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秋之交,我到靖江市新桥镇驻点调研。20年前的1991年,我在省委研究室工作时曾在这里工作调研10天,对新桥镇上世纪80年代的发展情况作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当时的新桥,享有苏北第一个工业亿元镇、苏北第一镇、苏北第一个省级文明镇等荣耀。接触到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无不充溢着发展的激情和生活条件快速改善的自豪。我们撰写的调研报告,也难抑对他们的赞赏和钦佩。后来,偶尔听说过新桥发展中遇到过一些曲折和困难,但竟无缘再赴新桥。这次怀着期待的心情,重又走进新桥。
二十年发展艰难奋进
新桥镇位于靖江市西南部,南临长江,西与北接壤泰兴。原是一个3万人口、30万平方公里的小镇,2000年与东邻太和镇合并。现有6.1万人口,面积61.3平方公里,辖18个村、3个居委会。2010年实现GDP47.54亿元,财政收入5.25亿元。农民收入在2007年过8000元,2010年达12795元。
经与镇村干部座谈了解,并对新桥镇主要经济数据分析,20年中,新桥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1991年—2000年期间,乡镇经济继续较快发展,到2000年,全镇GDP达到7.16亿元,财政收入0.51亿元。虽总量整体增加,但总体增幅呈下降趋势,而且明显低于靖江全市和全省增幅水平,从前两年超过20%的增幅下降到后两年的不足10%,在2000年甚至掉入负增长。这与上世纪80年代发展速度遥遥领先于靖江全市和全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新桥镇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势头受挫向下延续最长的时期。这个时期,农民收入、城镇建设和社会建设也困于发展停步不前。
2001年-2003年期间,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省实施乡镇企业改制的大背景下,新桥镇于1999年启动了乡镇企业改革,并于2000年底实施了乡镇合并。这三年,新桥痛定思痛,力推改革,经济年增长重回10%左右,但尚不稳定,具有明显的磨合盘整特点。农民收入也有所增长,但总体增速与周边地区相比仍处在相对较慢的水平。
2004年至今,通过改革调整,新桥建立了新的发展机制,生产要素激发出新的活力,经济发展重新走上快车道,年增长爬升到20%以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也明显增强。农民人均收入跟着翻番,全镇的规划建设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迈出了强健步伐。经验教训都是宝贵财富
过去20年中,新桥镇有辉煌的荣耀、低谷的徘徊、艰难的跋涉。凤凰涅槃,现在,终于重又走上了新征程。回首往事,无论是长期在靖江市委领导岗位上的干部,还是镇村干部,他们心情复杂、感慨良多。我在新桥的4天调研中,深为新桥有过曲折而惋惜,更为他们坚韧不拔、敢于担当的精神而感佩,也为他们仍能坚持奋发进取、勇争第一的状态而振奋。回顾新桥20年的曲折发展,经验和教训,都是宝贵财富。尤其在一些重要关系的把握和处理上,值得深思体味。
一是机制体制与长效发展的关系。新桥的乡镇工业起步较早,一批镇村干部和企业家铆足一股劲,凝心聚力,经过十多年的打拼,到上世纪90年代初,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镇打造成苏北第一的耀眼明星。但由于乡镇企业产权不明晰等体制弊端,到90年代中期,新桥的经济明显动力不足,逐年下滑,再难支撑长效发展。到1999年乡镇企业改制时,集体企业基本上都是零资产转让。企业改制后经过3年多的调整,新桥镇经济才重新出发,走上了发展快车道。新桥有起有落的发展过程,虽受宏观环境的影响,但根本的还是体制机制的制约。一时、一企、一域的快速发展,总会有一些特殊条件可以支撑,但长远的、整体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机制体制基础之上。立足长远发展、永续发展,应着眼科学合理、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建设。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建设,有可能是一个痛苦的抉择,也可能在短期内要付出一定代价,但这是必须的、值得的。
二是经济发展与干部队伍的关系。新桥在乡镇工业起步和走向90年代前期顶峰的过程中,一批乡镇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发扬“四千四万”精神,奋发创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但在功成名就、物质待遇和各种荣誉接踵而至以后,一些干部和企业负责人陷入了迷茫,小富即安的情绪滋生蔓延,创业激情不再,躺在功劳簿上无所作为了。而对于一些干部居功自傲,出现了不少苗头性的不良现象,也没有及时制止并采取果断措施,导致较长一段时间内干部队伍松垮涣散。1992年以后的几年,各地经济竞相跨越发展,而新桥反走下坡路,其重要原因,与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阶段性的能人经济,对突破、起步和冲击落后的观念、体制,具有历史性的贡献。但如不正确引导和适时转变,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将产生严重后果。实践反复证明,干部队伍建设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保障和支撑作用,任何时候都不能漠视和轻视。
三是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时隔20年再进入新桥境内,首先触目的是村庄鳞次栉比,其间上世纪80年代的楼房已所存不多,代之而起的是装璜考究的别墅型建筑。走进镇区,与我想象中的新桥形象更是相去甚远,视觉比较杂乱,建设缺少章法,第一感觉即是村镇建设的规划管理滞后了。近年来,新桥正在大力推进居民集中居住,并在规划建设新镇区。但搬迁工作量巨大,拆迁补偿代价不小。据孝化村已拆迁310户的情况,平均每户补偿30万元,最高补偿76万,最低补偿17.5万。有几户即将拆迁的补偿将达到100万以上。孝化村共有700户左右将要拆迁,按现有情况,补偿将达到2个亿。一个村要付出如此高昂的搬迁代价,将是未来多年的沉重负担。在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农村不应被动地成为城市扩张规模和拓展空间的不竭资源,农村自身的规划建设实际上尤为紧迫,必须在空间规划和功能布局上实行源头管控,否则难免“折腾”,导致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的无谓消耗。
四是现代农业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农业现代化,既是农业装备和生产以先进技术武装的过程,也是农业经营方式向有利于农业长效发展转变的过程。新桥镇结合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正在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全镇现有耕地45000多亩,已有8000多亩约占五分之一的耕地流转。流转的土地以发展高效农业为主,流转的方式以村集中转租给大户经营为主。全镇统一流转价格为每亩每年1200元,这在当地还是全省,都已是比较高的价格,对转让出经营权的农民体现了倾斜和照顾。据与村组干部和一些农民交谈,现在50多岁以上的农民,轻易不愿放弃土地经营权。一方面是现在种田劳动强度已不大,一方面是“手中有田,吃粮不慌”,仍然有“不愿多种田,不愿不种田”的心态。为保证农田较高的产出能力,他们希望各级政府在 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服务方面为农民多做实事,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始终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和农业经营者的利益。
面向未来尚需同心戮力
近年来,新桥镇根据靖江市“一体两翼”的总体布局,以建设靖江市西部中心城区为目标,确立了工业化、城镇化两轮驱动,新园区、新城镇、新农村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以“勇争苏中第一,再创新桥辉煌”的豪迈志气凝心聚力,努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城镇结构合理、人民生活幸福的实力强镇、宜居城镇、生态名镇。这个思路,体现了新桥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前要着力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见实效。
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明确的规划,既要科学合理,更要严格落实。新桥镇域面积60平方公里,作为靖江西部中心城区的镇区面积8.3平方公里,启动区为2.2平方公里。目前作为启动区的城市设计已基本编制完成。新桥镇党委十分重视规划编制工作,为保证规划编制水平,委托清华大学、南京园林设计院、苏州空间设计院等著名规划编制单位分别编制总体规划、景观规划、水环境规划和特种产业规划。作为一个镇域单位,能如此重视规划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也是对新桥过去发展中有所不足的补救。但规划的付诸实施,任重道远。“书记调动、规划重弄”,仍是常见的社会现象。因为缺少规划或规划形同空文而造成的资源浪费、财富损失,以及因此而在人民群众心理上投入的阴影,代价深重。有了一个好的规划,如何确保实施不走样,不依领导干部的变动而变动,需要有更加切实的措施,探索更有效的办法。规划是否体现了群众的意愿,是否为群众所知晓、让群众来监督,规划变动如何设置有群众参与的程序,这些都是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重要关节点。
产业结构调整要增量设置门槛和存量提档升级并举。新桥作为一个临江城镇,工业产业的结构水平不仅对自身的环境产生直接影响,也对长江水域安全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发展新桥的工业经济,不仅要具有发展使命感,同时要有社会责任感。新桥的传统产业结构以金属制品、机械制造为主。近几年,新桥镇每年支持技术改造项目30个左右,技改资金年投入5亿元以上,已取得明显成效。今后应结合企业向园区集中,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搬迁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的政策支持,加快既有企业的提档升级。随着临江工业园区的建设,将会引进一批企业落户新桥镇,对此更要设置较高门槛,对引入企业在能耗、排污等方面严格把关、加强管理,切不可以一时一域的发展而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和过高的社会成本。
农房拆迁要确保有序稳定。根据规划,近几年内,新桥镇每年要有1000户左右农民搬迁居住。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在与5个村的支书、村长交谈中,他们都把拆迁安置列为最挠头的事。农民集中居住,在新桥这样人多地少、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已是大势所趋。目前政府的推动力比较大,其动力主要来自于土地置换政策给发展留下的空间。但办好这件事,同样应更多地从农民的居住、生产、生活方便考量。关键是搬迁政策和工作方案要合理、公开。孝化村新居建设的承建商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建设规划、新房价格、搬迁条件、操作程序等实施方案,都由村民讨论,向村民公开。这种做法,有利于避免一部分村民因情况不了解、不清楚而造成的矛盾纠纷。同时,要尽可能解决好农民的后顾之忧。一部分村民仍以种田为业,搬迁居住后他们远离农田,应在农机具购置、交通条件改善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根本的还是要为他们的非农就业创造条件,以新农村建设和集中居住为契机,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使农业的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
环境建设要多措并举。农村环境建设不仅涉及到生态建设,也涉及到社会建设。尤其像新桥这样处于大拆大建阶段,更要十分注意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加强管理。当前突出的,一是秸秆处理。今年靖江市下了死命令,全体动员、全面戒备,禁止焚烧,新桥镇基本实现禁烧。但行政成本太高,农民和基层干部对此并不认可。关键是政策引导和秸秆还田农具的技术装备还不到位,秸秆处置的办法比较单一。二是垃圾处置。农村垃圾也在与日俱增。靖江市在农村垃圾处理的组织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实施“垃圾收集、河道整治、道路美化、村道绿化”四位一体的管护制度,每个村有6-8人的专业管护队,并以市乡两级财政为主解决管护经费。现在突出问题是垃圾处置。传统的填埋方式弊端很多,难以为继,不仅引发水体、土壤的二次污染,填埋场周边农民也强烈反对。而垃圾焚烧设施的建设又跟不上,受制于一些政策和体制的限制。靖江有一家企业,愿意出资建设以垃圾焚烧为主的电厂,为平衡投入产出,需要同时配置煤发电设备,但现有的审批规定难以突破。这需要上级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从实际需要出发作出调整。
村级干部队伍要保持稳定。村级干部直接面对农民,承担着落实上面政策、完成上级任务、调解村民矛盾、组织实施村务等大量的繁杂工作。新桥镇对村级组织的建设一直比较重视,对村干部尤其是村书记的选用培养有比较配套的做法。但仍有一些问题无法很好解决。首先是后顾之忧。这个在20年前就提出的老问题,至今仍是困扰基层干部的大问题。近年来,各级党委重视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开了个口子,每个镇有指标可以对优秀的村书记录用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干部。但具体操作中仍应进一步完善有关措施。一是名额较少。“杯水车薪”,对大多数村书记并没有激励作用。二是录用办法。机关公务员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干部竞争录用的办法,不能照搬用在村干部身上。这个政策主要是解决后顾之忧,似应更多地考虑工作年限。这样做的好处是防止走马灯似地换村干部。农村干部的任用既要有一定的竞争性,促使他们积极工作,也要着眼于稳定,让他们作为一种职业,在岗位上作长期打算。其次是报酬落实。前几年一些地方推进“双带型”村干部,确实对推动村级经济发展、缓解村级收入瓶颈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在应进行很好总结。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调整,空间布局改变,村级靠办企业解决收入的路子已越走越窄。村干部的收入保证,应强化政府财力的保障。现在省级财政对村的转移支付已加大力度,但市、县、乡如何很好落实这个政策、支持这个政策,并没有完全解决。村级干部的报酬问题在农村基层仍然没有很好落实,需要各级政府继续作出努力。第三是村干部的出路。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基层干部的来源开辟了新渠道,但由于大多数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出身”的差别,土生土长村干部的出路问题更为突出。在农民眼里,谁能干就服谁,做好农民的工作,解决最基层的问题,农村基层干部要具备“十八般武艺”。能把一个村太太平平治理好,村干部尤其是村书记的作用至为关键。农村基层干部身上的“土腥味”,混杂着传统与现代的各种气息,应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但同时必须更切实解决好他们关注的切身利益。
再访新桥的4天时间里,深切感受到了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工作中已成为鲜明的导向,切实稳妥把一些突出的问题解决好,新桥再创新的辉煌,必将与我们越来越近。
二十年发展艰难奋进
新桥镇位于靖江市西南部,南临长江,西与北接壤泰兴。原是一个3万人口、30万平方公里的小镇,2000年与东邻太和镇合并。现有6.1万人口,面积61.3平方公里,辖18个村、3个居委会。2010年实现GDP47.54亿元,财政收入5.25亿元。农民收入在2007年过8000元,2010年达12795元。
经与镇村干部座谈了解,并对新桥镇主要经济数据分析,20年中,新桥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1991年—2000年期间,乡镇经济继续较快发展,到2000年,全镇GDP达到7.16亿元,财政收入0.51亿元。虽总量整体增加,但总体增幅呈下降趋势,而且明显低于靖江全市和全省增幅水平,从前两年超过20%的增幅下降到后两年的不足10%,在2000年甚至掉入负增长。这与上世纪80年代发展速度遥遥领先于靖江全市和全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新桥镇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势头受挫向下延续最长的时期。这个时期,农民收入、城镇建设和社会建设也困于发展停步不前。
2001年-2003年期间,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省实施乡镇企业改制的大背景下,新桥镇于1999年启动了乡镇企业改革,并于2000年底实施了乡镇合并。这三年,新桥痛定思痛,力推改革,经济年增长重回10%左右,但尚不稳定,具有明显的磨合盘整特点。农民收入也有所增长,但总体增速与周边地区相比仍处在相对较慢的水平。
2004年至今,通过改革调整,新桥建立了新的发展机制,生产要素激发出新的活力,经济发展重新走上快车道,年增长爬升到20%以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也明显增强。农民人均收入跟着翻番,全镇的规划建设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迈出了强健步伐。经验教训都是宝贵财富
过去20年中,新桥镇有辉煌的荣耀、低谷的徘徊、艰难的跋涉。凤凰涅槃,现在,终于重又走上了新征程。回首往事,无论是长期在靖江市委领导岗位上的干部,还是镇村干部,他们心情复杂、感慨良多。我在新桥的4天调研中,深为新桥有过曲折而惋惜,更为他们坚韧不拔、敢于担当的精神而感佩,也为他们仍能坚持奋发进取、勇争第一的状态而振奋。回顾新桥20年的曲折发展,经验和教训,都是宝贵财富。尤其在一些重要关系的把握和处理上,值得深思体味。
一是机制体制与长效发展的关系。新桥的乡镇工业起步较早,一批镇村干部和企业家铆足一股劲,凝心聚力,经过十多年的打拼,到上世纪90年代初,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镇打造成苏北第一的耀眼明星。但由于乡镇企业产权不明晰等体制弊端,到90年代中期,新桥的经济明显动力不足,逐年下滑,再难支撑长效发展。到1999年乡镇企业改制时,集体企业基本上都是零资产转让。企业改制后经过3年多的调整,新桥镇经济才重新出发,走上了发展快车道。新桥有起有落的发展过程,虽受宏观环境的影响,但根本的还是体制机制的制约。一时、一企、一域的快速发展,总会有一些特殊条件可以支撑,但长远的、整体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机制体制基础之上。立足长远发展、永续发展,应着眼科学合理、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建设。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建设,有可能是一个痛苦的抉择,也可能在短期内要付出一定代价,但这是必须的、值得的。
二是经济发展与干部队伍的关系。新桥在乡镇工业起步和走向90年代前期顶峰的过程中,一批乡镇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发扬“四千四万”精神,奋发创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但在功成名就、物质待遇和各种荣誉接踵而至以后,一些干部和企业负责人陷入了迷茫,小富即安的情绪滋生蔓延,创业激情不再,躺在功劳簿上无所作为了。而对于一些干部居功自傲,出现了不少苗头性的不良现象,也没有及时制止并采取果断措施,导致较长一段时间内干部队伍松垮涣散。1992年以后的几年,各地经济竞相跨越发展,而新桥反走下坡路,其重要原因,与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阶段性的能人经济,对突破、起步和冲击落后的观念、体制,具有历史性的贡献。但如不正确引导和适时转变,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将产生严重后果。实践反复证明,干部队伍建设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保障和支撑作用,任何时候都不能漠视和轻视。
三是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时隔20年再进入新桥境内,首先触目的是村庄鳞次栉比,其间上世纪80年代的楼房已所存不多,代之而起的是装璜考究的别墅型建筑。走进镇区,与我想象中的新桥形象更是相去甚远,视觉比较杂乱,建设缺少章法,第一感觉即是村镇建设的规划管理滞后了。近年来,新桥正在大力推进居民集中居住,并在规划建设新镇区。但搬迁工作量巨大,拆迁补偿代价不小。据孝化村已拆迁310户的情况,平均每户补偿30万元,最高补偿76万,最低补偿17.5万。有几户即将拆迁的补偿将达到100万以上。孝化村共有700户左右将要拆迁,按现有情况,补偿将达到2个亿。一个村要付出如此高昂的搬迁代价,将是未来多年的沉重负担。在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农村不应被动地成为城市扩张规模和拓展空间的不竭资源,农村自身的规划建设实际上尤为紧迫,必须在空间规划和功能布局上实行源头管控,否则难免“折腾”,导致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的无谓消耗。
四是现代农业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农业现代化,既是农业装备和生产以先进技术武装的过程,也是农业经营方式向有利于农业长效发展转变的过程。新桥镇结合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正在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全镇现有耕地45000多亩,已有8000多亩约占五分之一的耕地流转。流转的土地以发展高效农业为主,流转的方式以村集中转租给大户经营为主。全镇统一流转价格为每亩每年1200元,这在当地还是全省,都已是比较高的价格,对转让出经营权的农民体现了倾斜和照顾。据与村组干部和一些农民交谈,现在50多岁以上的农民,轻易不愿放弃土地经营权。一方面是现在种田劳动强度已不大,一方面是“手中有田,吃粮不慌”,仍然有“不愿多种田,不愿不种田”的心态。为保证农田较高的产出能力,他们希望各级政府在 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服务方面为农民多做实事,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始终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和农业经营者的利益。
面向未来尚需同心戮力
近年来,新桥镇根据靖江市“一体两翼”的总体布局,以建设靖江市西部中心城区为目标,确立了工业化、城镇化两轮驱动,新园区、新城镇、新农村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以“勇争苏中第一,再创新桥辉煌”的豪迈志气凝心聚力,努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城镇结构合理、人民生活幸福的实力强镇、宜居城镇、生态名镇。这个思路,体现了新桥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前要着力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见实效。
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明确的规划,既要科学合理,更要严格落实。新桥镇域面积60平方公里,作为靖江西部中心城区的镇区面积8.3平方公里,启动区为2.2平方公里。目前作为启动区的城市设计已基本编制完成。新桥镇党委十分重视规划编制工作,为保证规划编制水平,委托清华大学、南京园林设计院、苏州空间设计院等著名规划编制单位分别编制总体规划、景观规划、水环境规划和特种产业规划。作为一个镇域单位,能如此重视规划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也是对新桥过去发展中有所不足的补救。但规划的付诸实施,任重道远。“书记调动、规划重弄”,仍是常见的社会现象。因为缺少规划或规划形同空文而造成的资源浪费、财富损失,以及因此而在人民群众心理上投入的阴影,代价深重。有了一个好的规划,如何确保实施不走样,不依领导干部的变动而变动,需要有更加切实的措施,探索更有效的办法。规划是否体现了群众的意愿,是否为群众所知晓、让群众来监督,规划变动如何设置有群众参与的程序,这些都是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重要关节点。
产业结构调整要增量设置门槛和存量提档升级并举。新桥作为一个临江城镇,工业产业的结构水平不仅对自身的环境产生直接影响,也对长江水域安全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发展新桥的工业经济,不仅要具有发展使命感,同时要有社会责任感。新桥的传统产业结构以金属制品、机械制造为主。近几年,新桥镇每年支持技术改造项目30个左右,技改资金年投入5亿元以上,已取得明显成效。今后应结合企业向园区集中,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搬迁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的政策支持,加快既有企业的提档升级。随着临江工业园区的建设,将会引进一批企业落户新桥镇,对此更要设置较高门槛,对引入企业在能耗、排污等方面严格把关、加强管理,切不可以一时一域的发展而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和过高的社会成本。
农房拆迁要确保有序稳定。根据规划,近几年内,新桥镇每年要有1000户左右农民搬迁居住。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在与5个村的支书、村长交谈中,他们都把拆迁安置列为最挠头的事。农民集中居住,在新桥这样人多地少、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已是大势所趋。目前政府的推动力比较大,其动力主要来自于土地置换政策给发展留下的空间。但办好这件事,同样应更多地从农民的居住、生产、生活方便考量。关键是搬迁政策和工作方案要合理、公开。孝化村新居建设的承建商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建设规划、新房价格、搬迁条件、操作程序等实施方案,都由村民讨论,向村民公开。这种做法,有利于避免一部分村民因情况不了解、不清楚而造成的矛盾纠纷。同时,要尽可能解决好农民的后顾之忧。一部分村民仍以种田为业,搬迁居住后他们远离农田,应在农机具购置、交通条件改善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根本的还是要为他们的非农就业创造条件,以新农村建设和集中居住为契机,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使农业的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
环境建设要多措并举。农村环境建设不仅涉及到生态建设,也涉及到社会建设。尤其像新桥这样处于大拆大建阶段,更要十分注意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加强管理。当前突出的,一是秸秆处理。今年靖江市下了死命令,全体动员、全面戒备,禁止焚烧,新桥镇基本实现禁烧。但行政成本太高,农民和基层干部对此并不认可。关键是政策引导和秸秆还田农具的技术装备还不到位,秸秆处置的办法比较单一。二是垃圾处置。农村垃圾也在与日俱增。靖江市在农村垃圾处理的组织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实施“垃圾收集、河道整治、道路美化、村道绿化”四位一体的管护制度,每个村有6-8人的专业管护队,并以市乡两级财政为主解决管护经费。现在突出问题是垃圾处置。传统的填埋方式弊端很多,难以为继,不仅引发水体、土壤的二次污染,填埋场周边农民也强烈反对。而垃圾焚烧设施的建设又跟不上,受制于一些政策和体制的限制。靖江有一家企业,愿意出资建设以垃圾焚烧为主的电厂,为平衡投入产出,需要同时配置煤发电设备,但现有的审批规定难以突破。这需要上级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从实际需要出发作出调整。
村级干部队伍要保持稳定。村级干部直接面对农民,承担着落实上面政策、完成上级任务、调解村民矛盾、组织实施村务等大量的繁杂工作。新桥镇对村级组织的建设一直比较重视,对村干部尤其是村书记的选用培养有比较配套的做法。但仍有一些问题无法很好解决。首先是后顾之忧。这个在20年前就提出的老问题,至今仍是困扰基层干部的大问题。近年来,各级党委重视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开了个口子,每个镇有指标可以对优秀的村书记录用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干部。但具体操作中仍应进一步完善有关措施。一是名额较少。“杯水车薪”,对大多数村书记并没有激励作用。二是录用办法。机关公务员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干部竞争录用的办法,不能照搬用在村干部身上。这个政策主要是解决后顾之忧,似应更多地考虑工作年限。这样做的好处是防止走马灯似地换村干部。农村干部的任用既要有一定的竞争性,促使他们积极工作,也要着眼于稳定,让他们作为一种职业,在岗位上作长期打算。其次是报酬落实。前几年一些地方推进“双带型”村干部,确实对推动村级经济发展、缓解村级收入瓶颈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在应进行很好总结。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调整,空间布局改变,村级靠办企业解决收入的路子已越走越窄。村干部的收入保证,应强化政府财力的保障。现在省级财政对村的转移支付已加大力度,但市、县、乡如何很好落实这个政策、支持这个政策,并没有完全解决。村级干部的报酬问题在农村基层仍然没有很好落实,需要各级政府继续作出努力。第三是村干部的出路。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基层干部的来源开辟了新渠道,但由于大多数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出身”的差别,土生土长村干部的出路问题更为突出。在农民眼里,谁能干就服谁,做好农民的工作,解决最基层的问题,农村基层干部要具备“十八般武艺”。能把一个村太太平平治理好,村干部尤其是村书记的作用至为关键。农村基层干部身上的“土腥味”,混杂着传统与现代的各种气息,应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但同时必须更切实解决好他们关注的切身利益。
再访新桥的4天时间里,深切感受到了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工作中已成为鲜明的导向,切实稳妥把一些突出的问题解决好,新桥再创新的辉煌,必将与我们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