与学习者的自信心有密切联系,而学习上的自信心主要来自于学习上的成功感。学生个体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基础很差的学生,即便对语文学习处于不积极的状况,只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有心人,多耐心观察这样的学生:一旦在他们身上发现有值得的肯定的地方,就应该“小题大作”,给予热情的鼓励。千万不要因为一点小事不值得一提,错失了激发这样的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良机。学生那怕在一小点长处或成绩上得到肯定,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从而逐渐迁移至对课文教学产生兴趣。如此反复,学生在一次次取得的成功,即使很小的成功和鼓励的前提下,不断增强自信和自尊,从根本上改变对语文学习不积极的状况,表现主动积极的参与态度。
  三、融洽关系,寄予期望
  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的人际交往过程,师生的情感交流过程。教育心理学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会迁移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上,语文教师能与学生建立起真诚友好的关系,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兴趣。语文教师一定要既做学生的师长,又做学生的朋友。“师道尊严”、“严师出高徒”这些传统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将逐渐进入“故宫”。
  现今的学生是多面体,主观性强、自主性强,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他们又是纯朴的、热情的、所有追求的。教师只要有着对学生热爱和尊重,关心贴近学生,必然能沟通师生间的思想情感,建立起真挚的友情,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下,学生怎么不会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中去呢?
  四、激发思维,活跃思想
  语文教学中的质疑是激发学生思维,活跃思想的有效手段,当然每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都要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白杨礼赞》的质疑,先由词句始,再扩展至段与篇。学生设疑、学生解疑、课堂气氛活跃,对课文理解就深刻,虽说文中所写的内容与今相距半个世纪,但学生经过质疑活动,不仅了解历史,更理解中华民族具有的伟大精神,受到了激励。
  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新奇感强,愿意接受社会的最新信息。从“海湾战争”到美国“9•11事件”,从“欧美金融风暴”到“中国经济援助”,从“汶川地震”到“日本核漏”等等。我投其所好,将社会信息及时反馈进课堂,与学生共同分享、共同探讨。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想。
  当然,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语文教学的做法还有很多,其效果各不相同,有的能在一堂课见效,有的则需长期不断坚持才会显效。只要我们千方百计营造起民主教学的气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证明,这样做可以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其他文献
俗话说得好:“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作文也靠题装。这是一个重视包装的时代,像一本精彩的书要有一个好的封面,优质产品要有精美的包装。好的标题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同学们切莫等闲视之。这几年来,不管高考还是中考,都是提出某个话题让考生根据材料,自拟题目作文,既考查同学们选择角度确立中心的能力,又考查同学们的概括表达能力。  一、好题目的标准:  一要准确,二要简洁,三要新颖,四要有文采。  
期刊
【摘要】情境教学法具有有形、有情、有境、有趣的特点,它能充分创设形象、生动的语言环境,激发起学生们的注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谈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历史教学 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
期刊
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仅仅强调“接受学习”,让学生学习“确定的知识”,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死板冷漠,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素质教育广泛开展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因此,教育正面临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严峻挑战,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我们教育工作的重大课题,笔者通过文献资料以及多年的初中探索,认为“启发式”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中先进的教学
期刊
近两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古诗词教法的探究。乐在其中,受益匪浅。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一、整合资源,把握基点  1、把握同一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材中,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可改变传统“逐环教学”、“逐首教学”的模式,整合资源,凝聚主题,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如笔者在教学边塞诗《出塞》、《从军行》
期刊
课堂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学物理有些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还有些物理规律或结论是从大量的物理实验中概括出来。通过课堂实验可以化抽象为直观,从而更好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也可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略谈在中学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设计准备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中学物理课堂实验的设计应充分体现科学性。  任何一个实验的目的要紧
期刊
摘要:普通初中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尖子生与中差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上有一定差异。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数学教材的内容设置往往采取了“一刀切”的方法。这就造成了“好学生”吃不饱,“中差生”消化不了的现象。据统计,目前普通初中学生人数占初中学生总数的70%左右,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普通初中的数学学科的教学方法研究,就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普通初中,教学方法,数学中差生,一刀切,
期刊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向课堂教学要效益、要成效。因为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升。可见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呢?  一、有效备课  现代的课程观把课程理解为一种
期刊
作为一名曾是十几年学生的老师,我深知学生的强烈需求及语文教师对学生主体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此,不揣冒昧,谈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及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激发兴趣,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氛围  心理实验证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在学校和在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
期刊
作为一个从教近六年的政治课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我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我认识到学生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对书本理论知识理解记忆困难,学起来觉得枯燥无味,往往产生厌烦情绪,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所以怎样让学生对这一学科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关键。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尝试了各种方法
期刊
摘要:学生在初读文章时,如果遇上生难字词,不要急于去查字词典,因为这样会导致信息传递的中断,不利于对文本的理解。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先在生难字词上作记号,如加圈、加底线、加颜色等,总之,方便以后查找。  关键词:语文 自读 跳读    读书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从学生的角度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是学生读懂的,反复读而习句读识精义,绝非老师代替所能完成。从教师的角度讲,“教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