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曾是十几年学生的老师,我深知学生的强烈需求及语文教师对学生主体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此,不揣冒昧,谈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及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激发兴趣,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氛围
心理实验证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在学校和在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且加强青年人的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和艺术技能。要启发这种创造性的心理能力,当然不像使用强力或唤起个人好胜心那样容易,但它是更有价值的……如果学校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工作很成功,那么……学校所规定的作业就会被一种礼物来领受。”② 那么,面对竭力追寻自我张扬,认识和思维处于极为活跃激荡的状态之中的中学生,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谴词造句、谋局布篇中的知识传授上,而是要在教学中引起学生们高度的注意,激起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兴趣,使他们学会实际运用的能力。人们在和外界发生关系时,不但产生需要,而且产生选择。例如,饥饿时,各种食物都能满足需要,但人们还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去选择食物。人是通过具体选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心理实验证明,人在产生兴趣时会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奋,使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营养,并把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都调动起来,呈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在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语文兴趣的就是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对语文课有兴趣就是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呢?就是要使学生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新奇甚至是震惊。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当学生在课堂上有深远智慧的启迪和崇高感情的体验时,他们就认为这是愉快的享受,而不会是痛苦的折磨了。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应是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师生互相交流。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这样,在自由、民主、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深度、力度和灵活的方法,既有哲理的启发,又有艺术的感染力;态度和蔼可亲,严格要求学生,并能够没有成见和偏爱的客观评价,就能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快乐。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学生,往往是在教师、同学、家长的表扬和赞美声中欢度学习生活自学成才的学生;而次次遭受失败的学生是在教师、同学、家长的批评和斥责声中苦熬学习生活的。由此看来,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
二、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最重要的方面。教育学上有一条基本原理,就是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正是培养其语文能力的训练,所以说必须训练其听、说、读、写等感知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反复的训练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训练,训练到自动化程度才能成为习惯,这样才能随时运用。
说。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读书使人博学,会谈使人敏锐。”科学研究表明,多讲话会使人灵感涌现和增加创造力,从而变得更聪明。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例如,课前三、五分钟即兴演讲,让同学们说说天气、聊聊心情,可三五句,也可三五分钟,使学生形成习惯,而不是一项教师交待的任务。在教读诗歌时可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说出自己对该诗的理解,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日积月累必有所收获。
读。这是了解文章的发端。学生只有在熟读、精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准更深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不论是古文、现代文,还是诗歌、散文都要求学生能够熟读成诵,不仅课内读还要课外读,根据不同文体采取各种不同方式读。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向学生们提供、推荐广泛的课外阅读资料,使学生们畅游于其中,形成习惯,达到主动向教师咨询资料的效果。
想。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老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只能由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再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教《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去阅读和理解课文:马丁路德金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他为什么要做这次演讲?他的梦想究竟是什么?他的梦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梦想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学生在明白这些问题之后,自然而然也就理解了课文的要义。这样习惯成自然,在每篇课文都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在预习时就去感知,这样自然达到不教、自教的目的。
评。在教学中,让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交流,可使他们的想法更具体、更充实,学生在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不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山的那一边》对“山的那一边”究竟是什么?“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通过讨论,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就是一次质的飞跃。不要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要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过程重于结果。
演。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体的桥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加强学生的实际演练,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领会文章主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主动性发展。例如,教《晏子故事两则》可以改编成课本剧,作角色表演,以加深对楚王骄横、狂妄自大而愚蠢的性格特征的把握,加深对晏子聪明机智善于辞令,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雄辩口才的理解。
写。写作可以让思维缜密,增强逻辑思维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用文字将思想的火花呈现出来。然而这种写作训练不能仅局限于每单元的作文课,在教读课文中也可培养其写作能力。例如,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对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三拳”,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再现当时的场景,由此理解他除暴安良的侠义性格特征。然后进行人物动作的片断描写,写出精彩和人物性格来。要做到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把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灵活地运用到作文中去。这一点,目前有的语文老师做得很不够,往往是阅读和写作脱节。
三、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
一位未来主义学家曾说:“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会阅读、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完善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因此,教师就应教给学生“上树摘桃子”的方法,改变“摘下桃子”拿给学生的方式。学法指导不应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是突出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把内因作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面对社会信息的激增,教师的主要职能就必须以自己的导学意识去唤醒学生的自学意识。为此,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启发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所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 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目标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语文教师教给学生的应是:学习主动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相应的调整。这样,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直至达成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从而成为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释放生命活力的个体!
一、激发兴趣,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氛围
心理实验证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在学校和在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且加强青年人的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和艺术技能。要启发这种创造性的心理能力,当然不像使用强力或唤起个人好胜心那样容易,但它是更有价值的……如果学校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工作很成功,那么……学校所规定的作业就会被一种礼物来领受。”② 那么,面对竭力追寻自我张扬,认识和思维处于极为活跃激荡的状态之中的中学生,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谴词造句、谋局布篇中的知识传授上,而是要在教学中引起学生们高度的注意,激起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兴趣,使他们学会实际运用的能力。人们在和外界发生关系时,不但产生需要,而且产生选择。例如,饥饿时,各种食物都能满足需要,但人们还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去选择食物。人是通过具体选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心理实验证明,人在产生兴趣时会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奋,使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营养,并把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都调动起来,呈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在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语文兴趣的就是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对语文课有兴趣就是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呢?就是要使学生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新奇甚至是震惊。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当学生在课堂上有深远智慧的启迪和崇高感情的体验时,他们就认为这是愉快的享受,而不会是痛苦的折磨了。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应是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师生互相交流。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这样,在自由、民主、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深度、力度和灵活的方法,既有哲理的启发,又有艺术的感染力;态度和蔼可亲,严格要求学生,并能够没有成见和偏爱的客观评价,就能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快乐。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学生,往往是在教师、同学、家长的表扬和赞美声中欢度学习生活自学成才的学生;而次次遭受失败的学生是在教师、同学、家长的批评和斥责声中苦熬学习生活的。由此看来,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
二、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最重要的方面。教育学上有一条基本原理,就是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正是培养其语文能力的训练,所以说必须训练其听、说、读、写等感知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反复的训练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训练,训练到自动化程度才能成为习惯,这样才能随时运用。
说。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读书使人博学,会谈使人敏锐。”科学研究表明,多讲话会使人灵感涌现和增加创造力,从而变得更聪明。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例如,课前三、五分钟即兴演讲,让同学们说说天气、聊聊心情,可三五句,也可三五分钟,使学生形成习惯,而不是一项教师交待的任务。在教读诗歌时可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说出自己对该诗的理解,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日积月累必有所收获。
读。这是了解文章的发端。学生只有在熟读、精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准更深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不论是古文、现代文,还是诗歌、散文都要求学生能够熟读成诵,不仅课内读还要课外读,根据不同文体采取各种不同方式读。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向学生们提供、推荐广泛的课外阅读资料,使学生们畅游于其中,形成习惯,达到主动向教师咨询资料的效果。
想。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老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只能由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再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教《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去阅读和理解课文:马丁路德金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他为什么要做这次演讲?他的梦想究竟是什么?他的梦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梦想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学生在明白这些问题之后,自然而然也就理解了课文的要义。这样习惯成自然,在每篇课文都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在预习时就去感知,这样自然达到不教、自教的目的。
评。在教学中,让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交流,可使他们的想法更具体、更充实,学生在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不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山的那一边》对“山的那一边”究竟是什么?“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通过讨论,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就是一次质的飞跃。不要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要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过程重于结果。
演。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体的桥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加强学生的实际演练,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领会文章主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主动性发展。例如,教《晏子故事两则》可以改编成课本剧,作角色表演,以加深对楚王骄横、狂妄自大而愚蠢的性格特征的把握,加深对晏子聪明机智善于辞令,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雄辩口才的理解。
写。写作可以让思维缜密,增强逻辑思维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用文字将思想的火花呈现出来。然而这种写作训练不能仅局限于每单元的作文课,在教读课文中也可培养其写作能力。例如,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对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三拳”,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再现当时的场景,由此理解他除暴安良的侠义性格特征。然后进行人物动作的片断描写,写出精彩和人物性格来。要做到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把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灵活地运用到作文中去。这一点,目前有的语文老师做得很不够,往往是阅读和写作脱节。
三、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
一位未来主义学家曾说:“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会阅读、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完善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因此,教师就应教给学生“上树摘桃子”的方法,改变“摘下桃子”拿给学生的方式。学法指导不应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是突出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把内因作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面对社会信息的激增,教师的主要职能就必须以自己的导学意识去唤醒学生的自学意识。为此,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启发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所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 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目标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语文教师教给学生的应是:学习主动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相应的调整。这样,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直至达成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从而成为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释放生命活力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