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art1.书籍
《万物有灵且美》
我复又想起这本书,是看到同系列英剧《万物既伟大又渺小》开播——预告片里远方山峦如画,年轻的兽医似乎融进了英国乡村的草原,满眼俱是满足。我想,是他流露出来的疗愈感和那片土地的绿意,唤醒了我脑海里对这本书的深切怀念。
作者哈利本职是兽医,写书不过是兼职,可许多人都说,他所拥有的写作天赋足以让很多职业作家羞愧,他凭借这本书拿下了很多奖项。可这哪里是上天赐予他的天赋呢,明明是他笔下一切蓬勃生长的生物所给予他的自然性啊。
这实在是一个盛大的乌托邦。
长得一模一样的小羊才不一样,它们有着不同的脾性;整个牧羊犬家族都继承追车传统,总是试图与汽车比一比究竟谁更加快;母羊亦有着坚韧的生命力,依靠麻药硬生生拒绝死亡的邀请;农人们才不粗鄙,他们对这份土地有着最纯粹的热爱,是唯一能让土地蓬勃的秘诀——它们、她们、他们,好像只有在作者的眼里,才盛放出与众不同的光芒,那是他们互相给予对方的生动。
我有时会想,究竟什么时候最宜读此书?究竟是我外出旅游,在驶向西北无境的边野时翻阅几页,同一群飞奔而过的藏羚羊打声招呼,然后对着扉页的哈利露出心照不宣的笑意;还是当我埋首在城市,抬头望不见一方完整的天空,而此书赠给我一片广阔的天地,我方可拥抱这辽阔自然?
可哪有什么最宜读书的时间呢?我时时都渴望天真自然,因此我时时都可读此书。
Part2.电影
《玛丽和马克思》
玛丽和马克思,是两颗最寂寞黯淡的星。
可谁能接受自己永远是一颗黯淡的星呢?玛丽因胎记被人嘲笑而自卑,马克思因自闭症终日不出家门,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相似的人——从来都不完美,不完美到自卑,自卑到孤独。他们误打误撞地相识成为笔友,算得上是两颗星相撞,哪怕粉碎亦不悔。
马克思在写给玛丽的信里说:“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近乎白话,却直击心脏。我在少年时害怕旁人厌恶,害怕自己做不好,细枝末节都仔细反思。我曾以为,我是完美的强迫症,后来才意识到,我只不过是接受不了“不完美”。所以马克思又同玛丽说:“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马克思好似在跟玛丽说,又好似是在跟屏幕外的我说。哪有完美世界,哪有完美人类,就连马克思与玛丽的友情都有裂痕,可他依旧拥抱她,在争吵过后宽慰她,同时也原谅不再拧巴的自己。
而我在一个阴天看完这部电影,终于想要同自己握手言和,渴望从满是裂痕的自己中,看到光照进来。
Part3.地点
天台
我可实在是太喜欢天台啦。
说这句话时必然要带着一点向上扬的语调,轻飘飘的,如同天台上的风一般。老式的居民楼里,通向天台的那扇小铁门一定是长期开着的,混杂的是来来往往的人群:妈妈们总在上班前赶忙将被子晒上去,倘若不巧碰上假期,天台便会成为一众孩子的游乐场。小朋友们好像天然地更爱这样接近天空和自然的地方,于他们而言,爬上六七层楼不过一瞬。在楼顶,将自己融入一大片白云中,才算过了一天。夜晚是天台最繁盛的时候,童年夏天的晚上,被捧着的那半个西瓜,如果不在院子的大树下,那就一定在最靠近星星的天台上,仿佛只有这样,西瓜子才不是西瓜子,而是被撒下的星星。
长大后去往陌生天台还是毕业那年,几场考试撞在一块儿,毕业论文也压在身上,让我的身躯重复重。室友们都去图书馆时,只有我独自上了图书馆的天台。
那或许是我这辈子都无法忘记的画面——许多人,我说不清他们所求的是哪场考试顺利,但是秋夜微凉的晚风扑面而来,他们的气势灼热得要把我烧伤。他们在大声地或背书,或念书,没有惊扰到任何一个图书馆里安静学习的人,也没有惊扰到夜空中任何一颗安静的星。我默然站立,然后离去。
可我以后,依然同别人说,我可太喜欢天台了,因为在天台上,无论何时,都可捕星。
Part4.人物
李娟
倘若你问我,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做过最疯狂的事情是什么,对我而言,一定是乘着绿皮火车去北屯。
我想去看看李娟眼里的阿勒泰。
许多人讲李娟说生命、说宏大、说寂寞,可这俱是“李娟说”,李娟才不说。她是个自称“娟姨”,实则活蹦乱跳得如同小朋友,带着浓厚少年气的人,在阿勒泰漫长的日光下,一点点地将风雪的白捏作缥缈如叶的一个人。李娟总能夠带人偶遇那无尽的荒野和苍穹,她一落笔,会让人错觉这个人也融在白雪斑驳的冬牧场里,她似乎不是独立的一个人,只是幽深的一缕,落在又大又空的世界里;但她偏偏又不止于此,她狡黠而又天真地偷觑人间,看会长出小孩儿的树,同小狗说话。
我将李娟所写的书全看完,却说不清李娟的世界究竟是宏大还是细碎,直到来到北疆。进山的路一片白,只有山尖的一点黑色,遥遥的,像是自然对我们发出的邀请函,无比干净。
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李娟的世界是干净的,仅此而已。况且她从不只是一个人干净——太多人可从她的眼里窥到这一片已成景观的民族和牧场,看见茂盛春草覆去了一个冬的寒意,也覆盖掉城市里人们行走的尘埃,变成那干干净净清清透透的阿勒泰。
Part5.生活方式
去遇见一点绿
我在大学里上过最浪漫的一堂课,是满头白发的教授带我们去遇见校园里的植物。她的用词实在太浪漫和缓,她不是说带我们去记生物特有的门纲目科属种,而是用“遇见”这个词,天然地带着一点你来我往的意味。在她的介绍下,所有稀松平常的植物都显得格外生动有趣。我们常去上课的教学楼下,那点点白色的花藏在灌木中,可它偏叫作六月雪,这个名字就已经泣血声声;而草坪上,向来被我们当作杂草的小花,细碎如星点,只有弯腰下去,才能窥到它的原貌——“破破纳,不堪补。寒且饥,聊作脯。饱暖时,不忘汝。”
因而后来,我所在城市的植物园招兼职义工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植物园里有一整个微缩版的大自然,而植物是有洗涤心灵的力量在的。看着那些蓬勃生长起来的植物,大脑得到放空,心也得到拥抱。因此我烦忧的时候,最乐意去植物园,给游人介绍这棵孤独地长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树,微笑着听着他们看见奇怪生物后的惊呼声,一切都能被治愈。我渐渐迷恋上这样的感觉,不单是去植物园,就连行走的路上,也忍不住驻足,为独自摇曳的路边植物拍下一张照片。
从此以后,我遇见那棵树,遇到那朵花,永远恰逢花开时。
编辑/胡雅琳
《万物有灵且美》
我复又想起这本书,是看到同系列英剧《万物既伟大又渺小》开播——预告片里远方山峦如画,年轻的兽医似乎融进了英国乡村的草原,满眼俱是满足。我想,是他流露出来的疗愈感和那片土地的绿意,唤醒了我脑海里对这本书的深切怀念。
作者哈利本职是兽医,写书不过是兼职,可许多人都说,他所拥有的写作天赋足以让很多职业作家羞愧,他凭借这本书拿下了很多奖项。可这哪里是上天赐予他的天赋呢,明明是他笔下一切蓬勃生长的生物所给予他的自然性啊。
这实在是一个盛大的乌托邦。
长得一模一样的小羊才不一样,它们有着不同的脾性;整个牧羊犬家族都继承追车传统,总是试图与汽车比一比究竟谁更加快;母羊亦有着坚韧的生命力,依靠麻药硬生生拒绝死亡的邀请;农人们才不粗鄙,他们对这份土地有着最纯粹的热爱,是唯一能让土地蓬勃的秘诀——它们、她们、他们,好像只有在作者的眼里,才盛放出与众不同的光芒,那是他们互相给予对方的生动。
我有时会想,究竟什么时候最宜读此书?究竟是我外出旅游,在驶向西北无境的边野时翻阅几页,同一群飞奔而过的藏羚羊打声招呼,然后对着扉页的哈利露出心照不宣的笑意;还是当我埋首在城市,抬头望不见一方完整的天空,而此书赠给我一片广阔的天地,我方可拥抱这辽阔自然?
可哪有什么最宜读书的时间呢?我时时都渴望天真自然,因此我时时都可读此书。
Part2.电影
《玛丽和马克思》
玛丽和马克思,是两颗最寂寞黯淡的星。
可谁能接受自己永远是一颗黯淡的星呢?玛丽因胎记被人嘲笑而自卑,马克思因自闭症终日不出家门,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相似的人——从来都不完美,不完美到自卑,自卑到孤独。他们误打误撞地相识成为笔友,算得上是两颗星相撞,哪怕粉碎亦不悔。
马克思在写给玛丽的信里说:“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近乎白话,却直击心脏。我在少年时害怕旁人厌恶,害怕自己做不好,细枝末节都仔细反思。我曾以为,我是完美的强迫症,后来才意识到,我只不过是接受不了“不完美”。所以马克思又同玛丽说:“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马克思好似在跟玛丽说,又好似是在跟屏幕外的我说。哪有完美世界,哪有完美人类,就连马克思与玛丽的友情都有裂痕,可他依旧拥抱她,在争吵过后宽慰她,同时也原谅不再拧巴的自己。
而我在一个阴天看完这部电影,终于想要同自己握手言和,渴望从满是裂痕的自己中,看到光照进来。
Part3.地点
天台
我可实在是太喜欢天台啦。
说这句话时必然要带着一点向上扬的语调,轻飘飘的,如同天台上的风一般。老式的居民楼里,通向天台的那扇小铁门一定是长期开着的,混杂的是来来往往的人群:妈妈们总在上班前赶忙将被子晒上去,倘若不巧碰上假期,天台便会成为一众孩子的游乐场。小朋友们好像天然地更爱这样接近天空和自然的地方,于他们而言,爬上六七层楼不过一瞬。在楼顶,将自己融入一大片白云中,才算过了一天。夜晚是天台最繁盛的时候,童年夏天的晚上,被捧着的那半个西瓜,如果不在院子的大树下,那就一定在最靠近星星的天台上,仿佛只有这样,西瓜子才不是西瓜子,而是被撒下的星星。
长大后去往陌生天台还是毕业那年,几场考试撞在一块儿,毕业论文也压在身上,让我的身躯重复重。室友们都去图书馆时,只有我独自上了图书馆的天台。
那或许是我这辈子都无法忘记的画面——许多人,我说不清他们所求的是哪场考试顺利,但是秋夜微凉的晚风扑面而来,他们的气势灼热得要把我烧伤。他们在大声地或背书,或念书,没有惊扰到任何一个图书馆里安静学习的人,也没有惊扰到夜空中任何一颗安静的星。我默然站立,然后离去。
可我以后,依然同别人说,我可太喜欢天台了,因为在天台上,无论何时,都可捕星。
Part4.人物
李娟
倘若你问我,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做过最疯狂的事情是什么,对我而言,一定是乘着绿皮火车去北屯。
我想去看看李娟眼里的阿勒泰。
许多人讲李娟说生命、说宏大、说寂寞,可这俱是“李娟说”,李娟才不说。她是个自称“娟姨”,实则活蹦乱跳得如同小朋友,带着浓厚少年气的人,在阿勒泰漫长的日光下,一点点地将风雪的白捏作缥缈如叶的一个人。李娟总能夠带人偶遇那无尽的荒野和苍穹,她一落笔,会让人错觉这个人也融在白雪斑驳的冬牧场里,她似乎不是独立的一个人,只是幽深的一缕,落在又大又空的世界里;但她偏偏又不止于此,她狡黠而又天真地偷觑人间,看会长出小孩儿的树,同小狗说话。
我将李娟所写的书全看完,却说不清李娟的世界究竟是宏大还是细碎,直到来到北疆。进山的路一片白,只有山尖的一点黑色,遥遥的,像是自然对我们发出的邀请函,无比干净。
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李娟的世界是干净的,仅此而已。况且她从不只是一个人干净——太多人可从她的眼里窥到这一片已成景观的民族和牧场,看见茂盛春草覆去了一个冬的寒意,也覆盖掉城市里人们行走的尘埃,变成那干干净净清清透透的阿勒泰。
Part5.生活方式
去遇见一点绿
我在大学里上过最浪漫的一堂课,是满头白发的教授带我们去遇见校园里的植物。她的用词实在太浪漫和缓,她不是说带我们去记生物特有的门纲目科属种,而是用“遇见”这个词,天然地带着一点你来我往的意味。在她的介绍下,所有稀松平常的植物都显得格外生动有趣。我们常去上课的教学楼下,那点点白色的花藏在灌木中,可它偏叫作六月雪,这个名字就已经泣血声声;而草坪上,向来被我们当作杂草的小花,细碎如星点,只有弯腰下去,才能窥到它的原貌——“破破纳,不堪补。寒且饥,聊作脯。饱暖时,不忘汝。”
因而后来,我所在城市的植物园招兼职义工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植物园里有一整个微缩版的大自然,而植物是有洗涤心灵的力量在的。看着那些蓬勃生长起来的植物,大脑得到放空,心也得到拥抱。因此我烦忧的时候,最乐意去植物园,给游人介绍这棵孤独地长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树,微笑着听着他们看见奇怪生物后的惊呼声,一切都能被治愈。我渐渐迷恋上这样的感觉,不单是去植物园,就连行走的路上,也忍不住驻足,为独自摇曳的路边植物拍下一张照片。
从此以后,我遇见那棵树,遇到那朵花,永远恰逢花开时。
编辑/胡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