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团(commumty),又称“团体”。1998年10月25日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对其界定是:本条例所称的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Ⅲ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由于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传统,少数民族学生社团除了具有一般高校社团的特征与功能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特征与功能。本文以地处中缅边境的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德宏师专)傣族学生联谊会、景颇族学生联谊会两个少数民族学生社团为研究切入点,以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就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特征与功能作了初步归纳与描述。
一、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特征
1 社团形成的自发性与成员组成的多元性
高校学生社团一般都有着广泛而又深厚的群众基础。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团从机构形成与成员来源来看,具有自发性与多元性的特征。社团由学生自发组织,社团负责人自愿承担社团的发起和组建工作,成员自由加入,准人和退出渠道宽泛。成员自愿、自由结合,民主参与,不受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性别、年龄、年级、专业、政治面貌等多方面正式组织界限的影响与限制,可以跨班级、跨专业、跨院系,甚至是跨学校。只要赞同并遵守社团的章程和相关规定,便可自由加入。同时,少数民族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发形成社团,凭兴趣自主选择参与社团活动,使得这些社团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就德宏师专少数民族社团而言,作为一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专科学校,德宏师专现有99个全日制班级,14个学生社团,有傣族学生联谊会与景颇族联谊会两个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社团由学生自发组成,至今已有近11年的历史。傣族联谊会现有会员198人,其中傣族123人,景颇族4人,阿昌族3人,其他民族68人。景颇族联谊会现有会员174人,其中景颇族129人,汉族30人,傣族3人,傈僳族1人,德昂族1人,其他民族10人。具有典型的社团形成的自发性与成员组成的多元性。
2 核心人物的权威性与成员心理的相容性
学生社团骨干或领袖成员,属于校园中最为活跃的前卫人物,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作为所在社团的灵魂与核心,少数民族学生社团核心人物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他们的权威性往往来源于他们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或某方面的特长。在调查与访谈中,我们发现德宏师专傣族联谊会和景颇族联谊会近三届核心人物(会长或副会长)都具有出众的才艺特长,较好的同学关系和社会关系,在本民族中有较高的社会评价。并且极大相似之处是这些学生的家长,在所在傣族或景颇族村寨都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在社团里,核心人物起着指挥、协调和榜样作用,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群体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作为非正式群体,民族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员间常有比较相近的观点、一致的情感和行为,群体内部往往具有强烈的情绪共鸣和高度的心理相容。相互之间反应积极,情感融洽,较少有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具有较为一致的群体意识。”
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成员由于在语言、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成员问容易达成心理的一致性与相容性。尤其在举办一些重大社团活动或本社团成员需要帮助时,成员之间通常会呈现空前的团结,真正做到相互支持,共同配合,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3 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民族文化的主导性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指出:“中国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少数民族学生共同的志向、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社团活动中各尽所能、团结协作,造就了丰富、生动的社团活动内容。
少数民族学生社团根据本民族的特点进行特色活动,如用图片展览展示民族地区的优美景色和特色建筑、举办民族歌舞比赛、举行重大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等,通过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激发爱国情感,促进民族团结。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和标志,体现了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也正由于各民族具有独特优势的文化资源,才共同构成了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实践证明,在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众多活动中,民族文化活动占有绝对主导地位与主导作用。
4 经费来源的多层面性与社会关系的本土性
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经费一般以自筹为主、学校拨款为辅,部分来源于社团成员所交纳的会费、或来自于社会赞助。许多社团走出校园,利用自身的智力和文化优势,为企业发展作贡献,同时得到企业单位的经费支持。以2008年1月至12月为例,德宏师专傣族学生联谊会与景颇族学生联谊会经费开支分别为10150元,12100元,而学校拨款仅为每个社团每年1500元,两个社团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社会企业、政府、民族团体及个人支持与赞助,部分来源于社团有偿的演出或宣传活动。
从经费来源及所联系的社会部门来看,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社团主要成员多为本地主体民族,社会关系多在本地。社会关系的本土化一方面有利于在本地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又有较明显的地域局限性。
5 社团的发展性与群体的不稳定性
由于学生社团自发形成的特性,所以不管是组织形式、社会成员,还是活动主题等都不可避免表现为结构松散。因为除了民族情感及归属感等因素外,少数民族学生社团体现了“组织形式上社团与其成员之间的维系仅凭兴趣爱好,出入自由流动性大”的特点。学生社团的组织和成员并不是一直处于稳定与平衡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适应、不断重新组合与发展的过程。社团的机构、活动方式都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社团内部人员也常有更换频繁的现象。但从整体看,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社团一般以一种民族成员为主体,一种民族文化为主导,加上同一民族太多的同质性,使少数民族学生社团较其他社团更具稳定性。对德宏师专傣族学生联谊会和景颇族联谊会调查结果表明:三年来,社团成员尤其少数民族成员除毕业、退学离开社团的学生外,无一人主动离开社团。
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功能
1 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教育促进功能
(1)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化的促进功能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David-Popenoe)认为,社会化是人们获得人格、学习社会和群体方式的社会互动过程。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刚入学的少数民族新 生由于语言、文化、生活习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的不同,需要一段适应时间。少数民族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通过了解汉族学生的生活习惯、民间习俗,有利于对汉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的心理适应,可以学到很多有益的社会实践经验,缩短适应期。另一方面,“学生社团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学生社团可以满足学生被他人承认的需要,学生社团可以满足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需要。”同时“社团社会化的运作,必然形成社团小企业、小社会的现象,使青年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熟悉社会的运作方式,有利于个体的社会化。”社团活动的实践性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基础作用;社团活动的开放性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促进作用;社团活动的思想性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引领作用;社团活动成效的渗透性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促进作用。”“参加社团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运用知识,检验真理,提高层次,转化与创新的实践。”旧在访谈中,很多少数民族学生都明确表示在适应大学新生活、处理人际关系、寻求心理支持、适应大学生活尤其是城市生活,解决暂时困难时,社团给予了他们很多支持与帮助。
(2)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学生社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一种作为集体一员的感情和合作,共同的志向、兴趣和爱好让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各尽所能、团结协作,造就了生动的集体主义课堂。通过不断处理个人和集体、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在集体荣誉感的激发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使学生在自我参与、自我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他们可以亲身体验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和集体的力量,进一步认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全局的观念、集体的观念。
少数民族学生社团通过一系列富有民族特色与教育意义的社团活动,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行为习惯、学习兴趣以及社会礼仪。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自由民主的交往平台,自主的社团管理模式,使少数民族学生加强自我教育与约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准入与准出途径宽泛,不同民族的学生凭兴趣就能加入其中,各民族学生有机融合在一起,社团实质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起互通有无、相互学习,紧密团结,体现了少数民族学生社团有效的民族团结促进功能。
(3)心理慰藉与心理凝聚功能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根据自我发展和情感需要自发组成的群体,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志趣、利益和价值取向,在积极参与社团管理和广泛参加社团活动中,成员紧密地与社团的发展和前途联系在一起,对社团产生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在大学生中产生强烈的凝聚作用,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少数民族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少边穷县农村或生活条件艰苦的山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滞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部分群众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各民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上语言、风俗、道德、宗教等文化的差异,使身处异乡的具有相同民族文化心理背景的同一民族或同一地域的民族学生容易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多数同一民族学生一开始是以”同族”或“乡友”作为人际交往的第一选择,加上社团的大部分成员有着相似的社会背景、习惯习俗和语言,让他们产生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供了表达自己心情的平台,因此可以缓解不良情绪,达到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相互心理慰籍和心理凝聚的作用。尤其在开展节日庆典之际,社团成员说着民族语言、穿着民族盛装、紧紧地聚集在核心人物周围,体现了强大的心理凝聚功能。
(4)对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弘扬传承功能
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意志和追求,体现民族的精神特质与心理特征,构成该民族最稳定的民族要素,成为民族的典型标志。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弘扬传承,仅靠课堂相关课程教学与平时耳闻目染很难达到目的,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充分发挥了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德宏师专傣族学生联谊会、景颇族学生联谊会通过组织民族传统活动(傣族泼水节、中央晚会,景颇族目脑纵歌节等),民族文娱活动(傣歌傣舞比赛,成立景颇族乐队,学习民族语言及歌舞等),同时邀请有关傣学专家、景颇学学者召开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讲座,使民族学生及社团成员更好地了解傣族、景颇族的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
(5)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民族学生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功能
学生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文化的丰富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学生社团能够加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让民族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传统是优秀的,脱离了本民族文化就不能保持自己身份,从而塑造完整的民族观念和民族品格。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社团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有效方式。当今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在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们就进行着潜移默化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培养了他们自律自控的能力,逐步形成高度的自觉性、强烈的事业心、紧迫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社团活动促进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通过社团文化建设和实践锻炼,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成才价值观、生活价值观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观,促进青年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自觉提高个人素质。
2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教育抑制功能
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同族情”有时候会衍生为“讲义气”,而成为校园不稳定的一个因素,容易引发宗派主义的倾向。如果缺少正确的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容易形成小集团思想,会有排外的思想和民族本位等不利于团结的思想。此外,如果大学生非正式团体交往完全替代了班级、团支部、宿舍等传统正式团体的人际交往,会制约大学生人际关系范围,降低大学生的社交质量与能力,使他们在面对传统正式团体的关系时反而缺少应对能力,使得人际交往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另一方面,从整体看,少数民族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与层次比较低。许多社团活动文娱型活动较多,缺乏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活动,整体活动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不恰当的社团活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规律,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睡眠和饮食不规律等。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社团的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征,对学生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与消极的教育功能。作为学生社团的管理者,高校应科学客观地认识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利弊得失,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发挥社团的积极功能,克服消极功能,为学生的成人成才、高校的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一、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特征
1 社团形成的自发性与成员组成的多元性
高校学生社团一般都有着广泛而又深厚的群众基础。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团从机构形成与成员来源来看,具有自发性与多元性的特征。社团由学生自发组织,社团负责人自愿承担社团的发起和组建工作,成员自由加入,准人和退出渠道宽泛。成员自愿、自由结合,民主参与,不受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性别、年龄、年级、专业、政治面貌等多方面正式组织界限的影响与限制,可以跨班级、跨专业、跨院系,甚至是跨学校。只要赞同并遵守社团的章程和相关规定,便可自由加入。同时,少数民族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发形成社团,凭兴趣自主选择参与社团活动,使得这些社团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就德宏师专少数民族社团而言,作为一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专科学校,德宏师专现有99个全日制班级,14个学生社团,有傣族学生联谊会与景颇族联谊会两个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社团由学生自发组成,至今已有近11年的历史。傣族联谊会现有会员198人,其中傣族123人,景颇族4人,阿昌族3人,其他民族68人。景颇族联谊会现有会员174人,其中景颇族129人,汉族30人,傣族3人,傈僳族1人,德昂族1人,其他民族10人。具有典型的社团形成的自发性与成员组成的多元性。
2 核心人物的权威性与成员心理的相容性
学生社团骨干或领袖成员,属于校园中最为活跃的前卫人物,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作为所在社团的灵魂与核心,少数民族学生社团核心人物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他们的权威性往往来源于他们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或某方面的特长。在调查与访谈中,我们发现德宏师专傣族联谊会和景颇族联谊会近三届核心人物(会长或副会长)都具有出众的才艺特长,较好的同学关系和社会关系,在本民族中有较高的社会评价。并且极大相似之处是这些学生的家长,在所在傣族或景颇族村寨都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在社团里,核心人物起着指挥、协调和榜样作用,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群体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作为非正式群体,民族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员间常有比较相近的观点、一致的情感和行为,群体内部往往具有强烈的情绪共鸣和高度的心理相容。相互之间反应积极,情感融洽,较少有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具有较为一致的群体意识。”
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成员由于在语言、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成员问容易达成心理的一致性与相容性。尤其在举办一些重大社团活动或本社团成员需要帮助时,成员之间通常会呈现空前的团结,真正做到相互支持,共同配合,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3 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民族文化的主导性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指出:“中国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少数民族学生共同的志向、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社团活动中各尽所能、团结协作,造就了丰富、生动的社团活动内容。
少数民族学生社团根据本民族的特点进行特色活动,如用图片展览展示民族地区的优美景色和特色建筑、举办民族歌舞比赛、举行重大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等,通过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激发爱国情感,促进民族团结。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和标志,体现了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也正由于各民族具有独特优势的文化资源,才共同构成了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实践证明,在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众多活动中,民族文化活动占有绝对主导地位与主导作用。
4 经费来源的多层面性与社会关系的本土性
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经费一般以自筹为主、学校拨款为辅,部分来源于社团成员所交纳的会费、或来自于社会赞助。许多社团走出校园,利用自身的智力和文化优势,为企业发展作贡献,同时得到企业单位的经费支持。以2008年1月至12月为例,德宏师专傣族学生联谊会与景颇族学生联谊会经费开支分别为10150元,12100元,而学校拨款仅为每个社团每年1500元,两个社团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社会企业、政府、民族团体及个人支持与赞助,部分来源于社团有偿的演出或宣传活动。
从经费来源及所联系的社会部门来看,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社团主要成员多为本地主体民族,社会关系多在本地。社会关系的本土化一方面有利于在本地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又有较明显的地域局限性。
5 社团的发展性与群体的不稳定性
由于学生社团自发形成的特性,所以不管是组织形式、社会成员,还是活动主题等都不可避免表现为结构松散。因为除了民族情感及归属感等因素外,少数民族学生社团体现了“组织形式上社团与其成员之间的维系仅凭兴趣爱好,出入自由流动性大”的特点。学生社团的组织和成员并不是一直处于稳定与平衡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适应、不断重新组合与发展的过程。社团的机构、活动方式都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社团内部人员也常有更换频繁的现象。但从整体看,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社团一般以一种民族成员为主体,一种民族文化为主导,加上同一民族太多的同质性,使少数民族学生社团较其他社团更具稳定性。对德宏师专傣族学生联谊会和景颇族联谊会调查结果表明:三年来,社团成员尤其少数民族成员除毕业、退学离开社团的学生外,无一人主动离开社团。
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功能
1 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教育促进功能
(1)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化的促进功能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David-Popenoe)认为,社会化是人们获得人格、学习社会和群体方式的社会互动过程。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刚入学的少数民族新 生由于语言、文化、生活习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的不同,需要一段适应时间。少数民族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通过了解汉族学生的生活习惯、民间习俗,有利于对汉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的心理适应,可以学到很多有益的社会实践经验,缩短适应期。另一方面,“学生社团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学生社团可以满足学生被他人承认的需要,学生社团可以满足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需要。”同时“社团社会化的运作,必然形成社团小企业、小社会的现象,使青年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熟悉社会的运作方式,有利于个体的社会化。”社团活动的实践性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基础作用;社团活动的开放性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促进作用;社团活动的思想性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引领作用;社团活动成效的渗透性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促进作用。”“参加社团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运用知识,检验真理,提高层次,转化与创新的实践。”旧在访谈中,很多少数民族学生都明确表示在适应大学新生活、处理人际关系、寻求心理支持、适应大学生活尤其是城市生活,解决暂时困难时,社团给予了他们很多支持与帮助。
(2)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学生社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一种作为集体一员的感情和合作,共同的志向、兴趣和爱好让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各尽所能、团结协作,造就了生动的集体主义课堂。通过不断处理个人和集体、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在集体荣誉感的激发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使学生在自我参与、自我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他们可以亲身体验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和集体的力量,进一步认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全局的观念、集体的观念。
少数民族学生社团通过一系列富有民族特色与教育意义的社团活动,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行为习惯、学习兴趣以及社会礼仪。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自由民主的交往平台,自主的社团管理模式,使少数民族学生加强自我教育与约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准入与准出途径宽泛,不同民族的学生凭兴趣就能加入其中,各民族学生有机融合在一起,社团实质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起互通有无、相互学习,紧密团结,体现了少数民族学生社团有效的民族团结促进功能。
(3)心理慰藉与心理凝聚功能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根据自我发展和情感需要自发组成的群体,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志趣、利益和价值取向,在积极参与社团管理和广泛参加社团活动中,成员紧密地与社团的发展和前途联系在一起,对社团产生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在大学生中产生强烈的凝聚作用,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少数民族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少边穷县农村或生活条件艰苦的山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滞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部分群众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各民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上语言、风俗、道德、宗教等文化的差异,使身处异乡的具有相同民族文化心理背景的同一民族或同一地域的民族学生容易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多数同一民族学生一开始是以”同族”或“乡友”作为人际交往的第一选择,加上社团的大部分成员有着相似的社会背景、习惯习俗和语言,让他们产生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供了表达自己心情的平台,因此可以缓解不良情绪,达到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相互心理慰籍和心理凝聚的作用。尤其在开展节日庆典之际,社团成员说着民族语言、穿着民族盛装、紧紧地聚集在核心人物周围,体现了强大的心理凝聚功能。
(4)对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弘扬传承功能
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意志和追求,体现民族的精神特质与心理特征,构成该民族最稳定的民族要素,成为民族的典型标志。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弘扬传承,仅靠课堂相关课程教学与平时耳闻目染很难达到目的,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充分发挥了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德宏师专傣族学生联谊会、景颇族学生联谊会通过组织民族传统活动(傣族泼水节、中央晚会,景颇族目脑纵歌节等),民族文娱活动(傣歌傣舞比赛,成立景颇族乐队,学习民族语言及歌舞等),同时邀请有关傣学专家、景颇学学者召开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讲座,使民族学生及社团成员更好地了解傣族、景颇族的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
(5)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民族学生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功能
学生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文化的丰富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学生社团能够加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让民族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传统是优秀的,脱离了本民族文化就不能保持自己身份,从而塑造完整的民族观念和民族品格。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社团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有效方式。当今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在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们就进行着潜移默化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培养了他们自律自控的能力,逐步形成高度的自觉性、强烈的事业心、紧迫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社团活动促进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通过社团文化建设和实践锻炼,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成才价值观、生活价值观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观,促进青年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自觉提高个人素质。
2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教育抑制功能
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同族情”有时候会衍生为“讲义气”,而成为校园不稳定的一个因素,容易引发宗派主义的倾向。如果缺少正确的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容易形成小集团思想,会有排外的思想和民族本位等不利于团结的思想。此外,如果大学生非正式团体交往完全替代了班级、团支部、宿舍等传统正式团体的人际交往,会制约大学生人际关系范围,降低大学生的社交质量与能力,使他们在面对传统正式团体的关系时反而缺少应对能力,使得人际交往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另一方面,从整体看,少数民族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与层次比较低。许多社团活动文娱型活动较多,缺乏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活动,整体活动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不恰当的社团活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规律,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睡眠和饮食不规律等。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社团的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征,对学生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与消极的教育功能。作为学生社团的管理者,高校应科学客观地认识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利弊得失,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发挥社团的积极功能,克服消极功能,为学生的成人成才、高校的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作出积极贡献。